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然;彭锦添;路军;李宾公
我从2007年开始接触到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Aliskiren),并开始比较系统在实验动物中研究阿利吉仑对心[1]、脑[2]、血管[3]、肾[4]、胰[1]等靶器官的保护作用.循环或是局部组织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在酶类的催化作用下再转化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主要效应物质血管紧张素II(AngII),然后产生各种生物效应[5].由于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这个步骤是整个RAS系统的限速步骤,因此在理论上肾素抑制剂可能比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断剂(ARB)能更加有效地抑制RAS活性[6].
作者:董一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11年,美国节律学会/欧洲心脏节律学会颁布了国际首部<遗传性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该共识由国际上遗传性离子通道病和心肌病遗传学研究的著名专家,基于自身的研究经历、疾病注册中心对患者的随访和相应事件记录及相关文献回顾分析,来评估基因检测在上述两大类疾病中的应用和作用.
作者:洪葵;胡金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高脂血症早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高发病[1].他汀类药物为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应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调低血脂水平,同时显著降低冠心病人群和其它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故该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
作者:熊玉卿;袁钊;温金华;张红;夏春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Gulinm等报道[1],很多癌症患者在化疗后发生心律失常,其中以心房颤动(房颤)为常见.然而对于抗癌药物治疗与心律失常发作的关系尚未有明确的认识.心律失常的发作原因并非都是由经典化疗产生的心脏毒性作用所致[2].肿瘤学研究相关文献中曾有关于抗癌药物与心律失常的报道,但这些资料往往未引起心脏病医生的关注.
作者:周慧;徐臻 刊期: 2012年第05期
LQTS指具有心电图上QT间期延长,T波异常,易产生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速(TdP),晕厥和猝死的一组综合征.LQTS是先发现的也是常见的离子通道病,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遗传性LQTS按照是否伴有耳聋又可区为两种形式:RWS 综合征和 JLNS综合征.RWS综合征常见,多数RWS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病的概率为50%.RWS综合征患者只有心电图上 QT间期延长,临床表现可能还包括晕厥、猝死、癫痫等表现,偶尔还发生非心脏性异常.JLN综合征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表现除与RWS综合征患者一样的症状外,还有神经性耳聋.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正颌手术基本是在口内进行,手术范围涉及上下颌骨、口腔软组织,手术创伤大,再加上口腔又是一个有菌腔隙,易发生感染.要求正颌手术的患者,大多数都是以面貌美观作为主要的求治动机,同时又不想让过多的人知道自己做过整容手术,这类患者往往伴随之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因此,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及心理护理是手术是否成功的关键.本文就这两方面谈一谈护理体会.
作者:蚁旭贤;卢瑞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近期,2011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学会(AHA)联合发表并更新了2007年版<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UA/NSTEMI)患者管理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该版<指南>完善了UA/NSTEMI患者从早期风险评估,到后期出院指导的全面管理,改变了治疗上的一些观念,强调了这类患者应更积极的治疗.强调应强化氯吡格雷的使用,将氯吡格雷使用时间1个月的推荐力度由I/A调整为与使用1年相同的推荐力度(I/B),明确了预防性使用质子泵抑制剂会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可能增加患者事件发生率,应停止使用;对于高危患者早期冠脉介入干预可能使患者进一步获益等.
作者:程晓曙;杨人强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脏生物标志物是急性心脏病诊断和治疗的基本组成部分.欧洲心脏病学会急性心脏病救治工作组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小组来处理与心脏生物标志物相关的问题,医生可通过一些生物标志物来提高对心脏疾病的诊疗.其中心脏压力负荷增加时以及心衰时的生物标记物-利钠肽,能为心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帮助.2011欧洲心脏病协会年会提出应用利钠肽诊治急性心脏疾病患者的建议,根据建议本文重点论述B型利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氨基末段B型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这两个生物标记物.
作者:吴清华;邬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窦性心动过缓是一个很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导致窦房结功能异常的细胞学机制尚未明确.某些特殊个体如运动员,其心律常慢于正常人群,却并非病理现象.对于一部分人,引起心动过缓的原因可以由其他疾病引起,例如先天性异常、心肌炎、营养不良、心肌病、心脏结构重构及窦房结纤维化等[1].
作者:周慧;申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贝那普利对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28例)和B组(贝那普利组,32例).A组采用洋地黄、利尿剂等常规治疗,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贝那普利.测量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患者6 min步行距离,心脏彩超测定左室舒张末径(LVEDD)、左室收缩末径(LVESD)、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贝那普利组治疗12个月后LVEDD缩小[(53.2±6.1)mmvs(60.8±8.9)mm,P<0.01]、LVESD缩小[(44.5±6.9)mmvs(49.2±7.2)mm,P<0.01]、LVFS增加[(24.2±5.4)%vs(20.1±4.9)%,P<0.01],6 min步行距离增加[(430±88.2)mvs(398±75.9)m,P<0.05].结论 贝那普利可显著改善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左室重塑,提高运动耐量.
作者:严章林;廖伟;钟一鸣;谢东明;阳贻红;廖永玲;谢东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J波和J点抬高在健康青年人曾被视作一种良性心电图表现,在实验研究中推测它具有致心律失常性机制,近期临床学证据也表明J波与心室颤动的发生有关[1,2],这一现象引起了心脏病学家的极大关注[3,4].现报道我们收治的1例患者,期望同行从中获得启示.
