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VEGF在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张丽霞;施桥发

关键词:宫颈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摘要:目的 检测正常宫颈组织及宫颈鳞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VEGF的表达在子宫颈鳞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64例子宫颈鳞癌组织和22例正常宫颈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livision法)检测各组织中VEGF因子的表达.结果 正常宫颈组织中几乎没有VEGF的表达,VEGF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较正常宫颈组织显著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VEGF的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婴幼儿断指再植23例报告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小儿断指再植的成功率.方法 我院自2007年4月-2011年12月对23例婴幼儿34个具备再植条件的断指予清创后进行再植,术后采用保暖、抗凝、抗炎,抗痉挛等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根据断肢再植评定标准评定幼儿断指再植.结果 30指成活,4指失活,成活率88.2%,术后患儿自然使用伤指,再植指发育和外观好,感觉恢复好,功能优良,优良率100%.结论 婴幼儿断指再植的适应证宽,成活的关键是精确无误的血管吻合;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地清创,仔细修复组织,术后精心护理和早期积极功能锻炼.

    作者:孙华伟;谢振军;赵国红;邓小兵;郑竟舟;邓名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价其在AECOPD的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人院患者的AECOPD老年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症状缓解,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CRP作为反映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疗效上比WBC更迅速、敏感.结论 CRP是一种检测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亚峰;闫春良;薛旗山;赵秋红;雷芸;聂晓莉;张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智能输送线在门诊输液流程中的研制与应用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经.护理单元作为医疗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病人和家属在医院建设中停留时间长的空间.门诊输液室是我院患儿治疗和护理的重要场所,日门诊输液室日均输液1000多人次,具有病人多、工作量大、周转快等特点;每天需用数名护理人员完成药品运送,人力运送反复行进于配药室、输液室之间,极易造成输药室、输液室感染机率增加、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研制了智能配送机,近年的临床使用表明,该设计合理,使用效率高,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将其制作及使用方法介绍如下.

    作者:付志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鼻内窥镜下复发性泪囊炎再次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复发性泪囊炎经鼻内窥镜下再次手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至2011年11例行鼻腔泪囊吻合术后复发患者经鼻内窥镜行泪囊鼻腔吻合口再造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随访1-2年,11例经鼻内窥镜下治疗患者,治愈8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0.9%.结论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口再造术方法简单,效果确切,是治疗复发性泪囊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兰丽霞;刘伟;朱加贵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16例原发性肠系膜病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均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脂肪密度肿块,乙状结肠旁10例,盲肠旁3例,降结肠旁2例,升结肠旁1例,增强扫描呈边缘环状线样强化,大部分病灶中心有点状高密度影.结论 原发性肠脂垂炎在多排螺旋CT上有较典型的影像表现.

    作者:杨光明;谢雨帆;刘享波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支气管大咯血的急症手术治疗(附8例报告)

    目的 总结支气管大咯血的急症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2008年6月-2012年2月急性支气管大咯血8例临床资料,其中7例术前血管造影,6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7例急症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行左上肺切除2例,右上肺切除5例,右中、上肺切除1例.结果 8例在手术期无死亡,其中7例手术后不再咯血.1例术后继续咯血,应用大剂量止血剂止血,发生肺栓塞,溶栓治疗.1例术中误吸,术后肺部感染并导致呼吸窘迫综合症.结论 手术治疗是急性支气管大咯血的有效方法,术前血管造影、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必要的.应用止血剂的同时防止发生肺栓塞和误吸.

    作者:柳阳春;徐全;章晔;林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胸水腺苷脱氨酶检测在结核性胸膜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中腺苷脱氨酶(ADA)在结核性胸膜炎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常规采集36例结核性疾病和11例恶性疾病患者的胸腔积液,检测ADA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结核性胸腔积液组ADA活性和阳性率明显高于恶性胸腔积液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胸腔积液ADA活性对结核性胸膜炎的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作者:欧阳福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气膀胱腹腔镜Cohen输尿管移植手术体会

    目的 探讨气膀胱腹腔镜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输尿管远端狭窄12例(双侧2例,其中伴输尿管囊肿1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Ⅳ°-Ⅴ°共15例(双侧4例),共33根输尿管.在膀胱镜引导下注入CO2,建立气膀胱,经膀胱顶置入5mm目镜鞘管并固定,两侧放置3mm操作鞘管.膀胱内操作同开放Cohen手术,放置双J管,术后留置导尿3-5d.结果 27例气膀胱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所有病例手术时间75-280min.术后轻度血尿13例,均在2d内消失.术后2周-1个月经尿道膀胱镜拔除双J管.随访3-12个月,VCU检查2例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无泌尿系感染.结论 CO2气膀胱下经膀胱内腹腔镜Cohen手术治疗膀胱输尿管连接处疾病安全有效,易操作,具有微创优势.

