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一起煤烟型烟雾事件的调查分析

谷明慧;李俊卿;韦先秀

关键词:煤烟, 烟雾, 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煤烟型烟雾事件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预防救援措施.方法开展此次突发事件全程调查,对收集的病例、地理气象、环境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煤烟型烟雾事件是因高含硫量燃煤产生的SO2污染大气,在河谷地带环境中和逆温气象条件下综合作用而引起.结论预防途径重在控制污染源,救援关键在于脱离污染环境、给氧、对症治疗等.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相关文献
  • 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对某集成电路芯片制造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确定建设项目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析其危害程度及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及其效果.结果表明该项目存在50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盐酸、氢氟酸、硫酸、氯、氨、氢氧化钠、氟化物、砷化氢、丙酮、异丙醇、噪声等,经检测全部低于职业接触限值,但存在某些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作者:毛国传;王群利;冷朋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中学麻疹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2004年2月2日至26日,江都市高徐镇中学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流行,451名学生中共发病47人,罹患率为10.42%.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戴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尿2,5-己二酮在职业危害评价中作为生物标志物应用指标的探讨

    目的对车间空气中正己烷和作业环境人群尿中2,5-己二酮测定,验证2,5-己二酮作为生物代谢物在接触正己烷的职业危害评价中的意义.方法对6家皮件加工厂黏胶车间空气中正己烷和作业人群尿中2,5-己二酮进行同步测定,另选择1家服装加工厂和1个职业服装学校作为非接触正己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环境空气中正已烷浓度与作业职工尿中2,5-己二酮含量呈正相关,r=0.899,P<0.05;通过对检测尿样中2,5-己二酮异常值逆向调查,验证其作为接触正已烷的生物标志物具有的实际意义,采用SPSS混合样本剖析法分析,对不同接触人群的尿2,5-己二酮测定值统计,推测其生物限值在8.92~1136mg/L范围.结论尿2,5-己二酮可以作为接触正己烷职业危害评价中灵敏、特征性强的生物标志物应用指标.

    作者:张立军;齐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听力调查

    目的了解火力发电厂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情况.方法对某火力发电厂进行现场职业卫生学监测,以453名噪声作业工人为观察组,68名行政人员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听力情况,并对不同车间噪声作业工人的听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听力损失发生率为37.75%,明显高于对照组(13,23%)(P<0.05),听力损失集中在Ⅰ~Ⅲ级;锅炉车间的作业工人听力损失较磨煤、电机车间严重.结论火力发电厂噪声对听力危害严重,应加强工人的个人防护.噪声与高温对听力有协同作用.

    作者:梁晓阳;吴艮娇;郭集军;唐国汉;李焕英;杨丽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发电厂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燃煤型发电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为进一步改善卫生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发电厂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浓度(强度)进行检测分析,对985名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输煤车间大部分岗位、锅炉车间及发电车间部分岗位粉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锅炉车间及输煤车间大部分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输煤车间及锅炉车间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各车间作业人员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工龄15年以上者及年龄40岁以上者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各工龄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和噪声,主要危害工作场所是输煤车间和锅炉车间.建议加强对输煤车间及锅炉车间的环境治理,落实个人卫生防护措施.

    作者:齐庆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老年重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上消化道出血12例临床报告

    该文总结了7年来老年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重症患者116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2例.其临床特点是以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为主要表现,该文12例中脑衰达100%.胃镜检查为溃疡病和出血性胃炎,以呕血为主,出血量在1 200ml以下,并对出血原因进行了相关探讨.

    作者:姜钧;王晓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浅析职业健康检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职业健康监护网络不完善,体检不规范,不能满足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需要,急需各级特别是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对体检单位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引导、干预,简化程序,加快审批进程,尽快完善职业健康监护网络.

    作者:王明龙;郑步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2004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毒理学领域期刊简介

    利用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ce information,简称ISI)2004年期刊引用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数据[1],将SCI收录的有关毒理学(TOXICOLOGY)期刊介绍给同行,供大家在查阅和发表SCI收录文章时参考.所介绍的内容包括该刊的名称、ISSN、影响因子、年发表期数、出版国等.

    作者:王威;金如锋;夏昭林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某大型人造宝石厂矽肺患病情况调查分析

    目的调查某大型人造宝石加工厂工人矽肺的发病特征.方法对某大型人造宝石加工厂接尘工人进行矽肺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厂作业场所52个矽尘浓度检测点中36个超过卫生标准,高超标9倍,矽尘浓度平均为3.2 mg/m3,游离SiO2含量为51.5%.该厂矽肺发病率为4.65%(79/1 700),发病年龄21~35岁,接尘工龄为3~13年.作业场所无任何防尘措施,工人未配备个人防护用品.结论大批工人暴露于无任何防护的接尘作业,必然会导致尘肺病人的群体性暴发,必须进行技改,防止作业场所的粉尘浓度超过卫生标准.

    作者:谢迎庆;卢厚汉;董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急性氮气中毒事故分析

    厦门市某企业发生一起急性氮气中毒,致2人当场死亡的重大事故,针对其发生经过、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几条建议措施.

