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状的调查

马宁祥;陈小珍;赖静波

关键词:糖尿病, 抑郁, SDS
摘要:目的 探讨糖尿病与抑郁情绪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16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伴发抑郁症状情况.结果 (1)40.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其中轻度抑郁占26.9%,中度占10.6%,重度占2.5%.(2)在糖尿病患者中,抑郁情绪与女性、空腹血糖(FPG)高、餐后2h血糖(2hPG)高、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病程长、伴发并发症多及应用胰岛素密切相关.结论 抑郁症状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较高,与糖尿病病情控制不良密切相关,应重视糖尿病伴发的抑郁情绪处理.
江西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肺部孤立小结节性病变的X线、CT诊断

    目的 探讨直径小于1.5cm肺部孤立性结节(SPN)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46例临床病理证实的肺部小结节灶X线及CT影像学特点,结合复查观察及临床资料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46例SPN病灶中误诊率为46%,其中肺癌5例(3例被误诊),主要表现分叶、边缘小毛刺、支气管阻塞、胸膜凹陷;结核结节32例(15例被误诊),主要表现钙化、卫星灶、支气管引流,胸膜粘连;炎症结节7例(3例被误诊),主要表现边缘光滑或模糊、无分叶;良性肿瘤2例,主要表现:密度均匀、边缘光滑.但多数SPN病灶特征性征象不多.结论 根据X线、CT及临床资料大部分小结节病灶可以诊断,随访及穿刺活检是诊断小结节病灶的重要方法.

    作者:陈惠根;刘玉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诊治经验.方法 分析1985年1月~2006年10月我院收住的,经X线钡剂检查和(或)B超、CT检查,确诊的1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首先保守治疗,10例有效,2例手术治疗.结论 诊断SMAS,除临床有典型反复上腹痛、呕吐等症状外,确诊主要依据为X线钡剂检查,B超、CT作为无创性检查,且可同时排除其他病变.

    作者:黄涨波;罗友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永久性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我院1996年1月~2006年7月共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447例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术后阈值升高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结果 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15例,其中早期阈值升高12例,4例经过静脉点滴地塞米松(10mg/d)5~14 d后起搏功能均恢复正常,8例微脱位中4例重新安置电极外,其余4例经过左侧卧位而使电极复位,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晚期阈值升高3例,通过增加起搏电压可以恢复正常起搏功能,为避免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已更换起搏电极.结论 注意识别起搏器术后阈值升高的临床特点、强调术中操作规范、加强术后程控及随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作者:陈章强;洪浪;王洪;尹秋林;赖珩莉;邱赟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布地奈德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布地奈德(普米克令舒)联合特布他林(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5年10月~2006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62例,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1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儿均采用相同的综合性治疗,如抗病毒、止咳、平喘、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支持疗法等治疗,必要时给予吸氧、镇静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结果 治疗组在治愈率、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普米克令舒联合博利康尼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明显.

    作者:林加斌;朱凯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我市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治疗现状的调查

    目的 了解我市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治疗现状.方法 对来自吉安市2区11县186名农村支气管哮喘患者(其中儿童112例,成人74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经调查的186例来自农村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中能长期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的仅13例,占调查总人数的6.99%,其中儿童5例,占儿童人数的4.46%;成人8例,占成人人数的10.8%.结论 我市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患者规范化治疗水平低,儿童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率更低,急待广大医务人员进行宣传,教育.

    作者:曾吾德;王吉生;陈建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输尿管镜急诊应用治疗肾绞痛(附31例报告)

