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刚;文友良;刘天球
原发性肺透明细胞癌不多见,1990年10月~2003年12月我们仅遇见3例,现将报告如下.
作者:柳阳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failure,CRF)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并观察瘦素与肾功能(BUN、SCr、UA、CCr)、人体营养指标(TP、ALB、Chol、HCT、RBC、Hb、PCR、BMI)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68例CRF患者血清瘦素的浓度,并与健康组进行比较,分析瘦素与肾功能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患者的血浆蛋白、血常规及身高与体重,计算CCr、PCR.结果健康组血清瘦素浓度为(1.9543±0.4721)μg/L,CRF患者血清瘦素浓度为(2.8668±0.9026)μg/L,与健康组比较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CRF患者不同分期中,血清瘦素浓度随CCr的下降而升高,Leptin与SCr、UA水平呈正相关(P<0.05或P<0.01),与CCr、TP、RBC、Hb、PCR水平呈负相关(P<0.05或P<0.01),与年龄、BUN、ALB、Chol、HCT、BMI之间未发现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清瘦素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程度与肾功能的恶化具显著相关性.高瘦素血症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血清瘦素可作为评价人体营养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作者:陈耀辉;贺支支;皮持衡;徐友妹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多发性骨折由于损伤严重并发症多,是临床护理工作中一大难题.我院自2003年以来对25例多发性骨折的患者进行了全面系统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七祥;唐秀兰;刘嫦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临床危重疾病,其死亡率从19世纪60年代至今保持不变,仍高达50~60%,且有50%的存活病例遗留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损害[1].ARF是由缺血和毒素单独或联合原因造成的,缺血性约占ARF50%[2].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种有效防治缺血性急性肾功能衰竭(ischemic acute renal failure,IARF)的措施.有关肾脏疾病与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研究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已证实,几乎所有肾脏固有细胞,包括系膜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均具有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同时肾脏又是细胞因子生物学作用的靶细胞.细胞因子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在pg水平就发挥作用.因此,认识细胞因子、T细胞与IARF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从而有可能带来预防、诊断及治疗IARF一个新的途径.
作者:徐勇;陈珊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介绍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手术治疗髋臼骨折36例,按Letournel-Judet的方法分型,根据骨折类型和移位情况,分别采用Kocher-Langenleck入路20例,髂腹股沟入路9例,前后联合入路4例,延长髂股入路3例,应用重建钢板和拉力螺钉内固定.结果平均随访18.5个月.复位按Matta标准,解剖复位24例,满意复位9例,不满意复位3例.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估,优22例,良9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6.1%.结论正确对髋臼骨折进行分型,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良好的复位及内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手术疗效的关键.
作者:罗小中;倪江东;唐新桥;梁培雄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对16例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例,美尼尔氏病、血管性头痛、高血压病、酒精中毒各2例,脑梗塞、急性胃肠炎、感染性休克、癔症、颈椎病各1例.结论该病不典型临床表现复杂,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工作中要全面分析资料,提高对不典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防止漏诊、误诊.
作者:梁小裕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寻找提高特大面积烧伤病人静脉疗法的血管穿刺成功率的方法.方法经临床医生确诊为特大面积烧伤病人,需进行静脉液疗的患者共108例,采取整群抽样,在患者自身两侧股静脉应用不同定位穿刺法,即超声多普勒血管探测仪定位与徒手触摸定位,进行对照,观察两种定位血管穿刺成功数是否有差别.结果经整理资料,采取配对x2检验,差别有显著(P≤0.05)以多普勒定位穿刺成功数高于徒手触摸定位穿刺数组;结论采取现代化电子仪对提高静脉穿刺成功有作用.
作者:陈桂群;万细珍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行腹腔探查修补术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外伤性肝破裂(AAST分级:Ⅰ~Ⅲ级)行腹腔镜探查修补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手术均获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60~90min,平均术中失血30~50ml.术后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5~6d.结论经过选择的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行腹腔镜探查修补术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周新如;张国如;李国庆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影响外伤性脾破裂预后的因素.方法对1994~2004年我院收治的265例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临床指标、脾脏损伤分级、出血量等对预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结果全腹肌紧张、肠麻痹、收缩压、脉率、出血量、脾脏损伤级别、合并2个以上其他脏器损伤是影响脾破裂预后的因素.结论对影响脾破裂的预后因素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和早期干预,以降低外伤性脾破裂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作者:曲永柏;卢华军;陈敏胜;隋武;高丽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ZT胶腹腔镜下修补十二指肠穿孔的方法.方法完成9例ZT胶腹腔镜下修补十二指肠穿孔术.结果1~2h完成手术,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ZT胶腹腔镜下修补十二指肠穿孔术技术上是可行的.
