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嵩;赵梅生;宫贤慧;唐丽萍
对比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二部中有关眼科用药方面的内容,简要归纳新增或未收载的品种与修改的内容.
作者:边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采用改良式翼状胬肉摘除联合干细胞移植术治疗35、38眼,成功率100%,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复发,此术式在原有降低复发率的基础上易于操作,时间缩短约2/3,且愈后外形美观,疗效满意.
作者:戎光;贾会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肉毒毒素的结构肉毒毒素(BTX)是肉毒杆菌(Clostridium botulinum)产生的外毒素,根据抗原性分为A、B、C1、C2、D、E、F和G型等8种不同的毒素,是迄今所知强的毒素.其中3种(A、B和E型)是常见于人类的肉毒中毒.
作者:吴晓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透明质酸钠(sodium hyalurate,SH)是大分子黏多糖,存在于各种动物的组织中,但以鸡冠和人的脐带和胎盘组织中居多,目前临床应用的SH主要是从鸡冠中提取和通过发酵法制得.
作者:韩嵩;赵梅生;宫贤慧;唐丽萍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10年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3年5月至2003年5月包括行PRK,LASEK及LASIK的患者共26743例,44580眼,应用数学模式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男14 691眼,女29889眼;年龄9~57岁平均27.2岁;左22 443眼,右22 137眼.术前裸眼视力0.10±0.07;矫正视力0.98±0.37,其中≥0.5 43 794眼,占98.2%,≥1.0 41 066眼,占92.1%,≥1.5 2218眼,占5%;眼压15.76±7.25;屈光度球镜-0.75~-18.00D(-5.65±3.24D),柱镜-0.25~-5.00D(-0.051±0.77D);角膜曲率(K)值K1 43.94±3.57,K2 42.98±3.50.筛选圆锥角膜0.99%,亚临床圆锥角膜0.93%;眼底病变及视网膜周边变性0.39%,排除系统疾病及不宜行激光手术者.术后裸眼视力0.98±0.34,其中≥0.544580眼,占100%,≥1.0 44031眼,占98.8%,≥1.5 4732眼,占10.61%;矫正视力1.03±0.33;眼压14.87±7.06;屈光度球镜-0.001±0.058D,柱镜-0.000±0.027D;K值K1 38.07±9.83、K2 37.20±10.84.实际矫正度在预期矫正度±1.00范围内98.7%.临床、亚临床圆锥角膜及眼底病变者不手术;视网膜周边变性眼底激光1月后可手术,以LASEK为主.3种手术长期效果没有统计学差异.PRK1周内基质细胞明显减少,10d、1月基质细胞数量增加,3月减少,6月后逐渐恢复正常;LASIK各时间点角膜细胞变化差异很小,神经纤维在3~6月恢复正常.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2%,因手术方法、时间而有差异.术后早期(6月内)主要是激素性高眼压、Haze或角膜混浊、眼干;中期(6月~3年)主要是屈光回退、眩光;远期(3年以上)主要是角膜混浊、屈光回退.PRK,LASEK及LASIK屈光回退分别为3.2%,2.9%,1.1%.PRK后主要为激素性高眼压、屈光回退、Haze和激素性青光眼,分别占5.3%,2.4%,2.5%,0.02%;LASEK后角膜上皮下混浊占1.5%,激素性高眼压占0.3%;LASIK后角膜瓣及瓣下混浊占0.18%,感染占0.016%,上皮下植入0.18%.术后均可出现眼干燥、眩光表现,分别为3%,1.5%,LASIK发病率相对于PRK及LASEK高,95%患者1年左右明显好转.屈光度高、年龄大、术后激素用量不足是PRK后Haze的主要原因,术后激素用量大、时间长、患者未按医嘱用药是激素性高眼压或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医源性因素、有脚手癣患者易发生感染.角膜瓣不全、薄厚不均、角膜瓣下异物是LASIK手术后角膜混浊的主要原因.结论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安全、有效,98.7%患者获得了良好的、预期的屈光矫正.
作者:李莹;王忠海;金玉梅;孙玉敏;李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技巧,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患者均为外伤病例,分别于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后3~12个月行后房型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术后随访6~24月.结果本组16例均一次悬吊成功,均在安全稳定的眼内压条件下完成手术,并显著提高了视力.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人工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是治疗玻璃体切除术后无晶体眼屈光矫正的理想手术方法.
