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氨测定与血气变化的研究

张秀清;袁雅冬;马俊义;吴雅丽;戚国庆

关键词:慢性肺心病, 患者, 血氨测定, 平均年龄, 应用, 统计学处理, 精神神经症状, 资料与方法, 动脉血, 自动分析仪, 急性发作期, 氨含量测定, 诊断标准, 血气分析, 相关分析, 线性相关, 同时监测, 试验数据, 临床状态, 检验水准
摘要:近年发现血氨除参与肝性脑病的发病外,还与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为了探讨血氨与慢性肺心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对86例慢性肺心病不同临床状态的患者进行血浆血氨含量测定,同时监测动脉血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86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均符合1997年全国肺心病诊断标准,肝肾功能正常。本组病例分为3组:A组(肺性脑病组)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平均年龄(62±4)岁;PO2<8.0kPa,PCO2>8.5kPa,伴有精神神经症状(除外其他原因)。B组(急性发作期)41例,男25例,女16例,平均年龄(64±6)岁;C组(缓解期)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平均年龄(61±4)岁。1.2 方法 采用酶试剂法,应用COBASmica生化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血氨测定,同步取动脉血测定血气分析。统计学方法:试验数据以x±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q检验,作组间统计学处理;应用直线相关分析血氨与pH、PO2、PCO2是否存在线性相关;检验水准α=0.05。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诊断(附13例分析)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扁平髋(Perthes coxa plana),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儿童较为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觉髋部疼痛或[和]间歇性跛行。成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国内外杂志报道的较多,对儿童发病报道较少,且早期诊断也较为困难。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近几年经CT和[或]MR证实的13例患儿,系统性回顾了其临床及X线特征,男女发病之比为9:4,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岁。左侧7例,右侧4例,单侧发病11例,占总数的84.6%,双侧发病仅2例(15.14%)。自觉髋部疼痛9例,占总数的69.2%,间歇性跛行者5例(38.5%)。1.2 临床表现 X线表现为髋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稍宽,股骨头呈囊样变且不规则,软骨下骨分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体格检查该病早期常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偶有疼痛时,常自髋部放射到腰部及大腿外侧。大腿外展,内旋功能轻度受限4例(30.8%),患侧肌肉萎缩1例(7.7%)。

    作者:李开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1例颈部切割伤抢救治疗教训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36岁,1982年10月因刎颈3h入院抢救。查体:一般情况尚可,颈前带状肌及左胸锁乳突肌部分离断,左侧甲状软骨上端切伤约1.5cm,环状软骨上缘有0.2cm×0.2cm缺损,环甲膜部分裂伤并有漏气,其他未见异常。治疗:局麻下行常规气管切开及清创缝合术,青霉素抗感染。翌日,颈部、胸部出现皮下气肿,治疗中病情逐渐好转。第6d试行堵管未成功,第7d折线在试堵管时,患者突然咳嗽数声,随之从气管切口处及口鼻内喷出大量鲜血,经抢救无效而死亡。2 讨论2.1 颈部切割伤特点 刀口一般呈左上右下位,刀口左端多为起始端,切入组织要深于右端,左颈部血管易伤及,这与伤者多用右手持刀有关。能进入医院抢救者,多未伤及致命大血管,易使抢救者丧失警惕。因致伤物多为菜刀,剪刀等,故刀口或组织深部多不整齐,且创口多被污染。2.2 死亡原因分析 本例死亡后探查创口,见起始端有一死腔,腔内充满凝血块,此腔经皮下与气管切开处相通。故其死因可能为颈部较大血管壁已损伤,但清创时未被发现,后炎性反应,使损伤的血管壁局部变脆,行堵管时诱发咳嗽,血管压力增高,损伤的血管壁破裂,发生大出血。2.3 应吸取的教训 对颈部切割伤应特别注意创口深部有无大血管损伤,尤其是创口的起始端。本例左胸锁乳突肌已有部分离断,虽未见较大活动性出血,但颈部大血管的损伤仍不能排除,如能对创口深部组织做详细探查,缝合时避免留死腔,用足量的抗生素预防感染和炎性反应。并注意避免对颈部做过早施加压力的动作,如扭颈,伸颈,咳嗽和打喷嚏等。如术后出现胸部、颈部皮下气肿,表示咽喉粘膜创口未严密缝合,或未完全愈合等情况。患者可望免于死亡。

