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志军;张淑兰;冯岚
子痫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严重阶段,是造成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国内进行于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其确切病因却未明了,因而如何选择合适的分娩时机与方式,是广大临床医生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总结了143例子痫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其分娩时机与方式加以分析探讨.
作者:李雪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性,67岁.因突发右下腹疼痛6h,腹穿抽得淡黄色液,血常规示WBC24×lO9/L,N0.98,以急性弥漫性腹膜炎入院.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中见回盲部一巨大肿块,多房性,约15cm×10cm×10cm大小,与周围粘连明显,向后与髂血管粘连,未见阑尾,腹腔内约100m1淡黄色粘稠液体,腹膜未见肿块,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阑尾粘液性囊腺癌.恢复好,痊愈出院.
作者:朱建东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院1997年1月-1998年1月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盆腔瘀血综合征4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4例均为已婚患者,年龄33~42岁,均有生育史及人流手术史(1次或2次).临床表现有长期下腹痛、腰痛、极度疲劳感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病史3年以上,经临床证实多次抗炎治疗效果不明显.查体:腹部轻微深压痛,无肌紧张.妇科检查:阴道、宫颈粘膜呈紫蓝色,宫颈肥大、糜烂,子宫体肥大、后位,宫旁及附件区有饱满感,但无包块,经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有效.
作者:张艳丽;李晓青;刘雪梅;聂红莲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5年1月-1999年5月我院采用在B超定位引导下穿刺抽液并注射无水乙醇治疗肾囊肿28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19例,女9例.年龄28~69岁.健康体检9例,有症状19例.囊肿直径4.2~11.0cm.患者取俯卧位或坐位,局麻后在B超定位引导下,取囊肿距皮肤近部位,用腰穿针向囊肿中心处进针,直至穿刺针位于囊肿中央处,抽尽囊液,注入无水乙醇,量为抽出量的1/4~1/3,保留10~15min,抽尽后再注入无水乙醇5ml,保留于囊内.抽出囊液:例为暗红色,26例为淡黄色或透明液体.量为53~285ml.
作者:张兴洪;胡显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前对遗传性疾病的产前诊断根据采样途径或诊断方法是否构成对胎儿的影响,可分为侵人性产前诊断和非侵人性产前诊断.前者包括羊膜腔穿刺术、绒毛细胞吸取术及胎儿脐血穿刺等.这些方法因可能伤及胎儿,影响胎儿发育,甚至引起流产.只能在高危妊娠孕妇中实施;后者包括超声、MRI、母血清生化指标检测及孕妇周围血中胎儿细胞的检测,但超声的敏感性太低,而且血清的生化指标检测只能作为一种初筛手段,限制了它们的使用价值.因而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即成为具潜力的非侵人性产前诊断方法之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亦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剑丈;邹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院自1990-1999年行胆道手术中应用自制双腔T型管胆道引流进行临床观察研究.该方法不丢失胆汁,可以减少胆道引流的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早日康复.本组胆总管探查放置T型管胆道引流236例行双腔下型管胆道引流52例,普通T型管胆道引流184例进行对比.
作者:宋治卫;秦双;刘英强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前,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了解小儿结核病的特点,是防治小儿结核病的重要一环.小儿结核病多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在调查中发现,以儿童原发型肺结核为常见,婴幼儿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2~3周后降为持续低热,若支气管淋巴结高度肿大可出现压迫症状,表现为双音性咳嗽,声音嘶哑,喘憋、窒息等,甚至引起肺不张,肺气肿,支气管或血行播散等并发症.年长儿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仅于X线检查时被发现,较重者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
作者:赵桂芝;王岫昆;董兴艳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女,43岁.1997年9月20日以腹胀5个月,呕血8h入院.查体:T37℃,P98/min,R20/min,BPl4/8.7kPa,神志清醒,巩膜黄染,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2cm,脾肋下8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3×109/L,Hb64g/L,PLT36×109/L.尿常规(一);粪常规(一),粪OB(+),腹水常规,清亮,黄,Rivah(一),WBC25×109/L.血生化:A/G27/19g/L,Bil58.7bμmol/L,DBil8.7μmol/L,ALT271U/L,AST541U/L,r-GTl21U/L,BUN6.3mmol/L,Cr78μmol/L,K*4.8mmol/L.胃镜:食道静脉曲张Ⅲ度.入院止血后大便转黄.
