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盾;王智慧;赵文生
尿毒症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生理、心理及社会损害,使病人体力劳动及自理能力受到了限制,并出现焦虑及情绪低落等严重的心理功能紊乱.疾病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作者:周志红;肖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奥扎格雷钠(Sodium ozagrel)为血栓素合成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血栓性脑梗塞所伴随的运动障碍疾病.我院在1998~2003年临床应用过程中,有2例出现舞蹈症,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桂丽;张昌贵;苏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本文通过对一组精索静脉曲张病例的研究,评价血液磁极化与中药联合治疗精索静脉曲张的效果.方法:血液磁极化与中药联合治疗精索静脉270例,单纯中药治疗组150例,治疗后随访3~32个月.结果:在治疗后第10周精子计数,活动率、活动力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1)两组比较,血磁加中药组的精子参数改善更为明显(P<0.01)在治疗后16周联合组的精子参数恢复状况仍有明显优势,随访其间血磁加中药组妊娠182例,占67.4%,单纯中药组妊娠92例,占61.3%,两组妊娠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磁方法优于单纯中药治疗.
作者:高伟勤;王忠;孔庆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乌司他丁是胰蛋白酶抑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现就其用于治疗急性胰腺炎,迅速改善腹痛等症状的疗效观察如下.
作者:王颖;夏维;于丽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肾炎性肾病(NSⅡ)患儿血浆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变化的影响.方法:将30例小儿NS Ⅱ随机分为川芎嗪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各15例.常规治疗组给予强的松治疗8周,而川芎嗪治疗组在强的松治疗基础上加川芎嗪治疗8周,观察两组蛋白尿转阴和水肿消退时间,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浆GMP-140、血小板聚集率.结果:治疗前,小儿NSⅡ各组血浆GMP-140、血小板聚集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川芎嗪治疗组蛋白尿转阴和水肿消退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P<0.01),同时GMP-140、血小板聚集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别(P>0.05),常规治疗组GMP-140、血小板聚集率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GMP-140参与NSⅡ的发病过程,川芎嗪可抑制NSⅡ患儿GMP-140的产生而改善症状、缓解NS Ⅱ的发生发展.
作者:辛淑君;张丽环;李志辉;叶庆标;黄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化疗药物的不断开发与化疗方案的不断改进,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已有了明显的延长,但化疗的副作用也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恶心、呕吐是化疗常见的副作用.1999~2002年我院采用格拉斯琼注射液预防恶性血液病化疗引起的呕吐,并与胃复安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纯;刘惠萍;张国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实验观察大黄复方与抗生素配伍腹腔灌注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NP)的作用.方法:制备ANP模型,随机分组后分别以腹腔灌注给药,以ELISA法及鲎试验法检测血浆或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和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结果:各治疗组IL-6,LPS水平均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非治疗组).结论:大黄复方配伍头孢哌酮钠腹腔灌注法对ANP大鼠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作者:田桦;卓越;成丽娟;夏伟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人体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的范畴.是医学教育中必修基础课程之一.随着Internet的日益普及及国人对其认识的加深,其中蕴藏的巨大医学资源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但是面对Internet上浩如烟海的资源,如何准确、及时地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的课题.通过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利用Altavista搜索Internet人体解剖学资源的方法和经验,为使上网者少走弯路,尽快掌握这一工具,充分为教学、科研服务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王景涛;王培君;李延军;金维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SCLC)的CT表现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SCLC的CT表现.结果:肺内肿块、肺门与纵隔广泛性淋巴结肿大,而肺不张少见是SCLC的CT表现特点.结论: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扫描是诊断SCLC的有效检查方法.
作者:宁尚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π(GST-π)在肝癌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及其用于肝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53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1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标本的GST-π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患者血清GST-π含量平均值均显著高于正常人血清GST-π含量平均值(P<0.01,P<0.01),阳性率分别为90.6%、90.0%.在高分化肝癌组GST-π上升程度显著高于中、低分化肝癌组(P<0.05).GST-π的阳性率与肝癌的TNM分期及患者年龄、肿瘤家族史、饮食习惯和居住地理位置等无关(P>0.05).结论;血清GST-π检测对肝癌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作用,特别对原发性肝癌,是一项较为敏感的标志物.