    作者:杨新强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矿区住院精神患者状况调查

    精神疾病的患病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职业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本文对矿工人群的住院精神患者进行调查,探索各精神疾病的发病规律,给矿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1]。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1981年6月-1999年6月我院矿工患者931例,其中男719例,女212例,男女之比为1:0.29,年龄18~78岁,平均(37.46±12.70)岁。1.2 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矿区住院患者情况调查表。通过病例查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遗传情况、发病原因、住院诊断、发病次数、复发原因及治疗情况等。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Ⅱ-R)作出诊断[2],以1990年6月1日为界分为两组(1组、2组)。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作者:包广亮;王世方;自孝海;石伯龙;闫社因;胡乐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干扰素α-2b静滴及雾化吸入联合治疗毛细支气管炎28例疗效观察

    我科应用由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简称毛支)2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10月-2000年3月,我科按毛支的诊断及分类标准[1],共收治毛支患儿58例,男32例,女26例,年龄64d~20个月。轻型24例,重型34例。随机将58例分为两组。观察组28例(轻型11例,重型17例)。对照组30例(轻型12例,重型18例)。入院前病程均≤4d。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型及入院前病程等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1.2 方法 观察组用美国先灵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生产的重组DNA干扰素α-2b,5~7万IU/(kg·d),加到0.9%盐水中静滴,浓度1.5~2万IU/ml,用药前、后分别静滴0.9%盐水10min,速度200ml/h,1/d。剩余干扰素α-2b分两次(10万IU/次)加到蒸溜水与0.9%盐水各10ml液中,2/d雾化吸人,每次20min。对照组予鱼腥草10~20ml+5%葡萄糖液100~150ml静滴,1/d。其他应用抗生素、激素、吸氧及对症治疗相同。

    作者:崔振玲;刘凤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作用

    为探讨人工流产术的佳镇痛方法,笔者将我科目前采用的异丙酚静脉麻醉法与以往镇痛法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300例;对照I组为非镇痛组100例;对照Ⅱ组为宫颈利多卡因局麻组100例;Ⅲ组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100例;受术者术晨禁食水,专职麻醉师行心电监护,并备有呼吸机、氧气,助手通过静脉通路注入异丙酚注射液2.5mg/kg,于1~2min左右注射完毕,待患者意识丧失后开始手术。2 结果 从镇痛效果看,异丙酚组无痛者10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88%)和非镇痛组(40%),有效率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从宫颈松弛程度看,异丙酚组一次性通过6号吸宫器55%,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21%和28%,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从探宫腔至取窥器为完毕,3min完成手术异丙酚组100%,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83%和94%,相差有显著性(P<0.05),手术中出血量三组无差异。3 讨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迅速起效,镇痛彻底,宫颈松弛好,手术操作快捷,安全无副作用,除过敏外,无禁忌证,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经对症处理均自然恢复,无不良后果,所以,在有条件地区,人工流产,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T在肺癌分期中的作用(二)

    3.2 在决定N类别上的作用 区域淋巴结在肺癌分期上有重要意义,CT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在观察胸部淋巴结,判断其所在部位及大小,从而在决定N的类别上有重大作用。3.2.1 胸部淋巴结分布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肺癌分期的胸内淋巴结分布图首先由日本学者Naruke提出(1978),后为美国胸科协会(ATS)采用、修改和颁布(1983)。1996年UICC将两者统一,于1997年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布图。它把纵隔、肺门和肺内淋巴结划分为14区,各区的名称和解剖标记见表1。 在14个区中,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N2淋巴结,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结。10-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属于N1淋巴结,10区为肺门淋巴结,11-14区为肺内淋巴结,当X线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除1、7~9区外,其他各区都要分为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3.2.2 应用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对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像上可根据假定的5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它们是:①左头臂静脉上缘;②主动脉弓上缘;③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④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⑤气管隆突角。第1线以上为1区,第1、2线之间为2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其余各区根据个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

