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区县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队列管理模式的探讨

陈波;张龙连

关键词:队列, 个人剂量监测, 放射防护
摘要:目的 更好地开展区县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工作.方法 利用队列的思想,监控放射工作人员进出监测队列的时间.结果 能避免由于放射工作人员频繁的变更而造成的监测死角以及统计数据的混乱.结论 通过放射个人剂量监测队列管理,能够系统全面的掌握辖区内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情况,同时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相关文献
  • 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核医学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组织实施

    目的 分析探讨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核医学应急救援保障任务面临的困难.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规及其核医学应急救援规律.结果 制定完善的核应急救援预案,通过细致的物资器材准备,进行针对性的综合训练,严格落实现场备勤规划.结论 完善的预案、允分的准备、系统的训练是完成核医学应急救援保障任务的必要条件.

    作者:杨龙;毛应华;王忠灿;郁兴明;谭维国;季洪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核医学科放射性污水池防护设计

    目的 设计核医学科的专用放射性污水池(衰变池).方法 根据核医学诊疗所使用的放射性核素种类及其废液和其他污水排放量,并按放射性废液排放限值要求,设计放射性污水池的结构和容积,同时避免使用繁复的数学计算过程.结果 以福建省某医院核医学科为例,设计总容积为40m<'3>,为三级分隔的放射性污水衰变池.结论 核医学科排放的放射性废液及污水,流经三级结构的衰变池后,满足国家标准排放要求.

    作者:郭进瑞;金益和;陈新弟;赖苏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调查

    目的 调查荆州市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的水平及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院,其微核率、微核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方法 毛细玻璃管分离法.结果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种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其微核率与微核阳性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改善工作条件,淘汰老旧设备,确保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作者:吴元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多固定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铅挡块与多叶准直器应用的研究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作为一种精度很高的治疗技术,是提高治疗比的重要物理措施,它对于以局部肿瘤未控复发为主要失败原因的肿瘤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1].其设计和应用思路是:在杀灭肿瘤方面应像手术那样将足够的高剂量围歼到病灶上,使高剂量区剂量分布的形状在三维方向上与靶区的实际形状一致;而在保护正常组织器官方面应通过铅挡块与多叶准直器(MLC)等使线束躲避重要敏感器官.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把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患者病变的定位,治疗计划的设计、验证及治疗的实施,使放射治疗高剂量区分布与肿瘤的立体形态基本上保持一致[2-4].现对多固定野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铅挡块与多叶准直器等相关知识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曾自力;刘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广东省地表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调查

    目的 调查广东省各主要江河段和水库水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方法 利用241Am和40K作为总α,总β放射性测量的标准物质,通过测定不同质量厚度的标准源所对应的活度-计数率比值(k),建立起线性方程.用k值代替测量效率,使用更方便,误差更小.结果 广东省地表水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2×10-3Bq/L和0.14 Bq/L,其中水库水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是27×10-3Bq/L和72×10-3Bq/L,江河段水体总α、总β放射性含量平均值分别为47×10-3Bq/L和0.16 Sq/L.结论 广东省地表水放射性水平是比较低,但是江河段水体放射性水平比水库水放射性水平明显高,说明人们的生产活动对江河水的放射性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林立雄;陈志东;闫世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于相似性测度的4D-CT重建实验研究

    目的 基于相似性测度实现周期运动靶区的4D-CT重建.方法 自制能模拟呼吸运动的体模,用16排螺旋CT机对体模进行螺旋扫描和电影(Cine)模式扫描;用VC++程序设计语言和VTK工具包,开发了CT图像分相位排序的4D-CT重建软件系统;根据相邻图像互信息量的计算(即相似性测度),把Cine模式扫描的CT图像按相位进行了排序并分别对不同相位的CT图像序列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不同相位CT序列的3D重建明显地消除了运动伪影,与静态扫描重建结果 相近.随时间变化的多个相位的3D-CT构成了4D-CT序列.结论 基于相似性测度能在普通CT上实现4D-CT重建,其重建过程不受CT机本身的软硬件限制具有普遍适用性.

