郭明霞;张云亭;张权;李威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离纯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并和不同浓度的IP-10共培养,RT-PCR法检测与IP-10共同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及IL-4 mRNA水平,2-△△CT法分析结果.结果:IP-10高、中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IP-10低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10 3个浓度组之间比较,IFN-γmRNA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IP-10 3个浓度组之间及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L-4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10可诱导IFN-γ生成增多,促使T细胞向Th1细胞趋化,使Th1/Th2分化失衡,促进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邢艳玲;张玉环;许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采用离子凝胶法,建立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的方法,探讨佳制备条件,考察药物电荷情况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方法: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微囊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探索微囊佳制备工艺;再分别以BSA(带负电)和异烟肼(带正电)为模型药物按照佳工艺制备微囊,并比较两种微囊包封率.结果:佳制备条件为:壳聚糖/TPP(w/w)3.75:1、pH值5.0、TPP滴加速度20滴/min、搅拌速度200 r/mim.带有负电荷的药物(BSA)微囊包封率明显高于带有正电荷的药物(异烟肼)微囊(P<0.001).结论:离子凝胶法制备微囊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比较适合用于带有负电荷药物微囊的制备.
作者:高娴;马世坤;陈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对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研究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其疗效作出客观、可信的评价.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7~2008年)、中国知识总库(1997~2008年)和万方数据库(1997~2008年)发表的关于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寻常型银屑病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2版推荐的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对同质研究进行Meta分析,用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l)作为疗效分析统计量.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有7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结果显示:(1)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组疗效优于单用阿维A[OR=3.13,95%CI(1.77,5.55)]和单用中药[OR=5.09,95%CI(2.95,8.78)]的对照组.(2)单用阿维A疗效优于单用中药[OR=1.62,95%CI(1.03,2.55)].结论:阿维A联合中药治疗银屑病疗效肯定,但由于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较低,期待科学设计临床研究方案,进行严格的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双肓对照试验提供高质量的科学文献.
作者:冯小燕;徐丽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睡眠呼吸暂停(SA)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取168例患者,进行7 h以上多导睡眠监测(PSG),并测量患者睡前和夜间凌晨2点血压.结果:中度、重度组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AP)夜间与睡前血压比值(N/D)均较健康组高,SA患者轻、中、重组组间N/D SBP、N/D DBP、N/D MAP比较有意义(P<0.05),在控制年龄,体块指数和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N/DSBP、N/DDBP、N/DMAP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19,0.523,0.569(P<0.01);AHI每增加1次/h,N/D SBP增加0.001(R2=0.216,P<0.01);N/DDBP增加0.003(R2=0.330,P<0.01);N/D MBP增加0.002(R2=0.331,P<0.01).结论:睡眠呼吸暂停对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有影响,随睡眠呼吸暂停程度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的消失程度加重.
作者:张宇;陈宝元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建立硫酸沙丁胺醇口服结肠定位缓释片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含量测定.以C18为色谱柱,以磷酸二氢钠溶液-甲醇(85:15)用磷酸调节pH=3.10±0.05做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6 nm.结果:含量测定方法精密度RSD为0.63%,硫酸沙丁胺醇在16~112 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回收率99.49%;本品含量符合要求.结论:含昔测定方法准确、灵敏、可靠,可以有效控制本品的质量.
作者:米莹;房志仲;王晶晶;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辣椒素受体(VR1)在慢性炎性痛-吗啡耐受大鼠背根神经节(DRG)表达变化,探讨VR1在吗啡耐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制成关节炎模型,随机分为3组,鞘内给予吗啡10μg/kg组(A组),鞘内给予吗啡20μg/kg组(B组),鞘内给予生理盐水组(C组).每日2次,连续7d.以触觉测试包测试50%缩爪阈值,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背根神经节VR1表达.结果:A、B两组在给药第5日形成较稳定的吗啡耐受,其背根神经节VR1表达阳性细胞数较生理盐水组多.结论:背根神经节辣椒素受体可能参与慢性炎性痛大鼠吗啡耐受形成过程.