    作者:潘纪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2d于1999年5月18日入院。18年前因诊先天无阴道、无宫颈、无子宫,婚前行阴道成形术。临床初步诊断: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畸形,先天无阴道,无宫颈。 入院后择期手术,术中见:双子宫,左侧单角子宫约7cm×4cm×3cm,左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约13cm×10cm×6cm,表面紫褐色,为同侧子宫、输卵管、直肠侧盆壁粘连。右侧始基角子宫,右卵巢略小于正常,右输卵管长12cm,两子宫由一束肌纤维相连。未见宫颈,行左子宫+左附件切除,送病检。术后7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子宫内膜,一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确定诊断: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 讨论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为罕见子宫畸形,本例术中发现双子宫,左子宫内膜有分泌功能,子宫肌层有散在微形囊腔,内含有陈旧血液,同时有巧克力囊肿存在。其原因可能①患者婚前有严重生殖器畸形,激素水平低,卵巢发育差,易致误诊。②青春期机体发育,宫腔有周期性积血,经输卵管溢于腹腔,卵巢为好发部位,因此,一旦出现本例情况应宜及时手术。

    作者:张彩霞;杨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QTd变化以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关系的报道不多。我院观察了1992年1月一1998年12月42例OMI患者,42例正常人及58例AMI患者的QTd、QTcd、QTd/RR以及OMI患者QTd、QTcd、QTd/RR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旨在探讨OMI时QTd、QTcd、QTd/RR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2例OMI患者,男38例,女4例,年龄53~88岁,平均(68±8)岁;42例正常人,男37例,女5例,年龄42~88岁,平均(66±10)岁;58例AMI患者,男51例,女7例,年龄39~89岁,平均(70±10)岁,除外原有严重心律失常,正在服用影响心脏复极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高血压病致左室肥厚者。1.2 QTd、QTcd、QTd/RR分析采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纸速25mm/s。分别测量每一导联QT及RR3次,至少测量10个导联,T波终点定为T波回复等电位线的交点,若U波存在,则为TU间低点[1]。QTd定义为QTmax与QTmin差值,QTcd为心率校正QT离散度,用BAZETT's公式校正,即RR定义QTcd=QTcmax-QTcmin除以心动周期(ms),并以百分率(%)表示[2]。1.3 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 采用HP-SONOS 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用Simpson公式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将陈旧性心梗患者中EF<0.05者定为左心功能不全组,余为对照组。1.4 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Student非配对t检验。

    作者:虞意华;陈新宇;严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内服斑秃散、外搽斑秃酊治疗斑秃50例

    应用祖传自拟斑秃散、酊剂内服外搽治疗斑秃50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6~岁15例;20~36岁29例;40岁以上6例;病程长20年,短5d。斑秃散由首乌、枸杞子、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旱莲草、茯神、枣仁、元芪、桑椹子、川芎、共研细末制成,每d口服2次,2个月为一疗程;斑秃酊由党参、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补骨脂、毛姜、紫丹参、大力子、蛇床子、百部等置于70%酒精和醋精1 000ml中,浸泡20d。去渣取液装棕色瓶内备用,先用生姜切去表皮,擦息处15min,然后再搽斑秃酊,3/d,2个月为一疗程。治疗结果:内服、外搽治疗3个疗程左右,痊愈46例占92%,有效1例占2%,无效3例占6%,总有效率占94%。斑秃中医称为油风,早在《素问》五脏生成篇,就有类似此病的记载。至隋代《诸病源候论》以鬼舐头,立候称本病为鬼舐头。其主要病机为血虚,不能营养毛发或风盛血燥使毛发失荣而脱,故有元芪、当归、熟地、生地、白芍、女贞子、制首乌、枸杞子,桑椹子内服滋阴养血、补益肝肾,阴血充盈,燥风自熄,毛发得养,本病常与精神紧张,劳心伤神有关,用茯神、枣仁、枸杞子养心宁神。 外搽斑秃酊、党参、紫丹参补益气血、干姜、藏红花、赤芍、侧柏叶、毛姜、大力子、蛇床子、百部,70%酒精、醋精、配用有温通经脉,活血化瘀,刺激皮肤改善头部皮肤营养,促进毛发生长。补骨脂对斑秃,秃发有良效,根报告单用补骨脂制成斑素和25%注射液,治疗秃发有效率为84.4%,全方合用补肾活血生发的作用。

