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手术治疗

赵发;李红岩

关键词:便秘, 结肠, 外科手术
摘要:慢传输型便秘(STC)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结肠运动功能迟缓、传输粪便功能下降而导致的便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1].以胃肠道,特别是结肠动力减弱、无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多伴有长期服用大剂量泻剂史,其病因不明[2].大多数患者接受内科治疗,部分患者对超量的药物治疗或灌肠不敏感.关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的选择,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疗效也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2000年2月以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7例,现总结如下.
天津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肠外高营养治疗重症溃疡性结肠炎119例分析

    目的:观察肠外高营养对重症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119例重症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取肠外静脉补充足够的营养,完全胃肠道休息.同时于治疗前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临床痊愈36例(30.3%),好转65例(54.6%),无效18例(15.1%),总有效率84.9%.全部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在正常范围,血清白蛋白治疗后明显好转(P<0.05),组织学也明显改善.结论:重症溃疡性结肠炎肠外静脉高营养疗法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同时可以促进组织学恢复.

    作者:许昌泰;郭学刚;孙安华;李彩宁;张宏博;周新民;潘伯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金芪降糖片对糖调节受损者预防糖尿病的作用

    葡萄糖调节受损(IGR)表现为空腹血糖升高(IFG)和糖耐量减低(IGT)是正常糖代谢与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虽然目前对2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主要是干预IGT,而非IFG,但不论是IGT,还是IFG皆系发展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笔者用金芪降糖片对IGR者进行了2年的预防性治疗,以探讨药物对IGR的干预作用.

    作者:王悦欣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传输型便秘的外科手术治疗

    慢传输型便秘(STC)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结肠运动功能迟缓、传输粪便功能下降而导致的便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1].以胃肠道,特别是结肠动力减弱、无便意、大便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多伴有长期服用大剂量泻剂史,其病因不明[2].大多数患者接受内科治疗,部分患者对超量的药物治疗或灌肠不敏感.关于慢传输型便秘的手术适应证及术式的选择,目前存在较大争议,疗效也存在较大差异,我科自2000年2月以来,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慢传输型便秘患者17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赵发;李红岩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乌司他丁加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体外循环的作用

    目的:对比乌司他丁(U)加氨甲环酸(TA)与抑肽酶(AP)对体外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成年患者97例,其中瓣膜置换45例,冠脉旁路移植31例,2种手术混合21例,随机分为U+TA组、AP组和对照组.U+TA组除常规用药外,于切皮前及体外循环并体后2个时间点各静脉推注0.75 gTA,U则在并体后于氧合器内一次性注入1×106IU;AP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同TA两个时间点各持续滴注AP 25×105IU;对照组常规用药.于术前、术后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平均血小板体积、凝血3项和D-二聚体,记录各组术中出血量、术后12 h,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拔气管插管时间及ICU时间.结果:AP组和U+TA组术后血小板数量和功能、D-二聚体值、引流量、输血量、拔气管插管时间、ICU时间与对照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组与U+TA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乌司他丁加氨甲环酸具有近似于抑肽酶的功能作用.

    作者:武婷;文其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冬眠合剂与加味丹参饮对家兔应激性溃疡防治的研究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家兔应激性脏器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40只大耳白兔随机平分为正常对照组(Ⅰ组),实验对照组(Ⅱ组),西药治疗组(Ⅲ组)和中西医结合组(Ⅳ组).以浸水方法造成应激模型,造模前Ⅳ组每日2次中药加味丹参饮灌胃,连续5 d.造模后Ⅲ组和Ⅳ组注射冬眠合剂,观察各组家兔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清皮质醇(COR)、血栓素A2(TxA2)、内皮素(ET)以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的变化;并观察了胃黏膜的病理变化.结果:COR含量,Ⅱ组显著升高,与Ⅰ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Ⅲ组以及Ⅳ组含量有所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TNOS,TxA2含量,Ⅳ组明显降低,与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黏膜病理变化,Ⅳ组改善明显优于Ⅲ组.结论:冬眠合剂与加味丹参饮对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作者:李志军;孙元莹;刘纳文;刘红栓;王今达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ic purpura,TTP)初被描述是在1924年,Moschcowitz报道了一例16岁女孩,因贫血、瘀斑、镜下血尿而死亡.

