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黄美荣
不稳定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亦称急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心肌氧供的自发减少是产生不稳定心绞痛的基础,而冠脉痉挛和自发性的血小板聚集是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血栓形成的关键,目前已经公认不稳定心绞痛的发病是由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所致,我院1996年4月~1999年4月应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治疗本病30例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孙艳华;齐敏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改进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术式,目的是为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1 方法根据CT片在OM线以上选出血肿厚层并在头皮上用龙胆紫标记出该血肿层中心C点及后缘A点,A点前2cmB点即为锥颅穿刺点。BC间距离即为置管深度,引流管尾侧末侧孔距头端距离为BC长度减3cm,使该侧孔恰好在血肿腔低点。B点局麻后用直径5mm颅锥沿血肿长轴方向锥颅刺破硬脑膜时即有落空感,退出颅锥,沿原方向用导针置入引流管,深达BC长度时退出导针,缝线固定引流管,接引流袋。
作者:周东升;李新选;张志俊;白西民;姚胜;党俊涛;赵金安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38岁。因咳嗽、咯痰,伴低热,畏寒20d来院就诊。既往有Ⅱ型糖尿病5年。查体:右肺湿罗音。T 37.7℃,血白细胞7.1×109/L,L 0.69,血沉25mm/h,血糖12.5mmol/L。胸部X线正侧位片:双上肺野均示斑片及索条状阴影,右肺中叶及下叶基底段呈大片状实变,右肺下叶背段处有-3.5cm×3.5cm空洞,壁较厚且不规则,内示浅液平。CT显示:右下叶背段有一约5.0cm×3.5cm大小空洞,呈蚌状,洞内示浅液平,洞周少许斑片影。X线及CT诊断:①双上肺结核。②右中、下肺炎症。③右下叶背段空洞性肺结核。建议抗炎并抗结核治疗。住院56d,患者曾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并抗结核治疗,症状明显减轻,X线片随访,见右中、下叶炎症逐渐吸收消散,但右下叶背段空洞影的大小形态及洞内液平均无明显改变,手术治疗。术中见背段支气管自开口处即显著扩大。管壁薄,右肺门未见异常,行下叶部分
作者:迟华群;陈光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木糖葡萄球菌为条件致病菌,我院于1999年4月,于脑干损伤患者的气管切开术后排出的脓汁内,培养分离出一株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木糖葡萄球菌。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患者,男,33岁,因脑干损伤呼吸困难而行气管切开术,发现气管内大量脓汁,将脓汁作细菌培养:标本接种于血平板.35 ℃培养24h后,长出圆形、凸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湿润、乳白色直径0.5~1mm小菌落,无溶血环。G+葡萄状排列球菌—木糖葡萄球菌。
作者:鲁晓娟;张敏;沈福利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病例报告例1,女,3个月。因呕吐、腹泻1d于1997年5月1日入院。查体:T 37 C、P 120/min,R 40/min,神志清,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稍急促。皮肤粘膜干燥,弹性差。前囟及双眼窝凹陷。肠鸣音亢进。初诊为小儿肠炎并Ⅱ度脱水。给予常规治疗,患儿病情渐加重。3h后患儿呈浅昏迷状态。呼吸急促,面色发灰,前囟饱满,四肢肌张力增高。疑为颅内感染。做腰穿查脑脊液,压力增高,无色透明。蛋白(一),糖15.87mmol/L,细胞数<10×106/L。当时考虑实验室检查误差,故查血糖与血生化显示:血糖22.56mmol/L,CO2CP 12mmol/L。血钾、钠、氯正常。诊断糖尿病并酮症酸中毒。停静滴葡萄糖液,改用胰岛素、碳酸氢钠等抢救治疗。12h后神志清醒,血糖逐渐下降并维持在8.2mmol/L,CO2CP升至18mmol/L。住院半月出院。
