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关于中西医结合证病结合的疾病诊断思维模式探讨

杜武勋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证病结合, 疾病诊断, 思维模式, Method of, 病名诊断, 中医临床, 中医辨病, 研究成果, 辨证结合, 工作者, 吸收, 基础, 规律
摘要:中医临床工作者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证病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3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3种模式各不相同,以下分别予以探讨.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活血化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胰腺炎大鼠肺CD11b/CD18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活血化瘀注射液(HHI-I)对重型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CD11b/CD18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引发SAP后即刻经颈静脉输入HHI-I,0.1 mL/100 g体质量,共3 h;已知药对照组输入复方丹参注射液(DSHIco),剂量、时间同组3.组2、3、4分别于治疗后1、3、6及24 h处死动物10只,取肺及胰腺组织标本,免疫组化法测定CD11b/CD18表达.结果:各组胰腺组织中均未检出CD11b/CD18活性.组2动物于SAP后3 h见肺组织CD11b/CD18表达增加.组3动物于HHI-I治疗后1 h见肺CD11b明显下降(与组2、4同时间相比p<0.05),3、6、12小时进一步降低(p<0.01);肺CD18于治疗后各阶段均明显下降(与组2、4相应时间比较p<0.01).组4动物肺CD11b/CD18均无明显降低.结论:HHI-I可使SAP大鼠升高的肺CD11b/CD18表达明显降低;DSHIco无类似作用.

    作者:张艳军;赵连根;吴咸中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温阳行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1临床资料65例病人全部为门诊及住院病人,采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8±11.4)岁,病程短1个月,长10 a;对照组30例,女13例,男17例,平均年龄(56.9±10.2)岁,病程短3个月,长11a.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全部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WHO命名标准化联合组<关于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作者:曹鲁豫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胃康灵胶囊的薄层色谱研究

    胃康灵胶囊由三七、延胡索、颠茄等药配伍组成的,具有柔肝和胃,散瘀止血,缓急止痛,祛腐生新作用,用于急、慢性胃炎,胃溃疡,糜烂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及胃出血等症.方中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的干燥根[1].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Rb1、Rb2、Rc、Rd,三七皂苷D1、C、D2、E2及三七黄酮等.

    作者:窦志英;白玉香;陈志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黄帝内经》全文检索软件研制开发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应用计算机和互联网对中医古籍进行整理和开发愈显重要.这将提高对经典古籍研究的系统性、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成为中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工作还将为古典医籍开发性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高学全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药抗病毒临床实验研究概况

    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是广泛和严重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在复制周期的环节上发挥作用.由于病毒的繁殖与宿主细胞关系密切,仍避免不了抗病毒药对肌体细胞产生毒副作用问题.研制一种能杀灭病毒并对宿主细胞毫无影响的药物是比较困难的[1].目前西药化学药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而且特异性差,副作用多.现将近几年中药抗病毒的临床及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傅谧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手法为主治疗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103例

    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是以第3腰椎横突部位明显压痛为特征的慢性腰痛.多见于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笔者从1990年以来,使用推拿手法为主治疗本病,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3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54例,女49例;年龄大61岁,小25岁,平均年龄41岁;病程长16 a,短2个月;单侧疼痛83例,双侧疼痛20例.

    作者:王相泽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慢性胃炎中医证治规律探讨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约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主要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其病因学尚未阐明,一般认为与周围环境的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而HP感染为导致慢性胃炎的重要病因之一.

    作者:郝俊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药用于抗衰防病的体会

    笔者积累多年临床经验,借鉴现代药理,经摸索研究拟出抗衰防病方,用于降压、降脂、降糖、增强免疫功能、抗衰老等方面,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1抗衰防病方组成由决明子、沙棘、乌梅、鸡内金、生牡蛎、郁李仁、荷叶、薄荷、海浮石、麦饭石组成.

    作者:徐军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高等中医院校西医基础实验课改革之我见

    目前,在高等中医院校普遍推行一项改革,就是西医基础实验课的重新组合,大多成立一个实验中心,脱离原教研室,该中心负责实验课的教学准备,大多分为机能室、形态室,所有在教研室的原有技术人员均归中心统一管理,中心一般设一位主任及分管各室的副主任.

