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敏;糜庆;郭荣峰;李历兴;吴小坚;周瑞云;梁建新
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挑战[1,2].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增强综合竞争力,医院必须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加强各业务科室的经营管理,合理规划其投资与发展的策略.为此,我们尝试引入当前西方工商企业界常用于规划企业内生产部门或产品组合的Boston矩阵[3],分析医院科室的经营状况与发展前景,探讨其投资策略.
作者:姜敏敏;徐长恩;柯雪琴;李鲁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构建有效的住院医师培训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的关键.作者从学习的需求、开展主动学习、构造知识系统、分水平考试、掌握目标5个方面对培训结构做了探讨.
作者:孙庆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视觉形象设计导入医院的整体环境规划是现代医院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色彩与形态是影响视知觉的主要元素.长期以来,白色似乎已成为医院的专用色彩,如白色的制服、白色的桌椅、白色的墙壁等等,在人们的记忆中有着很深的印象.其实,人在白色环境中长时间生活和工作,会引起视觉疲劳和精神紧张.目前,我国医院已经开始重视环境的合理规划,重视环境色彩的个性设计.但是,按照行业的规范化和系统化管理要求,还应该制定医院专用色彩的标准,从人的视觉和心理两方面考虑来研究和制定一套适合于医疗工作环境的色彩体系.
作者:熊应军;吴进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讨论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提出创新的根本在人,在人才素质:要有高尚的品德;强调实践、知识、思考的结合;要善于选择目标和抓住机遇.提出要弘扬医学科学精神,遵循医学科研的基本要求.要正确处理医学与其他科学,以及医学内部的一些关系.提出要为医学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并讨论了阻碍医学科技创新的因素.
作者:廖继尧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通过对综合医院建筑面积指标、7项设施建筑面积和占总建筑面积比例及其他部分 变动的比较分析,认为修改后的综合医院建设标准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提供舒适、快捷、方便的综合服务;以人为本,科学管理,建筑关心人的医疗环境;适应社会进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保健的需求.建议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床均建筑面积应逐步增加;建筑层数应以多层和小高层为主;停车位的设置逐渐增多接近床位数;护理单元的设置不宜过大;千人口床位数将增加;强调分区概念和流线设计.
作者:李双喜;李彬;常发金;王勇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区民营医院起步比较早,经过10年发展,其技术力量和规模都有了长足进步,从而促进了医疗市场的有序竞争,满足了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1],在医疗卫生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但是,民营医院在经营管理方面仍存在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有:违规广告、诱导过度医疗消费、医托现象等.这些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将制约和阻碍民营医院的进一步发展.上海市徐汇区政协文教卫生专业委员会近期组织政协委员对区域内民营医院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仲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近20年来,我国急诊医学有了长足发展,急诊在保障人们生命和健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大部分医院的急诊科都已完成了从依赖型向支援型的转变,个别医院建立了自主型急诊科.急诊的功能定位及业务范围也日趋明确.但急诊在教育、管理、科研、职称晋升等方面的问题尚需进一步解决.
作者:周保利;谢苗荣;樊寻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医院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是医疗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与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制度一起,影响着我国卫生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效率.借鉴美国医疗机构监管的成功经验,有助于我们在医院体制改革中突出公平与效率原则,更好的树立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院合作竞争机制.
作者:迟宓宓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为指导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院的管理,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医院,配合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卫生部新出台了<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作者回顾了我国开展医院评审的实施过程和<指南>出台的有关历史背景,介绍了<指南>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制定原则、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后对<指南>中强调的关键问题和重要考核内容进行了讲解和分析.作者简述了学习体会,以供大家讨论和参考.
作者:朱士俊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院前急救队伍是院前急救3大要素之一,而急救技术是决定院前急救能力和急救质量的关键环节.我国的急诊急救事业起步较迟但发展迅速[1],在急救体系架构建设完成后,急救队伍的建设和急救技术规范培训将是今后急救急诊管理层的主要工作内容.为了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规划,加快医疗救治队伍能力的建设,中南院前急救珠海培训中心针对指挥调度型急救模式和院前急救队伍构成的特点,开展了院前急救技术规范培训的实践和探索工作.