作者:姚淑远;时松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慢性肺原性心脏病(以下简称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时诊断较难,根据临床统计肺心病并发冠心病约占15%~25%,而病理解剖资料统计则有25%~45%[1],说明容易误诊和漏诊。国外报道肺心病伴冠心病误诊率达8%~38%,漏诊率达12%~26%[2]。两病并存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因此如何控制肺心病并发冠心病,并提高两病并存的诊断水平和合理治疗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近年来我院收治肺心病患者353例,其中64例并发冠心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病例取自我院住院确诊为肺心病患者353例,其中并发冠心病64例,占18.1%,男42例,女22例。年龄小52岁,大82岁。有冠心病易患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36例。肺心病并发冠心病曾在院外漏诊及误诊14例,达21.9%。该64例均在诊断肺心病的基础上再诊断冠心病。其中61例因支气管-肺部感染、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即心肺功能失代偿期)入院后诊断,仅有3例为肺心病缓解期因心绞痛发作性憋闷、心电图缺血而入院诊为冠心病进行治疗。
作者:杨顺宏;余文祥 刊期: 2000年第05期
Dieulafoy病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少见病因之一,我院于1996年2月~1999年11月共诊治14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4例,年龄17~68岁,平均41岁。临床表现均为大量呕血、黑便及休克,本组13例均是第1次出血。另1次表现2个月以内反复大出血3次,前2次均未发现出血病灶,第3次才明确诊断。本组12例均无明显出血诱因,1例饮酒后发作,1例因上呼吸道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既往疾病史:2例有间歇性上腹部隐痛史,余12例均无上消化道疾病史。入院平均血红蛋白浓度45g/L(35~62g L),平均输血量1 530ml(1 200~2 600m1)。
作者:朱雄;李辰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54岁。因心悸,休息后症状不缓解1周就诊。无胸闷、胸痛,既往体健。查体:BP17.3/10.7kPa;心肺(一);HR82/min,律不整,可闻及早搏2~6/min,未闻及杂音和异常心音:腹部未见异常。ECG示窦性心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室性早搏。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给予消心痛10mg/次,3/d;肠溶阿司匹林75mg/次,1/d;潘生丁75mg/次,3/d:心律平200mg/次,3/d。5d后复诊,诉心悸症状无明显好转,心脏听诊及心电图检查仍有室性早搏,停用心律平改为莫雷西嗪200mg/次,3/d。服药4d后,心悸症状好转,但出现了明显的性欲减退,于10d后停服莫雷西嗪,性欲逐渐恢复,可是心悸又有加重,故又开始服用莫雷西嗪,心悸好转,但再次出现性欲减退。故将莫雷西嗪改为慢心律200mg/次,3/d,以后患者未再就诊。
作者:韩玉平;刘冰;王学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46岁。因右上腹及右肾区钝痛不适10年,加重约1年于1998年11月30日入院。查体: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右肾区叩击痛阳性,未触及包块。辅助检查:结核抗体阴性.ESR 12mm/h。B超:右肾下极可见4.3cm×4.1cm的无回声,右肾轻度积水。CT:在右肾门内侧、下腔静脉后方及右膈肌脚内侧,有4.5cm×3.5cm×10em囊状病灶,右输尿管受压外移.CT值不均约12.0Hu。KUB及IVU示右侧上段输尿管狭窄伴右肾积水。上消化道钡餐透视(一),拟诊为右肾囊肿。于1998年12月7日在全麻下行右侧腹膜后探查术,取经右侧第12肋切口进入腹膜后,术中见在右肾及下腔静脉后方、脊柱的右侧前方有一形态欠规整的薄壁囊肿,大小约5cm×3.5cm×9cm。内部充满金黄色液体,囊肿壁与下腔静脉粘连紧密.其他部位粘连不紧密。将囊肿予以游离,与下腔静脉粘连的1.0cm×1.5cm部分剥离困难,吸净囊肿内液体,剪去游离的大部分囊壁,搔刮基底,局部用碘伏消毒。探查脊柱无病损区。反复冲洗术野,拭净。在肾内侧原囊肿处及肾外侧各置一引流管,术后愈合良好。
作者:严博泉;董秀哲;刘少青;权昌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40岁,因家庭纠纷饮白酒一瓶(约500ml)12h后.深度昏迷,二便失禁,脑部疾病,呼吸表浅,各种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为饮酒引起,应用呼吸兴奋剂常规剂量静滴。抢救效果不满意,同时进行血液检测分析,提示血液中含有大量的安定类药物(安定、氯丙嗪),临床考虑患者酒后服用大量安定类药物引起的中枢神经重症呼吸衰竭。故应用大剂量呼吸兴奋剂(可拉明2.25mg,洛贝林18mg,回苏灵48mg,仍多次出现呼吸停顿,潮氏呼吸,人工呼吸后复苏再次出现停顿,即用可拉明4.5mg,洛贝林36mg,回苏灵96mg+5%葡萄糖液500ml静滴,并采用可拉明1支,洛贝林1支,回苏灵1支1/3min,静推共5次,出现呼吸增快,25/min,呼吸兴奋剂即开始减量,后应用常规量维持,痊愈出院,随访2年一切正常。
