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仙;张海;徐绍雄;凌伟洁;唐侍豪;杨燕;刘移民
[目的]通过对一起群发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事件的深入调查分析,了解该企业正己烷中毒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策略.[方法]基于职业卫生工程分析、毒物分析及工作场所检测,分析相关数据,找出关键控制点.[结果]13名工人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正己烷中毒.中毒工人使用正己烷体积分数为21.10%的“白电油”进行擦拭工作,车间相对密闭且缺少通风排毒设施,部分岗位正己烷检测结果超过国家标准,高达274.59 mg/m3.经替换清洁剂及设置局部通风等防治措施,有毒有害物质的现场检测浓度低于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的要求.[结论]降低正己烷浓度的关键控制点是利用低毒或者无毒的清洁剂替代“白电油”,并在产生有毒气体的岗位设置通风设施.
作者:胡烈聪;叶立和;范衍琼;庄小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消防员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介绍了体系研究的背景和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并对框架中体系构建的关键要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将体系中的各基本要素充分联系起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满足消防部队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的需求.但该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消防部队的发展不断调整才能与后者相适应.
作者:刘志浩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层出不穷,灾害医学救援形势紧迫,作为应急医学救援的重要物质基础,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的发展已成为维护民众健康的重要基础.进行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系列化研究,构建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以加强军队应急医学救援力量建设为目标,分析军队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的建设现状,并针对建设中的不足提出高效化、信息化、系统化的发展对策,以期对国内应急医学救援装备体系的构建有一定的启示.
作者:熊晓雯;王运斗;赵凡;王亚鹏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2013年9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患者均先行急救处理,待危急病情稳定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均行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下加压钢板固定术治疗(23例),观察组行交锁髓内钉术治疗(23例),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患者均未出现死亡事件.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切口愈合时间等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骨愈合时间短于观察组(P<0.05);术后6个月随访,两组患者Johner-Wruhs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并发症均发生3例.[结论]对于胫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对其预后康复有着重要意义;对创口行彻底清理消毒后,应用MIPPO技术下加压钢板固定术或交锁髓内钉术治疗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曾洁洁;程喜红;吴琦明;李建斌;张利;孙基锴;唐文成;邓剑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回顾疑似噪声聋病例的诊断过程,分析未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原因,为噪声的职业健康体检及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听力检查、职业卫生学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对2015年3月《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实施以来收治的83例疑似噪声聋患者进行诊断.[结果]83例疑似职业性噪声聋者中,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47例(占56.6%),其中重度噪声聋2例,中度4例,轻度41例.36例(占43.3%)诊断为无职业性噪声聋.未诊断为职业性噪声聋的原因,主要有纯音听力测试结果不符合诊断标准、伪聋或夸大性聋、接触噪声时间不足3年、药物中毒性耳聋等.[结论]在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中,诊断医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懂得识别伪聋或夸大性聋,注重结合客观听力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同时也要重视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作者:陈智灵;陈馥;吴健聪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火力发电厂职业病危害状况,为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原辅材料和工艺流程的分析,描述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布,通过现场调查及三家火力发电厂的检测数据分析,确定职业病危害控制的关键因素.[结果]燃煤发电厂存在着粉尘、噪声、高温、化学毒物(氨、氮氧化物、氟化物、硫酸、氢氧化钠等)、工频电磁场等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三家电厂除灰除渣系统、锅炉系统,以及运煤、制粉系统粉尘存在超标情况,各工序噪声也均有超标情况;两家电厂工频电场存在超标情况.[结论]燃煤发电厂关键控制因素为噪声、煤尘、矽尘、工频电场、氨、硫化氢.通过对关键控制因素的重点控制,需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病防护,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作者:唐侍豪;张海;张晋蔚;凌伟洁;徐绍雄;陈培仙;杨燕;刘移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8例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添加依达拉奉治疗,共治疗2周.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行Glasgow昏迷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估,以评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并判断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Glasgow昏迷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0%,高于对照组的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1,2-二氯乙烷中毒性脑病有效且安全,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能力及生活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艳艳;陈嘉斌;樊春月;郎丽;张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融合灶(progressive massive fibrosis,PMF)总体积(VPMF)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探讨VPMF对叁期尘肺患者肺功能评价的意义,为临床评估叁期尘肺病患者的肺功能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年1-9月收治的叁期尘肺病并发PMF患者52例,测量患者VPMF,收集其肺功能指标,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52例叁期尘肺病合并PMF患者肺功能主要损害特点是混合性肺通气功能障碍.患者VPMF范围为5.63~258.8 cm3;与其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比值(FEV1/Pre)、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比值(FVC/Pre)、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比值(DLCO/Pre)均呈负相关(rs=-0.74、-0.65、-0.72,P<0.05);以VPMF为自变量,FEV1/Pre 、FVC/Pre 、DLCO/Pre分别为应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所得方程分别为:FEV1/Pre=0.87-0.003×VPMF(R2=0.58、F=68.6,P< 0.01);FVC/Pre=0.91-0.002×VPMF(R2=0.45、F=41.6,P<0.01);DLCO/Pre =0.94-0.002×VPMF(R2=0.53 、F=56.8,P<0.01).[结论]可通过测量融合灶总体积大致预计FEV1/Pre、FV C/Pre及DLCO/Pre值.
