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芳
2006年2月20日,我市某钢铁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煤气管道泄漏事故,造成7人急性CO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秦宏;徐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农民工职业病危害预防控制的有效对策.方法 对某蓄电池企业297名农民工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与评价.结果 (1)企业职业卫生管理基本能落实,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效果不满意;(2)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率0%~72%,接触铅尘/烟者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检出率较高;(3)有47.8%的农民工知道有<职业病防治法>,但很了解的只占5.6%,知道职业病防治责任在企业只占47.2%.超过61%的农民工不知道什么是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知道职业病可预防占48.8%,但知道预防措施只占4.0%.结论 持续不断的<职业病防治法>普法教育使职业病防治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管理,农民工面对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控和受保障程度有所加强.职防机构应为工厂企业作业场所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让职业病高危人群(农民工)建立良好职业卫生行为提供基本职业卫生服务和技术支持.
作者:王维平;梁文靖;梁丽仪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对某汽车零部件厂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方法 采用现场卫生学调查、类比法和经验法等方法对建设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粉尘、噪声;该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职业卫生管理、辅助用室等基本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要求.结论 该建设项目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是有效可行的.
作者:王艳杰;赵方然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提高职业人群防护意识、保护劳动者健康的作用.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知识调查问卷对3756名劳动者进行有关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结果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均可明显提高劳动者的职业卫生防护意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卫生知识培训,对提高劳动者的防护意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刘纪青;霍卫东;曹泽仁;周世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长沙地区(包括长、望、浏、宁)危险化学品企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的制订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方法 对长沙地区辖区内主要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共261家进行现况调查.结果 共有210家企业制订了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占所调查企业总数的80.5%.多数被调查企业认为开展应急救援模拟训练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随后是增强预防事故的资金投入,建立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结论 危险化学品相关企业应尽快制订符合自身特点的突发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解决模拟训练较少、资金投入不足、未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等问题.
作者:李红芳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事故现场的医疗急救和脱离现场后的医疗运送救护都属于院前救护.运送救护是现场医疗急救的延续,旨在支持伤员的生理功能、控制伤情或防止病情发展,安全迅速地将伤员送达医院.
作者:胡建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腐蚀性物质在危险化学品分类中属第8类,它又分为3个项别.腐蚀性物质是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生物组织接触时会造成严重损伤,或在渗漏时会严重损害甚至毁坏其他货物或运载工具的物质.
作者:孙维生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日前,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管局为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增强各级安监干部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感,全面提升安全监管工作能力,不断提高系统安伞生产学习的规模和层次,组织召开了局党组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会议.
作者:文西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职业病防治院(所)图书馆多渠道收集信息为业务工作服务:1.图书管理信息化服务,丰富了院图书馆的资源;2.提高图书馆信息化程度是对读者知识能力再影响与扩充;3.管理制度的更新与专业工作相适应,实现图书信息一体化是专业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是好的信息服务.
作者:陈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2007年6月,我院收治了一批疑似职业性中毒病人,终经现场劳动卫生学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化验检查,排除其他疾病,诊断为群体性癔病发作.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华;孙建岭;张松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 事故案例2005年8月11日下午,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广州市白云区一环路白山村路段翻车,车上4吨盐酸全部泄漏.事发后肇事司机不报警反逃逸,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刺激性气味四处飘散.
作者:万世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从事喷漆作业人员长期接触低浓度苯、甲苯、二甲苯(简称混苯)后,血细胞参数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变化.方法 选择90名某汽车制造厂喷涂车间接触混苯作业工人为接触组,选择80名某银行职员为对照组,测定8项血细胞参数指标和血清SOD活力,比较两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白细胞等8项血细胞参数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接触组血清SOD活力为(110.48±25.15)单位/L,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血清SOD活力的改变早于白细胞总数等指标的改变;其作为混苯损伤效应的检测指标,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作者:刘伟俊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我院于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氢氟酸中毒病人230例,散发2起,各1例,群体一起,某化工车间发生氢氟酸爆炸事件,爆炸现场接触18人,爆炸后氢氟酸气体随空气流动扩散,导致周围村庄村民接触后出现不良反应210人,经积极抢救全部治愈,以下谈谈救治体会.
作者:梅起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农民工职业病高发已成为我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企业法制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和政府监管不严.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职业卫生管理,促使各企业依法履行保护农民工健康的义务,牢固树立保护农民工健康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者:谢美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职业健康监护是防治职业病的重要技术措施,也是<职业病防治法>所规定企业的重要义务,通过职业健康监护能杜绝有职业禁忌证的人员从事相关危害作业,能早期发现职业健康相关损害,也是动态了解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控制情况的重要依据.
作者:郑步云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晚发性矽肺[1]是指作业者接触一段时间较高浓度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后,脱离粉尘作业时虽未发病,但过若干年后,病变表现出来,两肺矽结节形成和弥漫性间质纤维增生.现就三例晚发性矽肺报道如下:
作者:张宁香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劳动防护用品是人在生产和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有害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
作者:胡建屏 刊期: 2008年第02期
对38家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健康监护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健康监护经费投入明显不足,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率较低,在岗期间受检率为30.4%,上岗前和离岗后受检率仅分别为11.5%和0.9%,与法律法规要求差距相当大.结合现状,建议政府尽快建立新型的健康监护保险制度,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监督检查,促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郑加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1971年Monsanto公司开发出在世界农业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谱除草剂草甘膦,70年代中后期推出草甘膦异丙胺盐、铵盐与钠盐;ICI公司于1989年推出三甲锍盐.
作者:顾友多;范宾;董学胜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正己烷是工业上广泛应用的有机溶剂,其代谢产物2,5-己二酮已被证实为周围神经毒物.现将我院收治的9例中度正己烷中毒致周围神经病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作者:孙肃;孙莹;蒋轶文;王清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