作者:段先豪;彭天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脑梗死患者存在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国内已有报道,并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1],而脑出血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的关系国内报道尚少,我院1997年1月~1998年12月对住院的7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血糖和胰岛素测定,旨在探讨脑出血患者的血糖和胰岛素变化规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发病24h内入院的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0例,男41例,女29例。年龄37~82岁,平均(63.11±8.05)岁。排除有糖尿病史。全部病例符合第二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并经脑CT证实。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8例、脑叶出血5例、脑干出血4例、小脑出血3例。根据意识障碍程度分为轻型组格拉斯哥评分≥7分及重型组格拉斯哥评分<7分,轻型组43例,重型组27例。治疗2周后存活58例,死亡12例,病死率为17.14%。对照组50例为无糖尿病史、无心脑肾并发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男29例,女21例。年龄41~76岁,平均(61.92±7.18)岁。
作者:郝立科;于忠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991~1999年我们对86例流行性出血热肾脏损害患者进行了临床治疗观察,将86例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以综合治疗为主。观察组46例,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东莨菪碱10mg加入10%葡萄糖250ml分别静脉滴注,1/d。治疗结果:肾脏超声恢复时间:对照组平均为(12±2.6)d,观察组为(10±1.5)d。BUN:观察组平均持续恢复时间为(8.41±4.82)d,对照组为(10.63±4.29)d。Cr:观察组平均持续时间为(6.40±4.12)d,对照组为(8.62±5.1 3)d。尿蛋白消失病日:观察组平均为(7.40±3.82)d,对照组为(9.64±3.87)d。少尿发生率:观察组为86%;对照组为88%。少尿病日恢复平均时间:观察组为(3.52±2.01)d,对照组为(4.63±2.8)d。多尿期治疗病日:观察组平均为6.21d,对照组为(9.7±3.62)d。少尿时尿量:观察组平均为(260±30.0)ml/24h,对照组平均为150ml/24h。结果比较:肾脏超声提示肾弥漫性影象消失观察组比对照组提前2d。
作者:王日洪;樊国芳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心肌病[1],与缺血性心肌病(ICM)临床表现相似。对经冠状动脉造影除外ICM而确诊DCM的34例患者做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34例中男性28例,女性6例。47~65岁,平均(59±6)岁。吸烟史18例,高血脂症18例,高血压病13例,有心绞痛症状11例。NYHA分级:Ⅱ级9例,Ⅲ级20例,Ⅳ级5例。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示:心房纤颤8例,束支传导阻滞12例,缺血性ST-T改变23例,室早连发,多源,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9例。
作者:张立忠;魏盟;赵增毅;张路平;孙跃东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视网膜动脉硬化是一常见眼底病变,我院在进行健康查体时,对受检者全部进行眼底检查,调查视网膜动脉硬化的发病情况,旨在研究其与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对我公司科级以上干部及中级技术职称以上1404例进行健康查体,其中男1109例,女295例,年龄26~91岁,均进行眼底、血压、血脂、血糖等检测,后由内科医师作出诊断。
作者:刘永慧;张春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通过对9例末节再植发生血管危象的患者观察与护理,发现夜间血管危象的发生率高,除与吻合技术有关外,还与许多外界条件有关,因此,重视夜间护理,是提高再植手术成功的关键。1 原因分析原因如下:①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使小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指端小动脉痉挛而发生动脉危象。血管内膜受损,血流缓慢,进食、饮水、输液量均减少,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
