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通治疗48例老年性痴呆疗效分析

杨丽敏;杨丽萍;徐静红

关键词:治疗, 老年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 性格改变, 神经精神, 疗效满意, 口服片剂, 经济损失, 大脑结构, 症候群, 先天性, 生理性, 弥散性, 老年人, 老龄化, 后天性, 智能, 症状, 意识, 损害
摘要:痴呆是指大脑结构的弥散性损害使患者在意识清醒的背景下出现持久的全面智能减退,可分为先天性及后天性[1]。本文主要指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这是一组进行性,慢性神经精神症候群常伴有各种躯体失调、情绪紊乱、性格改变。多起病于老年人,但其脑力衰退的程度和进程均明显超过正常老龄化的生理性衰退,早期不易被察觉,症状渐加重,常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及经济损失。我们采用脑通口服片剂治疗痴呆,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乙型肝炎病毒致心肌炎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27岁,因右上腹部胀痛、恶心2个月,胸闷、心悸、呼吸困难1个月于1 997年10月1日入院,近2个月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部胀痛不适、厌油腻,恶心、乏力,尿色深黄,未诊治,持续无好转,1个月前,出现活动时胸闷、心悸、气短,休息后缓解,不能从事中等体力劳动,逐渐加重,近1周出现咳嗽、无痰、呼吸困难加重,夜间不能平卧,伴腹胀、恶心、呕吐、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7年前患肺结核,已治愈。查体:T36.2C,P84/min,R24/min,BP12/8kPa,神清语明,发育正常.

    作者:石弘;于海波;姜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内镜下诊治Dieulafoy病14例报告

    Dieulafoy病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之一,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1月共诊治1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临床表现均为大量呕血、黑便及休克,本组13例均是第1次出血。另1次表现2个月以内反复大出血3次,前2次均未发现出血病灶,第3次才明确诊断。本组12例均无明显出血诱因,1例饮酒后发作,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往疾病史:2例有间歇性上腹部隐痛史,余12例均无上消化道疾病史。入院平均血红蛋白浓度45g/L(35~62g L),平均输血量1 530ml(1 200~2 600m1)。

    作者:朱雄;李辰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枣庄矿区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肺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对煤矿职工家属身体健康影响很大.为摸清流行规律,掌握疫情,给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提供客观依据。为此,由结防所牵头对枣庄矿区六个单位的职工家属进行了肺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现将流调结果报告如下。1 调查内容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按照流调实施方案的要求,调查的对象为矿区职工家属。职工包括国有工、集体工、临时工、离退休职工(除去外出3个月以上者),家属以长期在矿居住(3个月以上)为准,包括农业户口长期住矿的家属、待业青年、学龄前儿童、托儿所及在校学生均为受检对象。

    作者:王景常;徐凯华;朱兴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SPECT的临床应用

    SPECT为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是医学影像技术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核素显像技术继扫描机、r照相机之后的又一重大发展。70年代末期,SPECT开始应用于临床,我国从1983年开始引进和应用SPECT,目前我国SPECT的总数已近300台,其增长趋势高于X线CT和MRI[1]。但对于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对SPECT的临床应用了解甚少,因此有必要再进一步宣传、介绍。本文重点介绍SPECT在心、肺、脑、骨骼等主要脏器的临床应用价值。特别是与X线CT、MRI、超声等其他影像技术比较有其固有的优势。①SPECT不仅显示脏器和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结构,更重要的是同时提供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和引流等方面的信息,这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②具有多种动态显像方式,使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和功能情况得以动态而定量地显示,能给出很多功能参数:③SPECT多因脏器或病变特异性聚集某一种显像剂而显影,因此影像常具有较高的特异性。

    作者:王政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脂质代谢变化

    糖尿病是老年人易患的一种疾病[1],大多数为Ⅱ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NIDDM),由于长期糖、脂肪、蛋白质的代谢异常,造成肾、心脑血管方面并发症,已成为老年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防治中的主要问题[2]。本文观察Ⅱ型糖尿病患者,及因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行持续性不卧床性腹膜透析(CAPD)患者在脂质代谢方面的变化,旨在探讨防治措施。1 临床资料1.1 对象 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分为三组:①对照组:30例健康人,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56~80岁,平均68岁。符合中华老年医学会健康老人标准。②观察1组Ⅱ型糖尿病患者30例,男17例,女1 3例。年龄55~75岁,平均65岁。

    作者:赵砚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纵隔原发性精原细胞瘤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8岁。因胸部X线片发现纵隔肿块阴影于1999年1月10日来院求治。查体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发现。胸部X线片示前上纵隔有一软组织阴影,边缘较光整,有分叶。胸部CT扫描:前纵隔见-8.6cm×6.7cm×4.4cm实性肿块,边缘清楚,密度均质,CT值42HU。增强扫描后病灶略有强化,CT值约51HU。入院诊断:恶性胸腺瘤。在全麻下经胸骨正中劈开切口手术探查,见前上纵隔肿物,形状不规则,无完整包膜,侵及右侧纵隔胸膜,后部与心包粘连,上极侵及部分左无名静脉。术中避开左无名静脉,将肿瘤及累及纵隔胸膜、心包一并切除。病理诊断:纵隔精原细胞瘤,术后应用放疗及化疗,随访8个月未见复发。

