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静
目的了解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情况.方法对某火力发电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监测,以453名噪声作业工人为观察组,68名行政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听力情况,并对不同车间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听力损失发生率为37.75%,明显高于对照组(13,23%)(P<0.05),听力损失集中在Ⅰ~Ⅲ级;锅炉车间的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较磨煤、电机车间严重.结论火力发电厂噪声对听力危害严重,应加强工人的个人防护.噪声与高温对听力有协同作用.
作者:梁晓阳;吴艮娇;郭集军;唐国汉;李焕英;杨丽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该文总结了7年来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11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2例.其临床特点是以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主要表现,该文12例中脑衰达100%.胃镜检查为溃疡病和出血性胃炎,以呕血为主,出血量在1 200ml以下,并对出血原因进行了相关探讨.
作者:姜钧;王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路桥收费站室内空气污染对收费人员健康的影响.方法对508名从事收费人员(接触组)进行健康体检,并以不接触有害因素、年龄相似的1 009名工人作为对照组.对路桥收费站工作场所空气中一氧化碳、总烃、氮氧化物及物理损害因素噪声等进行测定.结果接触组慢性咽炎检出率为50.98%,慢性扁桃体炎检出率为13.58%,慢性鼻炎检出率为3150%,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7.35%、7.93%和8.82%),羞异有显著性(P<0.01).随着工龄增加,上述3种疾病的检出率也随之升高(P<0.01或P<0.05).路桥收费站工作场所(室内外)空气质量总污染指数为I=1.54(室内)和I=2.47(室外),属中度至重度污染级.结论收费人员上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是路桥收费站工作场所空气被汽车尾气污染所致.
作者:黄振侬;潘金城;吴银娇;黄春英 刊期: 2006年第01期
通过对两起6例有机氟化物致伤患者救治情况的回顾,发现不同种类有机氟化物所造成的机体损伤不尽相同,四氟乙烯纯品致伤以缺氧性窒息表现为主;而其生产残液造成的损伤以呼吸系统损伤为首要表现,同时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早期有效的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杰;贾芸玲;孙炳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煤烟型烟雾事件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预防救援措施.方法开展此次突发事件全程调查,对收集的病例、地理气象、环境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煤烟型烟雾事件是因高含硫量燃煤产生的SO2污染大气,在河谷地带环境中和逆温气象条件下综合作用而引起.结论预防途径重在控制污染源,救援关键在于脱离污染环境、给氧、对症治疗等.
作者:谷明慧;李俊卿;韦先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3周年以来在个体民营企业的贯彻实施情况及个体民营企业存在的职业卫生问题.方法从湖南省6个市州中抽取411名个体民营企业职工进行问卷调查,资料收集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企业没有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和履行危害告知义务的情况仍很普遍,职工对<职业病防治法>的知晓率不高,职工职业健康监护无保障,职业病防护设施不到位.结论<职业病防治法>在个体民营企业的贯彻实施很不得力,尚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余丹;刘敏;蒋然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应急指挥是应急响应过程的一个核心环节,其作出的决策是各应急处置力量参与应急救援的行动指南.按照应急响应所需发挥的职能,完整的应急响应全过程按照时间顺序包括应急响应通讯、应急响应级别确定、事态监测与发展预测、避难方式选择和人员疏散安置五个大的环节,对这五个环节决策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研究,特别是伤害载荷临界量的确定,可以为现场应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各级别的工业应急预案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作者:张晖;张新梅;陈国华;颜伟文;陈清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该文结合世界伤害发生及其危害概况、社区伤害的主要问题,提出社区伤害干预的重点人群,分析和选择了社区伤害干预策略,以期大程度地保障社区群众的安全和健康.
作者:吴芬;夏庆华;李延红;卢伟;夏昭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2004年2月2日至26日,江都市高徐镇中学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流行,451名学生中共发病47人,罹患率为10.42%.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某公司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职业病危害因素,未对全部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也未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违反<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被处罚款3万元.通过行政诉讼,法院支持处罚,并强制执行.
作者:周承来;董良云;杨伦国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该文就辖区内烟囱专职清洗工人的尿样就现有的试验条件,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砷,对试验条件、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说明该法具有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等特点.
