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鲍希安;陶晓三;邓捩根;郑小兰

关键词:英脱利匹特, 布比卡因, 硬膜外阻滞, 药效动力学
摘要:目的 评价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实验组为预先经10min静脉注射英脱利匹特1.5ml/kg,对照组经10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5ml/kg;随后两组都行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在硬膜外给予布比卡因后5、10、15、20、30、45、60、120min时各采集桡动脉血样3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布比卡因的血药溶度;并观察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相比,实验组给予布比卡因20min后血药浓度升高明显(P<0.01),同时实验组的心率、血压的变化较小(P<0.05).结论 预注英脱利匹特可增加布比卡因在血浆中的分布,而减少其在组织中的分布,降低其毒性反应.英脱利匹特对于维持硬膜外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治疗前后的分析

    目的 通过对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患者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CRP)变化,评价其在AECOPD的诊疗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人院患者的AECOPD老年患者CRP、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症状缓解,并比较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结果 CRP作为反映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在疗效上比WBC更迅速、敏感.结论 CRP是一种检测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指标,对AECOPD的诊断和治疗有显著的指导作用.

    作者:刘亚峰;闫春良;薛旗山;赵秋红;雷芸;聂晓莉;张慧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及VEGF-C表达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边缘区微淋巴管密度(microlymphatic density,MLD)和临床病理的关系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VEGF-C)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streptavidin-perosidase,SP)染色法,对我院收治的124例大肠癌相对应的癌边缘区组织、癌中心组织、正常组织进行淋巴管染色,分析不同样本中淋巴管分布特点,并检测相应组织中VEGF-C的表达,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和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结直肠癌中心区及浅表部位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边缘区淋巴管多呈管样扩张.结直肠癌边缘区组织MLD为(51.6±22.8),较癌中心组织MLD(29.2±9.8)和正常组织MLD(25.4±9.40)显著增高(P<0.01).结直肠癌边缘区MLD与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显著相关(P<0.05).124例结直肠癌边缘区组织中VEGF-C阳性表达者74例(P<0.05).结论 结直肠组织中存在新生淋巴管,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结直肠癌边缘区MLD的增加与肿瘤淋巴及远处转移有关,和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

    作者:李洁明;郑林辉;李太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四肢血管损伤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四肢血管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25例四肢血管损伤的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25例中,肢体成活21例,截肢4例,死亡1例.结论 四肢血管损伤重建应在6-8h内完成.必要时先吻合血管,再处理骨折,预防肾衰,以大程度的保存患者的肢体及功能.

    作者:张健民;张乐;廖忠林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外源性生长因子Heregulin对大鼠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

    目的 观察外源性Heregulin(HRG)对大鼠深Ⅱ度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对创面抗凋亡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 建立左右对称的两块大鼠背部深Ⅱ度皮肤缺损动物模型,分别给予常规处理和HRG治疗,并于伤后1、3、7、10d分别取创面皮肤标本,并取正常大鼠皮肤作为参照.常规病理HE染色创面观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HRG治疗组创面再上皮化进程优于对照组,HRG治疗组各时段创面组织的Bcl-2蛋白表达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HRG对于皮肤创面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陈刚泉;李志浩;方方;陈宏伟;付银鑫;郭菲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免疫三氧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免疫三氧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 46例宫颈癌放疗后放射性阴道炎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在阴道灌洗后再注入低浓度免疫三氧30ml;对照组行阴道灌洗后,放置保妇康栓1枚.所有病例15d后复查,并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率为88%,对照组治愈率为56%.结论 免疫三氧较保妇康栓治疗放射性阴道炎疗效更佳.

    作者:董婷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就医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具有气体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它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1].每年致死人数超过100万,致残人数达500-1000万.事实上,COPD患者如能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诊治,可以把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降到低的限度.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我院对406位COPD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COPD患者的就医行为和影响因素,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阻止COPD发病进程,促进健康的目的.

    作者:袁小兰;曹冬凤;廖梅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倍他乐克在冠脉CTA的临床应用

    目的 在冠脉CTA成像中,观察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的效果.方法 收集40例冠脉CTA患者;心率65次/min,70-74次/min,75-80次/min,80-90次/min,90次/min以上各收集8例.按照基础心率服用倍他乐克病人CT图像采用的5分制标准评分.结果 基础心率小于90次/min,按要求口服倍他乐克,图像可达到诊断要求.结论 倍他乐克可以降低心率,提高冠状动脉的成像图像质量.

    作者:黄水平;左敏静;袁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子宫内膜癌中MGMT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DNA损伤修复基因产物-MGMT在及子宫内膜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GMT在38例子宫内膜癌、2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32例中的表达.结果 MGMT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6%(13/32),(++)56.2%(18/32),(+)3.1%(1/32),MGMT蛋白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20%(5/25),(++)80%(20/25)、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4.7%(17/38),(+)55.2%(21/38).MGMT蛋白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的表达率明显高于子宫内膜癌(P<0.05);正常子宫内膜组明显高于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组(P<0.05).结论 MGMT基因可能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成为指标子宫内膜癌肿瘤标志物.

