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何化林;官喜龙;蔡亿群;付江丽

关键词:褪黑素, 缺血再灌注, 损伤, 肠黏膜, 保护, 肠黏膜机械屏障
摘要: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A组,生理盐水处理B组,地塞米松治疗C组,褪黑素治疗D组,每组20例.手术解除肠缺血前后10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20mg和褪黑素20μg,手术结束后1h内采外周静脉血,用MDA、SOD试剂盒测定血浆MDA浓度和SOD活性.用NO试剂盒和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NO2-/NO3-水平和血浆D-乳酸水平.观察处理后各组肠管颜色完全恢复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褪黑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处理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比较,血浆SOD活性明显上升(P<0.01),MDA浓度降低(P<0.05),血浆中NO2-/NO3-浓度上升(P<0.05),D-乳酸明显降低(P<0.01),各组肠管颜色完全恢复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有缩短(P<0.05).结论 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该术式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操作简单,一期完成,无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功能外形良好.结论 该术式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可一次性完成跟腱及皮肤缺损的修复,手术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巍;毛治庆;杨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体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它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每年致死人数超过100万,致残人数达500-1000万.事实上,COPD患者如能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治,可以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低的限度.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406位COPD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COPD患者的就医行为和影响因素,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阻止COPD发病进程,促进健康的目的.

    作者:袁小兰;曹冬凤;廖梅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早期清理分离鼻腔黏连并置管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清理分离鼻腔黏连并置管对预防鼻咽癌放疗后鼻腔黏连和后鼻孔闭锁的作用.方法 对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早期行鼻咽镜下鼻腔粘连和后鼻孔闭锁的清理及分离,并行鼻腔置管,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鼻咽镜检查和主观症状调查,在6个月和12个月行CT检查.结果 患者术后随着复查时间的延长,客观的影像学征象及主观的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早期对鼻腔黏连行清理分离及置管可以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的并发症,有利于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作者:周家明;王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中MGMT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产物-MGMT在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GMT在38例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32例中的表达.结果 MGM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6%(13/32),(++)56.2%(18/32),(+)3.1%(1/32),MGMT蛋白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20%(5/25),(++)80%(20/25)、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4.7%(17/38),(+)55.2%(21/38).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P<0.05);正常子宫内膜组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P<0.05).结论 MGMT基因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指标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

    作者:芮小慧;胡建铭;陈继明;谢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妇住院期间抑郁症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症状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11月某院妇产科住院分娩1130例产妇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被调查产妇中存在产后抑郁症状120例,发生率为10.70%,经统计学分析初产妇、婴儿性别、新生儿健康状况对引起产后抑郁症状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减少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应重视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关注产妇的社会支持.

    作者:刘敏;张丽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sv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等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属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硬皮病的一个亚类,它不仅侵犯皮肤、关节肌肉,还侵犯包括肺、肾、心脏、胃肠道等在内的内脏器官[1].系统性硬化皮肤早期病理特点是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的侵润和诸如毛细血管扩张及其后毛细血管分叉的微血管改变,晚期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造成组织纤维化,组织纤维化打乱生理组织的结构,从而导致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

    作者:胡建康;戴森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四肢血管损伤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5例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25例中,肢体成活21例,截肢4例,死亡1例.结论 四肢血管损伤重建应在6-8h内完成.必要时先吻合血管,再处理骨折,预防肾衰,以大程度的保存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作者:张健民;张乐;廖忠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36例腮腺损伤患者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腮腺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36例腮腺损伤患者采用腮腺嚼肌筋膜与皮肤作反向“Z”字形瓣缝合,术后打包(反向包扎)加压,并辅以抑制腺体分泌药物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涎瘘,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引流加打包反向加压包扎治疗腮腺损伤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施少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技术应用与优势.方法 将32例腰椎手术病例随机分为常规静脉快诱导全麻组和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组,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0、2、5min)、自主翻身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与常规静脉快诱导全麻组相比,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平稳,无并发症.结论 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技术能够有效维护血流动力稳定,避免了麻醉后翻身摆体位的并发症.

    作者:杜俊群;李卫;贺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鼻内窥镜下复发性泪囊炎再次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下再次手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1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复发患者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吻合口再造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1-2年,11例经鼻内窥镜下治疗患者,治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9%.结论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口再造术方法简单,效果确切,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兰丽霞;刘伟;朱加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25例临床体会

    目的 观察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该病治疗水平.方法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者25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 25例主动伸指和伸拇功能均恢复良好,根据BMRC肌力评定[1],术前功能障碍治疗后其伸指肌力在M3以上20例,M4以上5例.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者效果较好,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前臂背侧的外伤要注意手术详细探查骨间背侧神经,防止肌支损伤漏诊.

