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理疗法配合激光照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观察

韩杰;赵香玉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心理治疗, 激光照射, 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疗法配合激光照射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疗效.方法:对12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心理疗法配合激光照射治疗)和对照组(局部封闭治疗),对两组的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显效率为88.33%,对照组显效率为41.67%,两组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心理疗法配合激光照射疗法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麻醉辅助药对老年人硬膜外麻醉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目的:观察老年人硬膜外麻醉及给予麻醉辅助药后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择ASA Ⅰ~Ⅱ级,年龄≥60岁的行腰段硬膜外麻醉的病人40例,硬膜外药液为1.6%利多卡因+0.2%丁卡因,给全量15min后静脉注入麻醉辅助药合剂.病例随机分4组,Ⅰ组:哌替啶1mg/kg+氯胺酮1mg/kgⅡ组:咪唑安定0.05mg/kg+氯胺酮1mg/kgⅢ组:异丙酚1mg/kg+氯胺酮1mg/kgⅣ组:异丙酚1mg/kg+芬太尼2μg/kg,记录入术室平卧15min、硬膜外麻醉给全量后5、10、15min及给予麻醉辅助药合剂观察OAA/S评分为5、3、1min各时间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以Hoter动态心电图仪,监测心率变异性(HRV)情况,分析指标为总功率(TP)、高频(HF)、低频(LF)及高频/低频(LF/HF).结果:与基础值比较硬膜外给药后5、10min的TP降低,15min无显著差异.LF、HF、LF/HF未见显著改变.与清醒比较给予麻醉辅助药后Ⅰ组HF标准化值增高,LF/HF降低.Ⅱ、Ⅲ、Ⅳ组TP值均降低,Ⅱ、Ⅲ组HF、LF降低.给予静脉辅助药后各组血氧饱和度均有下降,以Ⅳ组为显著.结论:①老年人腰段硬膜外麻醉下HRV有变化;②不同组成的麻醉辅助药合剂在镇静作用评分相同时对HRV影响不一致.

    作者:王艳;左会明;曾繁荣;杨秀娟;郭红;辛险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吸收促进剂对复方替硝唑单向缓释膜中药物渗透性的影响

    目的:建立复方替硝唑单向缓释膜体外透膜吸收的实验方法.方法:以恒温双室卡口渗透池为实验装置,以羊的肠粘膜为透粘膜屏障,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替硝唑经粘膜的渗透量及透保护膜层的扩散量.结果:吸收促进剂能增加替硝唑的透粘膜吸收,以3%月桂氮卓酮+5%丙二醇效果好.结论:吸收促进剂在不影响保护膜层的情况下能够提高药膜中替硝唑的单向透粘膜吸收.

    作者:鄢海燕;邹纯才;张艳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纳米中药女贞子复方制剂对激素造成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调整作用

    目的:小鼠用氢化可的松灌胃制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经纳米中药治疗后,观察肠道菌群、细菌易位量的变化.方法:利用细菌定量的方法观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细菌易位量.结论:纳米中药对激素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减少细菌的易位,是良好的微生态调节剂.

    作者:施中凯;胡晓丽;张晓丽;崔刚;宋淑贤;李丽秋;李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门诊工作量的季节性统计分析

    我院是本市唯一的一家传染病院,门诊的工作量受季节及不同病种的影响,往往存在着呈周期性的季节变动,本文将我院1993~2002年的门诊诊疗人次加以统计分析,算出季节指数(见表1~2)从中可以反映我院门诊规律,为合理安排医疗技术力量,临床专业设置,病床分配添置设备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云花;姚淑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茜草对半乳糖致衰小鼠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含量的影响

    目的:研究茜草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致衰小鼠为模型,观察茜草对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和丙二醛(MDA)含量、Mn-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茜草可提高衰老小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的含量和Mn-SOD的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茜草能减轻线粒体过氧化损伤,通过抑制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和提高呼吸链细胞色素的含量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作者:谢红;王明富;江旭东;张涛;白大芳;杨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脾动脉结扎脾修补术22例体会

