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术中联合监测技术在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

李群喜;赵晓晶;李建珉;朱军;付爱军;张云鹤;陈通;成杰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 术中联合监测, 椎管内肿瘤
摘要:目的:评价应用神经电生理术中监测技术对预防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的意义。方法对5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行手术切除治疗,术中应用三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全程监测。结果经过术中联合监测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改善30例,无变化24例,下降2例。结论椎管内肿瘤切除术中使用联合监测能及时反映出神经功能的变化,术中电生理变化指标变化与切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变一致。联合监测提高了术中操作的安全性,能避免或减少并发症。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接受肺灌洗的尘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影响因素-尘肺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的应用

    目的:应用尘肺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评估接受肺灌洗的尘肺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新编制的尘肺病生存质量专用量表为工具,对确诊的接受肺灌洗治疗的80例尘肺患者进行测试,分析尘肺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尘肺患者的生存质量与尘肺的期别和肺功能指标FEV1%有关,尘肺的期别越高,肺功能受损程度越大,生存质量越差;尘肺期别、临床症状、FEV1%3个指标与生存质量的相关系数大于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生存质量能够较好地反映尘肺的病情;量表的4个维度中,心理状况对生存质量贡献大,症状的贡献小。结论尘肺病生活质量量表用于尘肺病生活质量的临床测量,可以反映尘肺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病情变化,改善心理状态是提高尘肺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措施。

    作者:徐应军;陈志远;于立群;张天哲;王国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维生素 D3辅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的临床影响

    目的:探讨维生素D3(Vit D3)辅助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补钙组、维生素D3组和钙加D3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降糖、调脂等治疗,其他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钙剂、维生素D3、钙剂+维生素D3联合应用,1年后比较四组间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治疗1年后,与对照组相比,补钙组的FPG、2hPG、胰岛素水平及 HbA1c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D3组的2hPG、HbA1c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DP、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维生素D3组FPG、2hPG、HbA1 c均明显降低,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补充钙剂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无明显影响,补充维生素D3能够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联合补充钙剂对患者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更有意义。

    作者:江志辉;代永红;孟秀瑾;贺房勇;张健;刘建光;孙丽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早产儿PICC佳穿刺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讨早产儿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佳穿刺时间。方法研究对象为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2010年3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9例早产儿,其中出生后48~72h行PICC穿刺组(观察组)59例,出生后48h内行PICC穿刺组(对照组)50例,穿刺部位为早产儿的右侧贵要静脉。应用χ2检验分析PICC穿刺时间与一次成功率、穿刺侧肢体肿胀及穿刺部位渗血渗液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穿刺侧肢体肿胀率、穿刺部位渗血渗液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出生后48~72h是PICC的佳穿刺时间。

    作者:刘树艳;于燕;刘海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多动症的干预效果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对儿童多动症多动冲动、品行问题、学习问题等多种症状的疗效。方法选取唐山市三家大型综合性医院67例AD HD儿童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二组。观察组32例,接受感觉统合训练,历时5个月,每周3次,每次60~90min ,每20次为一疗程;对照组35例,不接受训练,常态生活。使用Conners父母用症状问卷对ADND儿童治疗效果加以评定。结果①观察组训练前后,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身问题与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训练前后PSQ各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训练后,观察组与对照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多动冲动、多动指数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身问题与焦虑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觉统合训练不仅能够减轻其多动、冲动等核心症状,还能够改善ADHD儿童的品行问题和学习问题。

    作者:杨美荣;马珊;卞东红;冬爽;牛春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阿魏酸钠对DBI大鼠耳蜗NF-κB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弥漫性脑外伤后耳蜗核转录因子-κ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脑外伤组及阿魏酸钠治疗组,以蛋白印迹及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弥漫性脑外伤后NF-κB表达的变化及阿魏酸钠对NF-κB表达的影响。结果脑外伤后24,72,168h的耳蜗组织内,NF-κB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高,而阿魏酸钠治疗组,NF-κB表达较损伤组均明显下降( P<0.01)。结论脑外伤后耳蜗内NF-κB表达显著增高,阿魏酸钠对耳蜗的保护作用可能与NF -κB表达降低有关。