作者:廖奇志;郁丽娟;刘若屏;薛爱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药物副作用的常见表现多在胃肠道、神经系统及皮肤过敏等方面.药物引起的眼部不良反应易被忽视,有的眼科医生甚至还误将有些药源性眼病当作原发性眼病治疗,收效不佳.临床观察表明,抗生素药、解热镇痛类药、糖皮质激素类是较多导致药源性眼病的药物.
作者:张颖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的主要症状有眼部干燥、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轻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干燥、融解、穿孔,严重危害视功能.流行病学临床调查表明,美国65~84岁的人群中,14.6%的人患干眼;在德国55~59岁的人群中,22.8%的女性和9.9%的男性有干眼的不适症状,45~54岁的人群中,约20%的女性和15%的男性患有干眼病.我国虽然至今尚无干眼病流行病学的调查报告,但根据我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状况,发病率可能高于以上的报道.目前干眼患者的数量有增多的趋势,且其年龄分布范围也逐渐增大,因此,明确诊断及正确治疗极为重要.
作者:刘祖国;钟铮;梁凌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随着近视眼患者的逐渐增多和激光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手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有500多家医院或眼科中心开展了此项手术,使很多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屈光矫正.
作者:李莹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感染性角膜炎至今仍是常见的致盲眼病,约20%的盲人因眼部感染而失明.保守估计全球每年约50万人发生感染性角膜炎.主要病原微生物为细菌、真菌、病毒,近年来有关棘阿米巴性角膜炎的报告亦不断增加.由于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与以往相比角膜感染性病原体谱及对各种药物的敏感性有显著变化.同时随着基础研究和药物研究的进展,许多新观点和新药物引入临床.因此,将感染性角膜炎的过去和现状进行回顾性、前瞻性分析,对于提高感染性角膜炎的诊治水平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家祺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润洁萘扑维滴眼液治疗视疲劳42例,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3、7、14d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与用药前相比,总积分(P<0.000)、异物感(P=0.003)、烧灼感(P=0.004)、眼痛(P=0.006)、流泪(P=0.014)、充血(P=0.01)积分于用药后1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畏光(P=0.001)、睑痉挛(P=0.026)、头晕头痛(P=0.005)积分于用药后3d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头晕头痛积分有反弹外(用药后7d及14d P>0.05),其余指标的积分均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恶心呕吐症状在用药观察期间无明显改变.8例发生一过性眼局部不良反应,其中1例伴有轻微的头痛.结论润洁萘扑维滴眼液14d内能安全有效地缓解视疲劳的症状和体征.
作者:刘祖国;虞东芳;林跃生;姚勇;邹文进;杨文照 刊期: 2005年第05期
圆锥角膜急性水肿是圆锥角膜进一步发展而突然发生后弹力膜破裂,内皮屏障功能丧失,房水涌入基质而引起的基质层和上皮层水肿,一般8~16周可自行愈合[1].传统治疗方法为局部滴高渗盐水、糖皮质激素眼液加压绷带包扎等,效果均不理想.1994年6月至1997年6月我所采用前房内注入50%SF6气体治疗圆锥角膜急性水肿10眼,并与同期应用传统方法治疗的10眼进行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贺焱;孙秉基;李家臣;赵东卿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手术、β射线、丝裂霉素综合治疗翼状胬肉的方法与效果.方法追踪观察278例、319眼翼状胬肉术后联合β射线、丝裂霉素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的情况,其中原发性256例,复发性22例,观察时间8个月~4年.结果 319眼中10眼复发,复发率为3.1%.其中原发性6眼,复发性4眼,复发率原发性者仅为2.3%,而复发性者高达18.2%.结论综合治疗翼状胬肉,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作者:陈杰波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板层角膜移植治疗不同阶段圆锥角膜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12例13眼不同发展阶段的圆锥角膜患者行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病例筛选标准:(1)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3,不能耐受角膜接触镜者;(2)圆锥角膜完成期,伴有智力障碍者,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3;(3)一眼接受了穿透性角膜移植(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术后曾发生排斥反应,另一眼框架眼镜矫正视力<0.3者.手术方法:植床大于锥底,剥离板层角膜接近后弹力层.供体植片直径根据患眼眼轴长度确定,眼轴≥24.5mm者,植床与植片等大,眼轴<24.5mm者,植片较植床大0.25mm.术后随访:术后对并发症、视力、角膜曲率、免疫排斥反应等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随访6~35月,平均19.1个月.5例、5眼对侧眼曾接受PKP.接受LKP12例、13眼,佳矫正视力0.5者3眼,≥0.8者7眼,不合作2眼;角膜散光在2.5~5.5D之间,平均3.4D.PKP术后的5眼佳矫正视力≤0.3者2眼,0.5者1眼,≥0.8者2眼;角膜散光在4.2~9.6D之间,平均5.8D.观察期内接受了PKP的5例对侧眼中3眼发生内皮型免疫排斥反应;所有行LKP的病例均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论 LKP是治疗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特别适用于1眼已发生过免疫排斥反应、术后随访不便和伴有智力障碍的患者.
