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豹;陈世春
用盲法对成年非洲爪蟾视顶盖区的自发微突触后电流(mPSCs)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观察到了突触后膜分别由AMPA受体和GABA受体介导的微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mIPSC的发放频率远高于mEPSC,GABA受体的阻断剂荷包牡丹碱(bicuculline,BM)却能使mEPSC的振幅增加。可能是由于成年期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活动受到同处于突触后膜的抑制性CABA受体的制约。尽管因NMDA受体的效能大大下降而记录不到自发电流中的NMDA成分,但远高于生理浓度的外源性NMDA可以诱发去极化的宏电流,说明突触后膜的确仍有NMDA受体存在。而muscimol则能诱发超极化的宏电流,这也表明突触后膜上有GABA受体存在。估计各种受体的一系列变化,使关键期特有的可塑性随神经系统的成熟逐渐降低。
作者:蔡浩然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前言 T细胞对抗原的认识保持严密的特异性。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一有趣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和广泛的研究及探讨。目前,对抗原多肽及其氨基酸被置换后的变构物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了许多过去鲜为人知的有关T细胞的认识和应答机能,其中包括T细胞受体(T cell receptor,TCR)对MHC拘束性的多肽抗原的认识后产生的应答反应和随后发生的细胞内的信息传递以及它们在T细胞的生存及死亡中的作用。这些T细胞的认识和应答机制的解明,从生理和病理意义来说,对某些疑难性疾病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过敏性疾病以及爱滋病的病因探讨和治疗药物的开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谌玉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采用国产胶囊0.75μcl剂量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内镜存否幽门螺杆菌(Hp)交叉感染。方法:胃镜活检组织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在阴性者中随机抽选70例。在镜检后观察4组时间(同步8例、1~50 d 32例、51~100 d 13例、101~150 d 17例),未经中西药抗Hp治疗,进行14C-UBT检测。结果:4组时间共70例全是校正值系小于100 DPM/mmolCO2为阴性者与RUT阴性者70例相同。结论:14C-UBT对诊断Hp具有敏感度较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安全、便于检测根治手段和监测内镜有否Hp交叉感染。
作者:钱家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不脱钙骨切片技术,配合四环素双标记和骨组织形态计量及铝染色研究了注入不同浓度的铝及不同的肾功能对骨质形成和矿化作用的影响。实验大鼠分为5组:对照组(C);低剂量铝组(LDA);高剂量铝组(HDA);慢性肾功能不全组(CRF);慢性肾功能不全加高剂量铝组(CRF-HDA)。实验结果表明:可见HDA、CRF-HDA组血清铝、骨铝含量明显增多。C、LDA组胫骨上段组织在荧光显微镜下骨小梁表面有清晰的四环素双标记线,该线粗细一致排列整齐,间距相等。CRF组的骨组织内双标记间距宽窄不一。HDA及CRF-HDA组骨组织内四环素荧光显示的部位较少,少见双标线,多为单标线,粗细不一,融合增宽。在四环素标记线表面可见大量类骨质沉积,尤以CRF-HDA组为甚,表明骨质形成及矿化严重受阻。骨铝染色显示HDA、CRF-HDA组的骨及类骨质界面有粗细较一致的红色线条状物,提示铝染色阳性。实验研究结果说明铝尤其是高铝剂量可以抑制成骨细胞活性,铝可能起类骨质钙化的抑制剂作用。
作者:王松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脓胸是常见病,青壮年多见,急性脓胸多数是继发于肺部感染,脓胸病人的病程愈长,胸膜愈易肥厚和纤维化,加上肺长期受压、萎缩,这些均可严重影响呼吸功能,治疗较困难,往往需要多次手术。我院自1977年5月~1983年5月共收脓胸83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张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及腹膜透析(PD)尿毒症患者的红细胞生成素(EPO)药代动力学变化及其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EPO,对透析患者用EPO前后不同时间内血清及PD透出液中EPO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尿毒症患者血清EPO基础水平同海南地区健康人相似(P>0.05),皮下注射EPO后24 h血清EPO浓度高,72 h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不同时期PD透出液对EPO清除极少。轻度与中、重度贫血患者血清EPO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贫血的主要原因是EPO相对不足。不同透析方式对EPO的血清浓度无影响。PD对EPO的清除相对恒定,不影响用药后血清EPO峰值浓度。HD和PD患者出现对EPO治疗反应低下或抵抗时应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陈裕盛等:茶多酚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急救,1999,6(4):160.