    作者:邓艳丽;刘建新;张再兴;顾洪兰;卢鹤翔;庞淑兰;张萍;付兴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耳穴贴压配合薯蓣丸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不安腿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治疗配合薯蓣丸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不安腿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具有不安腿综合征血液透析患者遵循随机分组的原则,血透患者不安腿综合征(符合国际RLS诊断标准)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耳穴贴压及薯蓣丸中药治疗,疗程3个月,评价治疗前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并检查肝、肾功能及电解质。结果二组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率48%,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痊愈率26%,总有效率74%。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二组用药后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未见改变,无明显不良反应。二组总有效率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耳穴贴压配合薯蓣丸能较好缓解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所导致的不适症状,安全有效,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作者:刘丽;赵会文;于明忠;孙伟;潘玲玲;陈卫莉;王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二种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72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空肠食管端侧吻合术(Ⅰ组)和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术(Ⅱ组)。比较二种术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营养指标。结果Ⅱ组术后患者的营养状况均明显优于Ⅰ组,均 P<0.05;Ⅱ组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少于Ⅰ组,均 P<0.05。结论全胃切除后改良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方式较空肠食管端侧吻合术为胃癌行全胃切除消化道重建较理想的术式,其更有利于患者的营养恢复及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王袁;张琳娟;梅娜;吴越;张佳;李晓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支气管内膜结核误诊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误诊原因,提高支气管内膜结核的诊断水平。方法采用临床分析方法,对该所收治的35例支气管结核病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误治患者年龄分布主要在18~60岁,职业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自身延误诊治和医源性误诊并存,平均延误诊治时间约180d。结论支气管内膜结核往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肺部常规X线检查及CT检查难以发现支气管内膜病灶,临床医生经验不足易造成误诊。

    作者:昝雪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一次性根管治疗在根尖周炎中的应用

    目的:观察一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并确诊的80例根尖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患者48颗患牙给予多次根管治疗;而观察组40例患者54颗患牙给予一次性根管治疗。观察二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差异,并评价患者治疗1周后疼痛率及治疗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周后疼痛发生率为7.4%,稍高于对照组的6.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率为9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根尖周炎疗效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总有效率,患者治疗1周后疼痛发生率也较低,对治疗满意度也较高。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张志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家庭功能对不同民族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壮族、汉族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的影响。方法以问卷方式进行资料收集。采用老年抑郁量表( GDS )用于测量抑郁程度,采用家庭功能评估问卷评价家庭的基本功能及实现其基本任务的能力。结果二民族间各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民族抑郁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家庭功能对抑郁发生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同家庭功能(障碍家庭)汉、壮二民族抑郁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与家庭功能评分中共处、家庭适应、情感介入三个维度的评分呈正相关。结论城市社区壮族、汉族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家庭功能对抑郁发生率影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积极开展家庭教育与心理辅导,改善家庭功能能减少老年抑郁症发生。

    作者:蔡彦;杜慎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自我效能训练联合药物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研究探讨自我效能训练联合药物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PSD )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老年PSD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效能训练联合组各23例。单纯药物治疗组口服盐酸舍曲林,效能训练联合组在药物治疗组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干预。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和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测患者的抑郁和日常生活能力。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观察二组的疗效。结果治疗前,二组患者HAMD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二组患者 HAMD评分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其中效能训练联合组的 HAMD评分及 ADL评分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效能训练联合组患者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在口服盐酸舍曲林的基础上,实施自我效能干预治疗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疗效显著,能显著改善PSD患者临床抑郁症状,减少不良反应。

    作者:张亚芳;刘海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序贯抗凝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抗凝治疗对次全大面积肺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

    目的:探究次全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开展序贯抗凝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效果,并为该病优化治疗积累经验。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42例次全大面积肺栓塞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给予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序贯抗凝治疗。记录二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肺动脉压、心率、呼吸频率及氧饱和度数值,并做好对比。结果二组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及血气分析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呼吸频率、心率低于对照组(P<0.05),PaO2及PaCO2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次全大面积肺栓塞开展小剂量尿激酶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序贯抗凝治疗能有效恢复正常生命体征,并改善肺栓塞症状,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曹励强;唐良法;赵洪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胃错构瘤2例并文献复习

    错构瘤是胚胎时期形成的组织畸形或组织迷离引起的瘤样组织增生,发展缓慢,目前认为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主要组织学成分包括软骨、脂肪、平滑肌、腺体和上皮细胞,有时还有骨组织或钙化,极少恶变,可发源于任何组织,种类繁多。2012年7-12月我院收治胃错构瘤2例,并查阅国内近20年来文献报道的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强;郑倩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进展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尤其伴有骨质疏松;对于年轻患者,转子间骨折常常由高能量损伤导致,与常见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其软组织的损伤程度和骨折的粉碎程度更为严重,手术治疗、牢固固定已成为重要共识[1]。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2]。近些年随着内固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器械的不断发展,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仍常有术后髋内翻畸形及长时间卧床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对股骨转子间骨折进行合理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股骨转子间骨折认识和治疗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刘胜利;梁春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卡巴胆碱对休克延迟复苏大鼠脏器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卡巴胆碱对烫伤休克大鼠延迟复苏时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随即分假烧伤组(A组),标准组(B组),对照组(C组),卡巴胆碱组(D组),制备30%体表面积Ⅲ度烫伤模型。C组经损伤处理0.5h后管饲卡巴胆碱。损伤处理后大鼠经外科游离颈静脉及颈动脉并分别置入无菌导管,以微蠕动泵控制输入乳酸钠林格液,对照组和卡巴胆碱组给药剂量及输注速度为标准组药量或输注速度的1/2。A组仅行备皮及动、静脉导管置入,无任何损伤处理及后续措施。数据采纳输注相关液体后0,1,2,4h二组的血细胞比容(Hct)、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等,同时检测大鼠肝、肾、肠组织血量。结果 D组经处理2h及4h后可明显降低心率,提升血压,改善烧伤休克大鼠早期脏器的功能。结论卡巴胆碱能够维护烧伤大鼠休克早期的脏器功能,同时减少机体液量需求,对休克及并发症的处理具有明显积极意义。