    作者:常文秀;高红梅;曹书华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心脏介入性治疗并发急性心脏压塞二例

    心脏介入性诊疗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心脏介入术中并发急性心脏压塞虽少见,但若不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我院成功抢救2例心脏介入术中发生的急性心脏压塞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陈丹丹;蔡运昌;杨天和;张陈匀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激光焊接齿科镍铬-钴铬合金生物相容性研究

    目的:评价激光焊接齿科镍铬-钴铬合金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参照GB/T16886技术报告相关标准,对激光焊接齿科镍铬-钴铬合金生物相容性进行体内及体外试验,包括细胞毒性试验、短期急性全身毒性试验及口腔黏膜刺激试验.结果:激光焊接齿科镍铬-钴铬合金细胞毒性实验评价级别为1级,无明显细胞毒性作用,未见任何急性毒性反应,口腔黏膜刺激试验未见异常组织学反应.结论:激光焊接齿科镍铬-钴铬合金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安全无毒.

    作者:张连云;胡欣;梁锐英;李长义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清标志物阴性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检查的价值

    目的:了解肝组织中肝炎病毒检测对血清肝炎病毒标志阴性患者病原学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阴性的慢性肝病患者,经定量PCR检测HBV-DNA和HCV-RNA,同时全部病例均行肝活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肝组织分别进行乙、丙型肝炎病毒抗原检测.结果:67例慢性肝病患者血清HBV-DNA定量均小于1×104copies/mL,HCV-RNA定性均阴性.肝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BV阳性36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1例,中毒性肝病9例,隐源性肝炎者11例.8例肝组织病理变化符合肝硬化,其中5例HBV阳性,3例病因不明.结论:在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及病毒核酸检测均阴性的原因不明肝炎中,HBV感染仍然是其主要病因,肝组织活检对进一步明确血清标志阴性肝炎的病因十分重要.

    作者:高冀蓉;李俊红;侯维;金荣华;耿楠;乔玲;郎振为;李卓;陈义森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血栓前体蛋白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预后的关系

    目的: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浆血栓前体蛋白(TpP)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106例UA患者和40例对照组,ELSIA法测定其TpP的水平,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随访12个月,记录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UA组患者TpP值及cTnI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获得随访的100例UA患者中19例发生心血管阳性事件,其中TpP阳性组发生13例,cTnI阳性组发生5例,敏感度分别为68.4%、26.3%,特异度为65.4%、96.3%,相对危险度(RR)为3.118(P=0.006 9)和4.107(P=0.001 1).随着TpP浓度升高,其RR逐渐增高.结论:UA患者Tp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TpP含量增加,发生相关阳性事件的危险度也增加,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作者:俞燕;吴翔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哮喘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

    早在1930年,芝加哥心理分析研究所(Chicago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的Alexander和French即已开始关注哮喘患者的心理因素对哮喘病的影响[1],后来的大量研究结果亦证实哮喘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碍.

    作者:张帆;林耀广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慢性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基因型研究

    目的:采用多对型特异性引物,通过巢式PCR检测慢性HBV无症状携带者中的HBV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根据从前S1基因到S基因中的保守序列设计出10条内外引物,并将其中8条内引物分成2组,分别扩增A,B,C和D,E,F型,根据PCR产物大小判定HBV基因型.用此方法检测北京地区HBV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清.结果:265例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中,HBV DNA阳性113例,阳性率42.6%.检测到B,C基因型分别为B基因型29例(25.7%),C基因型80例(70.8%),B基因型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4例(3.5%).不同基因型在不同性别构成比例和HBeAg阳性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北京地区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患者中以B,C型为主,C型占优势,存在少量B和C基因型混合感染.

