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泛素、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关系的探讨

张旭红;岳天孚

关键词:泛素, 孕激素受体, 子宫内膜异位症, 免疫组化
摘要:目的:探讨泛素(Ub)、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2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Ub与P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的Ub表达呈现周期性变化;内膜异位症组在位与异位内膜的Ub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尤以间质细胞的差异为明显(P<0.05).结论: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Ub的高表达与PR的低表达促进了内膜异位症的发生;Ub对PR可能存在降调节;间质细胞在内膜异位症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新药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20年来,糖尿病的患病率在世界各国迅速增长,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加速度更快,呈现流行势态.随着对糖尿病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加深了对胰岛β细胞生理学和胰岛素外周作用机制的了解,已研制出具有多种作用机制的新型抗糖尿病药物用于临床评价和治疗.

    作者:郑宝忠;冯凭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LRTB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左氧氟沙星为对照药,将可评价的105例下呼吸道细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O)组54例,给予加替沙星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7~14d;对照(C)组51例,给予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滴注,每日2次,7~14 d.结果:O、C 2组的临床痊愈率分别为66.7%(36/54)和62.7%(32/51),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6.3%(52/54)和94.1%(48/51);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6.1%(49/51)和91.3%(42/46);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5.6%(3/54)和7.8%(4/51).上述2组各项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加替沙星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与左氧氟沙星相似.

    作者:韩钢;朱淑娟;胡萍;李爱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细菌制剂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9世纪初Coley等应用细菌提取物降低患者的肿瘤生长速度及规模获得成功.此后,微生物及成份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乃至治疗的相互关系成为临床肿瘤学研究的又一热点.

    作者:尚玮;钟启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雌二醇和孕酮对去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调节

    目的:探讨雌二醇、孕酮对去势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的调节.方法:雌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成5组,鼠龄35 d时除选取1组保留卵巢作为空白对照组不给予药物外,其余4组均去势,从鼠龄40 d开始注射药物,分别注射生理剂量的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以及麻油,每5 d注射1次,共150 d.油镜下进行外周血白细胞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空白对照组与苯甲酸雌二醇组相比,外周血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油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有明显下降,与其它4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己酸羟孕酮组和苯甲酸雌二醇与己酸羟孕酮联合应用组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比例均增高(P<0.05),而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苯甲酸雌二醇、己酸羟孕酮或二者联合应用均可以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目和淋巴细胞数目.

    作者:时淑娟;智建生;任学军;李云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大肠癌浸润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MMP-9的转录及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探讨其在大肠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1例大肠癌标本及远癌切端结肠组织中MMP-9基因的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肠癌中MMP-9的转录及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远癌切端正常组织(P<0.01),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MMP-9在大肠癌的浸润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情况.

    作者:刘刚;李卫东;朱理玮;王鹏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血清真胰岛素、胰岛素原检测在胰岛素抵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血清真胰岛素(TI)、胰岛素原(PI)变化的特点及其在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IR)方面的应用.方法:按空腹血糖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果分为糖耐量正常组(NGT)、糖耐量减低组(IGT)及2型糖尿病组(T2DM)各60例,各组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分别测定空腹免疫反应性胰岛素(IRI)、TI、PI.采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进行分析.结果:空腹IRI和TI的变化为IRI值在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TI值DM组<IGT组<NGT组(P<0.05).β细胞功能指数由IRI计算Homa-βIRI,在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由TI计算的Homa-βTI值,不仅DM组和IGT组低于NGT组(P<0.05),DM组也低于IGT组(P<0.05).胰岛素抵抗指数无论是用TI还是用IRI计算的Homa-IR均显示DM组>IGT组>NGT组(P<0.05).TI/IRI的比值DM组<IGT组<NGT组(P<0.05);空腹PI值DM组高于IGT组和NGT组(P<0.05),PI/IRI比值DM组>IGT组>NGT组.结论:血清IRI和TI水平均可用于计算胰岛素抵抗,TI/IRI比值是反映β细胞功能的良好指标,特别是临床判断T2DM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指导药物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赵耕;郝久营;吕新会;刘德敏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表型转化的影响

    目的: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大鼠表型转化的影响.方法:在系膜增生性肾炎模型基础上,延长造模时间至12~16周,使其自然发展成肾小管间质损害模型,观察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α-SMA、PCNA、CD68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设苯那普利为阳性对照组.结果:12~16周末,造模各组肾小管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D68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第12周末,治疗组均能降低肾小管间质α-SMA、CD68表达量(均P<0.01),但对肾小管PCNA表达量影响不明显,而对间质PCNA表达量具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均P<0.01).第16周末,肾疏宁组明显优于苯那普利组(均P<0.01).结论:肾疏宁对肾小管间质损害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炎细胞浸润,抑制间质细胞的增殖,逆转肾小管间质的表型转化而实现的.