作者:蔡立勉;梁玮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结核病是常病,多发病.近年来结核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目前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直接涂片镜检和结核杆菌分离培养,直接涂片染色抗酸杆菌的检率不高,而且不易确认,而分离培养病原菌则需要较长时间,结核性胸膜炎是肺外结核的一种,是临床比较常见且难于诊断疾病之一.由于用上述两种方法检出率太低,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我院自1999年11月~2000年4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检测166例胸腔积中结核抗体(抗PPD-IgG)、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平;任丽清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998年8月-1999年8月,我们用尼莫地平加肝素合剂治疗因使用硫酸镁效果不佳的血液浓缩型先兆子痫患者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樊爱法;李淑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35岁.于1999年2月11日下午8时以急性药物中毒收入院.经洗胃后给予对症支持治疗.2月15日发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但无黑便史,考虑有急性胃粘膜病变,加用止血药物治疗.2月19日晚用力排大便时,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呈暗红色,含凝血块,共呕吐2次,呕吐量共约1OOOml,同时伴出汗、头晕,无黑便.查体:T37C,BPl3/10kPa,中度贫血貌,结膜、口唇苍白,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脏听诊无异常.
作者:蒋毅;朱清;叶怀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者,男,48岁.因肝区持续性隐痛伴乏力腹胀半年,大汗淋漓、昏迷5h入院.半年前因腹胀、隐痛来我院就诊,经B超、CT、MR、AFP等项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癌,曾行肝动脉介入化疗2次,效果尚可,入院前5h大汗淋漓,渐进入昏迷,急诊以肝癌终末期,肝性脑病收住院.体格检查:T36.2℃、P90/min、R20/min、BP18/13kpa,营养不良,肝病面容,神志不清,查体不合作.
作者:李玉林;刘敏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我院门诊患者75例,临床上有典型的胆囊炎症状与体征,并经B超确诊.其中男21例,女54例,在治疗上以自拟疏肝利胆汤煎剂,口服2次,2周后观察疗效.方药组成:柴胡15g,黄苓10g,郁金10g,枳壳10g,木香10g,香附12g,金钱草30g,随症加减,疼痛剧烈者加元胡15g,川楝子12g,白芍30g,腹胀甚者加青皮10g,陈皮10g,恶心呕吐者加半夏10g,竹茹15g,有黄疸者加茵陈30g,栀子10g,发热恶寒者加柴胡15g,金银花30g,连翘20g.
作者:康静 刊期: 2000年第07期
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能有效地诊断冠心病,对病毒性心肌炎也有极高的诊断价值[1],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与转归上同冠心病有不同之处,其核素显像也有其特点,本文针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业嵩;金沅武;孙启和;殷方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血管通路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生命的重要保障,因而延长现有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彩色多普勒监测血管通路,可提供动-静脉内瘘手术的部位,安全可靠、方便准确,并可重复观察,为监测血管通路的首选方法[1].
作者:刘雪梅;李晓青;张艳丽;聂红莲;王爱丽 刊期: 2000年第07期
患者.男,56岁,30min前因饭后无诱因突然出现咽喉部烧灼样疼痛,自觉呼吸困难,1998年3月4日急来我院.既往尤类似病史.查体:T37C、P90/min、R22/min、BP13.3/9.33kPa,神志清晰,精神差,急性痛苦面容,自动体位,查体合作.额头出汗,烦躁不安.
作者:高振兴 刊期: 2000年第07期
为掌握百日咳流行规律,达到控制发生流行之目的,我们付1953~1998年我县的百日咳疫情资料及疫苗接种情况进行了分析,提示了预测流行的指征,并肯定了计划免疫的效果.
作者:赵起亭;刘丽萍 刊期: 2000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时脑细胞胞浆酶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乳酸脱氢酶(LDH)以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的含量.结果大鼠脑缺血20min.血中CK,CK-BB和LDH的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或P<0.01);脑缺血60min和120min.血中CK、CK-BB、LDH和AST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脑缺血时血中胞浆酶的活性增加,可用来判断细胞膜受损伤的程度.
作者:张洪;童萼塘;梅元武;孙圣刚 刊期: 2000年第07期
骨质弹性降低后就不能承受正常生活中的慢性重复性压力.衰竭骨折常发生于那些脆弱的骨骼.引起骨质抵抗力减低的原因很多.常见的原因有: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类固醇治疗后及长期应用化疗等.衰竭骨折多发生于骨盆和下肢如耻骨、髂骨、骶骨等,而髋臼上的衰竭骨折较少见,因此不被临床重视.本文对8例髋臼上缘衰竭骨折的X线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姜玉清;李建海;杨爱华 刊期: 2000年第07期
1病历报告患儿,女,12岁,因走路不稳、吐字不清1年余入院.患儿于1年前感觉左膝疼痛并走路不稳,X线片示左胫骨上端囊性变(1cm×lcm×lcm),未予特殊治疗.1个月后疼痛消失,但走路不稳渐加重,同时出现吐字不清、流涎、饮水呛咳,近半年感觉左手麻木,持物不稳,精细活动障碍,伴快速细微震颤.
作者:裴荣光 刊期: 2000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