作者:唐美岸;许金桂;余燕湘;彭胜;陈奇;朱香;肖雄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为了解噪声作业工人健康危害状况,减少职业病发生.[方法]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规定的检查项目及方法,对在职噪声作业者进行职业体检,对体检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455名噪声作业工人中,男性2 263人(占65.50%),纯音听阈测试异常检出率6.28%.不同企业规模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血压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出其他疾病或异常1 963人,占56.82%.[结论]噪声对作业工人听力、心血管系统等均有较严重的影响,应加强和完善噪声防护措施,预防相关的职业损伤.
作者:王颖华;陈晓敏;何冬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因输血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收治的9 825例输血患者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对因输血发生不良反应者的临床特点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分别采用单因素描述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不良反应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 825例接受输血疗法的患者中共有108例发生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0%;含白细胞全血和悬浮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分为1.42%和1.40%;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危险因素按照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过敏史(OR=5.897)、原发性血液病(OR=4.216)、体质量指数≥25 kg/m2(OR=3.267)、输血史(OR=2.430)和年龄≤18岁(OR=1.985),而白细胞滤除是输血不良反应的保护因素(OR=0.891)(P均< 0.05或0.01).[结论]应当针对存在高危因素者加强防范和监测,保障输血安全.
作者:董丽;徐灵敏;陈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危机频发,给社会造成巨大损失,预警作为危机管理的首道防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传统的预警机制已经不能适应,若想公共卫生危机预警发挥作用,必须建立高效的预警机制.大数据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能突破这一局限,为公共卫生危机预警机制提供新思路.基于此,对我国预警机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建议将相关大数据方面的技术引用到公共卫生这一领域.提出以下几条思路:强调注重预测而非应对,建立功能强大的预警信息系统,开放数据形成多元参与机制,设置首席公共卫生数据科学家,建立合理科学的公共卫生危机预警指标体系.
作者:裴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按行政区对深圳市公立综合性医院进行分层,在每个区随机抽取1间综合性医院,收集各医院急诊科于2016年上半年接诊的急性中毒病例,分析急性中毒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中毒起因、毒物类型和救治措施.[结果]共调查各类急性中毒病例697例,女性多于男性.20~29岁年龄组是中毒多的人群,占27.98%,其次为30~39岁年龄组,占19.37%.0~5岁患者占9.04%.前三位中毒原因依次是意外(占36.78%)、自杀/自我伤害(占26.58%)和动物叮/咬(占22.84%).常见的四类毒物依次是有毒气体(占27.40%)、动物毒素(占22.81%)、农药(占12.05%)和安眠药(占7.60%),其中一氧化碳中毒占总病例的25.82%.34.86%的患者进行了消化道毒物清除,6.89%的患者使用解毒剂治疗.[结论]0~5岁、20 ~ 39岁是深圳市急性中毒重点防控人群,尤其应加强一氧化碳、误服、叮/咬等非故意中毒预防的宣传教育,重视对农药、燃气设备的管理和精神卫生防控工作.
作者:林辉;郭翔;郭美琼;黄先青;李智民;何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结合多起国内外地震救援案例,分析了消防部队在地震救援中进行人员搜救的四种方法,即询问法、观察法、仪器法和生物法,指出不同环境下各搜救方法的具体做法和优缺点等,归纳了各类搜救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未来可能广泛运用的其他一些搜救方法作了展望.
作者:李炳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以矿山事故一体化通信体系和指挥信息决策共性研究为需求,从矿山事故应急救援一体化指挥通信系统与平台、信息需求及信息生成、信息传递模型、信息传递策略方法等四方面来综述国内外矿山事故一体化应急决策指挥通信体系研究概况,并从单一系统、综合系统、平台、体系的角度预测矿山事故应急指挥通信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拟通过分析,为我国矿山应急救援指挥通信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作者:郑万波;吴燕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对1例职业性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的诊断经过进行了回顾.本例死亡患者有明确的肝脏毒物(二甲基甲酰胺)职业接触史7年,工作场所中二甲基甲酰胺浓度超过国家标准,临床表现符合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排除了其他原因肝脏损害,故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中毒性肝病(二甲基甲酰胺).本次诊断过程提示企业应重视职业卫生管理,做好一级和二级预防工作,减少二甲基甲酰胺接触机会,避免类似中毒事件的发生.