    作者:殷继明;李卓;郝娃;牛京勤;刘道洁;刘芳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以心律紊乱为首发症状的范可尼综合征一例

    1 病例报告患儿男,4个月.主因拒乳3 d伴尿少,于2003年5月5日入院.患儿系第3胎第1产,足月,因头盆不称行剖宫产,出生时有抢救史.入院时查体:体质量5.3kg(出生体质量3.8 kg),体温39.2℃,呼吸35次/min,脉搏60次/min,血压未测出.

    作者:马继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手术治疗肾动脉以下腹主动脉瘤19例

    我科自1994年以来收治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患者22例,施行手术19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侯澎;谷岩;宋冰;张文婧;郝明利;陈宝公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胃癌中VEGF、P53、CD34和端粒酶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CD34和端粒酶的表达对于胃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95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VEGF、P53、CD34和端粒酶表达情况.结果:微血管密度(MVD)值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有关,与VEGF,P53,端粒酶的表达呈正相关.VEGF表达与肿瘤组织学分型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53蛋白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型有关.端粒酶表达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53表达与VEGF表达有关,端粒酶与VEGF、P53无明显相关.结论:突变型P53可通过对VEGF的调节来促进肿瘤的新生血管生成,端粒酶通过不同于P53的途径对血管生成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作者:郭仁德;郭飞;张建智;夏萍;谷川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GFβ1和IL-8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肝癌)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白细胞介素-8(IL-8)、T细胞亚群水平及其与预后关系.方法:应用ELISA、放射免疫法及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肝癌患者(HCC组)血清TGFβ1、IL-8及T细胞亚群水平,并与25例健康献血者(NC组)和2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者(LC组)比较.结果:HCC组血清TGFβ1、IL-8水平较NC组和LC组明显升高,HCC组和LC组CD4+细胞和CD4+/CD8+比值较NC组明显降低,CD8+细胞明显升高;HCC组血清TGFβ1水平与CD4+细胞数量及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与CD8+细胞呈正相关.血清TGFβ1、IL-8水平及CD4+/CD8+比值与肝癌分期有关.结论:观察血清TGFβ1、IL-8及T细胞亚群水平的改变有助于肝癌的诊断及对预后的评价.

    作者:孔丽;胡云龙;赵三江;刘金星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金属酶基因blaIMP-1、blaVIM的检测

    金属酶是一种含金属的β-内酰胺酶,能水解包括碳青酶烯抗生素在内的绝大多数β-内酰胺类抗生素,也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金属酶主要为获得性金属酶,分为两类:一类为IMP型金属酶,分为IMP-1~8型,以IMP-1型常见;一类为VIM型金属酶分为VIM-1~3型,各型间具有高度同源性[1].了解我市铜绿假单胞菌产酶情况,将有助于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及对耐药铜绿假单孢菌的流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作者:马全玲;刘扬;魏殿军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异位性皮炎患者血清牛磺酸水平的测定

    目的:探讨血清牛磺酸水平与异位性皮炎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方法,对门诊收集的30例异位性皮炎患者(患者组)和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行血清牛磺酸水平的测定.结果:患者组血清牛磺酸水平为(6.25±0.79)mg/L,对照组水平为(10.32±0.65)mg/L,2组牛磺酸水平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异位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血清中牛磺酸水平降低有关.

    作者:张玉环;于广新;阳忠辉;王国祥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丙泊酚和雷米芬太尼用于白内障手术的麻醉效果

    丙泊酚是一种快速、短效静脉麻醉药,小剂量丙泊酚输注辅助局部浸润麻醉已广泛用于白内障摘除术.

    作者:刘海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 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动态血压特点

    目的:观察高血压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126例高血压研究对象均进行24h动态血压和多导睡眠图监测,并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分为3组:单纯高血压组(EH)、高血压合并轻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轻度OSA组)、高血压合并中、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组(EH+中重度OSA组),比较3组的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及晨峰出现的频率.结果:高血压合并OSA组与EH组相比各期血压水平均显著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明显下降,晨峰现象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中重度组与轻度组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合并OSA患者各期血压水平、晨峰现象增加,昼夜节律明显下降,且OSA病情越重,这种变化越明显.

    作者:王慧珍;陆虹 刊期: 2005年第12期

天津医药杂志

天津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