作者:李萍;程晓曙;胡建新;洪葵;吴延庆;徐劲松;吴清华;陈静;徐莹莹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提高对肺血栓栓塞症(PTE)的危险因素和临床特点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7年8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PTE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影响肺栓塞的因子和临床特点进行率或构成比分析.结果 PTE的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40-80岁为PTE的发病高峰年龄段.PTE患者合并的基础疾病依次为:高血压(HBP)(37.06%),深静脉血栓形成(DVT)(25%),肿瘤(33.8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20.58%),冠心病(CHD)(14.81%),骨折(25%),感染性疾病(16.18%)等.合并较多的症状依次为:呼吸困难(90%),胸痛(70%),晕厥等脑供血不足的症状(10%).结论 PTE的发生率逐年增加,住院患者尤其是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外伤、手术、肿瘤、感染者较易出现.
作者:何丽娜;李宾公;郑泽琪;王梦洪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常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治疗VT有3种选择,很多患者需要联合使用的方案:分别是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导管射频消融.其中ICD能有效地提供抢救式治疗但并不能有效对VT进行预防.而抗心律失常药物其疗效欠佳且具潜在多种副作用包括致心律失常作用.在以上治疗欠佳时,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不二的选择.2011年Roderick Tung[1]介绍了结构性心脏病VT射频消融的3例个案,这些病例为处于不同临床状态的VT病例,均经射频消融成功治疗.
作者:陈琦;洪葵;程晓曙;吴延庆;胡建新;李菊香;俞建华;鲍慧慧;颜素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用于老年腹股沟疝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60例行腹股沟疝手术的患者按不同的麻醉方式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A组),及髂腹股沟-髂腹下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0例.记各时间点的MBP、HR、RR、SpO2及VAS评分的变化及两组实施所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记录阻滞失败后改变麻醉方式的例数.结果 阻滞后1min(T1)、5min(T2)A组患者VAS评分较B组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实施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因神经阻滞效果不佳导致麻醉方式改变较A组明显增多,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腹股沟一髂腹下神经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股沟疝手术安全可靠.
作者:占学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药物治疗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6例AMI患者分为药物治疗组和延迟PCI组(急性心梗后7-15d行PCI术),比较1年后两组间死亡、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以及左室的射血分数(LVEF);结果 PCI组死亡率、再发心梗和心绞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则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AMI延迟PCI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吴咏昕;袁颖;张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当代外科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手术需要植入材料.实行规范的流程控制,一直是手术室医疗器械耗材管理的一个难点问题.我院使用植入物材料由2006年的33种增加到2011年的70余种,平均每年用量由2006年300万余元增加到2011年的1000万余元.如何管理好日益增长的植入材料,是手术室管理者必须认真面对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通过不断探讨NCF管理,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梅林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DH)预处理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建立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分离培养SD乳鼠心肌细胞,在培养3d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实验重复6次):正常对照(control)组、缺氧/复氧(A/R)组,丹红注射液低剂量(终浓度为0.2μmol/ml)(DHL+A/R)组,丹红注射液中剂量(终浓度为0.6μmol/ml) (DHM+A/R)组,丹红注射液高剂量(终浓度为1.8μmol/ml)(DHH+A/R)组.测定各组心肌细胞存活率,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以及细胞内ATP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R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培养液中SOD活性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明显增加(P<0.01).与A/R 组比较,DH+A/R各剂量组心肌细胞存活率、细胞内SOD含量和细胞内ATP水平均明显增加(均P<0.01),而培养液中LDH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又以DHH+A/R组细胞的存活率升高明显,与DHL+A/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丹红注射液预处理可减轻心肌细胞A/R损伤,其机制可能为丹红注射液增加了细胞的内源性抗氧化剂活性,改善了心肌细胞能量代谢;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随着剂量的升高,保护作用更明显.
作者:彭小平;陈璿瑛;王梦洪;郑泽琪;彭景添;张智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尽管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在抗凝、控制心率和节律方面遵循指南进行治疗,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为进一步探讨和提出今后房颤的诊断和治疗策略,德国房颤工作网络和欧洲心脏病协会的60多位心血管病专家于2010年11月7日-9日欧洲房颤指南颁布后不久举行会议,对以下4方面进行了讨论:(1)房颤的危险因素和标记物;(2)房颤的病理生理分类;(3)监测房颤持续时间与房颤相关并发症的关系;(4)进行更好的抗凝治疗的必要和前景.
作者:李菊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 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以一侧或双侧心室扩大及心肌收缩期泵功能障为特征,是冠心病和高血压以外导致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仍无特异治疗方法,预后极差,5年生存率不及50%.近年来,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诊断和治疗DCM的新近文献,分析目前DCM 发病机制和临床诊疗进展.
作者:廖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研究显示,上腔静脉口部及近端有与肺静脉相似的肌袖样结构,该肌细胞有特殊的离子通道和电流,引起的异常电活动是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之一[1].这些房性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共同特点是异位P波虽不同于窦性P波,但在II、III、AVF导联均表现为直立,I、AVL导联正向或正负双向,AVR导联负向,V1导联P波形态多变[2].而电生理表现与起源于肺静脉的房性心律失常相似,即程序心房刺激不能或难以重复诱发房速,多表现为自发的短阵房速,说明其机制与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有关[3-5].简化消融能达到根治这类心律失常的目的.我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殷然;彭锦添;路军;李宾公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