    目的 评价输尿管镜治疗肾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尿道输尿管镜对31例肾绞痛患者行急诊逆行检查,同时进行钬激光或气压弹道碎巧术.结果 31例均成功,1例合并肾结石复发,无严重并发症,疗效满意.结论 输尿管镜急诊应用治疗肾绞痛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文元;刘臻伟;康贻淦;肖文兴;江山;贺熙然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参麦注射液对大鼠离体胸主动脉血管环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对离体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环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离体血管灌流方法,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血管环的直接作用;对苯肾上腺素(PE)或氯化钾(KCl)所引发收缩作用的影响;对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所引发收缩作用的影响;对乙酰胆碱(ACH)所引发舒张作用的影响.结果 参麦注射液对血管环无明显的直接作用(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对PE和KCl引发的收缩均有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比P<0.05);对内钙释放和外钙内流所引发收缩作用均有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P均<0.01);对ACH所引发的舒张作用有明显的抑制(与对照组比较P均<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既能抑制PE和KCl对血管环所引起的收缩作用,又能抑制ACH对血管环所引起的舒张作用,有双向调节血管张力的作用.

    作者:谢水孟;孔叶英;徐坚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颈鳞癌患者血清TSGF与SCC联合测定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鳞癌患者TSGF及SCC同时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SCC检测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MEIA)方法,TSGF测定采用生化比色定量法,对84例宫颈鳞癌患者血清TSGF与SCC进行检测.结果 血清TSGF及SCC联合检测阳性率为69.0%,明显高于各个单项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3.6%、51.2%,P<0.01).血清TSGF及SCC含量与分期有关,血清SCC水平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降低.结论 定期联合监测血清TSGF与SCC可为临床观察宫颈鳞癌患者的病情变化、严重程度、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作者:余瑛;张群贵;刘联斌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细胞间粘附分子-1、P-选择素与糖尿病肾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P-选择素水平变化.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143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DM组)及34例健康人(对照组)血清sICAM-1和P-选择素并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根据尿白蛋白量多少又将DM组分成DM临床蛋白尿组、DM微量白蛋白尿组、DM正常蛋白尿组.结果 DM组sICAM-1和p-选择素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DM 临床蛋白尿组sICAM-1、P-选择素均显著高于DM微量白蛋的尿组,(P<0.01),而P选择素在DM微量白蛋白尿组较DM正常蛋白尿组显著升高(P<0.01).p-选择素与FBG、HbA1c、hsCRP均呈正相关(P<0.01),sICAM-1与FBG呈正相关(P<0.05)、与HbA1c和hsCRP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清sICAM-1和p-选择素参与了DM微血管病变的发病过程,是DN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P-选择素对DN的早期诊断较sICAM-1更为敏感.

    作者:王友莲;刘建萍;邹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骶管囊肿的低场MR诊断

    目的 讨论骶管囊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影像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本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34~72岁,平均56.3岁.采用低场MR T1WI矢状位及T2WI矢状位和STIR序列矢状位或轴位.结果 本组18例骶管囊肿,MRI表现为典型的长T1长T2信号,囊壁薄而光整,囊内无分隔及实性组织成分,囊肿多数位于骶1~骶3椎体水平,单囊或多囊,骶管扩大.结论 MRI对骶管囊肿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影像具有特征性.

    作者:邓水堂;胡国祥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208例脑血管病血脂水平的对照分析

    目的 探讨血脂与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对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诸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8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6项血脂指标检测(其中脑出血104例,脑梗死104例),并与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脂指标作对照分析.结果 脑出血组TG高于对照组,APOA-Ⅰ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TG、APO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APOA-Ⅰ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梗死组HDL、APOA-Ⅰ低于脑出血组,而APOB水平高于脑出血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的TG高于正常人,APOA-Ⅰ水平低于正常人;脑梗死患者HDL、APOA-Ⅰ低于脑出血患者,而APOB水平高于脑出血患者.其中载脂蛋白的差异更具有显著性,载脂蛋白水平的变化在脑血管病尤其是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意义,测定载脂蛋白有助于脑血管病的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