作者:孙玉鸿;李雅江;王莉;冯贞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为比较口服阿奇霉素(商品名抒罗康)与口服阿莫西林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分组对照实验,比较结果.结果:阿奇霉素临床有效率91%.阿莫西林组63%,显示阿奇霉素临床疗效优于阿莫西林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适合于儿童上呼吸感染的临床应用.
作者:江芸;崔新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眼球具有高度透明的屈光间质和脆弱的感光系统,一旦受到外伤,视力可能遭受严重破坏.眼球破裂伤是眼科急重症之一,致盲率极高.我科1999~2002年收治18例眼球破裂伤,报道如下.
作者:彭声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神经节苷脂和高压氧治疗的疗效观察,寻找理想的新生儿HIE的治疗措施.方法:采用多组对照比较实验,对各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神经节苷脂治疗组、高压氧治疗组及神经节苷脂+高压氧治疗组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神经节苷脂+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疗效佳,优于神经节苷脂治疗组和高压氧治疗组(P<0.05).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治疗组之间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神经节苷脂与高压氧的联合使用是新生儿HIE较为理想的治疗措施.
作者:马晓欣;王一林;陈芝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胃气痛片中主要成分碳酸氢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电位滴定法操作.结果:回收率和含量正确,终点不受溶液有色、浑浊所影响.结论:简单、省时、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张楠楠;杜娟;刘晓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介绍一种超短波电疗机,并阐述了它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故障部位及处理方法.
作者:丁秀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患者:男,30岁.人院日期2003-02-08,该患驾驶拖拉机急转弯时,因速度过快,从车上甩出,左季肋部撞在路边树上,伤后自觉腰部剧烈疼痛,以左上腹及左腰部为重,并向会阴及左肩部放散,伴呼吸困难,查体:Bp 6.7/4 kPa;P:摸不清;R:34次/分钟,面色苍白,心肺无异常,腹部隆起,腹式呼吸消失,左季肋区有3cm×2cm的皮肤擦伤痕迹,满腹压痛(++),反跳痛(+),伴肌紧张,脾区叩诊呈浊音,左肾区压痛、叩击痛(+),腹穿抽出不凝血液,导尿为血性尿液800ml,骨盆分离挤压试验(一),血常规:Hb 80 g/L,RBC2.8×1012/L,B超:脾脏、左肾脏损伤,胸腹联合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
作者:倪洪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临床上由于高空坠落、车祸及复合创伤等多种原因而致脊柱下段骨折非常常见,一般情况下无神经压迫症状、明显椎体滑脱及其它的危险性复合创伤的情况下,我们均采用对症治疗,卧平板床、练习腰背肌肉功能,效果优良,但存在一部分病人因受伤后,卧床等多种原因而出现便秘,连续数天无便,致使患者腹胀、腹痛,饮食不佳甚至血尿淀粉酶增高,而经通便灌肠排便后症状消失.我们自1998年以来,对部分此类病人人院后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均收到很好的效果免除了病人的疾苦,使疗效显著.
作者:韩喜全;高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我地区围生儿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相关干预措施.方法:以我市6家医院1996~2000年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及产科、小儿科死亡的244例围生儿为统计对象,对统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6家医院5年围生儿,各年度之间围生儿病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年度死胎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死产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要降低围生儿病死率,防治早产,加强孕期宣教、防治妊娠期各种并发症是重要的手段.
作者:王崇丹;赵育革;李晓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莪术油是由姜科植物郁金的根茎水蒸汽蒸馏而得到的一种浑发油,有较强的挥发性,临床证明具有抗肿瘤作用,但由于其稳定性不好,对光敏感,强光下易分解,今用β环糊精进行包结,使成包结物,以提高其稳定性.
作者:马勇;李楷;李怀荆 刊期: 2003年第03期
Dieulafoy病是一种罕见病,常导致致命性、突发性反复的上消化道大出血.其术前确诊率很低,在选择性血管造影不能普遍开展的情况下,急诊内镜检查是术前确诊的首要方法.在必要时及时的外科手术探查对确诊及治疗是重要的,且是安全有效的.本文通过临床4例Dieulafoy病的诊治总结,结合文献复习,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了解,并探讨如何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
作者:郑玉强;梁君;朱鸿泉;刘艳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