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中凯;胡晓丽;张晓丽;崔刚;宋淑贤;李丽秋;李俭
我院是本市唯一的一家传染病院,门诊的工作量受季节及不同病种的影响,往往存在着呈周期性的季节变动,本文将我院1993~2002年的门诊诊疗人次加以统计分析,算出季节指数(见表1~2)从中可以反映我院门诊规律,为合理安排医疗技术力量,临床专业设置,病床分配添置设备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云花;姚淑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活动对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组23例,39指行肌腱修复术的病人,指导其术后早期进行患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并防止修复肌腱再次断裂.结果:本组无1例需二期肌腱松解术者.按TAM测定法评定疗效,优26指(66.6%),良12指(30.8%),可1指(2.6%).优良率97.4%.结论: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主动活动可保证肌腱充分滑动,有效防止肌腱粘连,对手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马莉影;宋艳萍;陈利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脑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重者多伴有昏迷,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但如正确及时地对昏迷患者的潜在问题予以正确的治疗和护理,则可明显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我们选取近10年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昏迷的患者200例进行了临床治疗与护理,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珍玉;刘桂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银杏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银杏注射组(治疗组,40例)和复方丹参注射液加血塞通注射液组(对照组,40例)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有效率77.5%,两组相比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银杏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有良好的疗效.
作者:范亚明;李艳华;周金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几乎为100%,原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足.以往输血是常用的手段,但即使反复输血,由于输入尿毒症患者循环中的红细胞寿命缩短,故不能满意改善症状,又增加了输血相关疾病的发生.从2000年1月开始我院应用人类重组红细胞生成素(EPO)纠正肾性贫血,使90%尿毒症患者贫血得到改善,弥补了以往输血的不足,也深刻认识到贫血对于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程度以及贫血与存活率[1],脏器功能、特别是左心室肥厚、心脏缺血耐受的关系[2].现将我院近5年我们应用EPO纠正血液透析病人贫血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马艳芳;于海波;张学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确定卵巢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10例健康妇女(对照组),14例卵巢良性肿瘤(良性组)及42例卵巢恶性肿瘤(恶性组)进行血清VEGF含量分析.结果:①恶性组术前血清VEGF含量显著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P<0.01).②恶性组血清VEGF含量与卵巢癌临床分期、淋巴结、大网膜转移关系密切(P<0.05). 结论:检测血清VEGF含量异常升高,并与卵巢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通过检测血清VEGF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作者:苏亚娟;刘英明;王淑敏;李慧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癫痫持续状态发作的护理.方法:对28例癫痫持续发作患者进行了观察和护理.结果:保持呼吸道通畅与其它护理以及采用有效的处理,33%的病人3min停止发作,80%的病人5min内停止发作.结论:加强对患者发作前后观察,及时做好恢复期的护理与心理护理,对癫痫引起脑损伤而导致的后遗症及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雪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出现于其它疾病.本文我们对80例全血细胞减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鉴别诊断对疾病诊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
作者:于志刚;郑宏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对老鹳草颗粒剂中的有效成分总鞣质进行定性分析及含量测定.方法:采用超声波-丙酮提取明胶沉淀法,对老鹳草有效成分总鞣质进行提取分离,加辅料,制颗粒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老鹳草颗粒剂的活性成分总鞣质进行定性鉴别,同时采用络合滴定法测定总鞣质的含量.结果:定性鉴别证明,老鹳草颗粒剂含有鞣质,总鞣质的含量为13.69%.结论:该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安全可靠,可作为该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史伟国;刘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药理学是一门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是运用基础医学知识,特别是运用生理学、生化学、病理学、微生物学等知识来研究药理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基础的桥梁课程.在传统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只重视教师的讲述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创新性思维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丽敏;卢春凤;孙长海;张明远;杨丽;傅正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胸部和腹部手术后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注射镇痛剂组25例(I),硬膜外阻滞镇痛组25例(Ⅱ).采取VAS镇痛效果评分法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法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分评价.结果:Ⅱ组VAS评分低于I组,Ramsay评分高于I组;(P<0.01);Ⅱ组SBP、DBP和HR低于I组,SPO2高于I组,(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法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注射法,且对术后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强华;马莉影;田宝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当今医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验教学肩负着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多年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及条件的限制,药理学实验大多为纯验证理论性的,其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远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随着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药理学实验教学应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作用,据此,几年来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些探索,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们所作的几点尝试,供同行切磋.
作者:卢春凤;栗坤;朱秋双;杨丽;王淑湘;李怀荆;付正宗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作者:史权;薛艳华;赵光远;杨景云;马淑霞;李俭;李立秋;聂清;刘君兴;施中凯;宋淑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脾脏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随着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手术显得愈加重要.我院1996-01~2003-12采用近段脾动脉结扎后脾修补术,对22例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长波;董超;范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诊治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方法.方法:综合我院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中无死亡,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及早诊断的行术前溶栓.手术及术后抗凝治疗.其中2例患者早期诊断.结论: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应早诊治,虽血液D二聚体的检查性比较高,另配合彩超、CT检查有时仍很难做出诊断.
作者:耿洪涛;赵海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在整个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巩固和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体会、理论联系实际、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具有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分析能力,并为今后医疗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要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实验教学的实验准备上.现将几年来我们围绕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一点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红花;魏成淑;李英信;孟繁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茜草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致衰小鼠为模型,观察茜草对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和丙二醛(MDA)含量、Mn-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茜草可提高衰老小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的含量和Mn-SOD的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茜草能减轻线粒体过氧化损伤,通过抑制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和提高呼吸链细胞色素的含量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作者:谢红;王明富;江旭东;张涛;白大芳;杨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青霉素钠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大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之一.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来势凶猛,如不及时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997~2001年,我院门诊注射室出现2例青霉素钠皮试实验阴性,但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通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均已治愈.现将2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萍;俞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改善运动、语言及其他受损的功能,使病人在心理和社会上适应,能恢复自主活动和人际交往,达到日常生活自理。方法:康复组49例在入院后或病人生命指征平稳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40例为2001年以前入院治疗未进行康复训练的病人。结果:应用脑卒中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法BRUNNSTROM,两组比较康复组疗效显著。结论:脑出血术后偏瘫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运动功能缺损,效果显著。可明显促进病人的神经功能康复。
作者:王献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宫外孕的超声诊断方法. 方法:临床确诊或手术证实的44例早期宫外孕患者的经阴道与经腹部超声检查结果加以分析.结果:显示附件区孕囊或附件区包块或附件区胚胎心管搏动者,经阴道超声一次显示31例(71.1%),经腹部超声15例(34.9%).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较经腹部超声检查易发现宫外孕.
作者:张桂英;杨云贵;姜雪梅;李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