作者:陈裕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探讨药物流产(药流)后出血延长患者血一氧化氮(NO)和环磷酸鸟苷(cGMP)的变化及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阴道流血延长的防治作用。对120例自愿接受药流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A、B两组,于口服米非司酮前、后及药流后10 d,分别测血NO和cGMP。A组药流后服宫复合剂7 d,B组药流后7 d内未予中药治疗。分别于药流后10、20、30及40 d随诊。结果:A、B两组口服米非司酮后,血清NO和血浆cGMP显著下降(P<0.05)。药流后10 d,A组阴道流血终止例数明显多于B组(P<0.05)。A组药流后10 d血清NO和血浆cGMP均值显著低于B组(P<0.05)。提示:药流后血NO和cGMP浓度下降缓慢与药流后出血延长关系密切,中药宫复合剂对药流后出血延长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作者:廖玎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生命科学时代的到来 早在上世纪末,许多有识之士就高屋建瓴地预言,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们已跨入21世纪,这预言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加速和明显。特别是在20世纪下半叶,科技浪潮迭起,把人类社会推向一个个崭新的时代。40~50年代,核能问世,核弹爆炸,世界各国竞相开发核能,可谓核能的时代。50~60年代,第一颗人造卫星升空,各国又把竞争的热点转向航天航空,可谓航空航天技术的时代。70~80年代后,电子信息热潮澎湃而起,信息时代持久而深刻地发展着。
作者:吴乐斌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AD病人脑中的老年斑与乙酰胆碱酯酶 Alzheimer's Disease(简称AD)又称老年性痴呆,在发达国家被列为第四位死亡原因。这种病的典型症状是记忆损伤,随着病情恶化,会出现行为的紊乱和个性的变化。病理上的重要特征为出现老年斑、双股螺旋缠结纤丝以及神经元和突触的丢失。在AD病人的脑中会出现大量的β淀粉样肽并发生沉积,出现老年斑。在老年斑中除β淀粉样肽外,还有ApoE(apolipoprotein E)、硫酸肝素蛋白聚糖(heparin sulphate proteoglycan, HSPC)和AChE等。低浓度的β淀粉样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能抑制胆碱能神经元摄取胆碱和抑制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使Ach合成减少,下调胆碱能神经元的功能。
作者:金其煌;张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对国产左氧氟沙星的安全、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实验组应用国产片治疗109例,对照组应用进口片治疗70例,均按每次200mg,bid给药,疗程5~7 d。结果:实验组临床有效率87.2%,细菌清除率86.9%,不良反应发生率13.6%;对照组以上3项分别为85.7%、88.4%和12.9%。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产左氧氟沙星与进口左氧氟沙星治疗急性细菌性感染同样安全有效。
作者:徐亚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病人外周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分别对正常对照组16例、稳定心绞痛(SA)24例(包括8例PTCA)、不稳定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12例患者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及血清可溶性sCD40L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UA组及AMI组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SA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2)UA组及AMI组血清sCD40L水平明显较SA和对照组高(P<0.01),而SA与对照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0.05)。(3)AMI患者血清sCD40L水平与UA组无差异(P>0.05),但AMI发病后24 h sCD40L有一峰值。(4)PTCA后血清sCD40L明显高于PTCA前(P<0.01),但血单核细胞表达CD40L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可溶性CD40L升高是判断ACS的可靠血清学指标,且可能是冠脉病变的活动性标志物。
作者:吴宗贵;严金川;黄佐;陈金明;张玲珍;李莉;仲人前;孔宪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应用内窥镜手术治疗蝶窦囊肿。方法:自1995年10月~1999年10月开展鼻内窥镜手术500余例,治疗蝶窦囊肿6例,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为27~62岁。主诉均为头痛、眼胀,其中有二例视力减退,视神经乳头水肿。CT提示为:蝶窦囊肿。手术采用表面麻醉,将鼻内窥镜(4例)或纤维鼻咽喉镜(2例),经前鼻孔插入鼻腔后部。在明视下,切除蝶窦及囊肿的前壁,约1.0 cm×1.5 cm。吸尽囊液,检查蝶窦各壁。结果:经内窥镜手术治疗的6例患者全部治愈,未发生并发症。随访一年未复发。结论:应用内窥镜手术治疗蝶窦囊肿,视野清晰,方法简单,操作安全,效果满意。
作者:文三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994年夏选择疫区鄱阳湖边的星子县2个自然村和恒湖农场的1个自然村,按双盲配对设青蒿琥酯和安慰剂两组。剂量为6 mg/kg顿服,安慰剂形状、色泽、重量相同。每周服1次,试验期共服药8次于停止服药后4周进行效果评价。粪检用Kato's法加孵化。共考核服青蒿琥酯226人,全部阴性。对照(安慰剂组)考核179人,阳性率14.5%。服药组无1例急性血吸虫病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服药后询问5 400人次,副反应出现率在0.4%以下;与对照组无差异。服药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复查都在正常值范围内,与对照组比较也无差异。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明,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和预防中起一定作用。对付心理、社会因素所致的疾病,单靠药物、手术方法,治疗不佳,必须兼顾心理诊治,才能取得相应的效果。作者于1989~1996年,应用生物反馈心理、行为疗法,对253例心身疾病进行放松训练,并用心理疏导、说教、暗示、音乐疗法及重新安排生活等护理。训练前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量表(MMPI)、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16PF),对患者个性测定,并对患者训练前后的睡眠时数、EPQ个性、HAMA、SAS等测试比较,显示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明显提高疗效。54例失眠症经放松训练后,由治疗前1.7±1.25睡眠时数提高6.1±1.5,有效率100%,显效率80%。经艾森克(EPQ)个性问卷,治疗后E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而N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8例考试焦虑、紧张症,经2~3月训练,用焦虑量表(HAMA)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治疗后分值明显低于治疗前。
