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群;郭建生
济生肾气丸系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的常用中药制剂,药典只收载有丹皮酚的鉴别项目,未收载有该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笔者采用HPLC法对5家不同厂家的该制剂中丹皮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荣发;唐春华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肾小球硬化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的晚期变化,是终末期肾的基本病变,因此在防治慢性肾衰的课题中,如何防治肾小球硬化是国内外肾脏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将其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作者:张光荣;皮持衡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然而因黄酮类不同的骨架结构和功能团,其抗氧化活性有很大差别.该实验通过总氧自由基清除活性实验,测定了7种黄酮类[蒿葶(1)、thymomin(2)、5,4'二羟基-3,6,7-三甲氧黄酮(3)、5,4'-二羟基-6,7,8,3′-四甲氧黄酮(4)、槲皮索(5)、agehoustin A(6)、芦丁(7)]对过氧化氢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结果:5活性强,其次是7,分别是对照药trolox的7、5倍,其后为2>4>>1>3>6.在所试的黄酮中,C环有2,3-双键与4-羰基是抗氧化活性必需的功能团.增加羟基数可增加其抗氧化活性,但B环邻二甲氧基比4′位单一羟基更重要(化合物1活性>3).比较3与4,尽管二羟基位置相同,但甲氧基取代位置不同,故活性不同,B环上甲氧基与羟基邻位对化合物的活性起重要作用.化合物6无活性,证明仅存在C2-C3双键及4位羰基的黄酮不足以使黄酮类产生抗氧化活性.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桂枝汤对酵母致发热大鼠可解热,对安痛定致低体温大鼠可升温,为弄清桂枝汤这2种模型动物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双向调节作用的机制,对这2种模型动物不同时段下丘脑中腺苷酸环化酶(AC)活性及cAMP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动态时相观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中药治疗皮肤病新认识1.1 治疗自身免疫病的中药[1] (1)雷公藤: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散积、杀虫止血等功效.制剂有雷公藤多甙片、雷公藤糖浆等.治疗自身免疫病首先取得明显疗效的首推红斑狼疮(SLE),对其临床表现及免疫指标能明显改善.另外对各类型重叠型自身免疫病疗效也很好,其中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疗效更为满意.
作者:喻文球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痛证是临床中常碰到的病证.中医学对此病证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是疼痛产生的基本病机,灸治疗法是针灸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针、药不能替代的特殊功效.近20年来,临床诸医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灸法治疗痛证获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显著的治疗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聂斌;张安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伍炳彩教授从医30余年,精研中医名家之学说,勤于临床,学验俱丰.在临床处方用药时,善用药对,伍老认为2药配伍,有互相协助增强药力者,有互相制约消其副作用而展其长者,有2味合用另生其它作用者,有为沟通之作用者等.笔者随师侍诊,获益非浅.兹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罗文群;郭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小儿流涎,又名“滞颐”,是小儿脾的运化功能失职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证候.《内经》中称为“涎下”;《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诸病源候论》有“滞颐之病,是小儿多涎唾,流出,渍于颐下,此由脾冷液多故也”的论述,对本病的论述较为详细.
作者:蔡金波;蔡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升降运动,不仅存在于宇宙间一切有生命活动的物质之中,而且贯穿于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始终,真可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居于“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体生命活动自然是升降运动的体现.机体的升降,主要是讲气机的升降,它是各个脏腑综合作用的体现,其中肝肺升降对整个机体气机的升降至为重要.我们仅就个人学习体会,对肝肺升降略作探述.
作者:韩红伟;张雪梅;郭兰忠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山茱萸为一种收涩药,具有补益肝肾、收敛固脱之功效[1],其有效活性成分熊果酸的含量测定《中国药典》1995版采用索氏提取、薄层色谱分离,后用薄层扫描法定量的方法[2].该法操作十分繁琐,又很费时间.本文采用超声波提取、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的检测方法,具有精密度高、检测速度快、分离效果好、重现性好的特点.本文通过2组对照实验即超声波提取与索氏提取、薄层扫描定量与高效液相定量对照,所测得的含量数据相吻和,证实了采用本法代替《中国药典》1995版的方法是完全可行的.
作者:尹小英;欧阳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为指标,观察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各组对实验性慢性胃溃疡大鼠胃粘膜细胞增殖活动的影响,以期深入探讨其配伍机理.根据中医组方原理,将该方拆分为辛开药组(半夏、干姜),苦降药组(黄芩、黄连)、甘补药组(人参、炙甘草、大枣),并交互组合成辛开苦降药组、苦降甘补药组、辛开甘补药组、辛开苦降甘补药组(全方组).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采用肥胖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荷叶生物总碱对大鼠体重、体脂及血脂的影响,结果表明荷叶生物总碱明显抑制肥胖大鼠的体重增长,影响其肥胖程度且可使肥胖高脂血症大鼠TC、TG及AI下降.
作者:涂长春;李晓宇;杨军平;邹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中药炮制与中药制剂的疗效关系密切,不遵循药品卫生标准炮制势必影响疗效.如净选加工法,要除去非药用部位、霉败品及泥沙杂质等.在炮制过程中,必须按饮片制备程序制成中药饮片,利于溶出有效成分,易于发挥疗效.有众多的药物,必须依方认真炮制,使其疗效稳定.如当归龙荟丸中的大黄,须用酒炙后,才能制成丸剂;否则,药力过猛,苦寒败胃,服后易产生腹痛的副作用.又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附子、巴豆、砒石、半夏、天南星等毒性中药,若炮制不当,不但疗效欠佳,而且能引起中毒,甚至会使人致死.“二陈合剂”中的半夏是经过姜汁制的,一是解毒,二是增强和胃止呕的功效.还有一些药物,如乳香、没药、紫河车、蕲蛇、五灵脂、马兜铃等,若不经过加工炮制,就会引起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作者:黄玲;龚千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从渊源、生理、病理及证治方面论证了肾主五液的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探讨了肾主五液的部分机理.
