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祥明;秦光;臧长运
2002年冬季我们用倍氯米松雾化吸入辅助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27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尹华;卜雷;胡常全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静脉给药是疾病治疗的快捷、主要的给药方法,外周浅表静脉是临床上常用的输注途径,但在输液过程中,往往会因各种原因导致药物外渗而引起组织损伤.出现渗漏情况后,必须及时迅速地做出有效的处理,将渗漏性损伤降到低程度.近年来,我们将在临床工作中发生的输液渗漏病例的处理情况作了详细地观察与记录.
作者:孙维香;孙启英;张翠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患者女,27岁,孕28周.孕期无传染病史,无用药,无放射性物及化学毒物接触史,无畸形儿家族史.超声所见:单胎,脊柱排列规整,胎盘附着于子宫壁,羊水量多,深约10cm,透声可.四肢及腹部未见异常.胎颅圆形光环缺如,脑组织可见显示.胎儿胸围较小,右胸腔内未见心脏显示,在胸廓外羊水中可见心脏显示,胎心搏动规律.经多切面扫查显示,心脏各房室大小可,各组瓣膜形态正常,房室间隔连续,未见明显中断,主动脉比肺动脉内径稍增宽,心底部可见血管与胸腔相连.超声诊断:①胎儿心脏外翻;②无脑儿;③羊水过多.引产所见:经引产后娩出一死男婴,羊水量约1600ml,胎儿呈唇裂.胸壁正中线部分缺损裂开,心脏外翻在胸廓外,靠肺动脉、主动脉及神经结缔组织与胸腔相连.胎儿颅骨缺如,脑组织外露.
作者:孟晓武;李伟;张锋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126例,同时设立毫针组对照132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意义,但两组治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5),疗程疗效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结论小针刀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有显著而肯定的疗效,且疗程短,治愈率高.
作者:王庆元;邹菁;张培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nization,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和世界银行(World Bank)已成为协调当今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WTO是处理国际贸易全球规则的唯一国际组织,它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国际贸易顺利、可预测和自由的进行[1,2],WTO.WTO的基本目标是国际贸易的可靠性,它的终目标是缔造一个繁荣、安全和负责任的经济世界.WTO新一轮谈判确定了21世纪世界贸易与发展的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规则[1,3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根据我国对外承诺,将更大幅度地开放国内医药市场,医院药师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应如何面对,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的新课题.新形势迫切需要我们不断转变观念,抓住机遇,抢占新的高地,创造出医院药学的一片新天地,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作者:刘乃清;吴汉青 刊期: 2004年第06期
沟通是信息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的过程,可分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气管切开系将颈部前壁气管切开,并置入气管套管、病人可直接经套管进行呼吸的一种抢救技术.气管切开术后病人失去说话能力,各种需求不能表达,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在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常常需要应用适当的沟通技巧去收集病人的资料,以制定护理计划并建立和发展良好的护患关系.自1999年至2004年2月,我们在对收治的21例气管切开病人护理中,加强与病人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沟通,获得良好效果.
作者:王念芬;张冠芹;杨香霞;于子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肌肉注射(以下简称肌注)后产生局部硬结,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它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造成中断治疗,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过去治疗局部硬结,采取湿热敷、理疗、局部封闭等方法,近年来有了许多新进展.现就肌注后产生硬结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作如下探讨.
作者:俞卓美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格对1998年6月~2003年12月住院的脑梗死病人476例进行随访调查,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有82例患者脑梗死复发,复发率20.7%.糖尿病史(RR:2.98,P<0.01)、家族卒中史(RR:1.51,P<0.05)、阿司匹林服用情况(RR:2.26,P<0.01)、血压控制情况(RR:2.51,P<0.01)、腰臀比增加(RR:1.62,P<0.05)、吸烟(RR:1.48,P<0.05)为影响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糖尿病史和家族卒中史是识别高危复发人群的重要标志,病后长期复用阿司匹林、规律服用降压药物、戒烟、减肥是预防复发的有效干预措施.