    作者:张书旭;周凌宏;陈光杰;林生趣;张海南;余辉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CTS-EDTA的合成与鉴定及其体外螯合Sr2+的研究

    目的 合成CTS-EDTA,并比较CTS与CTS-EDTA螯合Sr2+的能力.方法 通过N-酰化反应合成CTS-EDTA,通过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CTS与CTS-EDTA螯合Sr2+的能力.结果 红外图谱与核磁氢谱均证实成功合成了CTS-EDTA,体外实验表明CTS-EDTA鳌合Sr2+的效率在10 min后可达到80%以上,而CTS与Control(空白对照)无明显差异.结论 N-酰化反应能合成CTS-EDTA,且CTS-EDTA螯合Sr2+的能力明显优于CTS.

    作者:张刘珍;许玉杰;王畅;翁婉雯;丁文秀;杨占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太原市2007年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太原市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测定个人剂量;按照国家标准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连续五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平均为1.16mSv/a;神经衰弱、皮肤损伤、眼晶状体损伤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高,血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异常率与微核率各工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当量属低剂量水平,健康状况总体较好,长期小剂量慢性职业照射对人体健康有一定损伤,辐射防护工作仍应加强.

    作者:郑丽仙;程冬梅;郭慧芬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医用加速器防护设计评价中剂量参考控制水平的应用探讨

    目的 对某新建加速器的屏蔽设计的可行性进行评价.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中对有关剂量参考控制水平要求.结果 对机房周围屏蔽墙的防护效果进行理论估算,并采用类比法进行分析评价.结论 该加速器周围屏蔽的防护设计是安全的.

    作者:杨春勇;裴光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DR的铜滤过技术在胸部高千伏摄影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DR的铜滤过技术在胸部高千伏摄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使用三种不同厚度的铜(0.1mm、0.2mm、0.3mm)作滤过和不使用铜滤过作胸部的高千伏摄影,在相同厚度的铜滤过,不同体厚的患者,在相同的摄影条件、获得同等图象质量情况下进行比较.测算每种方式病人接受的体表剂量、单位而积的受射昔.结果 使用铜(0.1mm、0.2mm、0.3mm)滤过和不使用铜滤过在相同的摄影条件、获得同等图象质量,患者接受的X射线剂量分别是原来的24%、32%、38%.对同一厚度的铜滤过,不同体厚的高千伏摄影,其X射线减少的差异不明显.体厚越大,滤过厚度越厚,X射线减少就越明显.结论 在患者接受放射线检查时,合理使用铜滤过技术,使患者受到的X射线损害小.同时也减少了群体的射线损害,为整体的放射防护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作者:罗来树;许美珍;芦春花;熊国金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1]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相关管理工作,卫生部先后发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2](卫生部令第49号)等管理规章和文件.笔者结合<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等有关规章和文件的具体内容,简要介绍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的分类管理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作者:刘柏群;侯长松;朱卫国;张奇;赵兰才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双源CT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价值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在评价冠状动脉药物支架通畅性的价值.方法 对16例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患者的21枚支架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造影检杳,利用DSCT大密度投影(MPR)和CPR图像后处理功能对各支冠状动脉进行重建,应用5分制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的图像质量并评价支架内腔可见度,其中4例患者的6枚支架通畅性得到常规冠状动脉造影(DSA)对照.结果 图像质量均达到优良.图像质量与心率、呼吸运动、支架位置及重建方式有关.所有21枚支架内腔均为可见.6枚支架通畅性得到DSA证实.结论 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是评价冠状动脉支架通畅性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

    作者:郭荣;耿海;董光;聂家秋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目的 了解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为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从省级职防机构直管的放射工作单位中抽取医用放射工作人员620人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男性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高于女性;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放射工作人员较低层次学历人员高;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较低.结论 放射工作人员工作满意度与性别、学历和收入有关.

