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治疗湿热型感冒35例临床观察

范圣凯;姚卫海;周爱国;韩旭;曹迎;周峻伟

关键词:感冒, 外感湿热证, 清热除湿利肺法
摘要:目的 观察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治疗湿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中医辨证属湿热型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口服,对照组35例给予泰诺林及新康泰克片口服.结果 治疗组的3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热、肌肉酸痛、咽喉肿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对于湿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确切.
北京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正确评价顺铂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方法

    目的 建立能够正确评价顺铂(CDDP)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效果的细胞计数方法.方法 在卵巢颗粒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CDDP,分选3个时间段,用MTT和CCK-8两种细胞计数方法对CDDP作用后的卵巢颗粒细胞进行计数,对比吸光度值变化、吸光度比值变化,辅以显微镜观察,对计数方法的可信性进行评价.结果 CCK-8细胞计数方法测定的吸光度值变化与显微镜观察结果不相符,MTT法变化与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抑制的趋势较符合.结论 CDDP作用后MTT吸光度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DDP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但CDDP作用前吸光度值(CCK-8法)与作用后吸光度值(MTT法)比值”更能精确地说明CDDP对卵巢颗粒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

    作者:石天娇;孙丽萍;牛建昭;薛晓鸥;杨晓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54例不同证型的代谢综合征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中医常见的2个证型(痰瘀阻络、气阴两虚)与MS相关组分的关系及血尿酸的分布情况,以及血尿酸与MS相关组分的关系.方法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54例MS患者分为痰瘀阻络组和气阴两虚组,并与MS组分的客观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 (1)年龄分组后,痰瘀阻络组中年龄<60岁组MS发病率略高于年龄≥60岁组(56.7%>43.3%),也略高于气阴两虚组(56.7%>50.0%).(2)痰瘀组络组的体重指数(BMI)均数大于气阴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痰瘀阻络组患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高于气阴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高尿酸组中将BMI分为<25组和≥25组后,BMI≥25组的高尿酸血症患病率明显高于BMI< 25组(90.0%>10.0%).结论 (1)MS的中医证型因年龄、BMI的影响,证型可能有所区别;(2)血尿酸在两组证型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瘀阻络组的血尿酸高于气阴两虚组;(3)BMI≥25的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较BMI<25的患者高.

    作者:李春亮;王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阳痿病名源流与定义探讨

    阳痿,先秦时期称作“不起”,汉唐时期多作“阴痿”,宋元时期医家开始从“阳”的角度命名本病,《扁鹊心书》中首载“阳萎”一名,明代周之干的《慎斋遗书》首载“阳痿”之称,并广为后世医家沿用.与勃起功能障碍、阴痿、阳萎等名称相比较,仍以“阳痿”之名为规范和普适.本病的定义,应该涵盖“痿而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三重含义在内为宜.

    作者:李柳骥;严季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便秘的脏腑论治探析

    便秘的基本病机是大肠传导失常,治疗应以通下为主,而便秘的发生与脾胃、肺、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因此调理脾胃、肺、肾、肝的功能亦很重要.本文总结了从脾胃、肺、肝、肾论治便秘的理论与方法,并提出了作者的临床证治体会.

    作者:刘绍能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内消连翘丸治疗甲状腺腺瘤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院内传统制剂中成药内消连翘丸治疗甲状腺腺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40例采用内消连翘丸治疗,对照组20例采用汤药海藻玉壶汤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55%,对照组显效率2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肿物体积为(0.84±0.69) cm3,对照组为(1.41±0.93) cm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消连翘丸可使甲状腺腺瘤体积明显缩小.

    作者:范建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高荣林治疗呼吸重症经验浅析

    高荣林老师治疗呼吸疑难病症,强调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苇茎汤合清瘟败毒饮清热化痰、利湿解毒、扶正散邪治高热,用六君子汤合平胃散补肺健脾、益胃和中治呼衰腹胀,用保元汤、生脉散合苇茎汤大补元气、滋养阴液、清肺化痰救肺胀气衰,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高老师认为苇茎汤清化利通,药味平和,用于老年病情复杂、正虚邪实者,甚为稳妥.

    作者:刘俊玲;卢建新;章波;饶向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治疗湿热型感冒35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治疗湿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中医辨证属湿热型感冒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给予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口服,对照组35例给予泰诺林及新康泰克片口服.结果 治疗组的3天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热、肌肉酸痛、咽喉肿痛、咳嗽、鼻塞流涕等主要症状积分值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自拟清热除湿利肺汤对于湿热型感冒的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范圣凯;姚卫海;周爱国;韩旭;曹迎;周峻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医腹诊腹证的渊源探析

    腹诊是中医诊断学望闻问切中切诊的一个重要部分,早起源于《黄帝内经》,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创造性地对腹诊进行了发挥、发展,依据病家的自觉症状-腹症和他觉体征-腹证冠以各种各样的腹证名称和采取相应的腹诊手法,用以指导临证的诊断和治疗,为后世医者开拓了腹诊应用之先河.

    作者:王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胃肠肿瘤疗效与医证型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研究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复方锁阳口服液配合常规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中晚期胃肠肿瘤50例.并与单纯对症支持疗法治疗50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 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热毒(湿热)、瘀血、脾虚三种证型中,对热毒(湿热)症疗效优.结论 复方锁阳口服液治疗胃肠肿瘤热毒(湿热)症有显著疗效.

