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传银;江维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少见,1996年5月-2002年10月,我科诊治9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7例,女2例;58岁1例,>60岁8例,平均65.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个月2例,1~3个月4例,>3个月3例;受累部位:三叉神经眼支6例,胸段脊神经3例.
作者:母春华;李甲辰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生长在胃粘膜表面的致病菌,它是消化道溃疡的重要致病因子,慢性活动性胃炎的致病菌,胃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且与胃癌的发生及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密切关系[1].目前可用于诊断Hp感染的方法很多,我们以内镜下取胃粘膜行组织学检查Hp阳性作为标准,将同时进行的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BT)结果与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结果作比较,以评价13C-UBT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
作者:涂海峰;潘倩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58岁,主因自服百草枯约125ml4h于2004年3月12日入院.主诉全身麻木,烧灼样感,全身乏力;无恶心、呕吐;无头痛及意识障碍.查体:T 35℃,P80次/min,R 18次/min,BP 127/97mmHg;神志清楚,言语流利,精神萎靡;结膜充血,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8次/min,心律齐,心音有力;腹部平软,肝脾不大;四肢肌力正常,双侧病理征阴性.
作者:周秀萍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单用α干扰素(IFNα)或拉米夫定仅使一小部分的患者获得持久的抗病毒疗效,同时应用IFNα和拉米夫定进行抗病毒治疗,疗效尚待肯定[1].为寻求一种切实可行的抗病毒疗法.2000年2月-2002年2月,我们对单用IFNα初治失败的3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拉米夫定与IFNα序贯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毕国春;李春雨;白雪帆;王传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短期内复发是影响肝癌疗效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切除术后的疗效,我院从2000年起对肝癌患者实施切除的同时,常规附加肝动脉化疗泵置入术,术后2周经泵行肝动脉化疗,但在药泵注射中部分患者出现腹部疼痛症状,严重者被迫暂停治疗而影响疗效.为此我们采用药泵化疗前泵内注射利多卡因的方法,使腹痛症状明显减轻,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江永军;王红军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输卵管妊娠是常见的妇科疾病,以往多数患者需要开腹手术治疗.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在临床广泛开展,已成为治疗输卵管妊娠的首选方法.我院2003年1-8月应用电视腹腔镜诊治输卵管妊娠26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忠秀;高雪淑;孙宏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导致骨脆性增加及骨折危险性增大的一种全身性疾患.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龄化,骨质疏松发病率逐步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有密切的关系,两者既可为因果关系,也可受某一共同的因素影响.临床发现,缺血性的动脉粥样硬化可造成股骨、胫骨骨密度的降低[2].主动脉钙化和骨质疏松均与增龄有关,在排除了年龄的影响,主动脉及主动脉瓣的钙化与骨质丢失的程度显著地呈正相关[3].但骨质疏松症与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钙化之间的关系目前仍不十分清楚.2002年10月我们以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及正常对照组兔的股骨为研究对象,比较这两类骨脱矿过程中骨成分丢失的模式,来考察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骨的变化.为骨质疏松症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一些证据.
作者:王和平;李素香 刊期: 2004年第09期
霉酚酸酯(MMF)治疗成人狼疮性肾炎和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已显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1],但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FSGS)未有报道.现将我院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应用MMF治疗有效的病例总结如下.
作者:逢健;史敬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的变化.方法对正常人、屈光不正患者及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共1040只眼周边前房深度分析,利用角膜厚度作为标准,进行周边前房深度检查.结果①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多发生在50岁以上年龄组;②女性闭角型青光眼明显多于男性;③远视眼中患闭角型青光眼几率增加;④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比较,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明显浅.结论正常人与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有明显差别,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周边前房深度明显浅.浅前房和窄房角是闭角型青光眼重要解剖特点.故周边前房深度检查可作为门诊患者检查,也可为在人群中筛查青光眼提供一种简易方法.