    脾脏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随着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手术显得愈加重要.我院1996-01~2003-12采用近段脾动脉结扎后脾修补术,对22例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长波;董超;范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硬化病人血清内毒素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关系

    目的:研究肝硬化病人肠道菌群的变化,并分析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菌群的关系.方法:对33例肝硬化病人(其中Child-Pugh分级B级20例、C级13例)和16例健康者粪便中的6种常见的厌氧菌及需氧菌进行定量研究,采用改良鲎实验法测外周血内毒素.结果:①肝硬化病人双歧杆菌、真杆菌量明显低于正常组,而大肠杆菌、梭菌量高于正常组(P<0.01).②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组病人肠杆菌及球菌明显高于Child-Pugh分级B组患者(P<0.05),而双歧杆菌量则显著下降(P<0.05).梭菌及真杆菌的量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③肝硬化病人的血浆内毒素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并且肝功能Child-Pugh C级组患者明显高于B级组,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大肠杆菌数量在正常组、Child-PughB组、Child-Pugh C组呈渐进性升高,而双歧杆菌量则呈渐进性下降,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二者都与内毒素水平升高相平行,有显著相关性(r大=0.6,P<0.01;r双=-0.4,P<0.05).结论:肝硬化病人存在菌群失调,具有代表性的厌氧菌双歧杆菌的减少,需氧的肠杆菌及球菌增多.需氧的大肠杆菌及球菌的大量繁殖以及双歧杆菌的减少可能是引起肝硬化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者:范东旭;杨婷;房淑清;罗维;王跃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麻术后硬膜外阻滞镇痛与常规注射镇痛效果的比较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胸部和腹部手术后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注射镇痛剂组25例(I),硬膜外阻滞镇痛组25例(Ⅱ).采取VAS镇痛效果评分法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法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分评价.结果:Ⅱ组VAS评分低于I组,Ramsay评分高于I组;(P<0.01);Ⅱ组SBP、DBP和HR低于I组,SPO2高于I组,(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法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注射法,且对术后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强华;马莉影;田宝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对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组合的细胞因子(bFGF+EGF;bFGF+PDGF;bFGF+BDNF;bFGF)分离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干细胞,并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研究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在bFGF、bFGF+EGF、bFGF+BDNF及bFGF+PDGF不同因子或因子组合中,均能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分化后的神经元比例分别为(14.5±1.2)%、(14.7±1.8)%、(23.3±2.1)%、(35.5±2.4)%,神经干细胞的分化比例趋势为bFGF+PDGF>bFGF+BDNF>bFGF+EGF>bFGF(P<0.05).结论:PDGF对bFGF促进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定向分化有较好的协同作用.

    作者:阴育红;金玉玲;张晓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全血细胞减少80例临床分析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出现于其它疾病.本文我们对80例全血细胞减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鉴别诊断对疾病诊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

    作者:于志刚;郑宏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肝星状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 是肝脏产生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来源,其大量增殖和凋亡相对不足在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的发生中起核心作用,抑制其增殖和诱导其凋亡是逆转肝纤维化的重要对策.肝星状细胞的凋亡受到凋亡和抗凋亡基因、细胞因子等的调控.现将Fas/Fasl系统、Bcl-2、Bax 、p53 、Caspase家族及p53与肝星状细胞凋亡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作者:程协枝;翁山耕;林永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卵巢癌血清VEGF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确定卵巢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0例健康妇女(对照组),14例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及42例卵巢恶性肿瘤(恶性组)进行血清VEGF含量分析.结果:①恶性组术前血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P<0.01).②恶性组血清VEGF含量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淋巴结、大网膜转移关系密切(P<0.05). 结论:检测血清VEGF含量异常升高,并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通过检测血清VEGF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苏亚娟;刘英明;王淑敏;李慧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阑尾炎合并腹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急性阑尾炎合并腹泻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近10年收治的125例阑尾炎合并腹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就诊晚、病情重,阑尾为盆腔位,腹泻为阑尾炎症刺激周围肠管所致,术前诊断符合率仅为20%,术后并发症多,平均住院日为11.2d.结论:急性阑尾炎合并腹泻更需早期手术,且手术时应取右侧经腹直肌切口.