作者:张国如;周新如;邹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骨髓中除造血干细胞以外的另一类干细胞,它对造血干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的研究发现其对干细胞的扩增、归巢以及免疫调节均有重要作用,现将其在干细胞移植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贺文凤;石庆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的心理状况.方法对63例精神科住院病人的陪护亲属采用SCL-90、SAS、SDS进行心理调查分析,并与综合科住院病人的陪护亲属(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发现精神科住院病人陪护亲属的3项因子分(躯体化、焦虑、抑郁)及SAS、SDS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精神病患者的亲属心理障碍更严重.
作者:汤庆平;赖根祥;张静;李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技术要点.方法在氯胺酮全麻下取腹股沟皮下环投影处横切口,切口长约1.5~2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显露皮下环;打开疝囊,剥离疝囊外组织直到疝颈部,于疝颈部结扎、缝扎各一道;不作腹股沟管修补.结果582例患者2例复发,无一例出现切口感染、睾丸萎缩等其它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1~3d.结论小切口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相对传统腹股沟切口具有美观、微创,住院周期短、医疗费用低等优点.
作者:贺刚;文友良;刘天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回顾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诱发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利用溶栓及抗凝扩血管抗感染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36例.结果依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1995年制定的疗效标准,临床治愈23例,占63.89%;显效6例,占16.67%;好转4例,占11.11%;无效3例,占8.33%.结论尽可能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早期采用溶栓、抗凝、扩血管、抗炎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疗程短,后遗症少.
作者:王兴水;李保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灌流(Hemoperfusion,HP)对急性甲胺磷中毒致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6月~2004年9月应用HP治疗急性甲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病人5例,并用定量方法分析动态观察HP过程中患者血中甲胺磷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疗效.结果HP前病人血中的平均甲胺磷浓度为1.65μg/ml,而HP结束后血中的甲胺磷浓度是0.49μg/ml;HP后45min血中甲胺磷浓度与HP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病人的临床症状改善并脱离呼吸机全部存活.结论HP能清除体内的甲胺磷,对急性甲胺磷中毒伴呼吸衰竭可望提高生存率.
作者:赖登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大部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于1999~2004年所作的512例甲状腺大部切除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及甲状腺危象发生,无甲状腺功能低下发生,手术并发症15例,发生率2.9%.结论手术中颈前肌群勿须离断,采用集束结扎法处理甲状腺上极可预防出血和喉上神经损伤,2次手术时喉返神经宜常规暴露,钳剪交替切除腺体有明显优点,重视微创技术应用.
作者:吕洪昌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肝穿刺术后的护理体会,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8例肝穿刺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情况.结果48例肝穿刺活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未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护理工作在肝穿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充分的术前准备、心理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作者:黄晓美;马旭阳;赵晓燕;朱碧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总结11例肝豆状核变性误诊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1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先后被误诊为急慢性肝炎6例,小舞蹈病2例,风湿性关节炎1例,颈椎病1例,溶血性贫血1例.结论早诊断、早治疗、终身治疗是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预后的相关重要因素,否则可致残致死.
作者:于德华;刘爱莲;索方玉;翟潇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在胃切除术后早期使用肠内营养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2003年10月~2004年1月抽取32例胃切除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16例,一组为营养组,另一组为对照组.营养组术后48h逐量给予能全力,至术后第10d,监测两组结果.结果营养组术后10d体重、血浆蛋白、前白蛋白、转铁蛋白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方便、实用、有效的.
作者:陈震宇;郭志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心电图持续ST-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心电图持续全导联ST段下移与T波倒置患者60例(心尖肥厚性心肌病24例,冠心病36例),分析心电图特征.结果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ST-T改变有特点,但有时仍难以鉴别.结论患者有持续ST-T改变,分析心电图特征有助于鉴别心尖肥厚性心肌病.有条件仍应作冠脉造影和左室造影,以明确诊断.
作者:李素琴;李晓东;陈雅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