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残角子宫妊娠人工流产失败1例报告

李巧玲;李田秀

关键词:残角子宫, 妊娠, 人工流产
摘要: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形成残角子宫.我们发现残角子宫妊娠人工流产失败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29岁,G3P2,均为顺产,末次月经2007年1月30日,因停经2个月要求终止妊娠于2007年4月9日入院.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孕10周;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发育正常,单宫颈,紫蓝着色;子宫前位,女拳大,轮廓基本规则,质软,活动.经术前检查无人流手术禁忌症,于4月9日11:00阴道后穹窿置入米索前列醇0.4㎎软化宫颈,15:00在常规消毒下行吸宫术.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残角子宫妊娠人工流产失败1例报告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一侧副中肾管发育,另一侧副中肾管中下段发育缺陷,形成残角子宫.我们发现残角子宫妊娠人工流产失败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29岁,G3P2,均为顺产,末次月经2007年1月30日,因停经2个月要求终止妊娠于2007年4月9日入院.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单活胎,孕10周;妇检: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发育正常,单宫颈,紫蓝着色;子宫前位,女拳大,轮廓基本规则,质软,活动.经术前检查无人流手术禁忌症,于4月9日11:00阴道后穹窿置入米索前列醇0.4㎎软化宫颈,15:00在常规消毒下行吸宫术.

    作者:李巧玲;李田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利钠肽在急性心脏救治中的应用一来自2011欧洲心脏病协会年会(ESC)的建议

    心脏生物标志物是急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组成部分.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脏病救治工作组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来处理与心脏生物标志物相关的问题,医生可通过一些生物标志物来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疗.其中心脏压力负荷增加时以及心衰时的生物标记物-利钠肽,能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2011欧洲心脏病协会年会提出应用利钠肽诊治急性心脏疾病患者的建议,根据建议本文重点论述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氨基末段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这两个生物标记物.

    作者:吴清华;邬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例冠心病患者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急诊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 PCI)完全血运重建的近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初步探讨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介入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冠脉病变特点、PCI资料和住院期间事件.分析冠心病患者接受完全血运重建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影响因素.随访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多种危险因素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1个月后主要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大.结论 冠心病3支病变患者完全血运重建主要适用于危险因素较少的患者.

    作者:郑振中;郑泽琪;王梦洪;彭景添;吴友平;黄俊;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1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美国心脏学会2007版《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管理指南》解读

    近期,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发表并更新了2007年版<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管理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版<指南>完善了UA/NSTEMI患者从早期风险评估,到后期出院指导的全面管理,改变了治疗上的一些观念,强调了这类患者应更积极的治疗.强调应强化氯吡格雷的使用,将氯吡格雷使用时间1个月的推荐力度由I/A调整为与使用1年相同的推荐力度(I/B),明确了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可能增加患者事件发生率,应停止使用;对于高危患者早期冠脉介入干预可能使患者进一步获益等.

    作者:程晓曙;杨人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匹维溴铵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及对IL-1B和IL-10的影响

    目的 探讨匹维溴铵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IBS的临床疗效及对IL-1B和IL-10的影响.方法 选择9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给予匹维溴铵口服50mg tid,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0.2g,tid共4周,对照组45例给予匹维溴铵口服50m,tid共4周,并测定治疗前后IL-1B和IL-10的含量,在治疗的第4周末对每例患者进行随诊.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71.1%,两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的IL-1B降低明显(P<0.05),IL-10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匹维溴铵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治疗腹泻型IBS能有效消除或减轻患者消化道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胥宾芬;汤希炜;钟谷平;范慧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对靶器官的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我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iskiren),并开始比较系统在实验动物中研究阿利吉仑对心[1]、脑[2]、血管[3]、肾[4]、胰[1]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循环或是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在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再转化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效应物质血管紧张素II(AngII),然后产生各种生物效应[5].由于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这个步骤是整个RAS系统的限速步骤,因此在理论上肾素抑制剂可能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能更加有效地抑制RAS活性[6].

    作者:董一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贝那普利对瓣膜病心衰患者左室重塑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28例)和B组(贝那普利组,32例).A组采用洋地黄、利尿剂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贝那普利组治疗12个月后LVEDD缩小[(53.2±6.1)mmvs(60.8±8.9)mm,P<0.01]、LVESD缩小[(44.5±6.9)mmvs(49.2±7.2)mm,P<0.01]、LVFS增加[(24.2±5.4)%vs(20.1±4.9)%,P<0.01],6 min步行距离增加[(430±88.2)mvs(398±75.9)m,P<0.05].结论 贝那普利可显著改善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塑,提高运动耐量.

    作者:严章林;廖伟;钟一鸣;谢东明;阳贻红;廖永玲;谢东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三维标测指导下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

    目的 探讨三维标测系统(Esite Navx)标测指导下无或低X线化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射频消融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组8例PSVT患者,在Esite Navx 标测系统指导下进行右侧心腔初步建模,在三维模型指导下送入标测电极进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后在三维模型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对照组8例PSVT患者在常规X线照射下行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结果 两组病人消融全部成功,短期随访均无并发症产生.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消融前准备时间明显延长(P<0.05),但消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病人接受X光线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三维标测指导下的PSVT射频消融切实可行,可大量减少甚至完全避免X线照射,从而保护了医生和患者.