    作者:师恩惠;陈炳魁;李伟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50株肠球菌体外抗菌药物耐药性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临床分离50株肠球菌对10种抗菌药物活性状况,合理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方法:对临床分离出50株肠球菌进行生化鉴定和抗生素体外敏感试验.结果:50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44株(占88%),屎肠球菌5株(占10%),鸟肠球菌1株(占2%).庆大霉素高浓度耐药株(HLAR)共分离出36株(7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ER)1株(2%)结论: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的应用和侵入性的治疗机会增加导致肠球菌感染率增高,尤其是对氨苄西林耐药株和庆大霉素耐药株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故在治疗肠球菌感染的疾病时应根据分离株自身的耐药特点来决定治疗方案.

    作者:李树民;张昆;王泽宇;孙玉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肠外营养治疗重症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TPN)在治疗重症胰腺炎病人发病早期及整个病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营养底物不同随机选取1998-12~2002-12同期住院的重症胰腺炎病人60例.将其中应用肠外营养治疗的30例重症胰腺炎病人列为实验组,未用肠外营养治疗的重症胰腺炎病人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人的相关生化指标,并发症,病死率,中转手术率,住院天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5d后,血淀粉酶、转氨酶、尿素氮、白细胞总数及血糖明显下降;并发症、中转手术率、病死率及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肠外营养(TPN)治疗可有效提高重症胰腺炎病人的抗病能力,帮助病人顺利度过急性反应期和感染期,能改善肝肾功能,降低并发症及病死率,降低手术中转率,缩短住院天数,临床效果肯定.

    作者:李金梅;徐刚;刘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后牙瓷化树脂修复大面积牙体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Tetric Ceram后牙瓷化树脂远期疗效.方法:在适当的口内条件,相应的边缘技术和粘接技术下,使用瓷化树脂充填大面积牙体缺损的后牙,观察3年疗效.结果:284例患者 388颗患牙,成功率97.8%.结论:瓷化树脂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是一种较好的后牙修复材料.

    作者:范立红;闫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88例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面积、合并症及病死率的相关性分析

    近年来,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首诊科室的早期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与预后,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所接诊的18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吴坤凌;黄胜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静脉压测量方法的改进

    目的:探讨一种简便实用的静脉压测量方法.方法:将50例胸心外科住院病人用锁骨下法测得的中心静脉压(CVP)与同期同一病例的肘正中静脉压(EVP)相比较,测算其差值,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全组病例的CVP平均值为(10±3.7)cm,EVP为(15±4.6)cm.差值约为9.0cm.结论:EVP方法估算CVP值,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刘清华;刘清杰;钟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慢性肺心病缓解期的康复治疗与护理

    慢性肺心病是中老年的多发病,常见病.尤其在北方地区,人群发病率在0.4%.此病由于病程长,肺生理功能进行性损害,如不能有效的控制,将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该病的防治和康复护理已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在康复护理中,人们常采用心理护理,呼吸练习,饮食调整,吸氧等,均取得了一定效果.我们自1997年起,在社区对缓解期肺心病患者进行了康复治疗和护理.在此过程中,我们加用了静脉营养疗法和体外膈肌起搏,收到了较好效果.

    作者:钟晓丽;吕冰梅;陈卫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重症毒物中毒血液灌流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毒物中毒患者血液灌流治疗疗效.方法:重症中毒意识障碍病人,在洗胃后内科综合性治疗基础上进行血液灌流治疗.对照组则在洗胃后内科综合治疗.结果:血液灌流组中抢救成功率为91.3%、抢救至意识清醒时间平均8h,对照组抢救成功为65%,抢救至意识清醒时间平均34h,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急性重症中毒快捷、安全.

    作者:李艳美;曹翔;刘忠柱;张军武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黑龙江医药科学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佳木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