作者:单志愿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糖尿病并发肺结核主要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所致,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影响机体的代谢功能,并可削弱胰岛细胞的正常功能,两病并存,互相影响,对其病程及预后不利.因此.积极治疗及有针对性地护理极其重要.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张谦;刘宝丽;江俊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精神病患者在非住院治疗期间,由于精神障碍或监护不当,导致患者误服或自杀性吞服过量抗精神病药物而引起急性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其发生率占据精神科门诊抢救病例的首位.笔者从事门诊急救工作十多年,结合工作实际,现仅对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王炳玲;李秋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1病例简介患者青年,男性,因消瘦、胸闷、午后低热,来院就诊.门诊拍胸片示:左侧结核性胸膜炎,入院后给予异烟肼及其他辅助治疗,之初感头晕,继而意识丧失、两眼上翻、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即给吸氧,更换液体2分钟后症状缓解,但仍感头晕、头痛、体温、脉博、血压均无异常,对当时发作的情形不能回忆.
作者:李新兰;王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随着社区这个新兴事物的产生,社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入们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强,从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向健康、文明、科学、长寿的生活方式发展.这就迫切需要社区卫生资源、医疗模式、服务体制等在新的形势下进行新的结构调整,新型社区合作医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作者:姚田玲;冯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前,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老龄人口的增加,疾病谱的改变,人们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保健、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就社区护理工作体会,总结社区护士的综合素质如下.
作者:张桂荣;苏爱军;孟玲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的院前急救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02~2004年收治的AMI病例198例.结果 198例AMI病死率29.8%,院前死亡占61%.结论降低AMI病死率关键在于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性能优良的急救设备及熟练的医疗急救人员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的保障.
作者:钟立光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分析缺铁性贫血的病因,以利于标本兼治.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总结.结果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占62.2%,慢性病贫血占8.0%.结论应重视缺铁性贫血的病因分析,以防漏诊、误诊.
作者:王宜海;胡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6期
老年护理是面对老年人并针对其需求所做的护理工作.沟通是指两个人或两组人通过语言方式进行信息交换.在老年护理工作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沟通技巧.
作者:杨辉;郭金蕙;关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旨在研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12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资料,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3例,前降支9例,回旋支26例,右冠状动脉71例,多支病变13例.②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者共82例,其中右冠状动脉病变58例,占70.7%;ST段抬高幅度Ⅱ>Ⅲ导联者19例,其中左旋支病变18例,占94.7%.伴前壁导联ST段压低者共22例,其中16例(72.7%)为左冠状动脉病变或多支病变.③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有复杂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多,预后差.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具有多变性;心电图有助于估价梗死范围和判定梗死相关血管;左主干、前降支及多支病变所致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预后差.
作者:张焕轶;李惠娟;王伯松;尹鲁骅;吴云;李金龙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在外科术后病人继发性急性肺不张的作用.方法采用Olympus-BF-1T40型纤维支气管检查诊断,诊疗外科术后继发性急性肺不张26例.结果治疗效果满意,肺复张率为100%,治疗过程中无1例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意外.结论纤维支气管镜是外科术后病人继发性急性肺不张简便、安全的、有效的诊治方法.
作者:崔九龙;陆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高渗性昏迷是严重的水、钠代谢紊乱,渗透压调节障碍所致的一种综合征.死亡率高,积极有效的治疗,可使病人的生命得以挽救.1998~2003年抢救严重的高渗性昏迷15例,现分析如下.
作者:吕小红;高云;张铁;冯幼伦;杨丽 刊期: 2004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塞通加自血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对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给予血塞通和自血疗法,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滴,疗程15d.进行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和不良反应分析.结果在临床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总显效率(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达71.16%,明显优于对照组48.08%(P<0.01),血液流变学和血脂检测显示治疗前后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塞通加自血疗法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无副作用,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韩业群;孟祥远;陆竹;刘百万 刊期: 2004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