    作者:张蓓蓓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经纤支镜微波治疗在气道腔内病变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纤支镜微波治疗气道腔内病变的疗效.方法 采用经纤支镜微波组织热凝疗法治疗气道腔内病变,观察治疗后狭窄管腔的改变、呼吸困难指数和肺功能改善情况及肺不张的变化.结果 7例患者经微波治疗后管腔狭窄的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呼吸困难指数和肺功能也有明显改善,2例合并肺不张的患者治疗后肺复张.结论 经纤支镜微波治疗气道腔内病变疗效显著,安全实用,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作者:李鹰;张高萍;戴希友;凌志萍;刘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小腿内侧逆行窄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治疗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对36例小腿中下段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采用了不带胫后动脉主干的逆行窄筋膜蒂皮瓣修复.结果 36例皮瓣除1例皮瓣远端约1cm浅表坏死外,全部成活,创面伤口愈合.结论 采用不带胫后动脉主干的逆行窄筋膜蒂皮瓣的临床应用,不需牺牲肢体主干血管,特别是当胫前血管损伤后必须保留胫后血管通路时更为适用.

    作者:王强;周建元;钟德和;李广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前路钢板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脊柱生理曲度恢复的研究

    目的 评价颈椎前路钢板对恢复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生理前凸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脊髓型颈椎患者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钛质钢板内固定术,分别摄术前、术后即刻、术后随访时颈椎标准侧位X线片,以Cobb角测量融合节段的前凸,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12个月随访,平均12周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前与术后即刻,术前与术后随访时Cobb角及D值差异有显著性,术后即刻与术后随访Cobb角及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 应用颈椎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对恢复术后颈椎生理前凸效果满意.

    作者:高志增;曹凯;张志宏;舒勇;韩智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DHS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评价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3月~2006年6月,应用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64例,随访51例,随访率为79.7%,随访时间6~48个月,平均18个月.参照Charnley髋关节疗效评定标准:优38例,良11例,好1例,可1例.结论 DHS为隋外固定系统,其结构符合颈干角的生理负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个良好内固定物.

    作者:黄海根;潘文锋;肖淑芳;杜志高;毛团员;杨小军;李韶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100例抑郁症患者SCL-90和EPQ评定结果分析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SCL-90和EPQ对符合CCMD-Ⅲ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抑郁症患者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前5位因子依次是抑郁、其它(以睡眠障碍为主)、强迫、焦虑、人际关系.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各因子分无显著差异.EPQ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E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抑郁症患者的SCL-90评定结果与临床症状基本相符.抑郁症患者EPQ中的E量表分男性低于女性.抑郁症男性患者内向比女性明显.

    作者:房聪侠;谢曙光;钱郅伟;叶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梗死患者早期肢体功能康复的效果观察

    近几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中有86.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的肢体功能障碍,不仅给自身造成躯体上的残疾和精神上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1].为了预防和减少残障,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院自2003年至今,对该类患者采用早期肢体功能训练计划,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霞珠;李淑玲;潘婕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后的护理

    目的 探讨腹腔镜卵巢肿瘤切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方法 选择2003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卵巢肿瘤86例,进行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结果 86例腹腔镜手术切除卵巢肿瘤患者术后发生的并发症,经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均痊愈出院.结论 通过采取妥善的护理措施,能减少术后的并发症.

    作者:彭金香;朱小铃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宫颈环形电切术164例分析

    目的 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在宫颈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164例慢性宫颈炎及CIN患者行宫颈环形电切术,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疗效及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宫颈环形电切术治愈率为92.68%,在慢性宫颈炎组、CIN Ⅰ组及CINⅡ组的治愈率分别为93.90%、90.74%和92.86%,三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病理级别上升11例,与阴道镜下多点活检比较,其结果更准确.手术并发症出现率仅4.88%,经保守治疗后均治愈.结论 LEEP术既高效又安全,是慢性宫颈炎和CIN诊断及治疗的较好方法.

    作者:王静雨;蒋铭华;周琴慧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纵隔镜的应用

    1959年,Carlens首次正式描述了纵隔镜术,其后又出现扩大的颈部纵隔镜术、胸骨旁纵隔镜术、电视纵隔镜术[1].我国的纵隔镜技术,无论在手术例数、手术种类还是在普及程度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

    作者:熊国江;熊汉鹏 刊期: 2007年第06期

江西医药杂志

江西医药杂志

主管:江西省卫生厅

主办:江西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