作者:罗春红;易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根据我们在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我们认为<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已不适应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要求,应当尽早对该标准进行修订.主要修订方面为:①有害物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的修订;②有毒作业分级原则的修订;③同时应考虑毒物的皮肤吸收系数、毒物的联合作用系数等指标.
作者:张鹏;徐秦儿;张传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对车间空气中正己烷和作业环境人群尿中2,5-己二酮测定,验证2,5-己二酮作为生物代谢物在接触正己烷的职业危害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对6家皮件加工厂黏胶车间空气中正己烷和作业人群尿中2,5-己二酮进行同步测定,另选择1家服装加工厂和1个职业服装学校作为非接触正己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环境空气中正已烷浓度与作业职工尿中2,5-己二酮含量呈正相关,r=0.899,P<0.05;通过对检测尿样中2,5-己二酮异常值逆向调查,验证其作为接触正已烷的生物标志物具有的实际意义,采用SPSS混合样本剖析法分析,对不同接触人群的尿2,5-己二酮测定值统计,推测其生物限值在8.92~1136mg/L范围.结论尿2,5-己二酮可以作为接触正己烷职业危害评价中灵敏、特征性强的生物标志物应用指标.
作者:张立军;齐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对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确定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该项目存在50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盐酸、氢氟酸、硫酸、氯、氨、氢氧化钠、氟化物、砷化氢、丙酮、异丙醇、噪声等,经检测全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但存在某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作者:毛国传;王群利;冷朋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当前职业健康监护网络不完善,体检不规范,不能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急需各级特别是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体检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引导、干预,简化程序,加快审批进程,尽快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网络.
作者:王明龙;郑步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识别、确定厂州地区存在的可能引起重大化学危害(含职业危害)事故的毒物谱库,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提供技术依据.方法1.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研究分析包括从安监部门登记的化学品资料中识别出广州地区存在的重大化学(含职业危害)危害源,筛选与其相关的中毒控制与应急医疗技术资料数据;2.应用计算机技术编制成数据库文本和应用软件.结果1.制成广州地区重大化学(含职业危害)危害源的中毒控制与应急医疗技术预案库文件文本与应用软件;2.建立广州地区化救技术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向社会提供有关化学品的毒性、化学事故预防控制及应急处置、应急医疗技术预案信息.结论该中毒控制与应急医疗技术预案库,可作为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的技术依托,使政府部门启动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时,从技术预案库快速查询到化学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所需的决策依据.
作者:伍郁静;何建民;周进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为了解某燃煤电厂的职业卫生现状,确定其是否符合卫生学要求,按规范标准检测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浓度(强度),并对粉尘、噪声、毒物作业进行分级.结果粉尘、毒物分级均为0级;噪声作业0级占25.81%,Ⅰ级岗位占35.48%,Ⅱ级岗位占38.71%.粉尘点合格率(短时间浓度超标)与危害分级两者出现不符的情况下,以粉尘职业危害分级结果确定危害程度较合适.
作者:李陆明;孙晓楼;马冀;肖结良 刊期: 2006年第01期
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简称ISI)2004年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数据[1],将SCI收录的有关毒理学(TOXICOLOGY)期刊介绍给同行,供大家在查阅和发表SCI收录文章时参考.所介绍的内容包括该刊的名称、ISSN、影响因子、年发表期数、出版国等.
作者:王威;金如锋;夏昭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1病例简介患者,男,41岁,因双腰部疼痛伴血尿10d于2004年8月31日9:20入院.体检:T36.8℃,P82次/min,BP 148/112 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肾未扪及,双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B超提示:双肾结石,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
作者:杨茂琼;唐丽萍;何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目的了解燃煤型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发电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检测分析,对985名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煤车间大部分岗位、锅炉车间及发电车间部分岗位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锅炉车间及输煤车间大部分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输煤车间及锅炉车间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各车间作业人员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工龄15年以上者及年龄40岁以上者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各工龄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主要危害工作场所是输煤车间和锅炉车间.建议加强对输煤车间及锅炉车间的环境治理,落实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作者:齐庆来 刊期: 2006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