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雪莲
护理记录是住院病人医疗文件记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记载了病人治疗护理的全过程,反映了病人病情的演变、整体护理实践水平及从业者的职业技能.记录得好的医疗文书是安全和称职从业者的标志,而差的记录会导致医疗诉讼等问题.在病人投诉案件中,完好的护理记录在调查取证及终得以圆满解决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作者:陈梅;赵玉杰;蔡红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近年来,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病率日趋升高,其首诊科室的早期处理措施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病情的发展与预后,本文对我院近5年来所接诊的188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早期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
作者:吴坤凌;黄胜海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筛选对大鼠肠道菌群有调整作用的中药.方法:本实验利用盐酸林可霉素制备大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选择补益类中药三补、肉苁蓉、香砂六君子汤、三泻进行肠道菌群调整.结果:发现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其中中药三补疗效佳,且其对大鼠肠道菌群的调整作用明显优于丽珠肠乐阳性对照组.结论:补益类中药均具有一定程度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起到益生元的作用,三补尤为显著.
作者:史权;薛艳华;赵光远;杨景云;马淑霞;李俭;李立秋;聂清;刘君兴;施中凯;宋淑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早期主动活动对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寻找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有效的方法.方法:本组23例,39指行肌腱修复术的病人,指导其术后早期进行患指的主动屈伸活动,并防止修复肌腱再次断裂.结果:本组无1例需二期肌腱松解术者.按TAM测定法评定疗效,优26指(66.6%),良12指(30.8%),可1指(2.6%).优良率97.4%.结论:屈指肌腱修复术后早期主动活动可保证肌腱充分滑动,有效防止肌腱粘连,对手功能恢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作者:马莉影;宋艳萍;陈利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变化,探讨他们在急性胰腺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急性胰腺炎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急性胰腺炎病人血清中IL-2、IL-8.结果:T淋巴细胞亚群中CD4阳性细胞百分比和CD4/CD8比值在急性胰腺炎病人中降低,IL-2、在急性胰腺炎病人中降低、IL-8在急性胰腺炎病人中增高.结论:急性胰腺炎症过程中存在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且有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病机理,某些细胞因子的升高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作者:罗秋云;姜庆久;甘爱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表明,Her-2/neu基因扩增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后易复发,生存期短,并对常见的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5一氟尿嘧啶等不敏感[1].本研究用免疫组化疗法,对52例乳腺癌手术患者的癌组织,28例癌旁正常粘膜组织石蜡标本进行了Her-2/neu检测,探讨乳腺癌细胞中Her-2/neu基因数量及蛋白表达临床意义.
作者:卢凤美;张晓波;孟庆媛;刘东璞;郭梦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模型损伤脑区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从新生的Wistar大鼠脑组织中分离、培养NSCs.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24h后移植BrdU标记的NSC于梗死灶同侧的侧脑室.记录损伤和移植后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移植后的NSC迁徙、定向分化的情况及其与宿主细胞间的关系.结果:大鼠NSCs移植后部分可在体内存活并迁徒至脑缺血病灶区,在缺血区内能分化成为神经元细胞并与宿主神经细胞形态一致,运动神经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移植的NSCs对缺血损伤脑区结构有修复作用,可改善脑缺血模型动物运动功能.
作者:金玉玲;张晓梅;朱晓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先天性下唇瘘罕见,笔者曾诊治2例均为双侧先天性完全性唇腭裂者,母女同患,报道如下.例1:刘某,女,20岁,例2:刘某之女,5个月,两例均为生后即发现上唇双侧及腭部裂开,下唇两侧各一小孔,时有粘液性分泌物溢出,否认直旁系III级亲属中有此类疾病者.查体:均为先天性完全性唇裂者(母已行唇腭裂修复术),下唇红唇部中线两侧各有一细小瘘孔,探诊为1.5~2.0cm,深抵盲管,挤压有少许粘液样液体溢出.治疗:瘘道内注射美蓝,梭形切口,完整切除此瘘管,7d拆线,创口Ⅰ期愈合.病理:瘘管组织,内覆复层鳞状上皮.随访5~9年无复发.讨论:先天性下唇瘘罕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瘘道系唇组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凹陷,唇上皮盖覆其底部.多位于唇红部,女性多见,下唇多于上唇,瘘管深部常与粘液腺相通.本病可单独发生,也可与唇腭裂者同时发病,成为口面指(趾)综合征的一部分.
作者:徐萍;赵金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青霉素钠具有高效、低毒、剂量选择幅度大等优点,是目前临床上常用抗生素之一.一旦发生过敏反应,来势凶猛,如不及时处理常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997~2001年,我院门诊注射室出现2例青霉素钠皮试实验阴性,但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性休克,通过及时、正确地抢救,均已治愈.现将2例报道如下.
