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晓觉;陈琼
文章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董奉的生卒年代,生平事迹进行了考证.
作者:钱超尘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文章以<内经>络病理论为基础,对过敏性紫癜的病机进行探讨,阐述了过敏性紫癜的基本病位在于血络,而风、热、湿、毒、虚、瘀则是重要的病因和病理环节.同时指出过敏性紫癜的发病机制与传变规律,详细阐释了对于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的认识,为过敏性紫癜的临床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李晓强;刘春援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检测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中应用淫羊藿苷后碱性磷酸酶(ALP)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的变化,探讨淫羊藿苷的作用机理.方法:建立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分为淫羊藿组、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三组,每组于同一培养板重复6孔,分别检测上清液中ALP和TRACP的含量,并进行组内和组间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鉴定成功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并建立成骨-破骨细胞共育体系,测定结果显示,在ALP活性中,三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LSD法组内比较淫羊藿苷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淫羊藿苷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546);在TRACP活性中:三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LSD法比较淫羊藿苷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淫羊藿苷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10).结论:淫羊藿苷可以增强共育体系中成骨细胞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
作者:王建钧;张晓荣;李晓冬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建立HPLC法检测抗风湿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尼美舒利和吡罗昔康的检验方法.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甲醇-1.36g/L磷酸二氢钾溶液(54∶46),流速:1.0 ml/min,柱温:25 ℃,检测波长:338 nm.结果:尼美舒利对照品线性范围150.06~400.16 μg/ml,r=0.999 9;吡罗昔康对照品线性范围42.24~112.64 μg/ml,r=0.999 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4%,99.04%,RSD分别为0.7%,0.9%(n=6).结论:本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准确,可用于定性和定量检测抗风湿类中成药中非法添加的化学物质尼美舒利和吡罗昔康.
作者:郭飞宇;李存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在中医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儒家文化及其儒医对中医学的贡献很大,影响深远.从汉至清两千多年,儒医的身影可以说无处不在,它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医的历史,对认识中医学发展脉络很有帮助,儒医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成为中医学乃至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故本文以儒医为切入点,探讨其形成、发展及其现代继承的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学习中医学,并为当今医疗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作者:郭殿彬;吴鸿洲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活血清热方对糖尿病大鼠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的影响.方法:65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活血清热方灌胃16周,氧化酶法检测大鼠血糖,免疫抑制比浊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western法检测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比正常组大鼠空腹血糖显著升高(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升高(P<0.05),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含量升高;活血清热方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空腹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降低(P<0.05),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含量下降.结论:活血清热方可能通过降低糖尿病大鼠红细胞中葡萄糖转运蛋白1,从而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余俊达;韩静;潘秋;赵慧辉;刘永刚;田明;马俐;王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与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两种试验设计方法优选淫羊藿提取工艺,并对设计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以淫羊藿苷提取量为因变量,乙醇浓度、回流时间和溶剂(倍)量为自变量,优选提取工艺.结果:正交试验设计确定佳工艺是12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 h.星点设计效应面优化法确定佳工艺是12倍量5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60 min.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在本提取工艺研究中优于正交试验设计法,为其应用于中药提取工艺优化的可行性提供了依据.
作者:王文娣;王阳;王丽峰;刘晓丽;张晓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肝速康软胶囊制备工艺.方法:通过不同处方与工艺对比研究,确定本制剂处方及制备方法,并进行中试实验.结果:以大豆油为基质,蜂蜡为助悬剂,80 ℃混匀,室温下压丸,处方组成及制备工艺合理,制剂稳定.结论:工艺可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作者:郝园平;邹华生;邹云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CEA、CA72-4水平的变化,探讨CEA、CA72-4与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胃癌患者90例,辨证分型为实证组和虚证组,实证包括肝胃不和型、淤毒内阻型、痰湿凝结型;虚证组包括胃热伤阴型、脾胃虚寒型、气血双亏型,前三型为实症组,后三型为虚症组,另选2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以上各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72-4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CEA、CA72-4的浓度,实证组、虚证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虚证组明显高于实证组(P<0.05).结论:胃癌患者CEA、CA72-4浓度与其中医辩证分型的关系密切,胃癌患者CEA、CA72-4的浓度可作为胃癌患者辨证分型的一个客观指标.
