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小江;曾庆黎;刘勇
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于1978年首次被Delaro和 Todaro 发现,目前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作者:秦晓华;涂卫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的细胞遗传学特征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分析126例AL初治患者骨髓染色体核型,采用直接培养法或24/48 h短期培养法G显带技术检测染色体.结果 AML中M3的核型畸变率高,M6低,t(15;17)多且仅见于M3,t(8;21)见于M2、M4、M4EO、M5,+8异常见于AML M2、M3、M4、M5、M6各亚型.t(15;17)组缓解率为93.3%,t(8;21)组为75.0%,其它核型异常组为52.0%,三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t(15;17)组与其它核型异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t(15;17)组与t(8;21)组比较、t(8;21)组与其它核型异常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AML正常核型组缓解率为72.5%.12例t(15;17)患者中7例(58.3%)WT1基因为阴性,缓解率为100.0%,5例(41.7%)为阳性,缓解率为75.0%.6例t(8;21)患者中4例(66.7%)WT1基因为阴性,缓解率为100.0%,2例(23.3%)为阳性,缓解率为50.0%.ALL双Ph染色体异常2例,均为NR,且1例经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仍未达到缓解.结论染色体研究对白血病的疗效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AML核型是否正常与WT1基因阳性率无关,t(15;17)和t(8;21)两组WT1(-)患者缓解率高于WT1(+)患者.
作者:钟健生;张荣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甲氰咪呱对重度小儿烧伤应激性溃疡预防治疗的作用,为临床预防治疗小儿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提供一种方法.方法 54例出现应激性溃疡症状的重度烧伤小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24例)和甲氰咪呱治疗组(30例).两组常规用维生素K1 1 mg/d、凝血酶200 U/次鼻饲及止血敏0.125 g/d治疗,均连用10 d;同时,甲氰咪呱治疗组加甲氰咪呱0.1 g/次,3次/d,静脉注射,连用10 d.依照患儿呕吐物、胃肠减压液、大便性状及大便常规比较两组小儿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效果.结果甲氰咪呱组有效29例,无效1例,有效率96.67%;常规治疗组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83.33%.两组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甲氰咪呱能提高小儿重度烧伤应激性溃疡的治疗有效率,缩短止血时间,可以用作烧伤防治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作者:李悦;严济;詹剑华;陶卫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组织切片染色传统常用的方法是石蜡包埋、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简称HE染色法),染色是制片中关键步骤.苏木精-伊红是组织切片制作常用细胞核和细胞质染料,而Mayer苏木精染液、Harris苏木精染液是为常用的细胞核染液.
作者:章克萍;龙飞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对胎儿脐膨出的诊断价值.方法产前胎儿超声检查按照胎儿超声筛查规范分三阶段进行,早中孕11~14孕周彩超筛查、中孕期18~24孕周彩超筛查和晚孕期胎儿畸形补漏检查.结果超声筛查21 924例胎儿,共有11例脐膨出,超声检出5例,漏诊6例.结论产前胎儿超声检查在胎儿脐膨出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规范化超声筛查可以帮助检出大多数脐膨出.
作者:佘志红;熊奕;王慧芳;林琪;吴瑛;林琳华;任景慧 刊期: 2005年第06期
1 临床资料自2001年4月~2004年4月,本院共收治先天性上睑下垂118例,其中单眼91例,双眼27例,年龄1~16岁,平均6.2岁,男62例,女56例,下垂3~4 mm的中度下垂33例,占27.97%,下垂4~7 mm的重度下垂85例,占72.03%.全部病例均请神经内科排除重症肌无力等全身病,Bell现象均存在.所有的病例均采取了额肌悬吊术,随访3个月~2年.
作者:唐鹏钧;殷小龙;彭小维;邓燕;于春红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前,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很多,虽然各有一定的疗效,但治愈率均不高.在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后,作者提出采用削平手术并冷冻的方法治疗瘢痕疙瘩,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本科1997年至2004年96例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冯珍;邵秀芹;聂萍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成人Still病的认识.方法对确诊的11例成人Still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热、皮疹、关节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63.6%、54.5%.白细胞升高及血沉加快的发生率分别为90.0%、100.0%,全部病例血培养均阴性.7例患者确诊前被误诊.糖皮质激素对成人Still病的疗效好,部分患者需同时加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或)免疫抑制剂.结论成人Still病临床上以高热、皮疹、关节病变、血白细胞升高、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为主要特征.早期诊断并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部分患者尚需加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和(或)免疫抑制剂.