    作者:刘国良;李本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微创治疗先天性心脏病52例护理

    自1996年以来,我院对52例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实行腋下小切口手术,并实施整体护理,效果满意。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4~18岁,其中室间隔缺损(VSD)16例,房间隔缺损(ASD)28例,ASD并发VSD4例,法乐四联症(TOF)3例,二尖瓣关闭不全(MI)1例。 手术方法采用体外循环(CPB),静吸复合麻醉,腋下右前外侧斜切口开胸,经右房切口行VSD修补术6例,ASD修补术15例,VSD+ASD修补术4例,经右室和右房双切口行TOF矫正术4例,余10例ASD患者在CPB下心跳中行ASD修补术。2 护理 针对不同患者进行术前宣教,并掌握先进的重症监护技术,严密观察术后体征,加强对周围动脉搏动、中心静脉压、液体出入量和外周循环灌注等重要指标观察,并遵医嘱做好基础护理。3 结果 本组患者实施上述治疗护理措施,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无传导阻滞、残余漏等并发症。4 讨论 正中劈胸骨术治疗先心病,同期患者切口长约10~18cm,易并发鸡胸、胸骨液化等并发症。本组病例腋下切口长约8.0~11.5cm,切口明显缩短,并避免上述并发症,同样可以达到传统手术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作者:刘爱梅;王德凤;刘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宫颈妊娠16例临床分析

    宫颈妊娠很少见,但它是异位妊娠中的一种严重类型,孕卵在子宫颈内着床和发育。早期诊断较困难,常易误诊。如能早期确诊,则可为保留生育功能提供机会。本文对16例宫颈妊娠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0年3月-2000年3月共收治宫颈妊娠16例,年龄18~49岁;初产妇3例,经产妇13例。术前确诊9例,误诊7例,其中误诊为先兆流产2例,难免流产5例。停经时间40~86d,均有阴道流血或血性分泌物,其中大量出血4例,少量淋漓出血,血性分泌物12例;有组织排出4例,伴下腹隐痛3例。妇科检查均发现宫颈软、着色、水肿、与子宫体不成比例的增大,可大于或等于宫体的大小,子宫体正常大小或稍饱满。超声检查:宫颈管内可见胎囊无胎芽5例,不规则回声团块9例,有胎芽并有搏动2例。血β-hCG 589.1~5 232.5mIU/ml。1.2 治疗方法 ①先行MTX、5-FU治疗9例。其中4例局部注射MTX 20mg1~2次,加5-FU 500mg静滴,1/d,共7d;5例MTX 30mg肌注,共4次,隔d1次,治疗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记录阴道出血、组织脱落情况,隔日超声监测。化疗后7~8周来月经,超声监测胎囊明显萎缩。宫颈局部轻度充血,正常大小,外口无明显扩张。②4例化疗后8周行刮宫术,术中少许出血,刮出物为少许灰白或灰红色组织,个别可见少许绒毛样组织,并送病检。药物治疗中无明显副反应。误诊7例行清宫术,其中2例因大出血行宫颈碘仿纱布填塞止血,2例经阴道行双侧子宫动脉下行支缝扎术。③3例因出血无法控制而行子宫全切术。4例化疗后刮出物病检均有变性的绒毛组织及少许的宫颈腺体。误诊的7例中,4例刮出物病检均有完整绒毛或胚胎,3例全切的子宫腔内无绒毛组织。

