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下颌骨正中(牙合)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

张娄强;孙庚林;吴炜;王鹏林;郑孝慈

关键词:下颌骨, 正中(牙合), 有限元
摘要:下颌骨位于面下1/3,对于正常咀嚼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承担了来自咀嚼肌收缩等多方面的力学负荷.因此,阐明下颌骨承受负载后,其内部应力分布、传递情况,一直是临床医生所关心的问题.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巯基化壳聚糖-质粒DNA纳米粒的制备及相关性质的研究

    目的:通过巯基化修饰将壳聚糖改性成巯基化壳聚糖,以巯基化壳聚糖与质粒DNA(pDNA)结合,制备巯幕化壳聚糖-pDNA纳米粒.方法:在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AC)的催化作用下,巯基乙酸与壳聚糖通过酰胺键结合,形成巯基化壳聚糖.以5-5'-二硫代-双-硝基苯甲酸(DTNB)法检测巯基化壳聚糖的巯基含量;通过复凝聚法使巯基化壳聚糖和报告基因质粒pcDNA3.1(+)-EGFP结合,制备巯基化壳聚糖-pcDNA3.1(+)-EGFP纳米粒,透射电镜检测纳米粒形态和粒径,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纳米粒对pcDNA3.1(+)-EGFP的包封率,DNase Ⅰ处理该纳米粒,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其产物.结果:EDAC能有效地使壳聚糖巯基化,1g巯基化壳聚糖的巯基含量为(202.85±3.05)μmol(n=6);巯基化壳聚糖能有效地与质粒pcDNA3.1(+)-EGFP结合形成稳定的纳米粒,包封率大于90%;电镜下该纳米粒的粒径在300~350 nm之间,为不规则球型.经DNase Ⅰ处理和电泳分析表明该纳米粒能保护pcDNA3.1(+)-EGFP免受DNase Ⅰ的降解.结论:筑幕化壳聚糖pcDNA3.1(+)-EGFP纳米粒有较好的包封效果、适度的粒径和良好的保护内部质粒抗核酸酶水解的能力,巯基化壳聚糖可能成为基因递送的非病毒载体.

    作者:陈斌;马世坤;高娴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屈光不正性弱视视皮层激活对视觉信号空间和时间频率依赖性的fMRI研究

    目的:研究屈光不正性弱视皮层激活对视觉信息空间和时间频率的依赖性.方法:对屈光不正性弱视组及正常对照组在不同空间、时间频率棋盘格刺激下的脑皮层活动进行BOLD-fMRI研究.结果:屈光不正性弱视对高空间频率或高时间频率视觉信息的敏感性下降.结论:弱视视皮层神经细胞同步化活动减弱,造成视信息传递与整合缺陷,这种缺陷在处理信息量大的视觉刺激时更明显.

    作者:郭明霞;张云亭;张权;李威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感染和病情活动时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了解无血栓形成或栓塞情况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合并感染和病情活动时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测定91例SLE患者(合并感染组30例、病情活动组33例、病情稳定组28例)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与非特异性炎症指标血沉(ESR)的关系及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1)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病情活动期患者(均P<0.01),病情活动组与病情稳定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也有明显差异(P<0.01);(2)合并感染组和病情活动组D-二聚体与ESR均成呈正相关(P<0.01,P<0.05);(3)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可以作为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用于SLE炎症活动、感染和临床疗效的评估,感染和炎症活动可能影响D-二聚体在血栓形成或栓塞诊断中的敏感性.

    作者:杨家良;巩路;袁双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P-10/CXCR3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淋巴细胞内[Ca2+]的影响

    目的:研究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淋巴细胞内[Ca2+]的影响.方法:分离ACD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培养48 h后,分IP-10低、中、高浓度组和对照组,利用荧光发光法对[Ca2+]进行检测.结果:IP-10各组及对照组细胞在培养的60 min内,细胞内[Ca2+]随时间的变化逐渐升高,而IP-10各组间细胞内[Ca2+]变化差异细微.结论:IP-10可以升高ACD小鼠淋巴细胞内[Ca2+],但不同浓度的IP-10对其影响不明显.

    作者:刘艳华;张玉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体外释放度考察

    目的:考察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体外释放度影响因素,建立其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释放度,色谱柱:Kromasil-C18(Φ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磷酸二氢钠溶液(15:85),检测波长:276 nm,流速:1.0 ml/min.结果:药物体外释放受释放方法和释放介质的影响.体外释放曲线基本符合Higuchi方程.3批样品释放度结果符合<中国药典>要求.结论:该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硫酸沙丁胺醇结肠定位缓释片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依据.