作者:李绍伟;谢立信;高华;肖凤枝;张立军;范玉香;王超庆;史建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糖尿病是一种全球性的疾病.据WHO报告,全球的糖尿病患者约有1.2亿人,估计到2025年会增加一倍.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高于2%;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20%患有糖尿病,目前约有17万患者,每年约有2.4万患者致盲.糖尿病可引起眼的多种病变,但糖尿病相关性盲主要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如果病史在20年以上,Ⅰ型糖尿病患者中99%、Ⅱ型病患者中60%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P).为了更好地为这一广大群体服务,防治盲的发生,筛查和治疗DRP是一项巨大任务.因此,需要根据对DRP自然病程的认识,制定统一、简便的分类标准,以便在眼科、内科及各科医生以及病人之间交流,提高防治水平[1].
作者:惠延年;王琳 刊期: 2005年第05期
植物性角膜外伤后,真菌常浸润角膜,导致真菌性角膜溃疡.随着各种广谱抗生素及激素的普遍应用,真菌性角膜溃疡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抗真菌药物中,多烯类、嘧啶类和咪唑类在抗真菌谱、毒性、水溶性、眼穿透性、制剂稳定性及疗效方面都有不足之处.临床使用三唑类抗菌药物氟康唑具有广谱、高效、低毒、水溶性好、性质稳定、半衰期长、眼穿透力强等优点.2000年3月~2002年4月我们应用氟康唑治疗真菌性角膜溃疡14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李宏伟;郭维玲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目的评价角膜穿通伤修补、外伤性白内障摘出、前部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手术的疗效.方法对32例符合手术标准的患者行此手术.结果经随访观察1年,患者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视力不小于0.6者15眼,0.5~0.3者10眼,0.3~0.1者5眼,0.1以下2眼.结论多联手术是眼前段结构紊乱重建、恢复视功能的首选术式之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运用娴熟的技术,可方便患者、节约治疗费用.
作者:郁丽娟;廖奇志;刘若屏;薛爱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穿琥宁注射液是从中药穿心莲叶中提取的有效成分穿心莲内酯制成的脱水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清热、解毒、消炎的作用.为全国中医院急诊必备的中成药,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道感染、肺炎、小儿支气管炎等的治疗.我院眼科用于治疗湿热内蕴引起的角膜炎、色素膜炎等,也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应用过程中曾出现3例血小板减少病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颖;巢国俊 刊期: 2005年第05期
1概述氟喹诺酮类药物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该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抗菌药交叉耐药现象少,口服吸收好,组织穿透力强,体内分布广,体液及组织液浓度高,细胞内浓度高,半衰期长,使用方便等特点,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青睐.但本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厌氧菌和细胞内病原菌的作用较差.目前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作者:田春燕 刊期: 2005年第05期
羊膜是胎盘的内层,厚0.02~0.05mm,透明、有韧性,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羊膜由外向内可分为上皮层、基底膜层、致密层、纤维母细胞层和海绵层,其抗原性极低,被应用于多种手术[1,2].羊膜在眼科用于重建健康眼表,防止角膜结膜化、血管化、感染或睑球黏连等,已成为一项应用广泛的技术.现将羊膜在现代眼科中的应用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王礼欣 刊期: 200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