作者:王茂泓;蔡浔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刘某某,女,31岁,因发作性短暂意识丧失,伴全身抽搐3年,加重伴精神错乱3 d于2000年4月5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继而多次行经后出现短暂意识丧失,口吐涎沫伴全身抽搐,颈项扭曲强直,焦虑,坐卧不安,大汗出,曾在其它医院按“癫痫”“精神异常”治疗,疗效不佳,症状逐年加重,发作时间逐渐频繁,发作持续时间长达2d.1999年12月份曾因上述治疗症状发作在我院住院治疗,结合外院CT检查示:基底节区广泛钙化,及我院急查电解质Ca2+1.8 mmo1/L,考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故给予葡萄糖酸钙及口服钙片、维生素AD胶囊、中药等治疗,经治上述症状缓解出院.
作者:汤菲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观察十八反中部分禁忌中药(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同用后的毒副反应.分为单味药组5组和配伍药组4组,每组又各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实验组灌胃给药,对照组灌服生理盐水.用药7 d后检测肝功、肾功及心肌酶谱,同时作肝脏、肾脏及心脏组织病理切片,并观察实验动物各系统症状指征.结果:单味药甘草、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同导致ATL升高,而甘遂和芫花可导致CPK(肌酸磷酸激酶)、LDH(乳酸脱氨酶)、HBDH(γ-羟丁酸脱氢酶)的升高,配伍药物对实验大鼠循环、消化、神经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甘草配甘遂、甘草配芫花可导致实验动物心率加快,配伍药物可导致实验动物ALT升高、心肌酶谱各指标异常变化,各配伍组药物对实验动物脏器组织及血管影响较单味药物明显增强,大部分配伍药物组对实验动物各系统的损害及对肝功、心肌酶谱等的影响较单味药物组增强.结论:相反药物配伍后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杏仁首载《本经》,谓其“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气奔豚”,入肺与大肠二经,可起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2书中共34处用到杏仁,用其组成的方剂达23首,广泛用于内科与妇科各种疾病n].许多方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苡甘汤等,堪称千古名方.仲景用杏仁,可谓组方精妙,变化多样,令人叹为观止,现分述如下:
作者:韩捷;尚炽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以皮肤、消化道粘膜出血,关节肿痛、腹痛、便血和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与中医学中的“紫斑”“肌衄”“葡萄疫”相似,又与“衄血”“便血”“尿血”等证相关.西医治疗以止血、抗感染、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为主,若能明确过敏原则可避免接触或脱敏治疗.中医学将此病分虚实二大类:一为脾虚失摄,血溢脉外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二为风热内客营血,或邪热燔灼,血热妄行.治疗多从疏风清热、滋阴凉血或健脾益气等入手,此为常法.但临床不少病例病程缠绵,皮肤紫癜面积大,反复发作,鲜红、暗红皮疹此起彼伏,顽固难愈,常法难以收效而迁延反复,常与瘀血、热毒有关,则应知常达变,中西医结合,往往疗效较好.
作者:喻闽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为观察四逆汤中附子、甘草配伍前后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采用串联质谱ESI-MS及HPLC测定附子中的主要成分在配伍前后含量变化,采用薄层扫描测定甘草中的主要成分甘草酸在配伍前后的含量变化.分组:附子单煎组、附子与甘草合煎组、附子甘草单煎后再混合组.结果:合煎组与混合组,其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显著降低,且附子中乌头碱的稳定性相对差些,说明2味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产生不溶性的物质(因为乌头碱与甘草中的甘草酸可能形成络合物),从而减少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含量.另外,附子与甘草配伍后甘草酸的含量也有所降低.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附子与甘草2药在配伍使用时较佳方法为先单煎然后再混合为佳.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老年人孤立性收缩压高的临床研究中,证明治疗孤立性收缩压高(ISH),能减少总的脑中风发病率,但是不是所有类型的脑中风都能减少,则未有研究.本文研究降压药治疗对各种类型脑中风的作用,共4 736例男女,年龄60岁以上的ISH,随机分为氯噻酮12.5 mg/d(第1步),或加用氨酰心安2.5 mg/d(第1步),或加用利血平0.05 mg/d(第2步).治疗组2 365人,安慰剂组2 371人,追访4.5年.治疗组85人患缺血性脑中风,安慰组132人,治疗组相对危险比为0.63;出血性脑中风2组分别为9与19人,相对危险比为0.46;不明原因的脑中风分别为9与8人,RR=1.05.缺血性脑中风中4个亚型:腔隙性梗死分别为23与43人,RR=0.53,栓塞性为9与16人,RR=0.56;动脉粥样硬化性1 3与13人,RR=0.99;不明原因的40与60人,RR=0.64.治疗效果对出血性脑中风出现快约1年左右就有效;对缺血性脑中风到治疗后2年才见效.结果:降压治疗可减少出血及缺血性脑中风发生率.降压达标时,脑中风的减少才能达到明显效果.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