作者:郑宇欣;于泳浩;王国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采血部位不同、检测方法不同,测定的血糖值是否有差异以及相关性.方法:糖尿病病人清晨空腹静脉血、指血第1滴、指血第2滴,立即用罗氏Advantage血糖仪测定上述3种标本血糖值,并同时用Beckman CX9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静脉血浆血糖值.结果:血糖仪测定指血,第1滴指血血糖值高于第2滴,有统计学意义(P<0.05);指血均低于生化分析仪测定的静脉血血糖值,静脉血较指血高8.7%;同一个体其静脉血浆标本测定值显著高于指血.结论:指血第1滴血血糖值更接近于静脉血浆血糖值,因此第2滴指血不宜采用;静脉血浆适用于全自动生化仪,但不适宜血糖仪,数值偏低.因而建议沿用某一固定的取血方法及检测方法,依此来进行血糖的监控和比较.
作者:李雪晶;孙丽莎;马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无血栓形成或栓塞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和病情活动时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91例SLE患者(合并感染组30例、病情活动组33例、病情稳定组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与非特异性炎症指标血沉(ESR)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活动期患者(均P<0.01),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有明显差异(P<0.01);(2)合并感染组和病情活动组D-二聚体与ESR均成呈正相关(P<0.01,P<0.05);(3)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用于SLE炎症活动、感染和临床疗效的评估,感染和炎症活动可能影响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诊断中的敏感性.
作者:杨家良;巩路;袁双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结果:膀胱颈梗阻21例(42%),中远端尿道梗阻20例(40%),尿道外口梗阻3例(6%),膀胱脱垂4例(8%),尿道憩室2例(4%);储尿症状为主占18%,排尿症状为主占36%,混合症状为主占46%;可见逼尿肌不稳定13例(26%),膀胱顺应性减低24例(48%).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患者逼尿肌的功能状况,并能准确判断下尿路梗阻的解剖水平,为临床治疗的选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伟;赵耀瑞;张建华;李凯;韩瑞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3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2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例.肿瘤平均直径5.11 cm,胃周淋巴结转移5例(12.2%).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6例(87.8%),CD34阳性28例(68.3%).术后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肿瘤的核分裂相≤5/50 HPE和>5/50 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63.8%(P<0.05).瘤体直径<5 cm组与瘤体直径≥5 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62.9%(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和80.8%(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80.0%和66.7%(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作者:侯计平;李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蚁王风湿灵胶囊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药理实验方法对本品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观察.镇痛实验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抗炎实验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大鼠足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以及对小鼠和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的观察.结果:蚁王风湿灵胶囊与空白对照组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蚁王风湿灵胶囊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吕菁菁;房志仲;李晓华;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建立测定心肌组织样品中腺苷酸含量的RP-HPLC法,并观察薯蓣皂苷(D)对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能量代谢的改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以薯蓣皂苷进行干预,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组(IR组),薯蓣皂苷高剂量组(DH组),薯蓣皂苷低剂量组(DL组).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100 mmol·L-1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10:1)缓冲液(pH=6.0),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35℃,检测波长254 nm,测定心肌组织ATP、ADP、AMP含量、腺苷酸池(TAN)水平.结果:ATP、ADP、AMP在浓度2.5~320 μ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ATP 97.5%、ADP 105%、AMP 99.5%;批内RSD分别为0.9%、1.0%、0.8%,批间RSD分别为3.1%、3.3%、3.2%.结论:该方法可简便、快速、准确地测定大鼠心肌腺苷酸含量;薯蓣皂苷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能量代谢有明显改善作用.