作者:朱永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随着导管介入技术的迅猛发展,临床各科需要在X线透视引导下实施的介入性诊断及治疗操作越来越多。本文结合文献及临床实践经验,探讨X射线防护的方法和必要性。1 X射线防护的必要性1.1 X射线的基本性质 X射线具有以下基本性质[1]:①电离作用:可使受照射物体的原子或分子电离。②萤光作用:可使受照射物体的原子或分子处于激发状态,当这些原子或分子回复基态时,发出萤光或磷光,是射线透视成像的原理。③光化学作用:可使受照射物质发生光化学反应,是X线摄片的原理。④生物效应:X线在生物体内引起电离和激发,从原子和分子水平干扰组织细胞的代谢与功能,是形成放射治疗和放射防护的必要条件。⑤贯穿作用: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可穿透多种物质,是无创性放射影像学检查的基础。
作者:高中度;茅爱武;徐志明;蒋聚奎;张丽君 刊期: 2000年第05期
动脉导管结扎术中,为避免因血管张力过高而引起破裂出血,常需进行控制性降压。我们采用三磷酸腺苷(ATP)静注法降压,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 Ⅰ~Ⅱ级动脉导管结扎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30岁。1.2 麻醉方法 术前30min肌注阿托品0.01mg/kg和安定0.2mg/kg,全部患者静注芬太尼5~8ug/kg、硫贲妥钠4~6mg/kg、潘龙0.8~1.0mg/kg,诱导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继以间断推注潘龙、芬太尼复合吸入氨氟醚维持麻醉。1.3 降压方法 结扎动脉导管前吸入稍高浓度氨氟醚使SBP(收缩压)降至基础值的80%,进行结扎时,静脉推注ATP1~2mg/kg,ATP用量为10~120mg,平均量为(45.50±20.90)mg。观察并记录注药前后2min、5min、10min的SBP 和HR的变化。
作者:李建立;贾东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复式超声确诊CAS患者78例,并根据CAS程度将患者分为轻、重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法测定Ox-LDL含量。结果CAS组Ox-LDL含量为(1.46±0.46)nmol/ml。CAS轻组Ox-LDL含量为(1.30±0.37)nmol/ml。CAS重组Ox-LDL含量为(1.88±0.60)nmol /ml。对照组Ox-LDL含量为(0.39±0.25)nmol/m1。CAS组Ox-LDL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AS重组Ox-LDL含量显著高于CAS轻组(P<0.01)。结论 Ox-LDL水平可反映CAS的程度。
作者:于凯;王拥军;温玫;卫华;周茗;杨静芳;董秀敏;武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血液中单核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kline phosphatase,AKP)呈阴性。本文对灌洗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以偶氮偶联法进行细胞化学染色,对其碱性磷酸酶的阳性反应进行探讨,并从肺泡巨噬细胞的获取、固定时间及孵育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摸索。
作者:田艳霞;高俊玲;郑玉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是造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多见的疾病之一。治疗延误或不当,极易发生核黄疸,危及生命或遗留终生的神经系统伤残。对于本病,我科采用以光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疗效满意。现将治疗及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4年10月~1998年6月在我院出生经血清学确诊为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的19例新生儿,其中,男9例,女10例;早产儿3例,足月儿16例;手术产8例,阴道产11例。产时轻度窒息1例。体重:2 700~4 100g。孕1产13例,孕2~5产1 13例,孕2~5产22例,孕2~s产31例。母婴血型组合为OA者9例,OB者7例。Rh不合2例,MN不合者1例。
作者:尹玉香;闫晓琴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