作者:罗金艳;聂瑞华;朱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天文地理是人的外环境,人体生命是人的内环境,社会人事既是人生个体的外环境,又是人类群体的内环境.人的外环境总称曰天,人的内环境简称曰人,天与人之间通过五运六气的全息类推而合为一体,叫做天人合一,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医学模式是客观、全面、正确、科学的医学模式.
作者:晏向阳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草珊瑚总黄酮的提取及纯化工艺.方法:通过筛选采用AB-8大孔吸附树脂对草珊瑚的水提及醇提物进行纯化,并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其粗提物及精提物中草珊瑚总黄酮含量.结果:两种不同的提取方法所得到的粗品及精品中草珊瑚总黄酮含量百分含量相近,但醇提所得到的精品中总的草珊瑚总黄酮量明显多于水提.结论:通过AB-8大孔吸附树脂能够明显提高草珊瑚总黄酮纯度,并且醇提效果优于水提.
作者:吕宇虹;饶印保;胡海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是近几年的热点,据资料显示中医药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整理了近几年来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资料,来探究中医药单方和复方制剂对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调节作用.
作者:项晓觉;陈琼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医教育的第一环节是生源问题,有什么样的生源,就会有什么样的中医.如果生源都是些不想学中医的人,能培养出好的中医人才吗?现在的中医院校,没有几所是纯中医的,大多兼办了一些与中医相关或不相关的专业,有办经济管理的,有办医事法律的,有办计算机的,有办体育音乐的,还有办中文专业的,不一而足,这也是时下中医高等教育的一个特色--是一种迫不得已而又无可奈何的选择.为了生存,中医院校只有通过多办专业多招学生来摆脱困境.
作者:蒋力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提高疗效、缩短症状改善时间、降低复发率及治疗伴随症状四方面阐述中药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说明中药在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闫伟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中国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传统孝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伦理道德思想背景,有着特殊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孝文化发生、发展、发扬的过程中,她的许多方面都与中医药学发生了密切的联系.笔者通过对孝文化及其与中医药学,特别是与老年医学、宫廷医学、中医伦理学以及不孕不育研究等方面关系的考察,认为孝文化对于构建新型中医医德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房明东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参虫胶囊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内皮素-1(ET-1)和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方法: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组和西药组,中药组、西药组分别以参虫胶囊、导升明灌服,模型组不用任何药物.测定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ET-1和血清MDA含量,以正常大鼠作空白对照.结果:正常组大鼠视网膜ET-1及血清MDA含量低,中药组次之,模型组高.各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参虫胶囊能够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ET-1和血清MDA含量.
作者:巨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醒神解毒方预处理减轻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机制.方法:实验选用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将20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药物预处理组、缺血预处理组、脑缺血再灌注组,采用热凝椎动脉,钳夹双侧颈总动脉建立全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不夹闭;缺血再灌注组,夹闭双侧大脑颈总动脉10 min后再灌注;缺血预处理组预缺血3 min,3 d后给予缺血10 min后再灌注24 h后处死;药物预处理组,灌胃2周后,作缺血再灌注处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HSP70的表达.结果:药物预处理及缺血预处理缺血区HSP70表达与与缺血再灌注比较,P<0.01.结论:药物预处理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能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
作者:祁丽丽;韩振翔;魏江磊;钱义明;朱亮;程俊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研究、辨证论治研究、专方专药研究等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作了综述,肯定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及明确疗效,并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作者:王光铭 刊期: 2010年第02期
时逸人(1896-1966)是我国现代著名中医药学家,从事中医教育、临床及理论研究50余年.在其毕生的中医实践中,一向以整理中医理论,汇通中西医学为主张,以融贯古方今方为唯一目的.这与现在提倡的中西医结合思想颇为一致.时氏一生著作颇丰,对其著作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其学术思想及现代中医学术史,笔者选择其中14部较能反映其学术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加以介绍.
作者:刘小兵 刊期: 2010年第02期
以微丸制剂为代表的多单元型给药系统以其特有的优越性,逐渐成为目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之一,在现代药品开发和应用上备受瞩目.论文对缓控释微丸制剂的常用辅料、制备方法及释药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口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作者:黄媛萍;赖春花 刊期: 2010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