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刚
婴儿肝炎综合征是指1岁以内婴儿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以黄疸、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重症者病程较长,可导致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生命.
作者:薛月玲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利用WHO推荐的标准化的价格调查方法,调查部分药品在济南市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的价格信息并在医院和药店之间形成对比,为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改革和完善政府的药品价格政策提出可行性建议.调查显示.调查的四类药品在公立医院和零售药店的可获得性均较好,可获得性范围在45%到100%;四类药品的仿制药的可获得性均比原研药好.原研药的价格比仿制药高得多,原研药是仿制药的4~35倍;无论是原研药品还是仿制药品,公立医院的药品价格大多数比零售药店高,调查到的药品在医院的价格平均是药店的1.43倍,高达5.93倍.
作者:荆丽梅;孙强;于保荣;孟庆跃;黄思桂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社区护理是一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学科,要求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临床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专业技术,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广泛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谭凤林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困扰老年朋友的一种常见病,几乎占所有老年外科疾病的1/3.选择良好的麻醉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汽化术,是体现医者减轻老年患者的痛苦,关爱老年人的人本主义精神的医疗实践.然而老年人的机体老化,功能衰退,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麻醉难度大,围术期风险高.
作者:章丽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下丘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摄食和能量代谢的主要部位.其多种神经核团内神经元细胞表达或分泌的神经递质、神经多肽等物质相互作用或直接下行作用到其外周靶点,与外周器官、组织产生的上行信号共同完成对摄食、代谢行为的调控,终的整体效应表现在体重这一表型上.
作者:黄勇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清中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溃疡性结肠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活动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组不同时期中外周血中IL-8、TNF-α及ICAM-1的分子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差异分析.结果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TNF-α、IL-8及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和缓解期组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缓解组患者TNF-α、IL-8及ICAM-1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TNF-α、IL-8及ICAM-1的水平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重度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8、TNF-α、ICAM-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阳性表达率随痰病活动性增高而增高,提示炎症免疫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珺;赵清喜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情况、治疗效果及危险因素.方法 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36例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发病时间、基础疾病、临床特点、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占医院感染的35.3%,住院时间超过30天者多,占47.2%(17/36).基础疾病以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主,死亡率30.6%(11/36).结论 老年患者医院内获得性肺炎发病率及死亡率均高,治疗效果差,住院时间长、免疫功能差、原有基础疾病是老年患者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彭林强 刊期: 2007年第19期
随着社会高龄化,高龄尿毒症透析患者逐年增多.由于高龄患者生理方面的变化,加之疾病的复杂性,对血液透析治疗的耐受性较一般患者为差.因此良好的护理是提高高龄患者透析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我院于2000年8月-2006年8月共对40例高龄患者进行了血液透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个人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俊清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子痫性脑病的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性脑病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9例行磁共振成像检查,6例行CT检查,且都有CT或磁共振成像复查.结果 3例CT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枕叶皮层及白质内对称性斑片状低密度影,3例未见异常.9例磁共振成像显示病灶基本上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多数病灶位于旁正中矢状位、顶枕叶脑实质内;病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早期多无明显占位效应.严重者表现为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闭塞;增强扫描多数病灶无明显异常强化;经对症处理后复查示所有病灶几乎完全吸收消失,临床症状也在2周至3个月内部分或完全改善.结论 子痫性脑病有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正确认识这一疾病对其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磊;傅晓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对卒中单元住院病人实施综合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卒中单元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的脑卒中患者各136例,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按传统方法给予药物治疗及一般健康宣教,观察组同时进行由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的综合健康教育.结果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患者对脑卒中知识掌握情况、对医护工作满意度及坚持参加康复治疗的人数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脑卒中预防和促进康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高荣慧;范维玲;庞素英 刊期: 2007年第19期
头位难产是产科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遇到多且难诊断的情况,发病率较高.现分析我院177例头位难产的,临床资料,探讨头位难产的分娩方式.
作者:刘春芝 刊期: 2007年第19期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发病机制一直还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内分泌改变、钙摄入不足、缺乏锻炼和遗传是造成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作者:林小芹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引起的以肌无力为突出表现的综合征,因其发病时间属于急性胆碱能危象和迟发性周围神经病之间,Senanyalce和Karallicdde将其命名为中间综合征(IMS).
作者:卢红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自控镇痛在骨科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20例骨科术后患者分为两组.临床观察研究组60例,对照组60例.研究组术后即接受自控镇痛的治疗,对照组术后接受盐酸哌替啶间断肌肉注射止痛,48小时后,比较两组病人术后对疼痛的感受及病人对止痛药物的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疼痛的强度、持续时间、病人的满意度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研究组疼痛减轻,甚至无痛的感觉.结论 骨科术后采用自控镇痛.止痛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
作者:李秀华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探讨MDA-7的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及其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手术切除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28例肺部良性疾病肺组织中MDA-7的表达水平进行分析;应用ELISA法对上述两组患者的配对血清及同期收住呼吸内科的45例非小细胞肺癌、2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中MDA-7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MDA-7在非小细胞肺癌、肺部良性疾病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6%、24.1%,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腺癌组织的MDA-7表达率高,为73.1%,鳞癌组织中MDA-7表达率低,为.21.4%,两者比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在肺腺癌组织中,MDA-7阳性表达强度与腺癌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细胞分化程度越高、TNM分期越早,MDA-7蛋白阳性表达强度越强;反之则相反.MDA-7在非小细胞肺癌、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及健康人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7±21.35)pg/ml、(62.79±8.88)pg/ml、(68.36±9.53)pg/ml.非小细胞肺癌组与肺部良性疾病组、健康人组比较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而肺部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DA-7的表达可能与肺腺癌发生、发展有关,肺组织及血清中MDA-7表达水平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TNM分期.血清中MDA-7表达水平的检测具有相对无创、标本易得、可动态观察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邹慎春;李丰环;刘光华;谢广顺 刊期: 2007年第19期
患者,男.受凉后出现高热,体温39~40℃,同时伴有恶寒、头痛、身痛、全身乏力、口渴欲饮等症.大便干,甚至数日不解,曾用抗生素静脉输液治疗,效果不显.病人有呼吸急促、憋闷等症状.
作者:薛玲;薛莉 刊期: 2007年第19期
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之一.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的顺应性下降,动脉弹性减退,静脉压增高,动脉硬化,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大,从而容易引起血管破裂,破裂的血管不易收缩,导致出血量大、不易止血,而且一旦出血,极易反复.
作者:陈晓红 刊期: 2007年第19期
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CSEA),是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联合应用的一种麻醉方法.它既发挥了腰麻作用迅速、肌松完善的特点,又可通过硬膜外腔置管给药,延长麻醉时间,还可施行术后镇痛,深受麻醉和手术医生及患者的欢迎.作为手术室护士,要积极了解,掌握其临床特点,高质量地配合手术及麻醉医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作者: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9期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经标准化测量测得的血压,至少有3次的测量值都》140/90mm Hg才可确定高血压的诊断.
作者:鞠端芬 刊期: 2007年第19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118例经常规洋地黄、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效果欠佳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80 mg/d,治疗4-6周.观察治疗前后心率、心胸比、血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心功能变化.结果 治疗后心率、心胸比、血压以及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增加(P<0.05),心功能改善1~2级.药物副作用少.患者耐受性好.结论 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好,副作用少,是比较理想的治疗药物.
作者:王春霞;孙卫东;周发展 刊期: 2007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