    作者:李宾公;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路军;殷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高血压病合并房颤的降压治疗策略

    高血压病和房颤均是当前心血管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两者有着紧密的关联,我国高血压病患者中房颤的患病率为0.7%.首先,高血压病是房颤发生的病因之一,从Framingham研究到CH研究等一系列临床研究均证实高血压病患者房颤的发生风险显著增加;而另一方面,房颤患者中也有大部分人群合并有高血压病,在一系列以房颤为主题的临床研究(PIAF、RACE、CHARM、ACTIVE、等)中,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患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均占到了约50%以上,其中以ACTIVE研究所占比例高,达86%.高血压病合并房颤对患者的危害具有叠加效应.

    作者:王梦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国际首部《遗传性心脏病指南》中心肌病基因检测解读

    2011年,美国节律学会/欧洲心脏节律学会颁布了国际首部<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由国际上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遗传学研究的著名专家,基于自身的研究经历、疾病注册中心对患者的随访和相应事件记录及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来评估基因检测在上述两大类疾病中的应用和作用.

    作者:洪葵;胡金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室早诱发性心肌病

    室性早搏(室早)不但在器质性心脏疾病或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十分常见,在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人群中也不少见.过去有小规模人群纵深研究对频发室早(>1000/24h)但无明确心血管疾病的人群随访10年,结果显示新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与正常人群并无明显差别[1,2],故认为这类室早是良性的.

    作者:郑继锋;庄晓华;廖德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江西省先天性心脏病2113例介入治疗分析

    目的 分析我省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现状,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发展前景.方法 整理并回顾分析我省近3年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资料.结果 2009年共完成介入治疗445例,2010年670例,2011年8月15日已完成998例,总的手术成功率为98%,死亡2例,占0.1%,心律失常、封堵器脱落、溶血等并发症发生率3.5%.结论 江西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水平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吴友平;王梦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丹红注射液预处理对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DH)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在培养3d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重复6次):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A/R)组,丹红注射液低剂量(终浓度为0.2μmol/ml)(DHL+A/R)组,丹红注射液中剂量(终浓度为0.6μmol/ml) (DHM+A/R)组,丹红注射液高剂量(终浓度为1.8μmol/ml)(DHH+A/R)组.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细胞内AT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R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培养液中SOD活性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A/R 组比较,DH+A/R各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内SOD含量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又以DHH+A/R组细胞的存活率升高明显,与DHL+A/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细胞A/R损伤,其机制可能为丹红注射液增加了细胞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活性,改善了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升高,保护作用更明显.

    作者:彭小平;陈璿瑛;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简化消融起源于上腔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1例

    研究显示,上腔静脉口部及近端有与肺静脉相似的肌袖样结构,该肌细胞有特殊的离子通道和电流,引起的异常电活动是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1].这些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共同特点是异位P波虽不同于窦性P波,但在II、III、AVF导联均表现为直立,I、AVL导联正向或正负双向,AVR导联负向,V1导联P波形态多变[2].而电生理表现与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相似,即程序心房刺激不能或难以重复诱发房速,多表现为自发的短阵房速,说明其机制与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3-5].简化消融能达到根治这类心律失常的目的.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然;彭锦添;路军;李宾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药物治疗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延迟PCI组(急性心梗后7-15d行PCI术),比较1年后两组间死亡、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结果 PCI组死亡率、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咏昕;袁颖;张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的诊治现状与展望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及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为特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诊断和治疗DCM的新近文献,分析目前DCM 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进展.

    作者:廖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包压塞的识别与处理

    有心脏穿孔风险的操作,术者应保持高度警惕,密切观察患者反应、生命体征及心影的搏动,有助于预防和早期发现该并发症.一旦确诊,应立即抢救,但未明确诊断前尽量避免试探性心包穿刺.抢救措施包括内科经皮穿刺引流及外科开胸手术两种.多数患者在引流后症状迅速缓解.

    作者:杨平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2011年AHA大面积肺栓塞与次大面积肺栓塞、髂股静脉血栓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指南》解读

    每年有>250,000 的美国人因静脉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住院,存在较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风险.尽管已有指导急/慢性VTE治疗的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发表,但临床医生经常遇到资料稀缺、优化处理方案不明的VTE.尤其是急性VTE的先进疗法(包括溶栓与导管治疗)的优化应用尚不明确.2011年AHA的这份指南报告了关于大面积肺栓塞与次大面积肺栓塞、髂股静脉血栓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建议.目的在为临床医生对VTE患者提供切实可行的优化处理,尽管如此,临床医生还应综合其它因素(包括患者意愿、生命质量、预期寿命及并发症)作出合理的医疗决策.

    作者:黄琳;吴延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生而不息,欣欣向荣——写在《江西医药·心血管论文专辑》开篇前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用这句话给世人指明了生命存在的意义.生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有过繁盛,有过消沉,但那孜孜不倦的探索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人生如此,对于一份优秀的刊物也是一样,生无所息,不为名利,勇于创新,才能欣欣向荣.

    作者:程晓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尿病心肌病发病机制及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1972年,Rubler等首次提出糖尿病心肌病(diabetic cardiomyopathy,DCM)的概念[1],近40年来,相关学者在DCM 的领域中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DCM通常表现为心肌顺应性降低和舒张期充盈受阻为主的心室功能异常,可诱发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并发症.而对于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也更加深入.

    作者:高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