    作者:黄菊英;黄伟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症支气管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是婴幼儿发病率高,主要为小儿的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的特点,如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支气管管腔狭窄,粘膜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肺含气量少,易为粘液所堵塞因素有关。本病是小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或迟缓,发热、呕吐、烦躁不安及喘憋等。胸部体征常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或听到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如病灶融合扩大可听到管状呼吸音。轻度无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稍重者可有心率增快,心音低钝,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 重症支气管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主要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所致。小儿肺呼吸衰竭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变化大,酸碱平衡紊乱多为急性过程,程度重,往往失代偿。重症肺炎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婴幼儿有32%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更易发生。其原因很多,血乳酸盐升高所致乳酸中毒为其主要原因。 肺炎呼吸衰竭患儿,一旦有高乳酸盐血症存在,病死率高达70%,而无高乳酸盐血症者病死率仅20%左右,所以高乳酸盐血症和乳酸中毒为呼吸衰竭的重要死亡原因。 因此,在临床上除了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外,还应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心功能,扩充血容量和改善微循环,同时合理的给氧及纠正酸中毒。

    作者:赵桂芝;董兴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血压病时间治疗学的理论探讨

    原发性高血压(EH)不仅是血流动力学异常性疾病,而且也是代谢性疾病,常伴有糖、脂类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及心、脑、肾、血管等靶器官损伤(TOD),由于动态血压(ABPM)的节律性波动,促使治疗观念发生改变[1]。本文就其时间治疗学的有关问题,报告如下。1 血压波动模式1.1 季节差异性 ABPM显示,壮年组平均血压(MBP)春、秋高于冬、夏季;老年组则冬季高于夏季,而春、秋居中。就MBP波动而言,前者以舒张压(DBP)为主,后者以收缩压(SBP)为主。原因为:老年组由于气温改变,壮年组由于情志所伤。1.2 昼夜节律性 美国JNCIV报道ABPM参考值白天<18.0/11.3kPa,夜间<16.0/10.0kPa,该标准适于国内EH患者[2]。常人ABPM呈双峰一谷或一峰一谷即8:00~9:00主峰,17:00~18:00次峰,2:00~3:00低谷。1、2级EH与此变化相似,但血压较高,波辐较大22.1~14.8/15.2~9 3kPa,并双峰顺延1~2h(分别为11:00、19:00)[3],3级、老年EH及伴TOD则昼夜波幅减小甚至消失[4,5]。昼夜变异机制迄今未明,可能由于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心钠素及血管扩张因子(ProANF31~67)等的节律性综合因素所致。昼夜节律异常特别是SBP异常[6]与自主神经病变、血压严重程度及TOD有关,并以自主神经病变为主要原因。1.2.1 夜间血压变化 当夜间血压(SBP或MBP)均值比白天下降>1.33kPa(10%)时,属生理性波动,称为杓型(dipper),反之则称为非杓型(non-dipper)[2,4,5,7 ]。EH患者血压夜间下降减少,随年龄增长而呈非杓型增多[7]。有报道认为在盐负荷下夜间交感神经抑制性降低,致EH呈非杓型。对杓型似乎与交感张力、外周阻力及心输出量的夜降有关。1.2.2 晨间血压变化 晨间血压高峰(晨峰)分为起床后随活动而急剧上升型(70%)和醒前已上升型(30%),前者以老年EH居多,而后者以年轻者为主。前者因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随增龄和TOD进展而减弱、血管顺应性减小及反应性亢进等所致,且TOD愈重晨峰愈著[7],后者则因自主神经节律所致。