    作者:程爱斌;谢宇曦;王瑞刚;贺瑞新;罗永伟;高素玲;王林;余亮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对比

    目的:对比阴式子宫切除术与开腹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妇产科2012年1-12月收治的32例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以及2013年1-12月收治的32例阴式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发热率、术后镇痛以及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要明显低于阴式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腹子宫切除术患者的手术时间要明显短于阴式子宫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式子宫切除术的32例患者术后发热率为3.13%;开腹切除术的32例患者术后发热率为28.13%;二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9,P<0.01)。阴式子宫切除术的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5.39±2.49)d ,开腹子宫切除术的3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8.98±3.31)d ,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P<0.01)。开腹子宫切除术的32例患者术后镇痛率为87.50%;阴式子宫切除术的32例患者术后镇痛率为34.3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7,P<0.01)。结论阴式子宫切除术具有术后发热率低、住院时间少等优点,在筛选病历时需小心仔细,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作者:吴清梅;王媛梅;董春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的诊治进展及个体化治疗疗效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不孕的诊治进展及个体化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120例PCOS患者,根据患者ISI及 T ,LH/FSH比值分为ABC三组,分别给予二甲双胍、达英-35及克罗米芬促排卵治疗,统计治疗效果、内分泌激素及血糖、胰岛素水平,观察排卵率、妊娠率。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内分泌激素FSH、LH及血糖显著优于治疗前(P<0.05),A组患者排卵率65%,妊娠率57.5%;B组患者排卵率55%,妊娠率47.5%;C组患者排卵率52.5%,妊娠率45%。结论准确地进行PCOS确诊工作,并且根据患者的ISI及T ,L H/FS H比值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排卵率,妊娠率,降低流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颖;王金敏;彭书苹;李春霞;韩丽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孕期保健操及系统健康教育对分娩过程及产后抑郁的影响

    目的:探讨孕期保健操及系统健康教育对分娩过程及产后抑郁的影响,为孕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3-9月在产科门诊行产前检查建档的孕妇,分成三组:观察1组、观察2组和对照组各100名,观察1组每天做操1次、每次30min ,观察2组每天做操2次、每次30min ,对照组不做操。比较三组孕妇孕产期焦虑与抑郁情况、分娩方式的差异。结果三组孕妇中每天做操2次的观察2组孕妇在SDS评分和SAS评分、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方面低,每天做操1次的观察1组孕妇次之,对照组高,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与观察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保健操及系统健康教育可减少孕期焦虑和抑郁情绪,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降低剖宫产率,有助于自然分娩。推荐孕妇每天进行1~2次,每次30min的孕期保健操锻炼。

    作者:唐惠艳;邱忠君;王成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价值的Meta分析

    目的:探讨超声对于诊断急性阑尾炎(acute appendicitis ,AA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网络检索相关数据库PubMed(1966年-2012年12月)、EMBASE(1974年-2012年12月)、Cochrane (2012年第4期)、CBM (1978-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94年-2012年12月)等。收集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AAD的临床研究,按QUADAS条目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应用统计软件STATA11.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终纳入7个研究,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超声检查诊断AAD的敏感度、特异度为:82%(95%C I 79%~85%)和84%(95% C I 79%~88%);诊断的阳性似然比(+ LR )、阴性似然比(-LR )为:4.71(95% CI 2.38~9.34),0.28(95% CI 0.21-0.37),诊断实验的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5% CI 0.82~0.88)。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AA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可,临床可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为参考结合患者症状对AAD作出准确诊断。

    作者:李秀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肺癌侵犯上腔静脉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

    目的:通过分析肺癌侵犯上腔静脉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外科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50例肺癌侵犯上腔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式与病理类型、发病情况及术前辅助化疗情况的相关性,分析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上腔静脉压力测定情况,并观察术后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手术方式采用以人工血管置换术多,与其相关的病理类型SCLC多于NSCLS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情况初治者少于复发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辅助化疗者明显少于无辅助化疗者,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自体修补术上腔静脉阻断时间为3~15min ,人工血管置换术阻断时间8~35min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人工置换术压力虽高于自体修补术,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上腔静脉压迫症状消失或基本缓解,临床疗效显著;术后发生心律失常、肺炎、肺不张及吻合口出血并发症,但通过治疗均治愈;患者1年生存率为58%,3年生存率为28%;且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有无辅助化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肺癌侵犯上腔静脉者,临床效果显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术前化疗更有助于疗效提高,临床值得推广。

    作者:常博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