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程化疗方案对乙型肝炎标志物阳性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温良焕;钟球;蒋莉;陈瑜晖

关键词:结核/肺, 乙型肝炎标志物, 药物性肝炎
摘要:[目的]探讨短程化疗方案对乙型肝炎标志物(HBVM)阳性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选取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阳性且肝功能正常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75例,选择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阴性的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55例作为对照组,对HBVM和肝功能进行检测.[结果]75例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20例(26.67%),55例乙肝病毒标志物阴性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2例(3.63%),乙肝标志物阳性患者与乙肝标志物阴性患者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2HRZE/4HR短程化疗方案对HBVM阳性和阴性初治肺结核患者的肝功能影响明显不同.在对这两类患者进行抗结核化疗时,应特别关注抗结核药物对HBVM阳性患者的影响.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相关文献
  • 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剖宫产术效果比较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均为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它们的化学结构和药理学特性相似,但罗哌卡因对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血管毒性较布比卡因低[1].剖宫产手术麻醉有别于一般手术的麻醉,除充分有效的镇痛外,还应考虑药物对子宫收缩及胎儿的影响[2].我院自2003年将罗哌卡因用于腰麻行剖宫产手术.本研究将相同剂量、浓度的罗派卡因与布比卡因用于腰麻下行剖宫产手术,比较其镇痛效果.

    作者:张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脑动脉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支架血管内重建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12例患者应用Neuroform支架及冠脉支架,动脉瘤的瘤颈宽度介于3~8 mm之间,瘤体与瘤颈直径之比均小于2.0.其中动脉瘤位于后交通动脉5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个,基底动脉顶端分叉部动脉瘤1个,椎基底动脉交界处梭形动脉瘤1个,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个.患者在围手术期均口服血小板抑制剂.[结果]12个支架均成功释放,1例患者在栓塞术后出现患侧大面积脑梗塞.5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当天行栓塞治疗,采用Neuroform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4例患者在蛛网膜下腔出血3 d之内行栓塞治疗;1例患者在出血后20 d行栓塞治疗;另1例患者在头外伤后1个月行栓塞治疗.本组患者死亡1例,11例患者出院时恢复良好.[结论]采用支架血管内重建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及夹层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但长期疗效仍需大宗病例总结和长期随访研究.

    作者:常斌鸽;焦德让;翟宝进;张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变化与脑血管痉挛的相关性

    [目的]研究犬症状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腰大池持续引流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变化及其与脑血管痉挛的关系.[方法]采用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测定其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后不同时期,脑脊液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应用TCCD检查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不同时期基底动脉流速.[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流组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下降明显,腰穿组和对照组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轻微下降,引流组和腰穿组及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发现氧合血红蛋白浓度与基底动脉流速呈正相关.[结论]犬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脑脊液中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增高有关,腰大池持续引流能有效清除脑血管痉挛因子氧合血红蛋白.

    作者:于耀宇;焦德让;张赛;刘振林;孙洪涛;孙世中;常斌鸽;胡群亮;郑茂华;屈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颅内感染的诊治进展

    颅内感染是神经外科的常见并发症,患者常有颅高压、意识障碍及多种并发症,病情凶险,存活患者可遗留痴呆、癫痫、瘫痪和颅神经麻痹等后遗症.而病原菌的耐药性问题,又使临床治疗难度加大.有资料表明,开放性颅脑外伤、颅内病灶的存在以及手术本身使得脑组织和血脑屏障受到破坏,加上颅外一些并发症等因素,使颅内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国内外均有文献报道开颅术后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为0.2%~4.0%,病死率高达58%[1~3].

    作者:郑茂华;张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血浆蛋白C活性水平测定及意义

    [目的]测定脑梗塞患者抗凝血酶-Ⅲ(AT-Ⅲ)、血浆蛋白C(PC)的活性水平并分析其意义.[方法]测定30例脑梗塞急性期和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的活性水平.[结果]脑梗塞组急性期AT-Ⅲ、PC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均为P<0.05);脑梗塞组稳定期外周血浆中AT-Ⅲ、PC活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均为P>0.05).[结论]脑梗塞急性期存在AT-Ⅲ、PC活性水平降低现象,但难以成为脑梗塞发病的直接病因.

    作者:魏孟广;梁晋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出血性脑卒中术后高压氧治疗时机及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高压氧治疗的不同时机对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对60例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按开始进行高压氧治疗时的病程分为两组,即术后1~2周组(A组)和术后4~6周组(B组),对两组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和Glasgow预后评级(GOS)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两组的GCS评分和GOS评级在高压氧治疗后4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结论]在术后2周以内进行高压氧治疗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的预后康复有满意效果.