    作者:申州;周辉霞;张旭;马立飞;谢华伟;周晓光;黄澄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简便CT定位下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锁孔开颅手术42例,常规开颅手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按GOS评价预后,锁孔开颅手术组恢复良好27例,轻残2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常规手术组恢复良好16例,轻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6例.结论 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疗效确切,大大降低了病人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斌;江志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36例腮腺损伤患者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腮腺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36例腮腺损伤患者采用腮腺嚼肌筋膜与皮肤作反向“Z”字形瓣缝合,术后打包(反向包扎)加压,并辅以抑制腺体分泌药物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涎瘘,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引流加打包反向加压包扎治疗腮腺损伤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施少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早期清理分离鼻腔黏连并置管对鼻咽癌放疗后并发症的效果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清理分离鼻腔黏连并置管对预防鼻咽癌放疗后鼻腔黏连和后鼻孔闭锁的作用.方法 对3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鼻咽癌放疗后的患者,早期行鼻咽镜下鼻腔粘连和后鼻孔闭锁的清理及分离,并行鼻腔置管,在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鼻咽镜检查和主观症状调查,在6个月和12个月行CT检查.结果 患者术后随着复查时间的延长,客观的影像学征象及主观的症状都有明显改善.结论 早期对鼻腔黏连行清理分离及置管可以有效降低鼻咽癌放疗后的并发症,有利于提高鼻咽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信心.

    作者:周家明;王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白塞病诊治的新进展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口腔溃疡、外阴溃疡、眼炎及皮肤损害为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呈反复发作和缓解的交替过程.大部分患者的预后良好,部分患者遗有视力障碍,少数因内脏受损死亡,20%的病人出现内脏器官受累.常见的有3型,血管型:有大、中型动脉,静脉受累者;神经型:有中枢或周围神经受累者;胃肠型:有胃肠道溃疡、出血、穿孔等.

    作者:刘炬;张细凤;黄浔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晚期重复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的临床观察

    目的 研究肺表面活性物质(PS)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患儿晚期(出生后第3周)出现呼吸功能恶化重复使用的疗效.方法 观察我院NICU出现PS使用后耗竭的37例(16.5%)NRDS患儿,按照是否晚期重复使用PS分为晚期重复使用组和早期使用组,对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呼吸支持情况、转归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在机械通气时间、模式及用氧时间方面,晚期重复使用PS组较早期使用组明显缩短,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BPD发生率及效率无显著差异.结论 部分NRDS患儿由于存在PS使用后耗竭,需晚期重复用药,有利于提高NRDS患儿的抢救成功率.

    作者:武志红;陈晓;袁高乐;孙梦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脑动脉瘤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脑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静脉采用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麻醉脑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4mg/kg,芬太尼3mg/kg,丙泊酚1.5mg/kg,顺苯磺酸阿曲车铵0.15 mg/kg,诱导插管.观察患者术前,术中15min 、30min,术后1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潮气量,苏醒率等指标.结果 术中15min、30min,术后1h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能充分镇静,减少诱导期间丙泊酚的用量.

    作者:徐玉红;胡成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评价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实验组为预先经10min静脉注射英脱利匹特1.5ml/kg,对照组经10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5ml/kg;随后两组都行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在硬膜外给予布比卡因后5、10、15、20、30、45、60、120min时各采集桡动脉血样3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布比卡因的血药溶度;并观察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相比,实验组给予布比卡因20min后血药浓度升高明显(P<0.01),同时实验组的心率、血压的变化较小(P<0.05).结论 预注英脱利匹特可增加布比卡因在血浆中的分布,而减少其在组织中的分布,降低其毒性反应.英脱利匹特对于维持硬膜外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鲍希安;陶晓三;邓捩根;郑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及15%,患者即使被及时送进医院,存活率也不及20%.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以便能近早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邱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IRI)的保护作用.方法 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A组,生理盐水处理B组,地塞米松治疗C组,褪黑素治疗D组,每组20例.手术解除肠缺血前后10min分别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20mg和褪黑素20μg,手术结束后1h内采外周静脉血,用MDA、SOD试剂盒测定血浆MDA浓度和SOD活性.用NO试剂盒和酶学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NO2-/NO3-水平和血浆D-乳酸水平.观察处理后各组肠管颜色完全恢复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褪黑素治疗组与生理盐水处理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比较,血浆SOD活性明显上升(P<0.01),MDA浓度降低(P<0.05),血浆中NO2-/NO3-浓度上升(P<0.05),D-乳酸明显降低(P<0.01),各组肠管颜色完全恢复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均有缩短(P<0.05).结论 褪黑素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防止脂质过氧化和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

    作者:何化林;官喜龙;蔡亿群;付江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技术应用与优势.方法 将32例腰椎手术病例随机分为常规静脉快诱导全麻组和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组,比较两组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0、2、5min)、自主翻身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的变化.结果 与常规静脉快诱导全麻组相比,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均平稳,无并发症.结论 清醒气管内插管麻醉后患者自主翻身摆俯卧位的技术能够有效维护血流动力稳定,避免了麻醉后翻身摆体位的并发症.

    作者:杜俊群;李卫;贺建萍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率高,死亡率亦高,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环境污染的加重,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上升.在我国COPD患病率占40岁以上人群的8.2%,.我科从2001年起对COPD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和康复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顾素芹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四肢血管损伤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5例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25例中,肢体成活21例,截肢4例,死亡1例.结论 四肢血管损伤重建应在6-8h内完成.必要时先吻合血管,再处理骨折,预防肾衰,以大程度的保存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作者:张健民;张乐;廖忠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