作者:范晓静;焦建杰;赵云茜;王玮;康毅;娄建石;张真;于雷;高卫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下颌骨位于面下1/3,对于正常咀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担了来自咀嚼肌收缩等多方面的力学负荷.因此,阐明下颌骨承受负载后,其内部应力分布、传递情况,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
作者:张娄强;孙庚林;吴炜;王鹏林;郑孝慈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FTY720体外抑制人胰腺癌Miopac2细胞株增殖的作用.方法:MTT比色法观察FTY720对Miopac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随着FTY720浓度的增加,MTT实验中Miopac2细胞吸光度逐渐降低.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FTY720将Miopac2细胞阻滞于G1期,并使Miopac2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应与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表明FTY720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瑞;何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方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能使梗死相关动脉得到快速、完全和持久的开通,从而达到缩小梗死范围,保持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1].
作者:杨国红;王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心肌造影超声心动图(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 diography,MCE)是利用特制的声学微气泡作为造影剂进行心肌灌注显像,从心肌微循环水平来反映局部心肌灌注、心肌缺血及室壁运动功能的新技术,是超声造影技术的发展与完善[1].
作者:王煜伦;孙根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特点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回顾3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总结其发生特点、规律,探讨预防措施.结果: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主要包括:失血性休克或术中低血压48例(13.6%),脑脊液漏17例(4.8%);脊髓损伤22例(6.2%),其中截瘫3例(0.8%);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压迫脊髓3例(0.8%).结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严重,规范化的术前准备和及时正确的术中、术后处理是预防和治疗胸椎手术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袁建军;徐天同;胡炜;田融;张学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巯基化修饰将壳聚糖改性成巯基化壳聚糖,以巯基化壳聚糖与质粒DNA(pDNA)结合,制备巯幕化壳聚糖-pDNA纳米粒.方法:在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AC)的催化作用下,巯基乙酸与壳聚糖通过酰胺键结合,形成巯基化壳聚糖.以5-5'-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检测巯基化壳聚糖的巯基含量;通过复凝聚法使巯基化壳聚糖和报告基因质粒pcDNA3.1(+)-EGFP结合,制备巯基化壳聚糖-pcDNA3.1(+)-EGFP纳米粒,透射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和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对pcDNA3.1(+)-EGFP的包封率,DNase Ⅰ处理该纳米粒,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产物.结果:EDAC能有效地使壳聚糖巯基化,1g巯基化壳聚糖的巯基含量为(202.85±3.05)μmol(n=6);巯基化壳聚糖能有效地与质粒pcDNA3.1(+)-EGFP结合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包封率大于90%;电镜下该纳米粒的粒径在300~350 nm之间,为不规则球型.经DNase Ⅰ处理和电泳分析表明该纳米粒能保护pcDNA3.1(+)-EGFP免受DNase Ⅰ的降解.结论:筑幕化壳聚糖pcDNA3.1(+)-EGFP纳米粒有较好的包封效果、适度的粒径和良好的保护内部质粒抗核酸酶水解的能力,巯基化壳聚糖可能成为基因递送的非病毒载体.
作者:陈斌;马世坤;高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30例及正常对照组30例进行颈椎3D FIESTA序列扫描,利用MRI工作站的测量工具测量C3~C6椎体节段相应颈脊髓体积及颈椎管容积并计算两者比值.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JOA评分.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有统计学差异(t=6.501,P=0.00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组的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与患者JOA评分呈负性相关(r=-0.626,P=0.000).结论:颈脊髓体积与颈椎管容积比值可以定量反映脊髓型颈椎病的严重程度.
作者:常德勇;王沛;伊慧明;李志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的部分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病例总数3 325,复发例数353.Meta分析结果显示原发于声门下区的喉癌(肿瘤部位),手术切缘肿瘤细胞阳性,术前发生淋巴转移,低分化鳞癌是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于声门下区(肿瘤部位),术前淋巴转移与否,切缘情况,鳞癌分化程度与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有关.
作者:宋金兰;黄永旺;双羽 刊期: 200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