    作者:余丹;杨芬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河北省核和辐射医学应急资源现状调查分析(三)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省、市、县(抽查)三级卫生行政、放射卫生机构和医疗机构核和辐射应急资源调查,了解我省核和辐射事故医学应急能力.方法 以普查和抽查相结合,发放调查表和现场考察方式.结果 共调查333家单位,49.85%制订了公共卫生应急预案,21.92%制订了核/放射应急预案.没有专门储备核应急药品,但部分市级以上医院有少量的常规药品.各级卫生机构共有核和辐射应急相关人员768人.各级卫生机构共有571台检测设备.放射性同位素有12种163个.射线装置有16种1023台,其中医用X射线机768台,占射线装置的75.07%.结论 应加大核和辐射卫生应急资金投入,建立核和辐射专项经费制度,充分保障核和辐射应急机制的运行.加强核和辐射卫生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吸纳新生力量,强化培训和演练.加强放射性物质和装备的管理,规避风险,确保辐射安全.加大对公众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作者:董晓菊;周开建;张建勇;高伟;赵智慧;张京战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全身骨显像药物注射后患者周围的辐射剂量及防护

    目的 掌握全身骨显像给药后患者周围的外照射剂量,确保相关人群的辐射安全.方法 526例行全身骨显像病人,在给药即刻和给药2h时后分别观察5m、3m、1m、0.5m、贴身的电离辐射剂量.结果 后测组3m、1m、0.5m和贴身较即刻组药物的辐射量明显为低(P<0.01).0.5m、贴身饮水少组和老年组分别较饮水多组和中青年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 注射药后2h内病人应在指定的候检室候检,注药后多饮水,促进排泄,回病房后与公众保持0.5m以上的距离是安全的,而对老年和饮水少的病人应保持距离1m以外.

    作者:刘金华;欧阳伟;冯会娟;胡瑞;刘伟英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用于血管检查的X射线机防护性能与质量控制检测评价

    目的 了解用于血管检查医用诊断x射线透视机的防护和质量控制情况,及对工作人员剂量的影响,为防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7年监测的用于血管检查的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状况.结果 机器性能检测其各项检测项目平均合格率为96.2%,其中病人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合格率高为98.5%,影像增强器自动亮度控制系统的合格率低为88.9%.本次调查中机房防护设施的各项指标中,机房面积和通风状况基本符合国家标准,但电离辐射标志和工作指示灯的设置状况不是很好.工作人员和助手的胸部和腹部所受剂量要普遍高于其他部位.结论 今后工作重点应放在x射线机房的防护设施和工作人员的防护.

    作者:闵楠;李全太;朱建国;李海亮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上海市加强放射诊疗许可的事后监管

    目的 保障放射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和安全,探索对医疗机构放射诊疗的长效监管机制.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放射诊疗管理规定>.结果 分析了对医疗机构放射治疗许可和事后管理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事后监督管理的方法 和途径.结论 杜绝发生放射治疗事故,不仅要严把许可准入关,也要保证许可的长期有效的监督管理.

    作者:朱永康;张玉庆;刘凤君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质量控制

    随着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以其射线能量范围广及不断引进的高新技术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放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过程涉及从诊断、治疗决策、靶区确定、治疗计划设计、定位、治疗实施和验证及随访的多个阶段,任何一个环节存在缺陷都会不同程度地降低整体的治疗水平[1],而且由于各放疗单位管理制度、人员配备、设备质量、教育培训等参差不齐,也是影响放疗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为加强患者防护,提高放疗效果,特总结归纳以下放疗质量控制措施:

    作者:杨树强;邓大平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图书馆的管理

    目的 适应新形势,发挥科研事业单位图书馆的资源的专业优势.方法 根据单位图书馆的特点及发展过程.结果 通过分析事业单位目前经济情况及发展数字图书馆所面临的困难,论述了科学事业单位如何发展数字图书馆及本单位做法.结论 图书馆事业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利用新技术为科研工作者更便捷、更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刘晓惠;毛玲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职业性哮喘的简易测定

    目的 探讨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可靠性及应用价值.方法 用广州产TAR-1型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以乙酰甲胆碱为诱导剂对疑诊为职业性哮喘的10例病人进行了气道反应性测定,并与日本Chest Tck-6100H型气道反应性测定仪(Astograph法)测定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二种仪器测定的结果 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说明TAR-1型简易气道反应性测定仪完全可以代替其他大型仪器用于职业性哮喘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孙波涛;范昭宾;李莉;张兴旭;李琦 刊期: 2009年第01期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

中国辐射卫生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 山东省医科院放射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