作者:刘莲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以探讨金水宝胶囊清除老年虚证者氧自由基及DNA损伤后修复作用。方法:将口服金水宝胶囊者列为治疗组,服淀粉胶囊者列为阴性药物对照组,对老年虚证氧自由基清除及DNA损伤后修复作用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治疗前青年组SOD活性明显高于老年虚证组,MDA含量两组相反(P<0.01);用药后老年虚证治疗组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1)。对畏寒、头晕、腰膝酸软及夜尿频、耳鸣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一致。老年虚证组治疗前的非程序合成(UDS)水平明显低于青年组,而老年虚证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在用药前后的改变比较差异性有极显著意义(P<0.01);动物实验表明青年鼠组活体脾脏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频率明显低于老龄鼠组,金水宝胶囊无诱发SCE的作用。结论:金水宝胶囊能提高清除氧自由基及DNA损伤后的修复能力。
作者:张志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往小脑和脑干的静脉是一种被忽视了的血管结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和颅底外科的发展,不少颅内手术需要谨慎处理和保护某些静脉,本文就后颅窝静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基础和临床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作者:张铭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采用DNA碱基比值、链霉素遗传转化试验、DNA核酸杂交技术,对一类自人体标本分离的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国际摩拉氏菌模式菌种,进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显示此类菌株GC比值全部符合摩拉氏菌属,但可分成两种类群: Ⅰ:与国际奥斯陆摩拉氏菌型种ATCC 19976具有很高的DNA同源性及遗传转化率的菌株。 Ⅱ:一类可微弱氧化分解葡萄糖,苯丙氨酸脱氨酶阳性的菌株,相互间有很高的DNA同源性,并与国际苯丙酮酸摩拉氏菌型株ATCC 23333有明显的亲缘关系。 试验菌株的全细胞脂肪酸图谱亦显示相似结果,部分菌株尚测定了质粒DNA。以上研究进一步指出应在摩拉氏菌属中成立一新的亚属。
作者:邱明庆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应用宫腔镜对疑难的宫内节育器(IUD)异位患者20余例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年龄25~57岁,带器时间长为20年。多因月经过多,或计划生育中取器失败2次以上者。宫腔镜检查发现IUD扭曲、变形、断裂,有的仅剩残余IUD,有的植入肌层,有的外游出子宫腔外。宫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IUD在宫腔内的形态、位置,是否植入宫壁,从而决定取IUD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陈宗蕃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解决食道心房调搏导管电极一次到位问题。方法:采用度量改良中指同身寸,并乘以11倍,作为导管电极长度起搏心脏,中止2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结果:显效19例,有效2例,心动过速均被中止,胸闷、心悸、血压下降等症状和体征均恢复正常。结论:此法定位准确,抢救患者迅速、方便、显效,为抢救患者开创了一种新途径。
作者:黄绍烈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后程加速超分割能否较常规分割具有更好的鼻咽原发灶局部控制率,相应地提高生存率。同时观察急性和后期放射反应。方法:156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鳞状细胞癌初次治疗患者(T1-4N0-2M0),按92分期T1、T2、T3、T4分层,随机分入常规分割组(对照组)和后程加速超分割组(研究组)接受根治性放射治疗。随访中位时间38个月(22~65个月),可评价病例154例。对照组(80例)180~193 cGy/次·d-1,5 d/周,鼻咽原发灶中位肿瘤总剂量7 290 cGy/39次,55 d;研究组(74例)放疗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常规分割照射,181~196 cGy/次·d-1,5 d/周,剂量4 000 cGy/21次;第二阶段150 cGy/次,2次/d,两次照射相隔≥6 h,5 d/周,每天的第二次照射用缩野技术。鼻咽原发灶中位肿瘤总剂量7 359 cGy/43次,46 d。颈部根治性照射中位肿瘤总剂量6 564 cGy/37次,53 d,颈部预防照射中位肿瘤量5 557 cGy/31次,46 d。结果:末次随访时,对照组有1例未控、8例鼻咽复发,研究组有2例鼻咽复发,3年鼻咽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8.5%、96%(P=0.03);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有14和13例发生远处转移,其中N2病例占67%(18/27),3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67.2%和88.6%、77.9%,而累积远处转移发生率分别为17.9%、23.2%,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淋巴结控制率相仿。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剂量分割方式是影响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研究组发生Ⅲ级急性粘膜放射反应病例数较对照组多,但两者无统计意义差异,均按计划完成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到的两组正常组织后期放射反应相仿。结论:后程加速超分割和常规分割相比能提高鼻咽癌患者鼻咽局部局控率,两组的急性放射反应基本相似,后期放射反应相仿。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的结果。
作者:白永瑞;吴国华;王香果;何少琴;邱杏仙;缪毓玉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