作者:钟清玲;刘繁荣;尹林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手术在泌尿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用后腹腔镜手术治疗81例泌尿外科疾病的临床资料.其中肾囊肿去顶术22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24例、肾蒂淋巴管结扎术20例、肾切除术8例、其余6例,均经后腹腔途径.结果除3例中转开放手术外,其余78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 480 min,平均165 min.除2例肾上腺手术输血800 mL外,其余失血量均少于100 mL.无明显并发症,大部分病人在术后1周左右出院.结论后腹腔镜治疗泌尿外科疾病具有创伤小、康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胡峰;王共先;曹润福;孙庭;冯亮;崔苏萍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妇科病患者对艾滋病有关知识的知晓率及相关的态度、行为,为医院的健康教育及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选择在妇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00人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 结果不同文化程度对输血、注射血液制品、性交、多性伴侣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对共用注射器、握手、怀孕分娩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47.5%的患者知道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48.3%的患者愿意和感染了艾滋病的亲戚朋友交往;98.3%的患者是通过电视广播获得有关艾滋病知识.结论对艾滋病的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作者:李晓萍;邹芸芸;杨淑贞;罗泓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采用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加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至腰骶段结核3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植骨融合、截瘫恢复和后凸畸形矫正情况.结果随访9月~2.5年(平均1.5年),32例腰痛症状均消失,植骨区都骨性融合;27例合并截瘫患者中,症状改善26例;术后后凸畸形角度平均矫正30.2°,至植骨完全融合后,矫正角度平均丢失3.1°.结论通过一期后路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清除病灶、稳定脊柱及使神经减压.
作者:段满生;舒勇;黄山虎;韩智敏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江西省卫生学校在校中专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流行特征及伤害的主要种类,为预防伤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在江西省卫生学校46个班共2 900名在校学生中随机抽取14个班共908名学生,回顾调查2004年4月1日~2005年4月1日期间的伤害发生情况,资料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一年内江西省卫生学校中专学生伤害发生率为28.4%;不同性别、年级、家庭人口数及在家排行不同其伤害发生频率不同;前5位伤害依次为跌倒伤(19.7%)、碰撞伤(15.4%)、烧烫伤(6.8%)、锐器伤(6.1%)、动物咬伤(5.0%).结论伤害在中专学生中常见、多发,且伤害的主要种类有跌倒伤、碰撞伤、烧烫伤、锐器伤、动物咬伤等.应积极开展伤害的预防与控制,使青少年远离伤害,健康地成长.
作者:姜红英;文海蓉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用于鼻内窥镜手术(ESS)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40例行ESS患者随机分为瑞芬太尼组和芬太尼组,每组20例.麻醉诱导采用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和瑞芬太尼(2 μg/kg)或芬太尼(2 μg/kg).麻醉维持采用持续静脉泵注异丙酚(6 mg/kg),以及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2 μg/(kg·min)或芬太尼0.02 μg/(kg·min).观察术中血压、心率、麻醉深度、阿托品、麻黄素、乌拉地尔的使用量,麻醉苏醒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两组诱导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降低(P<0.05),瑞芬太尼组心率明显减慢(P<0.05).麻醉维持期间,瑞芬太尼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幅度显著小于芬太尼组(P<0.05).瑞芬太尼组清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芬太尼组.结论瑞芬太尼镇痛作用强于芬太尼,停止输注后其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
作者:应俊;朱晓红;周颖;卢忆梅;陈受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低年级大学生97名进行为期12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为心理健康讲座、团体咨询、自信心训练和人际交往训练等.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心理健康量表进行教育前后心理状况测试.结果健康教育后SCL-90和心理健康的多项指标低于教育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作者:高清平;袁也丰;万爱兰;郭明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评价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肾出血的临床价值.方法肾出血患者108例,肾癌73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2例、肾外伤23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肾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选用不同的栓塞材料栓塞出血的动脉.结果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能明确出血的部位、病变性质及相关血管情况.108例肾出血患者均栓塞成功,栓塞后达到良好的止血效果,良性病变保留了患肾的部分组织和功能.结论选择性肾动脉造影诊断和栓塞治疗是肾出血的可靠诊断方法,也是安全、有效的止血手段;疗程短、痛苦小、成功率高,临床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黄立新;辜斌;赵异才;龚洪翰;彭德昌 刊期: 2005年第06期