    作者:郑竞舟;谢振军;赵国红;白辉凯;邓小兵;孙华伟;邓名山;臧元升;付志勇;陈伯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53例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方法 对53例(75眼)鼻泪管阻塞的患者施行鼻内镜下逆行置管术,并随访6-12个月.结果 治愈70眼,占93.33%,好转4眼,占5.33%未愈1眼,总有效率98.66%.结论 鼻内镜下泪道逆行置管是治疗鼻泪管阻塞方面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唐海华;陶怿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婴幼儿断指再植2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小儿断指再植的成功率.方法 我院自2007年4月-2011年12月对23例婴幼儿34个具备再植条件的断指予清创后进行再植,术后采用保暖、抗凝、抗炎,抗痉挛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根据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评定幼儿断指再植.结果 30指成活,4指失活,成活率88.2%,术后患儿自然使用伤指,再植指发育和外观好,感觉恢复好,功能优良,优良率100%.结论 婴幼儿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宽,成活的关键是精确无误的血管吻合;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地清创,仔细修复组织,术后精心护理和早期积极功能锻炼.

    作者:孙华伟;谢振军;赵国红;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膀胱腹腔镜Cohen输尿管移植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气膀胱腹腔镜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尿管远端狭窄12例(双侧2例,其中伴输尿管囊肿1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Ⅳ°-Ⅴ°共15例(双侧4例),共33根输尿管.在膀胱镜引导下注入CO2,建立气膀胱,经膀胱顶置入5mm目镜鞘管并固定,两侧放置3mm操作鞘管.膀胱内操作同开放Cohen手术,放置双J管,术后留置导尿3-5d.结果 27例气膀胱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手术时间75-280min.术后轻度血尿13例,均在2d内消失.术后2周-1个月经尿道膀胱镜拔除双J管.随访3-12个月,VCU检查2例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无泌尿系感染.结论 CO2气膀胱下经膀胱内腹腔镜Cohen手术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安全有效,易操作,具有微创优势.

    作者:申州;周辉霞;张旭;马立飞;谢华伟;周晓光;黄澄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膀胱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膀胱癌分期的主要指标.根治性膀胱癌切除(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现已成为浸润性膀胱癌一项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和是否有必要扩大清扫等问题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就膀胱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欧阳晨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011年1月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30例,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时间30-60 min,出血量为120-200 ml.按Harris评分法功能评定,优22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达96.67%.结论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李太强;吴炳华;凌强;邓高荣;高翔;张魁忠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智能输送线在门诊输液流程中的研制与应用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经.护理单元作为医疗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病人和家属在医院建设中停留时间长的空间.门诊输液室是我院患儿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日门诊输液室日均输液1000多人次,具有病人多、工作量大、周转快等特点;每天需用数名护理人员完成药品运送,人力运送反复行进于配药室、输液室之间,极易造成输药室、输液室感染机率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研制了智能配送机,近年的临床使用表明,该设计合理,使用效率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将其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付志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VEGF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的表达在子宫颈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4例子宫颈鳞癌组织和22例正常宫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法)检测各组织中VEGF因子的表达.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几乎没有VEGF的表达,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宫颈组织显著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张丽霞;施桥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2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麻醉分析

    目的 总结22例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麻醉经验.方法 收集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22例临床资料,年龄3-42岁,体重12.5-52.0kg.12岁以下小儿房、室间隔缺损修补17例,成人二尖瓣置换4例,合并中度肺动脉高压房间隔缺损修补1例.全组心功能1-2级.均在气管插管全麻+经股动脉、静脉插管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均单腔气管插管,低潮气量(VT)4-6ml/kg、高频率(f)20-35次/min、纯氧通气,吸呼比I∶E=1∶1.5,气道压力维持在30cmH2O以下.必要时手控通气配合手术操作.术中采取综合措施进行肺保护.结果 全组术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结论 术前选择适当的手术适应症,术中恰当的通气管理和积极的综合肺保护措施,以及手术医生、麻醉医生、体外循环医生密切配合是保证电视胸腔镜下心脏手术病人安全的关键.

    作者:王细根;杨芸;钟文胜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脑动脉瘤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脑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静脉采用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麻醉脑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4mg/kg,芬太尼3mg/kg,丙泊酚1.5mg/kg,顺苯磺酸阿曲车铵0.15 mg/kg,诱导插管.观察患者术前,术中15min 、30min,术后1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潮气量,苏醒率等指标.结果 术中15min、30min,术后1h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能充分镇静,减少诱导期间丙泊酚的用量.

    作者:徐玉红;胡成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