    作者:梁晋;张赛;蒋显锋;梁宪茹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的治疗

    输尿管肾盂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疾病,分为先天性和继发性.先天性UPJO又名特发性肾积水,病因包括异位血管压迫、输尿管肾盂连接部瓣膜、输尿管高位连接、粘连及炎症后狭窄等.继发性UPJO则多因为肾盂切开取石或肾盂成形手术.UPJO的治疗以往主要采用开放手术肾盂成形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腔内技术和腹腔镜技术开始逐步在UPJO的治疗中起到较大的作用.现就UPJO的主要治疗方法及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石理华;李瑛;李辉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重型脑干出血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择30例重型脑干出血病例,分为单纯内科治疗组(A组)、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组(B组)、外科手术组(C组)分别进行疗效判定.[结果]A组12例,显效1例,好转1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6例;B组16例,显效4例,好转7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C组2例,未愈1例,死亡1例.A、B组治疗有效率(显效+好转)、死亡率经卡方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发性重型脑干出血患者预后凶险,但内科治疗+持续颅内压监测和间断侧脑室引流配合低温治疗有助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马铁柱;张赛;孙世中;孙洪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晚期肝硬化患者胸腹壁曲张静脉输液50例

    为解决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因四肢静脉多次剖开造成输液困难问题,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摸索,笔者选用曲张的胸腹壁静脉,穿刺输液,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淑清;程静华;刘学宁;崔红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短波并中频电治疗慢性盆腔炎98例体会

    我科1999-2005年采用超短波并中频电治疗慢性盆腔炎98例,经1~2疗程,收到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萍;党守新;史玉新;朱新疆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浅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伤后早期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以及浅低温对其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法(LDF)对24例sTBI患者rCBF进行监测,并对其中的11例患者进行了浅低温(肛温33~35 ℃)治疗.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sTBI患者伤后早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VR)、浅低温对rCBF的影响以及rCBF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sTBI患者伤后早期(24 h内)rCBF的主要改变为低灌注;(2)在sTBI患者的急性期,一些患者(11/24,45.8%)出现暂时性的CVR失衡,而特重型TBI(ssTBI)患者发生率要高于重型患者(P<0.05);(3)浅低温可以降低sTBI患者的rCBF;(4)sTBI伤后早期暂时性低灌注与预后无关,而伤后持续低灌注者预后不良.[结论]s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可发生复杂的rCBF变化,浅低温可以降低rCBF.而LDF是一种连续、实时、微创、敏感的rCBF监测方法.它可用于动态观察rCBF的变化和评价CVR,从而指导救治.

    作者:张赛;薛凯;胡群亮;孙洪涛;曹海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弥散加权成像/灌注加权成像对兔急性脑梗塞可逆性损伤区和不可逆性损伤区的界定及其演变规律

    [目的]对急性脑梗塞可逆性损伤区(RDR)和不可逆性损伤区(IDR)进行界定并观察其演变规律,为超急性期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及时间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健康家兔40只,其中35只行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术,术后按0.5、1、3、6、9、12和48 h时间点分组,每组5只;另外5只仅暴露大脑中动脉,而不灼断,作为对照组.所有动物行T2加权成像(T2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灌注加权成像(PWI)检查,检查完毕后将兔处死,立即取脑行TTC染色.磁共振成像(MRI)检查采用GE signa Highspeed MR/i 1.5T超导MRI仪,对比剂使用Gd-DTPA.资料处理使用Functool 2000软件包,统计分析使用配对t检验.[结果]DWI在缺血0.5 h显示确切的梗塞灶,PWI在缺血0.5 h显示整个梗塞区范围,T2WI在缺血3 h后才能显示病灶.在缺血0.5~9 h,IDR进行性扩大,RDR进行性缩小.TTC染色所界定的不可逆性损伤区(IDR')和可逆性损伤区(RDR')与DWI/PWI所界定的IDR和RDR比较,除0.5 h外,其余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RDR存在的时间约9 h,DWI/PWI是界定脑梗塞IDR和RDR的可靠检查方法.