自发性气胸为呼吸科常见疾病,发病率为4.47/10万,近年有增加趋势.中老年有肺部基础疾病的自发性气胸患者患病后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易漏诊、误诊,甚至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诊治不及时,可致死亡.作者就本院2003~2005年收治的67例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童旭芳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探讨QTVI技术对冠心病不同节段心肌收缩运动状况进行定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依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31名患者分为两组,正常组(冠脉造影阴性)10例,冠脉病变组(冠脉造影阳性)21例.结合同步心电图,在TVI模式下采集心尖四腔,心尖两腔,心尖左室长轴切面动态图像,取样左室前壁、下壁、前间隔、后壁、侧壁和室间隔之基底段、中段共12个节段测量心电图R波顶点至QTVI曲线收缩峰值速度的时间(TR-PV),比较两组之间该指标的差异.结果正常组及冠脉病变组相同室壁的基底段与中段TR-PV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冠脉病变组心肌节段TR-PV与正常组相比,前壁、后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侧壁的基底段与中段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收缩运动存在失同步化,TR-PV是对冠心病缺血节段心肌的收缩运动功能失常进行客观定量评价的有效指标.
作者:邓林云;周欣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本实验着重研究人工唾液对正畸摩擦力的影响.方法将直丝弓托槽和颊面管固定在毛玻璃板粗糙面上,使托槽的槽沟、颊面管的管腔在一条直线上.0.019英寸×0.025英寸的直不锈钢方丝被动进入托槽的槽沟、颊面管的管腔,用0.20 mm的不锈钢结扎丝结扎固定.将样本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6个样本、对照组6个样本.使用Instron万能材料力学实验机,分别在人工唾液(实验组)和干燥条件(对照组)下,测试弓丝沿托槽滑动时在后牙段产生的静、动摩擦力.结果实验组的静、动摩擦力均大于对照组的静、动摩擦力.实验组的静、动摩擦力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对照组的静、动摩擦力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静摩擦力大于动摩擦力.结论人工唾液起粘性作用,弓丝与托槽相对滑动时增大正畸摩擦力.
作者:项华;吴建勇 刊期: 2005年第06期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分离和培养条件,并探讨其生物学特性.方法取无恶性血液病的32~65岁的成人骨髓7例,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加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将细胞的密度调整到1×106个/mL,接种到12孔培养板中(1 mL/孔)进行培养,48 h 后更换新鲜培养液,以后每3 d 换液1 次.当细胞铺满培养板底90%以上时,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胞传代培养.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细胞的CD29、CD44、CD166、CD105、CD34、CD45、HLA-DR表达情况.并且使用脂肪细胞诱导培养液诱导培养MSCs,油红O染色检测其能否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成人骨髓接种后24 h内细胞开始聚集成细胞集落,并从集落中长出少许长梭形细胞,6~15 d细胞进入快速增殖期,一般培养20~25 d后细胞汇合成片铺满培养板底;而传代培养的细胞每代约需10~15 d即可铺满瓶底.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此次培养的骨髓来源细胞高表达CD29、CD44、CD166、CD105,不表达CD34、CD45、HLA-DR,符合骨髓MSCs细胞的特性.油红O染色显示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结论用密度为1.077 g/mL淋巴细胞分离液作为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的人骨髓MSCs增殖力强,操作简单,是一种较好的分离和培养MSCs的方法.MSCs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
作者:易敬林;杨海军;丁伟荣;柳喆;吴晓牧;杨志刚;陈波;何丹 刊期: 2005年第06期
RNA干扰(RNAi)是一种在动植物中广泛存在的序列特异性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过程.它由双链DNA经核酸酶降解成21~23 nt的小片段后,特定位点、特定序列的降解与之序列相应的mRNA.利用RNAi技术可作为一种基因敲除工具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在肿瘤的基因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
作者:贺慧为;马琳 刊期: 2005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