    作者:王晶晶;房志仲;米莹;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FTY720抑制人胰腺癌Miopac2细胞株增殖的研究

    目的:探讨FTY720体外抑制人胰腺癌Miopac2细胞株增殖的作用.方法:MTT比色法观察FTY720对Miopac2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结果:随着FTY720浓度的增加,MTT实验中Miopac2细胞吸光度逐渐降低.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FTY720将Miopac2细胞阻滞于G1期,并使Miopac2细胞发生凋亡,且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有凋亡细胞存在.结论:FTY720对Miopac2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具有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应与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表明FTY720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作者:王瑞;何景华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与Cajal间质细胞关系的研究

    目的:观察肝硬化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变化.方法: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肝硬化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CCL4溶剂大腿根部皮下注射法制作肝硬化模型,用葡聚糖蓝-2000作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道传输,免疫组化观察大鼠胃肠道c-Kit阳性间质细胞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大鼠胃肠动力明显减弱(P<0.05);胃肠道c-Kit阳性Cajal间质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肝硬化大鼠胃肠道传输减弱与肠道Cajal间质细胞的减少有关.

    作者:唐飞;吕洪敏;向慧玲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人工流产合并严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术前用药的探讨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是妇科常见病,妊娠期的特殊生理变化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治愈率要低于非妊娠期妇女.而在人工流产术前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必须经过治疗,真菌学检查阴性才能进行手术.

    作者:蔺真仙;魏振河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离子凝胶法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

    目的:采用离子凝胶法,建立制备壳聚糖载药微囊的方法,探讨佳制备条件,考察药物电荷情况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方法:以三聚磷酸钠(TPP)为交联剂、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型药物,以微囊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通过正交实验探索微囊佳制备工艺;再分别以BSA(带负电)和异烟肼(带正电)为模型药物按照佳工艺制备微囊,并比较两种微囊包封率.结果:佳制备条件为:壳聚糖/TPP(w/w)3.75:1、pH值5.0、TPP滴加速度20滴/min、搅拌速度200 r/mim.带有负电荷的药物(BSA)微囊包封率明显高于带有正电荷的药物(异烟肼)微囊(P<0.001).结论:离子凝胶法制备微囊方法简单,条件温和,比较适合用于带有负电荷药物微囊的制备.

    作者:高娴;马世坤;陈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抗U1RNP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分析抗U1RNP抗体(抗U1核糖核蛋白抗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SLE患者,其中抗U1RNP抗体阳性者48例,分析其主要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并与90例同期住院的抗U1RNP抗体阴性者进行比较.结果:抗U1RNP抗体阳性的患者光敏感、关节炎、雷诺现象的频率较高,抗Sm、ENA、CRP的阳性率明显增高,SLE疾病活动性指数(DAI)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两组在口腔溃疡、脱发、肌痛肌炎、心电图变化、指趾末端血管炎、血液系统受累、肺脏受累、皮疹、发热和肾脏损害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抗U1RNP抗体是SLE患者血清学诊断的一个重要指标,抗U1RNP抗体阳性的SLE患者疾病活动性较大,抗U1RNP抗体与SLE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在SLE的发病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常晓萍;陈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留取正常人、尿毒症非透析患者和持续性非卧位腹膜透析(CAPO)患者的血浆和血清,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技术测定Hcy,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结果:非透析组和CAPD组的Hcy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非透析组Hcy高于CAPD组(P<0.05).CAPD组和非透析组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CAPD组Hs-CRP高于非透析组(P<0.05).结论:腹膜透析可以清除尿毒症患者的Hcy,但是不能有效地控制Hcy水平.CAPD组患者存在Hs-CRP升高的炎症反应,且高于非透析组,可能与氧化LDL、氧化应激、Hcy、代谢性酸中毒和尿毒素有关.

    作者:刘小菁;夏天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IP-10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小鼠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体外培养淋巴细胞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ACD小鼠模型,分离纯化小鼠脾淋巴细胞,并和不同浓度的IP-10共培养,RT-PCR法检测与IP-10共同培养的小鼠脾淋巴细胞中IFN-γ及IL-4 mRNA水平,2-△△CT法分析结果.结果:IP-10高、中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IP-10低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FN-γ mRNA的表达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P-10 3个浓度组之间比较,IFN-γmRNA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IP-10 3个浓度组之间及与对照组比较,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IL-4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P-10可诱导IFN-γ生成增多,促使T细胞向Th1细胞趋化,使Th1/Th2分化失衡,促进了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发生发展.