    作者:刘曙光;颜士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用PCR-SSCP分析P53基因突变与HPV感染的关系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对肿瘤基因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认为肿瘤形成与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有明显关系。实验研究表明野生型P53基因有明显抑止肿瘤形成的作用。目前对P53基因已有广泛研究。但在宫颈癌中HPV感染与P53基因突变的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本文意在阐明HPV感染、P53基因突变与宫颈癌形成之间的关系。

    作者:孙续国;李霞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急性脑出血的CT表现及生命预后的判断

    自CT应用以来,急性脑出血的诊断已比较容易,既能准确地测定血肿的部位、大小、血肿破入脑室及是否引起梗阻情况,同时对指导临床治疗的选择,生命预后的判断都有重要价值,虽然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的进展,但其病死率仍很高(18%-75%之间),手术死亡率5%-51%[1],而对急性脑出血生命预后做出判断很有必要。1993年3月~1999年5月我院共收治急性脑出血400例,现结合患者CT检查结果与生命预后关系,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汪洪江;胡艳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的监护

    我院ICU于1 995年1月~1999年12月对25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进行监护,现报告如下。1 正确评估行脾切除术特别是并发其它组织器官复合伤的患者,伤情复杂,综合评估存在的护理问题,对维持患者术后的稳定,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根据麻醉方法及术式,评估精神状态及意识情况;观察患者心电、心率、血压、尿量,监测循环功能;观察呼吸、脉搏氧饱和度、气管插管、皮肤粘膜、末稍循环、创口出血,检查引流管、尿管、胃管等。

    作者:王振荣;张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式的改进

    改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式,目的是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1 方法根据CT片在OM线以上选出血肿厚层并在头皮上用龙胆紫标记出该血肿层中心C点及后缘A点,A点前2cmB点即为锥颅穿刺点。BC间距离即为置管深度,引流管尾侧末侧孔距头端距离为BC长度减3cm,使该侧孔恰好在血肿腔低点。B点局麻后用直径5mm颅锥沿血肿长轴方向锥颅刺破硬脑膜时即有落空感,退出颅锥,沿原方向用导针置入引流管,深达BC长度时退出导针,缝线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

    作者:周东升;李新选;张志俊;白西民;姚胜;党俊涛;赵金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特大剂量呼吸兴奋剂治疗重症呼吸衰竭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患者,男,40岁,因家庭纠纷饮白酒一瓶(约500ml)12h后.深度昏迷,二便失禁,脑部疾病,呼吸表浅,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饮酒引起,应用呼吸兴奋剂常规剂量静滴。抢救效果不满意,同时进行血液检测分析,提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安定类药物(安定、氯丙嗪),临床考虑患者酒后服用大量安定类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重症呼吸衰竭。故应用大剂量呼吸兴奋剂(可拉明2.25mg,洛贝林18mg,回苏灵48mg,仍多次出现呼吸停顿,潮氏呼吸,人工呼吸后复苏再次出现停顿,即用可拉明4.5mg,洛贝林36mg,回苏灵96mg+5%葡萄糖液500ml静滴,并采用可拉明1支,洛贝林1支,回苏灵1支1/3min,静推共5次,出现呼吸增快,25/min,呼吸兴奋剂即开始减量,后应用常规量维持,痊愈出院,随访2年一切正常。

    作者:段先豪;彭天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健康人群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率调查分析

    视网膜动脉硬化是一常见眼底病变,我院在进行健康查体时,对受检者全部进行眼底检查,调查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病情况,旨在研究其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我公司科级以上干部及中级技术职称以上1404例进行健康查体,其中男1109例,女295例,年龄26~91岁,均进行眼底、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测,后由内科医师作出诊断。

    作者:刘永慧;张春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再婚夫妻高血压流行病学现况研究

    目的 探讨共同生活环境因素对再婚夫妻血压的影响。方法 对赵各庄矿区392对再婚夫妻进行高血压现况调查。结果未发现夫妻间的高血压患病率随共同生活时间延长而趋向一致。随着共同生活时间的延长,未发现再婚夫妻血压有相关性。结论共同生活的环境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作者:张之玮;武英;赵晓曦;刘瑛;张连元;董淑芸;韩向午;王荣耀;段秀萍;韩俊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茶多酚对顺铂致突变性的影响

    顺铂(DDP)是临床上常用的有效的化疗药物之一,其在多种实验中显示的致突变性、致癌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对茶多酚(TP)的研究[1]表明,TP具有抗氧化、抗突变、促进DNA修复等多种生物活性。本文通过动物实验从遗传及肾毒性方面探讨TP对DDP致机体损害的影响。