    作者:李国霞;黄文政;朱小棣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泛素、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泛素(Ub)、孕激素受体(P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5例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在位及异位内膜、26例正常子宫内膜中Ub与PR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的Ub表达呈现周期性变化;内膜异位症组在位与异位内膜的Ub表达均高于正常组,PR表达显著低于正常组(P<0.05),尤以间质细胞的差异为明显(P<0.05).结论:内膜异位症异位内膜中Ub的高表达与PR的低表达促进了内膜异位症的发生;Ub对PR可能存在降调节;间质细胞在内膜异位症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张旭红;岳天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大肠癌患者34例及良性病患者31例,于术前采血并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浓度,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大肠癌患者组内按照Dukes分期标准分为4组,并对组间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大肠癌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样,两组之间的纤维蛋白原水平亦有显著差别,大肠癌患者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大肠癌患者的各亚组中,Dukes D期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并且D二聚体对大肠癌的分期及预后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靳小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先天性畸形及产伤早期整形术后分析

    先天性畸形及产伤对患儿的身心发育及家属的心理均造成很大的影响,生育一个健康孩子对每个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者:刘子健;苏峰;杨玥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窦性心率震荡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窦性心率震荡(HRT)各指标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24 h动态心电图(AECG)监测的患者,按CAG结果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对AECG所获得的HRT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CAG阳性组震荡初始(TO)值显著高于阴性组(P<0.05),CAG阳性组震荡斜率(TS)值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且TO和TS值在单支、双支、三支病变患者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TO升高,TS下降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是预测冠心病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及其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作者:杜秋明;宋淑萍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干扰素剂型的研究进展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自它被发现以来,人们即对其临床应用寄托以极大希望,特别是干扰素除能诱生抗病毒抵抗力以外,尚能调节免疫应答和增强抗肿瘤活力,涉及范围很广,与临床各科几乎都有一定的关系.

    作者:房志仲;张彦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低白蛋白血症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白蛋白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4 h内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并进行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根据血清白蛋白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组及低白蛋白组,比较两组APACHEⅡ分值、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根据预后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白蛋白病例数.结果:低白蛋白组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高于正常白蛋白组(P<0.05);死亡组血清白蛋白水平低于存活组,低白蛋白病例数高于存活组(P<0.05).结论:COPD合并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有密切关系,低蛋白血症常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刘学花;吴琦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肱骨髁上骨折的骨外固定治疗(附10例报告)

    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骨折,因为其特殊的解剖特点,闭合复位困难,切开复位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术后功能恢复不理想.我院自2002~2005年收治10例肱骨髁上开放性骨折和陈旧骨折,行骨外固定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泓;马信龙;张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研究(附23例报告)

    近年来,随着医学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经典坚强内固定破坏骨血运的弊端.为了解决这些弊端所带来的问题,微创接骨板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late osteosynthesis,MIPO)便应运而生.

    作者:侯巍;冯世庆;郑永发;张弢;贾宏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精神科住院病人猝死相关因素研究

    猝死是指躯体健康的个体起病或病情稳定后突然恶化至死亡时间长不超过24 h,且为非人为性的死亡[1].内科猝死为常见,尤其心血管猝死;神经科猝死亦常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和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精神科临床有关猝死及猝死倾向明显高于一般人群[2~4],韩春美[5]报告精神科猝死病人占精神科住院病人的0.65%~8%,占死亡人数的24.7%~50%,明显高于综合医院住院病人死亡率中的猝死率.

    作者:高昕;毛富强;田丽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不同浓度维甲酸与氢醌协同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

    目的:根据前期研究的结论配制不同浓度的维甲酸、氢醌霜对黄褐斑进行治疗,并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配制治疗药美白A(0.015%维甲酸+0.015%氢醌)及美白B(0.03%维甲酸+0.03%氢醌),对照药美白C(20%壬二酸)及美白D(3%氢醌).把360例黄褐斑病人分为男性、女性与妊娠有关、女性与妊娠无关3组,每组120例.每组病人采用随机单盲的方法使用A、B、C、D药物各30例.连续观察4周并判断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A、B、C、D 4种药物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分别为78.16%,94.38%,81.60%,81.18%,4种药物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药物疗效明显高于A、C、D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15%,4.49%,20.68%,15.29%,不良反应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C、D药物.结论:0.03%维甲酸+0.03%氢醌霜在临床上是一个相对比较安全,对黄褐斑疗效显著的外用制剂.

    作者:亓玉青;刘全忠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无痛性甲状腺炎1例报道

    无痛性甲状腺炎(painless thyroiditis,PT)是一种摄碘能力降低的甲状腺毒症(thyrotoxicosis,TT),多有自限性病程,但可复发,需要与亚急性甲状腺炎(subacute thyroiditis,ST)、桥本甲状腺炎TT期以及初发Graves'病(GD)等相鉴别.

    作者:孟召伟;张桂芝;谭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显示面神经管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成像对面神经管的显示能力及其在面神经管解剖研究与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3例正常人与14例患者的多层螺旋CT面神经管曲面重建(CPR)图像与多平面重建(MPR)图像,并对33例正常人(66耳)各段进行测量.结果:33例正常人的面神经管迷路段在轴位扫描图像上显示优,面神经管垂直段在矢状位重建MPR图像上显示优.曲面重建图像可同时显示双侧面神经管.14例患者中有9例能良好显示病变段面神经管.结论:螺旋CT多平面和曲面重建技术有利于面神经管的显示及病变的诊断.

    作者:石会兰;张云亭;苏大同;齐桐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183例治疗体会

    腹股沟疝修补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直到1986年Lichtenstein首次提出了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这一概念[1],使疝的治疗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无张力修补术的问世和普及,对疝手术治疗和认识也逐渐趋向统一,我院自2002年以来,施行疝环无张力修补术,对183例腹股沟疝病人进行治疗,效果颇佳,现总结如下.

    作者:宋宝骥;黄俊杰;吴禹;刘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