    作者:邢艳玲;张玉环;许建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国产复方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目的: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复方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4年5月~7月在4个研究中心筛选出符合入选标准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2名,首先应用安慰剂洗脱2周,然后每日给予赖诺普利10mg进行4周单药治疗,疗效不佳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复方赖诺普利或赖诺普利治疗,初始剂量1片/日,早饭后服用.4周后如血压控制不理想,则将剂量加至2片/日,继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06例患者经复方赖诺普利治疗8周后总有效率达81.132%.结论:国产复方赖诺普利是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适合每日1次给药的一线降压药物之一.

    作者:张勇;孟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41例胃间质瘤的临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1例经手术治疗的胃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30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21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10例.肿瘤平均直径5.11 cm,胃周淋巴结转移5例(12.2%).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36例(87.8%),CD34阳性28例(68.3%).术后复发1例,远处转移1例.肿瘤的核分裂相≤5/50 HPE和>5/50 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和63.8%(P<0.05).瘤体直径<5 cm组与瘤体直径≥5 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和62.9%(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和80.8%(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6.2%、80.0%和66.7%(P>0.05).结论: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作者:侯计平;李卫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女性膀胱出口梗阻的影像尿动力学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学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50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影像尿动力检查结果.结果:膀胱颈梗阻21例(42%),中远端尿道梗阻20例(40%),尿道外口梗阻3例(6%),膀胱脱垂4例(8%),尿道憩室2例(4%);储尿症状为主占18%,排尿症状为主占36%,混合症状为主占46%;可见逼尿肌不稳定13例(26%),膀胱顺应性减低24例(48%).结论: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能了解患者逼尿肌的功能状况,并能准确判断下尿路梗阻的解剖水平,为临床治疗的选掸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作者:王伟;赵耀瑞;张建华;李凯;韩瑞发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乳头状肾癌的临床与病理分析(附24例报道)

    目的:提高乳头状肾痛的诊治水平和对此类型肾癌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乳头状肾癌的临床资料.24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其中2例为腹腔镜肾切除术.结果:术后病理证实均为乳头状肾癌.采用2002年AJCC肾癌TNM病理分期:pT1N0M0 11例,pT2N0M0 7例,pT3T0M03例(其中pT3aN0M0 1例,pT3bN0M02例),pTN2M0 3例,病理分级:G1 14例,G2 7例,G3 3例.16例获随访,随访5~35个月,平均21个月,1例死于心脏病,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1例局部复发,13例无瘤生存.结论:乳头状肾癌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和表现的少见肾癌类型,肾根治性切除术是治疗乳头状肾癌的首选方法,与其他类型肾细胞癌相比,乳头状肾癌预后较好.

    作者:谢文虎;孙光;刘晓强;刘雨;王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部分相关因素的Meta分析

    目的:系统评价国内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的部分危险因素.方法:检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数据库,手工检索所有纳入试验的参考文献,采用RevMan4.2软件对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文献,病例总数3 325,复发例数353.Meta分析结果显示原发于声门下区的喉癌(肿瘤部位),手术切缘肿瘤细胞阳性,术前发生淋巴转移,低分化鳞癌是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于声门下区(肿瘤部位),术前淋巴转移与否,切缘情况,鳞癌分化程度与喉癌喉切除术后复发有关.

    作者:宋金兰;黄永旺;双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水平和肾功能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和肾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9例2型糖尿病病例,分析其血脂和肾功能的关系.以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和肾小球滤过率呈正相关,而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较低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对照组.hsCRP可作为肾功能受损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脂质代谢以及炎症指标和糖尿病患者肾功能减退独立相关.

    作者:饶颖;郝杰;陈雨;郑少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蚁王风湿灵胶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蚁王风湿灵胶囊的镇痛、抗炎作用.方法:采用药理实验方法对本品的镇痛、抗炎作用进行观察.镇痛实验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抗炎实验采用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大鼠足肿胀模型、大鼠棉球肉芽肿模型,以及对小鼠和大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的观察.结果:蚁王风湿灵胶囊与空白对照组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蚁王风湿灵胶囊有明显的镇痛、抗炎作用.

    作者:吕菁菁;房志仲;李晓华;杨金荣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药物治疗及预后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植入术后药物应用情况及预后.方法:对344例AMI患者直接PCI支架植入术后应用的主要药物进行调查,观察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2个月,出院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他汀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分别为99.4%、100.0%、76.7%、98.0%、77.3%,随访12个月时降低到98.8%、77.5%、41.0%、65.4%、64.2%.年龄≤60岁患者ACEI或ARB和β受体阻滞剂的服药率较>60岁者低(P<0.05).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较下壁AMI高(P<0.05).12个月时未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者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增加(P<0.05).结论:AMI患者支架术后对药物的依从性良好,前壁AMI患者ACEI或ARB服药率高,PCI术后患者应加强抗血小板治疗.

    作者:柴仁贵;李文宇;丛洪良 刊期: 2008年第04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