    作者:庞相云;张星亮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瘀血发热论治

    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内伤发热历来多指虚热,如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发热等。近年来普遍增加了对肝郁发热和瘀血发热的认识。特别是对瘀血发热的认识为临床诊治内伤发热开一蹊径。1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9岁。以反复低热1年余,久治不愈而就诊。症见:热势起伏,以下午为甚(上午37,4℃,下午37.6℃),面色黯黑,肌肤粗糙,口唇色暗、舌有紫斑、脉弦细涩,询知胁肋胀满,时痛如刺,自觉腹满、口渴,不欲饮。体检:心肺(-),肝肋下一横指,脾未触及,腹部扣诊并不膨胀,实验室及B超检查排除结核、风湿及肝胆疾患等。病史:一年前曾患肝炎已治愈;胁肋处受轻度外伤,现X线检查未示异常。治疗:一年中曾以疏肝利胆、滋阴清热、益气和营、解毒泻火诸多方治,肝炎、外伤渐愈,但低热终未蠲除。

    作者:周奇轩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羊水栓塞的诊断治疗分析

    羊水栓塞虽然发病率低,但病情凶险,病死率高,危害母婴安全,因此应重视羊水栓塞的诱因和前驱症状,为抢救羊水栓塞争得宝贵时间,降低羊水栓塞病死率。现将3例羊水栓塞抢救经过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 例1,28岁,孕2产0,主因停经8个月,双胎妊娠,双下肢水肿5个月,血压增高1d,于1998年9月25日入院。入院查体:血压18.7/12.0kPa,双胎头位。入院后给予硫酸镁镇痛,心痛定降压,血压波动在20.0~18.7/13.3~12.0kPa,至妊娠37周,决定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中见子宫下段血管充盈,予以钳夹切断,羊水色清,量约800ml,胎盘部分粘连而行钳刮术,证实副叶胎盘,手术操作尚顺利,术中失血约200ml。术毕回房1h,出现气憋、烦燥,血压9.33/6.67kPa,子宫轮廓清,阴道出血量不多。考虑可能存在羊水栓塞,即刻入壶静滴地塞米松20mg,氨茶碱0.25g,高频呼吸机给氧,检查DIC,1h后阴道持续出血约400ml,尿管引出200ml肉眼血尿,此时DIC检查回报:TT延长,3P(+)、XDP增高,血小板89×109/L,羊水栓塞诊断成立,产后3h,阴道持续出血,累计约1 000ml,给予纤维蛋白原3g,凝血因子8U,血水板4U,阴道出血仍持续不断,故决定行全子宫切除术。术中见:两侧阔韧带呈紫兰色,子宫水肿。剖宫产子宫切口渗血。术后无明显阴道出血,7d伤口拆线,痊愈出院。术后病理:子宫肌壁、宫旁血管内见胎儿产物。

    作者:刘艳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T导引经胸肺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及临床研究

    我院自1995年8月-1999年8月,应用CT导引经胸肺穿刺96例,做病理组织学及涂片细胞学诊断,诊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中男性72例,女性24例,年龄32~78岁,平均51岁。病变位于上叶45例,中舌叶18例,下叶33例。1.2 临床症状 咳嗽77例,胸背疼痛26例,伴发热9例,全身乏力12例,无症状12例,其中89例共查痰267次,均未查到癌细胞。35例行纤支镜检查未发现异常。CT:病灶大3.5cm× 5cm,小1.5cm×1.8cm。1.3 操作方法 术前测定出凝血时间,行CT检查,观察病灶情况,决定患者体位。然后在病灶局部行CT薄层扫描确定进针位置,方法,深度。在进针部位皮肤标记行消毒、铺巾、局麻,作皮肤小切口。穿刺针采用BAUER公司18G自动切割针,将穿刺针送至病灶边缘,CT扫描核实针尖已达病灶后将针芯推入病灶内,抽吸部分组织,将其放入10%甲醛溶液内固定,针尖及套管内成分制涂片2张,常规行HE染色后作病理组织学及涂片细胞学检查。需要时加特殊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术后平卧12h并观察。

