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澎涛;边靖;张明柱
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可提供坚强的脊柱稳定性,有利于脊柱的骨性融合,现已广泛应用于脊柱骨折脱位、腰椎滑脱等脊柱疾患的治疗[1],主要具有手术创伤小、复位满意、固定坚强、安全简便等优点,但其并发症亦屡见文献报告.现结合文献将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技术所涉及的有关并发症进行总结,旨在分析其原因,提高认识,减少和防止并发症.
作者:沈冰;赵文国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全肩关节置换术(TSA)后的康复锻炼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康复训练,至术后14d,由主动活动手、腕、前臂和肘关节开始,直至在较大范围内主动伸、屈,内收、外展肩关节.结果 11例中优良率达82%,有效率为91%.结论 全肩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康复锻炼极其重要,早期在一定保护下锻炼,可以预防粘连、减轻水肿,尽可能的恢复肩关节的活动度,达到治疗效果.
作者:陈先;王垚;王立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颅骨板障型脑膜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病理证实的20例板障型脑膜瘤,从影像学表现、临床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9例发生于颅盖骨,1例发生于前颅窝底;颅盖骨中额骨10例(50%),顶骨4例(20%),颞骨3例(15%),枕骨2例(10%).术前确诊6例;误诊9例(误诊为骨瘤6例;膏纤维异常增殖症2例;嗜酸性肉芽肿1例);5例以颅骨肿瘤性质待定为术前诊断.结论 板障型脑膜瘤发病率低,在临床诊断中容易误诊.分析该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影像学和临床表眄现,加强对该病的认识,可以提高术前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乔建民;陈玉莉;周欣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临床不合理用药日益严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约占全部不合理用药的37%[1].不合理用药的后果,将使药源性疾病不断增加.为了推行合理用药,必须正视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探究影响合理用药的因素,分析产生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的办法.本文从不合理用药技术因素的角度,结合我们在窗口发药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将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归纳如下.
作者:朱素英;柳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输血和有创伤性的治疗及检查均可能成为病毒性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HIV)及梅毒(RPR)等的常见传播途径,医院内因输血引起病毒感染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作者:王改合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损伤,是高能量暴力所造成的较严重损伤,骨折不稳定,类型复杂,合并伤较多,骨折不易复位固定,易导致骨折畸形愈合,易波及关节面,尤其对膝关节功能影响很大,是难治疗的骨折之一,保守治疗效果较差,目前多主张积极的手术治疗.我院2001年4月-2006年6月采用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19例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并早期用下肢膝关节功能锻炼仪(CPM)行功能锻炼,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明钧;杨大伟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随着CT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和鼻内镜技术的普及,真菌性鼻-鼻窦炎(fungal rhmasin-usitis,FRS)病例报告逐年增多,确诊率和疗效均有了明显的提高.我科自1998年6月-2004年1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FRS 24例,报告如下.
作者:董雅萌;金光裕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系统性硬化病(systemic sclerosis,SSc)临床上并不少见,且极易误诊,现对我院1994-2004 年住院治疗SSc 84例的临床、病理组织学表现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作者:薛翠萍;李凤有 刊期: 2007年第10期
乳癖病见于《中藏经》,其病因《外科正宗》曰: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垂坠作痛或不疼,皮色不变,其核随情绪喜、怒而消长,多由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肝郁聚结所成.
作者:郑敏;赵瑞民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肱骨干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在临床上较多见,而迟发性桡神经损伤罕见报道.我院治疗7例因骨折复位不良、异常骨痂占位及钢板挤压导致桡神经损伤的病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志强;薄连洪;齐国柱 刊期: 2007年第10期
房间隔瘤是房间隔的一部分呈瘤样扩张,菲薄的房间隔可突入左房,亦可突入右房,严重时可引起房室瓣口部分梗阻.2006年3月-2007年2月我院发现3例房间隔瘤患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钧 刊期: 2007年第10期
骨折愈合是创伤愈合的一种特殊类型,其过程复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临床实践发现,骨折患者若同时伴有脑外伤,其骨折愈合过程明显加快,甚至在未见骨折的某些关节周围出现异位骨化现象[1-3].
作者:刘志奎;张柳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甲醛是非食品防腐剂,不允许在食品中使用.为了打击不法商贩在销售的水发产品中加入甲醛来延长产品保存期的违法行为,掌握产品中甲醛的含量,我们利用酚试剂比色法的原理对水发产品中的甲醛含量进行了测定,为监督员的调查取证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
作者:王军鹏;陈素玲;曹丽玲;王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被认为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里程碑.
作者:韩晓峰;刘作军;王健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996年1月-2006年1月,我们采用手术和保守治疗的方法治疗18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官红雨;班甡生;梁益群 刊期: 2007年第10期
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科收治各种类型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63例,分别给予脑垂体后叶素或善宁及二者联合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瑛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德国籍男性,53岁,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本次发病因来华出差劳累后,近十天出现上腹部不适,伴疼痛并放射至双侧上臂麻木持续3h以上,休息后不能缓解,出冷汗,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2007年3月10日急诊入院.
作者:王维蔚;张代富 刊期: 2007年第10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33岁.主因慢性肾小球肾炎终末期肾衰于2004年10月15日开始血液透析治疗.当时查血常规Hb 50~60g/L,常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3 000U,每周2次,皮下注射.
作者:于明忠;刘建军;赵会文 刊期: 2007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1,6-二磷酸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 将72例确诊为HIE的患儿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3项支持疗法及3项对症处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该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0.1mg/(kg·d)及1,6-二磷酸果糖250mg/(kg·d)各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30m1静滴,二组疗程均为10d.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75.0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一至三天,第四至六天,第七至十天分别对新生儿行为进行测定评分,观察组均较对照组为优.结论 1,6-二磷酸果糖联合纳洛酮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可有效地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显效快,治愈率高,降低了患儿死残率,治疗HIE有较好疗效.
作者:陈赞钢 刊期: 2007年第10期
胸腹部肿瘤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出血量较多,术中需输血.但输血有感染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可能,2005年2月-2006年9月我们采取静注止血药(止血环酸、抑肽酶)、全麻辅以连续硬膜外(简称连硬)阻滞控制性降压、血液稀释等方法,均收到预期的血液保护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学军 刊期: 200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