作者:吴慧萍;俞建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2001-07~2004-07,我科应用空气灌肠法诊治57例小儿肠套叠,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覃旭;邹京晨;柏庆堂;范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药膜用于口腔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用于治疗口腔粘膜疾病的常用膜剂,在口腔内被唾液所包围,有相当一部分药物会随唾液流走,影响了病灶部位药物有效浓度的维持.为此,我们研制成复方替硝唑单向缓释药膜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了研究.
作者:邹纯才;鄢海燕;王守安;吴宝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Tetric Ceram后牙瓷化树脂远期疗效.方法:在适当的口内条件,相应的边缘技术和粘接技术下,使用瓷化树脂充填大面积牙体缺损的后牙,观察3年疗效.结果:284例患者 388颗患牙,成功率97.8%.结论:瓷化树脂具有很好的远期疗效,是一种较好的后牙修复材料.
作者:范立红;闫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FHN)是常见的髋关节疾病,治愈率低而致残率高.笔者通过对我院2001-12~2004-06 确诊的32例FHN病人进行分析,探讨本病的CT特征性表现及其诊断价值.1 材料和方法 本组资料32例,共累及47个髋关节,其中男24例36个,女8例11个,年龄21~56岁.32例中有11例使用过激素,8例有过明确外伤史.均摄X线骨盆平片,并进行双髋关节CT扫描.CT采用美国GE公司的CT/e螺旋CT机,病人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双侧髋臼、股骨头及部分股骨颈,层厚5mm,层距5mm.部分早期病人采用3mm薄层扫描.
作者:魏丽;马飞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两例脾静脉闭塞引起门静脉高压症分析其原因,主要由急、慢性胰腺炎或肿瘤、创伤、脾静脉炎症等引起,其病理改变为瘀血性脾肿大产生左侧门静脉高压症,此症有别于肝硬化所致的门脉高压症,主要有①无典型肝脏疾病史;②肝功能属正常范围;③既往可能有胰腺炎病史;④门奇断流术可根治此症.
作者:林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茜草对D-半乳糖致衰小鼠心肌线粒体细胞色素含量的影响.方法:以D-半乳糖致衰小鼠为模型,观察茜草对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和丙二醛(MDA)含量、Mn-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的影响.结果:茜草可提高衰老小鼠心肌线粒体呼吸链细胞色素b、c、aa3的含量和Mn-SOD的活性,并降低MDA含量.结论:茜草能减轻线粒体过氧化损伤,通过抑制线粒体的脂质过氧化和提高呼吸链细胞色素的含量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作者:谢红;王明富;江旭东;张涛;白大芳;杨晶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硬膜外阻滞方法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胸部和腹部手术后病例50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常规注射镇痛剂组25例(I),硬膜外阻滞镇痛组25例(Ⅱ).采取VAS镇痛效果评分法和Ramsay镇静程度评分法对两组病例进行评分评价.结果:Ⅱ组VAS评分低于I组,Ramsay评分高于I组;(P<0.01);Ⅱ组SBP、DBP和HR低于I组,SPO2高于I组,(P<0.01或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法镇痛效果优于常规注射法,且对术后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张强华;马莉影;田宝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全血细胞减少临床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也可出现于其它疾病.本文我们对80例全血细胞减少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鉴别诊断对疾病诊疗及判断预后的意义.
作者:于志刚;郑宏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脾脏是容易受损的器官,在腹部闭合性损伤中脾破裂占20%~40%.随着对脾脏生理功能研究的深入,保留脾脏手术显得愈加重要.我院1996-01~2003-12采用近段脾动脉结扎后脾修补术,对22例脾破裂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于长波;董超;范东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乳康丸胶囊主要成分是白芍、当归、川芎、香附等.主治:月经不调、内分泌功能紊乱、乳腺增生、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炎、乳房结核、乳腺癌术后后遗症及各种乳痛症.本实验观察受试动物一次用药后是否能引起中毒或死亡,测定半数致死剂量(LD50),从而推荐成人临床用药安全剂量.
作者:张春斌;宋汉君;刘东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小鼠用氢化可的松灌胃制成肠道菌群失调模型,经纳米中药治疗后,观察肠道菌群、细菌易位量的变化.方法:利用细菌定量的方法观察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及细菌易位量.结论:纳米中药对激素造成的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具有调整作用,减少细菌的易位,是良好的微生态调节剂.
作者:施中凯;胡晓丽;张晓丽;崔刚;宋淑贤;李丽秋;李俭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