    作者:史青;杨振中;高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1990-1998年12月收治的4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小47岁,大62岁,平均52岁,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行放疗。结果:1例存活2年5个月,死于肺部转移。2例存活11个月,1例失访。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主要发生在皮肤,原发于鼻腔粘膜者少见,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在粘膜的发病率仅为1.3%。临床易疏忽,早期不易诊断,容易误诊。对于鼻腔恶性黑色瘤,完整彻底地手术切除可作为局限性原发病变的首选治疗。如病变位于鼻甲而未侵犯上颌窦,则应行鼻腔外侧壁广泛切除;已累及上颌窦,则同时行上颌骨切除。肿瘤位于鼻中隔,如鼻中隔软骨未受累,可切除部分软骨,保留对侧粘膜;软骨已受累,则应行鼻中隔切除。对于放疗或化疗,可作为术后补充治疗或年老患者及晚期不适手术者。

    作者:陈国强;陈全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培哚普利抗高血压及逆转左心室肥厚疗效的临床观察

    高血压病可致左室肥厚,易引起心肌缺血、心率失常等并发症[1],因此选择合理有效的降压药物治疗特别重要,我们使用培哚普利治疗22例Ⅱ期以上高血压病(EH)患者,其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病例选择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按1993年WHO标准确诊为EH,并经系统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②按美国超声心动图协会推荐的测量方法,经超声心动图检查证实有左心室肥厚;③服用降压药物患者一律停服1周以上。共22例,男14例,女8例;年龄46~70岁,平均病程3~30年。1.2 治疗方法 治疗前取3d内非同日血压和心率均值为治疗前对照,并行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肝肾功能、超声心动图检查。治疗期开始给培哚普利2~4mg,1/d,服药1周后血压无明显下降者,根据病情增加剂量至4~8mg,1/d。待血压到达有效标准时,以4mg/d为维持量。1.3 疗效评定 服药20周后复查。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到1.33kPa,但已降至正常水平或下降1.33~2.53kPa;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2]。数据用x±s表示以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作者:李爱静;刘海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蜂蛰伤中毒12例临床分析

    我科1997年-1998年共收治蜂蛰伤中毒患者12例,经抢救,痊愈11例,死亡1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12例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8~58岁,蛰伤后就诊时间,1周1例,72h 2例,48h 2例,24h 1例,8h 2例,2h以内4例。其中死亡1例,系在1周后就诊,死于多器官衰竭。6例为山区农民,因上山砍柴,种地被蛰伤。4例为城区干部因救山林火灾被蛰伤,另2例为工人,在靠近山坡的厂房建筑被屋顶筑巢的毒蜂蛰伤。1.2 毒蜂类别及临床表现 见表1。

    作者:刘克英;刘勇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枣庄市区独生子女个性调查(附10年对照研究)

    为了解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体的个性状况及其发展变化情况,我们曾于1988年对枣庄市区独生子女、非独生子女各000名进行了个性调查。为了解受试独生子女的个性变化,我们再次用艾森克个性问卷(幼年)对254名独生子女及155名非独生子女进行了对比研究。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择 样本选自枣庄市立新小学及枣庄矿业集团公司实验小学3~4年级学生,年龄9~13岁。这两所小学包括市区内工矿、企业、机关、商贸的职工子女,既具有普遍性又有代表性。1.2 调查方法 时间:2000年3-5月。方法:根据艾森克个性问卷和手册(幼年)[1]规定进行,对入组者进行集体测试,以P、E、N、L各因素量表分换算成标准T分,再将受试者的E、N两维度T分在艾森克个性模型图[1,2]上找出相应的E、N点,测出其个性倾向及稳定性。答卷采取不记名方式,以减少受试者的顾虑。对比方法:各因素量表分之间的比较用t检验,各维度之间的比较用x2检验。

    作者:自孝海;苗爱兰;胡乐营;吴利民;刘玉霞;王光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