    作者:芮小慧;胡建铭;陈继明;谢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科多器官功能衰竭3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产科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诱因、临床诊断及处理方法.方法 对本院30例MOD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 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主要原因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结论 治疗和预防原发病,积极去除病因,早期诊治单一器官功能衰竭是降低产科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张桂芳;邹敏芸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展

    在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抢救成功率不及15%,患者即使被及时送进医院,存活率也不及20%.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以便能近早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现就无创技术对于心脏性猝死危险分层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邱赟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36例腮腺损伤患者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腮腺损伤的治疗方法.方法 36例腮腺损伤患者采用腮腺嚼肌筋膜与皮肤作反向“Z”字形瓣缝合,术后打包(反向包扎)加压,并辅以抑制腺体分泌药物治疗.结果 36例患者均一期愈合,未出现涎瘘,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引流加打包反向加压包扎治疗腮腺损伤效果好,值得推广.

    作者:施少雄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系统性硬化病

    系统性硬化病(svstemic sclerosis,SSc)是一种以小血管功能和结构异常,皮肤、内脏纤维化,免疫系统活化等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属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硬皮病的一个亚类,它不仅侵犯皮肤、关节肌肉,还侵犯包括肺、肾、心脏、胃肠道等在内的内脏器官[1].系统性硬化皮肤早期病理特点是血管周围炎症细胞的侵润和诸如毛细血管扩张及其后毛细血管分叉的微血管改变,晚期细胞外基质过度积聚造成组织纤维化,组织纤维化打乱生理组织的结构,从而导致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

    作者:胡建康;戴森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简便CT定位下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锁孔开颅手术42例,常规开颅手术40例,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 按GOS评价预后,锁孔开颅手术组恢复良好27例,轻残2例,重残7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4例.常规手术组恢复良好16例,轻残4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6例.结论 锁孔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简单易行,安全可靠,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好、疗效确切,大大降低了病人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斌;江志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脑动脉瘤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评价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脑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介入术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经静脉采用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麻醉脑动脉瘤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麻醉诱导采用咪达唑仑0.4mg/kg,芬太尼3mg/kg,丙泊酚1.5mg/kg,顺苯磺酸阿曲车铵0.15 mg/kg,诱导插管.观察患者术前,术中15min 、30min,术后1h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潮气量,苏醒率等指标.结果 术中15min、30min,术后1h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 大剂量咪达唑仑复合丙泊酚能充分镇静,减少诱导期间丙泊酚的用量.

    作者:徐玉红;胡成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产妇住院期间抑郁症状的调查分析

    目的 观察住院期间产妇产后抑郁症状发生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3月至11月某院妇产科住院分娩1130例产妇进行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测试,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在被调查产妇中存在产后抑郁症状120例,发生率为10.70%,经统计学分析初产妇、婴儿性别、新生儿健康状况对引起产后抑郁症状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减少产后抑郁症状的发生应重视产妇的孕产期保健,关注产妇的社会支持.

    作者:刘敏;张丽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8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肠肌外侧头肌腱瓣转移修复跟腱及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采用该术式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操作简单,一期完成,无近期并发症,术后随访功能外形良好.结论 该术式解剖位置恒定,血供可靠,可一次性完成跟腱及皮肤缺损的修复,手术效果佳,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巍;毛治庆;杨魏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优思明”对人工流产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目的 观察人流术后服用优思明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方法 820例妊娠40-70d,要求人工终止妊娠的健康育龄妇女,均无器质性病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0例.观察组术后当天开始服用优思明,连用3个周期,对照组不用.两组均应用抗生素和收缩子宫类药物.观察两组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出血量、月经复潮时间、月经量、有无宫腔积血、有无宫腔粘连.结果 观察组阴道出血量更少,阴道出血时间更短,月经复潮时间更短,月经量减少较少,宫腔积血更少,宫腔黏连明显减少.结论 优思明能有效预防人流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邓玲;汤辉;姚瑜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膀胱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膀胱癌分期的主要指标.根治性膀胱癌切除(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现已成为浸润性膀胱癌一项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和是否有必要扩大清扫等问题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就膀胱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欧阳晨思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25例临床体会

    目的 观察骨间背侧神经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以期提高该病治疗水平.方法 我院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者25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 25例主动伸指和伸拇功能均恢复良好,根据BMRC肌力评定[1],术前功能障碍治疗后其伸指肌力在M3以上20例,M4以上5例.结论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骨间背侧神经损伤患者效果较好,功能恢复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前臂背侧的外伤要注意手术详细探查骨间背侧神经,防止肌支损伤漏诊.

    作者:郑竞舟;谢振军;赵国红;白辉凯;邓小兵;孙华伟;邓名山;臧元升;付志勇;陈伯权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目的 评价预注英脱利匹特对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后药效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实验组为预先经10min静脉注射英脱利匹特1.5ml/kg,对照组经10min静脉注射0.9%NaCl溶液1.5ml/kg;随后两组都行布比卡因硬膜外阻滞麻醉.在硬膜外给予布比卡因后5、10、15、20、30、45、60、120min时各采集桡动脉血样3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浆布比卡因的血药溶度;并观察患者各时间点的心率、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相比,实验组给予布比卡因20min后血药浓度升高明显(P<0.01),同时实验组的心率、血压的变化较小(P<0.05).结论 预注英脱利匹特可增加布比卡因在血浆中的分布,而减少其在组织中的分布,降低其毒性反应.英脱利匹特对于维持硬膜外的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鲍希安;陶晓三;邓捩根;郑小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