作者:余丽敏;糜庆;郭荣峰;李历兴;吴小坚;周瑞云;梁建新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临床住院医师的培养试点工作,1993年卫生部颁发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制度打下了基础.我院1988年首批参加了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试点[1],已有342名住院医师接受规范化培训,有188名住院医师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75人考取研究生.他们多数已成为我院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
作者:王丽霞;申昆玲;范茂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21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的逐步转变和人们对健康水平的高需求,使得医院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市场的国际化趋势,要求医院确立适应发展需要的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组织形式[1],促使院长必须成为会领导、精管理、懂经营、能够驾驭市场和医疗风险的职业院长.职业化医院院长应该具备怎样的能力,其能力体系应该由哪些要素构成,探析这些问题对推进和完善医院院长职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耀刚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从5个方面总结了当今影像医学发展的主要趋势和重要特征,并紧紧围绕现代影像医学所面临的专业知识广泛、学科跨度巨大、设备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论述并强调了医院管理者应从医工技一体化、医教研复合型、大影像观意识等方面做好现代影像医学人才建设工作.
作者:吴灿;任家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医师是医学知识、科学技术的载体,无疑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国外投资者进入我国医疗市场,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3项改革的实施,使医院医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改革中促进医师队伍建设,才能真正提高医院在行业对外开放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形势下的适应、生存和发展力,从而提高医院的综合效益,实现医院改革发展的整体目标.
作者:贺振银;赵玲;冯同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网络已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传递信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1].如何将网上大量的科技文献用于临床、教学、康复及科研,使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查找到所需的信息,实现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已成为当前倍受关注的问题[2-5].目前,大多数医院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多停留在原始信息的搜索、套录、传递上,只注重网络超级链接,不重视用户需求及信息资源的提取、加工和分析,未开展信息研究和信息筛选服务,服务形式单一,局限性大,降低了用户获取专业信息的速度和精度.因此,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也是医院图书馆的必然趋势.
作者:王友贞;李芳芳;曹青文;王进庆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从医院、保险公司和患者角度分析了当前医疗责任保险存在的潜在缺陷.提出了医疗责任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引入保险经济公司协调解决医疗责任保险的投保问题,引入公估机构解决医疗争议,适时推出强制医疗责任保险,进一步扩大保险范围和险种范围.
作者:李成修;丁伟芳;尹爱田;汤敏;李建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作者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医院经营的营销环境;介绍了该院通过积极转变营销观念,因地制宜实施营销战略,推进医院一对一营销,坚持人性化服务,使医院步入快速健康发展之路,其经验对中小医院的生存与发展有启示意义.
作者:陈福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深圳市从1998年开始建设第一批重点医学专科,2002年在总结第一批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始启动了第二批重点医学专科建设.这次我们主要从组织管理、学术水平、医疗技术、人才建设、条件设施等5个大的方面构建了重点医学专科的建设标准,依据该标准评审出第2批重点医学专科,这个建设标准对于指导重点学科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深知该标准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没有完整的体现科技是核心、教育培训是重点、人才是关键的战略目标,不符合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1].因此,2004年我们组织力量重新制定了重点学科建设评估体系,新的<深圳市重点医学专科评估指标体系>更科学、公正、公平、全面.
作者:许四虎;张丹;付林;韩铁光;骆新娥;隋丽颖;张献共;周丽萍;黄华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危重病医学(CCM)及加强医疗科(ICU)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经过90年代的发展壮大,其规范化、正规化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于1997年成立了中国危重病医学会,附属于中华医学会病理生理学会下面.21世纪初,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抗SARS工作的考验,危重病医学及ICU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拟定于2005年成立中华医学会中国危重病医学会.回顾危重病医学及ICU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审视现状及展望未来,问题与进步和希望并存,特别是在一些综合性的ICU中,更为突出.
作者:李刚;易丽;陈德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医疗责任保险在促进医疗质量提高、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增强医务人员责任心、分担医疗风险责任方面的积极作用,早已被国外经验所证实,也已成为我国卫生系统及保险行业的共识.但是,由于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够完善,相关各方的职责不够明晰,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行政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等相关多方认识上的差异,故尚未形成合力,这也正是目前医疗责任保险进展缓慢的困难所在[1].
作者:周东海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