    作者:傅清青;张一中;杨金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上岗前体检中受检者氟牙症患病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上岗前体检中受检者氟牙症患病情况.方法选择上岗前体检中1 692名受检者为观察对象,询问一般情况、原居住地,常规方法检查牙齿、口腔黏膜,采取Dean分类法检查氟牙症,并记录氟牙症患病程度.结果在1 692例受检者中,氟牙症患者共有51例,总检出率为3.01%,氟牙症指数为0.08,患者主要来自四川、重庆、河南、陕西、云南、贵州等省市.结论氟牙症具有地区性分布特点,本次检查中氟牙症总患病率和指数都较低,属正常范围.

    作者:覃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对《有毒作业分级》在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中的应用思考

    根据我们在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对照有关规范标准要求,我们认为<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已不适应职业病危害评价工作要求,应当尽早对该标准进行修订.主要修订方面为:①有害物质的采样和分析方法的修订;②有毒作业分级原则的修订;③同时应考虑毒物的皮肤吸收系数、毒物的联合作用系数等指标.

    作者:张鹏;徐秦儿;张传会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新建住宅装修后化学污染特征分析及防制对策

    目的探讨因装修导致室内污染的特征和规律,为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新建小区住宅卫生学调查均采用问讯填写调查表方式;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照<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对30户新装修住宅的141个监测点进行空气中有害污染物测定.结果甲醛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在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有超标,以甲醛超标严重,超标率达60.99%,TVOC超标率为26.95%;居室各房间均有分布,以主卧和书房浓度较高,甲醛高超标8.5倍;TVOC高超标7.7倍;装修6个月后,污染物明显下降,但在冬季装修的居室会在来年夏季出现污染物浓度回升的现象.结论甲醛和TVOC是新装修居室内空气中主要污染物,超标严重的主要分布在装载度商的房间;装修季节对室内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有明显影响,春夏季温度高的季节装修好于冬季;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在装修好6个月后,甲醛等污染物已降至较低水平,后对防治污染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防制对策.

    作者:王小林;朱晓英;郑钊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一起煤烟型烟雾事件的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煤烟型烟雾事件发生原因、临床特征及相应的预防救援措施.方法开展此次突发事件全程调查,对收集的病例、地理气象、环境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煤烟型烟雾事件是因高含硫量燃煤产生的SO2污染大气,在河谷地带环境中和逆温气象条件下综合作用而引起.结论预防途径重在控制污染源,救援关键在于脱离污染环境、给氧、对症治疗等.

    作者:谷明慧;李俊卿;韦先秀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职业人群中尿砷的试验探讨

    该文就辖区内烟囱专职清洗工人的尿样就现有的试验条件,用氢化物原子吸收法测定其中的砷,对试验条件、方法在实践中进行探讨,取得了满意效果,说明该法具有准确性好、灵敏度高、操作方便、分析速度快等特点.

    作者:罗春红;易海文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度冷丁致呼吸抑制1例报告

    1病例简介患者,男,41岁,因双腰部疼痛伴血尿10d于2004年8月31日9:20入院.体检:T36.8℃,P82次/min,BP 148/112 mmHg.双肺呼吸音清晰,双肾未扪及,双肾区叩痛,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B超提示:双肾结石,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上段扩张,右输尿管上段结石.

    作者:杨茂琼;唐丽萍;何凤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40例铅中毒的临床救治与护理

    总结了40例铅中毒的临床救治与护理经验.体会到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毒性反应,帮助患者克服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做好卫生宣教和出院指导是重要的护理内容.

    作者:丁熙明;王敏玲;高波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眼底检查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作用评价

    眼底检查在职业健康检查项目中虽不能作为一种常规检查项目,但对于从事接触某些化学危害因素的作业人群而言,其确是一项必备的检查手段或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作者参与职业健康检查工作多年,为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更完善地搞好职业健康检查,特别是眼底检查,该文从职业健康检查中眼底检查的意义、眼底检查与职业危害因素的关系、眼底检查在上岗前体检中的作用、眼底检查与其他一些慢性病的关系以及眼底检查与其他眼部疾病的关系等五个方面,对眼底检查在职业健康检查中的不同作用予以分析、评价.

    作者:闻建范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乙酰胺联合乙醇抢救氟乙酰胺中毒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乙酰胺联合无水乙醇抢救急性氟乙酰胺中毒效果.方法在常规治疗氟乙酰胺中毒基础上,加用无水乙醇,比较107例治疗组患者及99例对照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抽搐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酰胺联合无水乙醇抢救急性重度氟乙酰胺中毒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作者:段华玲;车娟婷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急性有机氟化物损伤的临床救治体会

    通过对两起6例有机氟化物致伤患者救治情况的回顾,发现不同种类有机氟化物所造成的机体损伤不尽相同,四氟乙烯纯品致伤以缺氧性窒息表现为主;而其生产残液造成的损伤以呼吸系统损伤为首要表现,同时可累及心血管系统.早期有效的治疗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作者:孙杰;贾芸玲;孙炳新 刊期: 2006年第01期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杂志

主管:上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主办:上海市职业安全健康研究院,上海市化工职业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