    作者:钟士江;谢鹏;李平;方维东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影像辅助定位脑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

    [目的]研究影像辅助定位采取脑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大限度切除肿瘤,减少神经功能缺失.[方法]16例患者采取以临床资料、影像及无框架立体定向仪的综合方法定位,脑沟入路或部分采用脑沟入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放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结果]影像学全切除6例,次全切8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12例患者生活自理,其中6例生存期超过5年,1例术后3年复发未再治疗,1例术后2年死亡,失访2例.[结论]影像辅助定位胸沟入路切除幕上低级别胶质瘤效果良好患者生存期长,生活质量高.

    作者:张文彬;刘振林;陈宝友;焦德让;张赛;严志科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运行病历质量实时监控探讨

    病案是医院的知识宝库,折射着全部医疗活动的足迹,同时反映了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当前医疗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患者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中的消费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之病案涉及医疗保险理赔、交通事故鉴定、医疗纠纷处理等诸多社会因素,导致病历复印的频度及数量骤然增加,从而对病案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者:李玉明;韩晨光;韩慧娟;葛海燕;程晨;张燕燕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椎动脉复合体的显微神经外科解剖学研究

    [目的]为行经枕下区域的神经外科手术入路提供较详细的显微解剖标志和解剖学参数,以指导临床和手术操作.[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国人成年尸头15例(30侧)的头颈区域进行解剖,标本经福尔马林固定.[结果]枕下区域的椎动脉及其分支,动脉周围的植物神经丛及毗邻的脊神经等结构均位于静脉间的腔隙中,构成椎动脉复合体.乳突、寰椎横突和枕髁是重要的解剖学标志,上、下枕下三角是暴露椎动脉入颅前的一个重要解剖学标志.[结论]通过观察与测量所获取的重要解剖学参数,明确此区域的显微解剖,以保证手术操作顺利,减少不必要的损伤,避免出现严重并发症.

    作者:陈镭;张赛;孙洪涛;王育琪;马景鉴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与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

    [目的]介绍应用CEA和CAS治疗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体会.[方法]收集32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资料,其中,4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8例行腔内成形、支架置入术,应用脑保护装置12例.初步结果评价以术后30 d狭窄同侧有否卒中发生或死亡,应用彩色超声随访观察.[结果]CAS 30 d内卒中和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和3.6%,CEA后并发症和死亡率分别为0%和25%(1/4).CAS围手术期常见血液动力学不稳定,可见微栓子和冠心病发作.可能与刺激颈动脉窦后持续性低血压有关.应用脑保护装置者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与CEA比较,脑保护装置下的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同样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讨CAS治疗的长期效果,阐明血管内治疗颈动脉狭窄病人的选择标准.

    作者:翟宝进;焦德让;常斌鸽;王毅;郭玉绵;王实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两种粪便潜血检测方法的实用化研究

    粪便潜血实验被视为临床上检查消化道出血及肠道恶性肿瘤常用的指标之一,多年来使用传统的化学方法,如邻甲苯胺法和匹拉米洞法等,它受饮食、药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对操作人员有一定的危害[1,2].胶体金免疫法不受饮食、药物等因素干扰,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是一种很理想的检测便潜血的方法.但其假阴性结果的出现可对临床工作造成一定的误导[3].笔者对比上述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探讨二者联用的可行性.

    作者:杨庆虹;刘蕊;贾颖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应用

    胶原酶溶核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其作用原理是利用胶原酶溶解髓核中的胶原蛋白,利用臭氧氧化髓核内蛋白多糖,减轻或解除突出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也减轻了突出物对神经根所引起的炎症,解除疼痛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本文对75例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胶原酶及臭氧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任建政;冯晨;徐杰;田野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超声检查在外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价值

    急腹症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起病急、病情重、变化快,因而及时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现将我院超声诊断外科急腹症14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佘劲松;粟景艳 刊期: 2006年第06期

  • 改良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重型颅脑创伤中的应用

    [目的]评价改良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创伤的效果.[方法]81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改良外伤大骨瓣组39例,常规骨瓣组42例,术后治疗方案基本相同.术后7 d根据GCS评分进行疗效判断.术后3个月临床随访进行格拉斯哥预后改良(GOS)评定.[结果]治疗组中,恢复良好与中残16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12例.对照组中,恢复良好与中残8例、重残10例、植物状态2例、死亡22例.两组术后7 d GCS计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恢复良好与中残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死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外伤大骨瓣开颅减压具有显露充分、操作方便、减压彻底等优点,可显著提高重型颅脑创伤的治疗效果.

    作者:胡群亮;梁晋;张赛 刊期: 2006年第06期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杂志

主管:武警后勤学院

主办:武警后勤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