作者:覃静;王光海;练思玲;李宗杰;方晓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深圳市职业性苯接触工人职业健康状况及社保工伤待遇落实情况,为预防与控制苯所致职业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16年深圳市职业性苯接触工人职业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5、2016年深圳市所监测的职业性苯接触人数分别为27 952、22 087人,监测对象血白细胞、血小板、中性粒细胞等关键指标的偏低检出率、职业禁忌证检出率、应复查率在两年分别为6.21%、4.11%,2.01%、0.52%,4.45%、1.40%,1.67%、1.24%,6.69%、3.80%.以上5项指标在2016年均低于2015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女性血白细胞、血小板偏低检出率及应复查率均高于男性,男性职业禁忌证检出率要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监测对象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偏低检出率及应复查率呈现随工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P<0.05);不同规模企业员工5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以微型企业高.2015、2016年深圳市分别报告职业性苯中毒及苯所致白血病23例、10例,其中已经提交工伤保险待遇申请者分别为19例、6例,已经落实工伤保险待遇者分别为5例、2例.[结论]深圳市职业性苯接触工人职业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继续开展涉苯企业重点职业病监测,不断提高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控制重点职业病的能力,从而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
作者:朱德香;马纪英;黄先青;罗孝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究大亚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居民急救技能水平做参考 [方法]于 2016年4月-12月,抽取大亚湾区3个街道6个社区的5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包含20个技能考察项,每个项目总分为5分,问卷总分为100分.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收回问卷495份大亚湾居民急救技能水平平均得分为(46±17)分,20项技能中只有4项的平均分达到3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以及培圳经 历人群急救技能州查评分和及格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对灾后逃生技能、心肺复苏技能、止血包扎技能、生命体征检查及化学物中毒处理技能的需求度高.[结论]大亚湾区居民灾害现场急救技能亟待提高,应加强对他们的急救知识的传、急、救技能的培训,并让居民参加应急演练,以提高居民灾害现场互救、自救能力.
作者:王智慧;侯灵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某纺织印染厂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纺织印染厂参加2015年职业健康检查的1 027名作业人员体检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纺织印染厂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有噪声、粉尘、高温及化学品,仅有23.86%人员体检结果正常,检出72名职业禁忌证人员和5名疑似职业病人员.1 027名体检者中,尿常规、血常规的异常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血压、血清ALT、血清AST的异常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异常检出率为32.30%,粉尘作业人员肺功能异常检出率为17.65%,高温作业人员血糖、血压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8.40%、25.77%.仅噪声作业人员纯音听阈测试异常率随年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0.05),且男性纯音听阈测试异常率高于女性(P<0.05).[结论]纺织印染企业接触高温、噪声人群的健康问题为突出,企业应该重视并切实做好职业健康监护工作.
作者:林秋月;周浩;卓燕琴;肖吕武;刘移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市货运码头企业作业工人噪声暴露特征,对超标岗位进行分级,确定噪声防控重点,为货运码头噪声危害防控治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及现场检测,分析广州市8家货运码头企业2016年噪声检测结果,并根据国家标准分析超标情况,评估噪声作业级别.[结果]货运码头各岗位噪声超标率23.3%(36/153),不同工种所接触的噪声声级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维修工及现场作业人员相对较高;对超标岗位作业工人进行分级显示,噪声危害大部分为Ⅰ级(34/36),1名维修人员及1名现场作业人员噪声声级大于90 dB(A),为Ⅱ级,属于中度危害.[结论]货运码头噪声危害严重,尤其是缺乏防噪设施的现场作业工人及维修作业工人,故需采取隔声降噪等工程措施,预防治理该行业的噪声危害.
作者:陈培仙;张海;徐绍雄;凌伟洁;唐侍豪;杨燕;刘移民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正定县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检查结果,探讨影响当地粉尘作业工人肺功能结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在正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的1 014例接触粉尘作业的工人,按照粉尘类型、接尘工龄、车间空气中粉尘浓度、是否采取防护措施等方式分成不同组别,观察并比较不同组别肺功能检查结果.[结果]接触不同类型粉尘工人的肺功能异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接触煤尘工人的异常检出率(23.1%)高,接触木粉尘工人(9.5%)低.接触无机粉尘作业者肺功能异常检出率(19.51%)高于有机粉尘(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接尘工龄的增加、车间空气粉尘浓度增加,接触工人的肺功能异常检出率均有逐渐增加趋势(P<0.05).经常佩戴防护用品的工人肺功能异常检出率(7.85%)低于不经常佩戴防护用品的工人(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尘作业工人应当按照粉尘作业体检周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了解自身肺功能状况,平时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养成佩戴防护用品的习惯,避免长时间在粉尘环境中工作,主动预防尘肺病.
作者:王道爱;郝振峰;王孟查;张新江;冯士华;相红;王小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