    作者:邝枣园;伍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关于中西医结合证病结合的疾病诊断思维模式探讨

    中医临床工作者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证病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3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3种模式各不相同,以下分别予以探讨.

    作者:杜武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中医辨证治疗痹证62例疗效观察

    根据临床证候分为实痹和虚痹.实痹包括行痹、痛痹、着痹、热痹;虚痹包括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按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痹证62例,行痹、痛痹、着痹以祛风、散寒、除湿、温通经脉为主治疗,方用蠲痹汤加减;热痹以清热解毒、活血通络为主治疗,方用白虎桂枝汤加减.气血虚痹、阴虚痹、阳虚痹以祛邪扶正、攻补兼施为主治疗,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显效18例,有效3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7%.

    作者:贾书心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刺法灸法学基本技能培养和考核标准初探

    刺法灸法学是一门临床技能课,其内容在中医专业的针灸学中已运行了近半个世纪,在针灸专业运行了19年.但没有明确的实验课(临床技能操作课)要求,使学生的临床技能培养失于规范;其次没有考核标准,无从客观评价其临床技能水平的高低.本文将就其现状进行分析,并介绍我们在培养方法和客观、量化考核标准方面的点滴做法,敬请指正.

    作者:陈爽白;潘兴芳;孟向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针刺结合微波治疗颈椎病82例疗效分析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尤以中老年人多见,其发病率与职业特点有着密切联系,且出现年轻化趋势.目前,各种治疗方法报道较多,但并不理想,多数尚处于探索之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采取以针刺结合微波照射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作者:陈士刚;李奎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讲课三要素

    未涉教坛却妄谈教学,未免有些荒唐;然而既已进入教学单位,谈谈教学之事也未尝不可.想起上大学时,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轻松自如,便以为讲课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读研究生时,看到师兄师姐们毕业论文答辩前的紧张,觉得好笑--不至于此吧?!及至自己开题报告,才知道毕业论文答辩前师兄师姐们何以会紧张,到此时才体会到要讲好一堂课多么不容易,要付出多大的努力.

    作者:徐放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新世纪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中国加入WTO,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具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新世纪大学生应首先具备以下几点.1思想素质1.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教育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西方文化渗透加剧,大学生应具备较高的判断、甄别、选择的能力.

    作者:卫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浅谈中医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体会

    快速型心律失常系心律失常的一种类型,主要包括心动过速、早搏、房颤等.现代医学主要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由于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中医药在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笔者应用中医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体会简述如下.

    作者:刘梅;杜武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麻杏石甘汤加味治疗哮喘40例临床观察

    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70例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小于50岁12例,50~60岁10例,大于60岁18例.病程6个月~15 a,平均6 a.对照组30例,全部为住院患者,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小于50岁4例,50~60岁18例,大于60岁8例,病程7个月~13 a,平均4.5 a.

    作者:周璟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从岐伯雷公的文化背景看《黄帝内经》医学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一部重要典籍,这部著作的写作体例是以黄帝与他的臣子问对的形式阐述医理的,在所有的臣子中岐伯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后世往往用岐黄作为中医的代名词.在<黄帝内经>中还有一位人物叫作雷公,但与岐伯的地位大有不同,岐伯是一位博学的智者,黄帝却成为谦恭的学生;而雷公就不同了,他是黄帝的学生,经典的十二经脉循行就是雷公请教黄帝时由黄帝叙述的.

    作者:于铁成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实验室设备采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专业人才、振兴科技、提高我国尖端技术在国际上竞争力的重要职责.教学、科研手段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因此,仪器设备的作用日益明显,各级主管部门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

    作者:马文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 张志聪医学学术思想研究

    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西)人.生活于顺治、康熙(公元1644~1722年)年间.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学医.颇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复受名医卢之颐的影响,在侣山堂集同学及门弟数十人开堂讲学.张氏及其同学、门人以集注的形式著书,开集体创作之先河,共同探讨医理,先后著书有<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集注>、<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等.

    作者:郑林;王国辰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天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