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仁德;郭飞;张建智;夏萍;谷川
金属酶是一种含金属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包括碳青酶烯抗生素在内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金属酶主要为获得性金属酶,分为两类:一类为IMP型金属酶,分为IMP-1~8型,以IMP-1型常见;一类为VIM型金属酶分为VIM-1~3型,各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1].了解我市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将有助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对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的流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作者:马全玲;刘扬;魏殿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异丙酚因其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等优点,广泛用于小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但用药前常需预注利多卡因以减少其注射痛.为了探讨静脉预注利多卡因对异丙酚诱导剂量的影响,笔者于2004年1月-10月对80例小儿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金柱;潘四新;吴雪青 刊期: 2005年第12期
1 病例报告患儿男,4个月.主因拒乳3 d伴尿少,于2003年5月5日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足月,因头盆不称行剖宫产,出生时有抢救史.入院时查体:体质量5.3kg(出生体质量3.8 kg),体温39.2℃,呼吸35次/min,脉搏60次/min,血压未测出.
作者:马继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对内皮细胞与异体T细胞趋化、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混合培养的方法,观察使用趋化因子拈抗剂Met-RANTES干预前后内皮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对T细胞趋化、黏附率的变化.结果:血管内皮细胞与T细胞混合培养可见内皮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RANTES、MCP-1及MIP-1α,RANTES的表达率增高.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可以显著减低内皮细胞对T细胞的趋化和黏附.结论: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通过减低内皮细胞与异体T细胞的趋化与黏附而发挥其作用.
作者:孙志成;郑红;李世荣;吴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结肠运动功能迟缓、传输粪便功能下降而导致的便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1].以胃肠道,特别是结肠动力减弱、无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多伴有长期服用大剂量泻剂史,其病因不明[2].大多数患者接受内科治疗,部分患者对超量的药物治疗或灌肠不敏感.关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的选择,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疗效也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2000年2月以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7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发;李红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虽少见,但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成功抢救2例心脏介入术中发生的急性心脏压塞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陈丹丹;蔡运昌;杨天和;张陈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家兔应激性脏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0只大耳白兔随机平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实验对照组(Ⅱ组),西药治疗组(Ⅲ组)和中西医结合组(Ⅳ组).以浸水方法造成应激模型,造模前Ⅳ组每日2次中药加味丹参饮灌胃,连续5 d.造模后Ⅲ组和Ⅳ组注射冬眠合剂,观察各组家兔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清皮质醇(COR)、血栓素A2(TxA2)、内皮素(ET)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结果:COR含量,Ⅱ组显著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以及Ⅳ组含量有所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NOS,TxA2含量,Ⅳ组明显降低,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病理变化,Ⅳ组改善明显优于Ⅲ组.结论:冬眠合剂与加味丹参饮对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志军;孙元莹;刘纳文;刘红栓;王今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胸部螺旋CT的广泛应用,肺部直径小于20 mm的病灶发现率明显增高.笔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肺部周边型微小病灶3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郭银堂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左旋卡尼汀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对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将制备成功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随机分成3组(各8只).正常对照组(CON组):K-H液灌注65 min;左旋卡尼汀组(L-CAR组):离体心脏用K-H液平衡15 min后,K-H液中加入5 mmo/L左旋卡尼汀继续灌注20 min,然后全心停灌20 min,再用相同的液体复灌30 min;心肌缺血-再灌注组(MIRI组):整个实验过程同L-CAR组,但灌注液中不含左旋卡尼汀.比色法测定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再灌注末心肌组织中腺苷酸的含量.结果:缺血前各组LDH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末L-CAR组LDH含量明显低于MIRI组(P<0.01),而心肌组织ATP、ADP、总腺苷酸水平及能荷则高于该组(P<0.05,P<0.01).结论:左旋卡尼汀对缺血-再灌注心肌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与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作者:孙彩霞;高春霖;薛玉良;冯雪辛;张永强;顾书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丙泊酚是一种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小剂量丙泊酚输注辅助局部浸润麻醉已广泛用于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刘海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早在1930年,芝加哥心理分析研究所(Chicago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的Alexander和French即已开始关注哮喘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哮喘病的影响[1],后来的大量研究结果亦证实哮喘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作者:张帆;林耀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主要发生在盆腔脏器,但也可出现于远离盆腔的组织.本研究通过对我院5年间收治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马丽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近年来粘合剂在口腔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现代口腔正畸学中,各种正畸附件依赖于粘合固位而达到矫正目的.
作者:张锡忠;杨连举;高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检测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中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根据从前S1基因到S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内引物分成2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根据PCR产物大小判定HBV基因型.用此方法检测北京地区HBV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结果:26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HBV DNA阳性113例,阳性率42.6%.检测到B,C基因型分别为B基因型29例(25.7%),C基因型80例(70.8%),B基因型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4例(3.5%).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性别构成比例和HBeAg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地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患者中以B,C型为主,C型占优势,存在少量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
作者:殷继明;李卓;郝娃;牛京勤;刘道洁;刘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126例高血压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并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EH)、高血压合并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轻度OSA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中重度OSA组),比较3组的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出现的频率.结果:高血压合并OSA组与EH组相比各期血压水平均显著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下降,晨峰现象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患者各期血压水平、晨峰现象增加,昼夜节律明显下降,且OSA病情越重,这种变化越明显.
作者:王慧珍;陆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葡萄糖调节受损(IGR)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IFG)和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虽然目前对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干预IGT,而非IFG,但不论是IGT,还是IFG皆系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笔者用金芪降糖片对IGR者进行了2年的预防性治疗,以探讨药物对IGR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悦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ic purpura,TTP)初被描述是在1924年,Moschcowitz报道了一例16岁女孩,因贫血、瘀斑、镜下血尿而死亡.
作者:常文秀;高红梅;曹书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CD34和端粒酶的表达对于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9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VEGF、P53、CD34和端粒酶表达情况.结果:微血管密度(MVD)值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与VEGF,P53,端粒酶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有关.端粒酶表达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53表达与VEGF表达有关,端粒酶与VEGF、P53无明显相关.结论:突变型P53可通过对VEGF的调节来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端粒酶通过不同于P53的途径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仁德;郭飞;张建智;夏萍;谷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血清牛磺酸水平与异位性皮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门诊收集的3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患者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血清牛磺酸水平的测定.结果:患者组血清牛磺酸水平为(6.25±0.79)mg/L,对照组水平为(10.32±0.65)mg/L,2组牛磺酸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位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血清中牛磺酸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张玉环;于广新;阳忠辉;王国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