    作者:光新兰;葛海生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中药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浆NO、H2S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与丹参对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血浆氧化氮(NO)、硫化氢(H2S)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组各10只,予以益气活血中药黄芪与丹参干预后,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浆NO、H2S含量的变化.结果 中药组大鼠的血浆NO含量为(73.01±6.84)μmol/L,模型对照组的为(98.15±11.72)μmol/L,中药组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大鼠的血浆H2S含量(156.37±9.02)μmol/L,模型对照组大鼠的为(132.39±9.24)μmol,中药组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中药组大鼠的血浆NO、H2S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益气活血中药黄芪和丹参可能是通过抑制内源性NO释放、促进内源性H2S生成,从而起到对模型大鼠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

    作者:王文明;杨明会;张海燕;刘毅;李绍旦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益肾乌发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探讨

    目的 完善益肾乌发口服液的质量标准.方法 为了有效地控制制剂质量,结合工艺,我们在原有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薄层色谱法对牛膝,枸杞子的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主药何首乌的主要成分二苯乙烯苷的含量进行定量分析.色谱柱: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流动相:乙腈-水(25:75);流速:1ml/min;检测波长:320nm.结果 薄层色谱斑点清晰明显,易于识别;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在0.2016μg~4.03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形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94%.结论 该方法精密度高,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

    作者:刘林红;郭桂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针刺预防性治疗月经相关性偏头痛临床观察

    目的 探索针刺预防性治疗月经相关性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于初步符合月经相关性偏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记录1个月头痛日记进行筛查,其中符合条件者纳入观察,全部纳入者接受月经相关性偏头痛针刺预防性治疗方案,每日记录头痛日记.结果 可有效减轻头痛严重程度和头痛发作天数,有效率为76.56%.结论 针刺对于月经相关性偏头痛预防性治疗有效.

    作者:李春晖;刘慧林;杨春艳;石广霞;王麟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3种中成药导致幼儿过敏1例

    临床发现,1例幼儿患者对3种中成药均发生过敏现象,分别为银柴颗粒、小儿宝泰康颗粒、感冒清热颗粒,且经清华同方数据库检索发现,3种中成药导致过敏的病例鲜有报道,故借此讨论其中过敏原因,旨在提醒广大同行注意,中药使用亟需谨慎.

    作者:朱姝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加减木防己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BNP及EF值的影响

    目的 观察加减木防己汤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B型钠酸肽(BNP)水平和射血分数(ET值)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67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住院患者,将其中在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服加减木防己汤的患者归入治疗组,仅用常规西医抗心衰治疗的患者归入对照组,统计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左室EF值和BNP水平.结果 治疗组及对照组均可使入选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的EF值升高、BNP水平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的改变更加显著(P<0.05).结论 加减木防己汤能够提高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的EF值,从而改善患者心脏的收缩功能;能够降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的BNP水平,从而改善患者心脏的舒张功能.加减木防己汤可以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阳虚血瘀水停证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钱晶;崔艳静;齐文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郭振江筋伤调治气血法学术经验初探

    郭振江老师用气血调治法治疗筋伤,有独特的认识和经验,疗效显著.其学术思想观点是:以气血辨证为主,首重气血,善用对药;调理气血,首要补气,重用黄芪;对于各类筋伤瘀血,因寒热、兼夹不同而辨证用药,对于病入络的病患偏爱用全蝎.

    作者:郭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措施,包括保肝、退黄、抗病毒、对症支持及中医辨证治疗,对其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54例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1.8%,无效率38.2%;治疗前后自身对比,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乙肝病毒定量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治疗后重肝分期为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抗病毒药物中恩替卡韦组及拉米夫定组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中期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合并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患者预后较差,选择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

    作者:周双男;张宁;王立福;杨慧银;李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周绍华运用虫类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经验总结

    周绍华教授长期从事中医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虫类药具有熄风止痉、活血通络、去瘀生新等独特功效,因此周教授在临床上擅用虫类药治疗多种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梗塞、脑出血、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张力增高、帕金森氏病、顽固性头痛、癫痫、面神经麻痹等病.通过辨证选方加用虫类药,在临床中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司维;万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癫痫病的中医药经方治疗及辨证论治概述

    癫痫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慢性脑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反复发生的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暂时性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点,以肌肉抽搐和意识丧失为主要表现[1],是目前神经内科中仅次于脑血管病和痴呆的第三大常见疾病.国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癫痫的发病率约每年23/10万左右,估计现已有癫痫病455万人~630万人[2],故癫痫的治疗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采用长期服用镇静类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此类药长期使用副作用较大,药量较难掌握,如中途停药则易诱发癫痫大发作,而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癫痫属于中医学中的痫证、痫病、羊痫风范畴,运用中医药治疗癫痫,能够缓解患者发作后的症状,减少发作次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癫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故本文对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癫痫的概况作一综述.

    作者:刘妍;陈文强;黄小波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68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68例临床疗效.方法 将136例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8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2组均治疗4周.观察治疗后主要症状和心电图等客观指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29%,对照组为70.59%,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症状与心电图比较,亦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常规西药结合中药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有良好疗效.

    作者:聂长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黄芪补血功效探析

    黄芪的补虚功效不仅限于补气,也能补血.通过考证古今文献,探讨了黄芪补血功效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分析了黄芪补血之内涵.提出黄芪作为“补药之长”,补气的功效固然重要,补血也是其功效主要部分.补血应该作为黄芪的一个独立功效补充到《中药学》教材中,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张红梅;范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北京中医药杂志

北京中医药杂志

主管:北京中医

主办:北京市中医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