    作者:刘桂香;李清钊;姚林;蔚德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食管癌根治术后并发急性呼吸衰竭50例ICU监护体会

    急性呼吸衰竭是食管癌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常危及生命,做好该并发症的护理,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起着重要作用。1 临床资料我院ICU1 991~1 998年共收治食管癌根治术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50例,抢救成功43例,死亡7例。

    作者:袁会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并发症防治(附136例报告)

    腰椎间盘突出是引起下腰椎疼痛的一种常见疾病,尽管手术并发症多,但仍然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采用多的方法。我院于1984年3月~1998年12月共收治腰椎间盘突出136例。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36例中男87例,女49例,年龄17~72岁,并发腰椎管狭窄23例,S1~S2硬脊膜外囊肿1例,侧隐窝狭窄30例。有外伤史91例。从事体力劳动112例,主要症状为下腰痛和坐骨神经痛107例,并发间歇性跛行23例。主要体征:腰椎侧屈受限姿势改变40例,腰骶部椎旁压痛并有放射痛,患侧下肢皮肤感觉减退,胫前肌力Ⅰ~Ⅱ级,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96例。L4,5椎间盘突出86例,L5S1椎间盘突出3例,L3,4椎间盘突出19例。椎管造影3例,CT检查133例。

    作者:王方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育龄妇女铁营养状况调查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IDA)是当今世界上常见的营养缺乏病之一,多发生于儿童和育龄妇女,特别是孕妇;WHO报告,世界孕妇贫血患病率平均为51%,我国为35%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IDA [1]。孕妇息IDA不仅影响胎儿的发育,而且还影响孕妇自身的健康。怀孕妇女体内铁储存缺乏是孕期IDA的主要原因之一,且与孕前体内铁储存有关。许多妇女在开始妊娠时体内铁储存已较少,因此,了解育龄妇女的铁营养状况及体内铁储存水平,并在孕前及时纠正铁缺乏,对于预防孕期IDA,保护母儿健康意义重大。目前,国内关于育龄妇女铁营养状况的评价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调查了209名婚检妇女铁营养状况,以便为开展育龄妇女IDA的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

    作者:闫红;唐咏梅;任爱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甲氨喋呤治疗宫颈妊娠1例

    宫颈妊娠是受精卵在宫颈管内种植与发育。本病少见,严重威胁患者生命。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40岁,于1998年4月10日因停经50d,阴道少量不规则出血13d,诊为先兆流产,在外院行人工流产术,术中未见绒毛组织。当时因大出血,宫颈注射催产素及麦角新碱,纱布填塞止血。于人工流产术后13d,无任何诱因,突然阴道出血,以不全流产入本院行清官术,当探查官腔时即开始有出血。继之用刮匙搔刮宫腔极浅部位,触及宫颈管后壁,即发生大出血约500ml,即用碘伏纱条填塞压迫宫颈管后血止。

    作者:刘静;黄美荣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芬太尼术后镇痛效果34例临床观察

    随着术后镇痛技术的发展,单一流量的镇痛泵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文旨在观察比较静脉及硬膜外芬太尼术后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30例,女性4例。随机分为硬膜外组及静脉组,ASAⅠ-Ⅱ级,年龄18~65岁,平均32.09岁。包括择期及急诊手术。麻醉方法为臂丛神经阻滞或硬膜外阻滞麻醉。严重全身感染,局麻药过敏,凝血功能异常,不能正确理解术后镇痛的除外。常规监测ECG、SaO2及血压。麻醉药物2%利多卡因加1:20万肾上素。

    作者:张英俊;刘平水;柳顺锁;马建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膀胱癌可溶性抗原诱导细胞毒T细胞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膀胱癌可溶性抗原诱导细胞毒T细胞产生,为构建膀胱癌疫苗及过继性免疫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提取膀胱癌可溶性抗原(TSA),用TSA、抗CD-3单抗、IL-2联合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动态观察细胞增殖,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和细胞因子测定;并与IL-2诱导的LAK细胞,抗CD-3单抗、IL-2诱导的CD3-AK细胞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细胞第8d增殖7.52倍,第12d增殖28.92倍,第16d增殖32.8倍,第20d增殖36.96倍;LAK细胞第12d增殖5.72倍.第20d增殖0.82倍;CD3AK细胞第12d增殖24.46倍,第20d增殖27.72倍。实验组与LAK组、CD3-AK组比较相差有显著性(P<0.05)。第8d实验组细胞表型分析:CD4+细胞为16%,CD8+细胞为89%。第8d培养上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活性达到高峰,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为85.08%。结论 TSA、抗CD-3单抗、IL-2等诱导PBMC,产生了以CD8+为主的细胞毒T细胞(CTL),这种细胞体外增殖速度快、增殖倍数高、存活时间长,并能分泌肿瘤坏死因子。

    作者:陈雷;李晓强;张庆波;袁强;尹淑巧;李涛;左岭;程爱国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