作者:赵玲;黄俊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支气管内膜结核发病率低,临床少见,往往被误诊.1996-2004年,我院将17例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误诊支气管肺癌,后经纤维支气管检查排除,现就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王雅岩;安昌善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回顾分析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介绍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方法14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均采用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营养,使用糖皮质激素、H2受体阻断剂与生长抑素,针刺足三里、天枢、大肠俞穴,经胃管灌注复方大承气汤、石蜡油或植物油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结果14例全部治愈,无中转手术、无并发症,平均住院14.5d.结论明确诊断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并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
作者:缪传银;江维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多发性骨髓瘤是单克隆浆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的一种恶性肿瘤.本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有的可长期无明显症状或以单一症状为表现,骨髓瘤前期可达数年,故易造成误诊、漏诊,延误治疗.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我院1997-2003年初诊时误诊的11例,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赵秀文;陈雷 刊期: 2004年第09期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D dynamic contrast enhnced MR angiography,3DDCE 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其诊断价值与临床意义已为人们所共知[1,2],但尚未见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的诊断报道.本文总结了我院2001年12月-2003年10月收治的17例BCS的3DDCE MRA影像资料,以手术-病理或静脉造影为标准评价了这种血管成像技术对BCS的诊断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韩东明;李玉侠;王清华;窦文广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恶性胸腔积液为一种常见的肿瘤并发症.目前临床常规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胸腔穿刺或胸腔闭式引流[1].微创置管引流是近年在原有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改良后的一种新治疗技术[2].2002年5月-2003年12月我们采用该方法治疗恶性胸腔积液23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庞允锋;马兰花;李向方;范立孝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了解硝苯吡啶对高原急性缺氧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右心导管法对急进高原现场急性缺氧幼猪应用NF前后各时相的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急进高原现场幼猪应用硝苯吡啶后肺动脉压及肺血管阻力显著下降,心输出量显著升高(各时相点分别为P<0.05~0.001);而心率、肺动脉楔压、平均体动脉压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硝苯吡啶可明显降低急进高原现场幼猪的肺动脉压,提高心输出量,对急性缺氧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作者:周晓波;李素芝;郑必海;央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我院1990-20O3年采用抗旋转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115例,固定可靠,无需外固定可以早期功能练习,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恩;贾庆灵;刘守友 刊期: 2004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对2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1ml肌注,隔日1次,疗程为6周.观察其临床疗效.对照组25例采用必可酮局部治疗.结果临床近期疗效:卡介菌多糖核酸治疗后1周的显效率为72.0%,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治疗后1周的总有效率为92.0%.随访2个月后再次进行疗效评定:卡介菌多糖核酸组的显效率为60.0%,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显效率为44.0%,总有效率为76.0%.本组病例无一例出现不良反应.二组比较,卡介菌多糖核酸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总有效也高于后者.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对变应性鼻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少.
作者:殷泽登;黎万荣;欧小毅;吴跃军;白国荣;杨利 刊期: 2004年第09期
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是由脑血管病变引起,常发生于内囊、基底节、脑桥及丘脑等.其病理基础是高血压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在粥样硬化斑块上脱落下来的小栓子,随血流流人脑动脉小分支,使脑组织多个部位发生广泛性梗死,从而影响脑功能,严重者即可发生痴呆.本文总结了经CT检查确诊为多发性脑梗死患者33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忠祥;刘明月;尚向东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肝癌的介入治疗具有可重复性,创伤小,痛苦少,治疗效果肯定等特点,它为不能手术和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机会;随着介入治疗趋于规范和完善,术中了解门脉主干及其分支的血液流动情况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近年来在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中进行间接门脉造影观察到许多有价值的影像信息,对肝癌患者的治疗及愈后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报告如下.
作者:郭旻;张建伟;李辛;黎海亮;许春苗 刊期: 2004年第09期
肿瘤的发生不仅与细胞增殖增加有关,且与细胞凋亡减少有关.细胞凋亡受多种基因调控,本研究应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了诱导化疗前后喉癌细胞凋亡率的变化,以及p16、p53、bcl-2基因蛋白的表达变化,并对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试对喉癌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对喉癌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卢满存;曹春婷;宋扬 刊期: 2004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