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矿区住院精神患者状况调查

包广亮;王世方;自孝海;石伯龙;闫社因;胡乐营

关键词:矿区, 住院精神患者, 精神疾病, 发病原因, 诊断标准, 调查对象, 资料与方法, 统计学分析, 自行设计, 治疗情况, 职业, 文化程度, 年龄, 矿工, 患者情况, 复发原因, 分类方案, 发病特点, 发病规律, 修订本
摘要:精神疾病的患病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职业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本文对矿工人群的住院精神患者进行调查,探索各精神疾病的发病规律,给矿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1]。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1981年6月-1999年6月我院矿工患者931例,其中男719例,女212例,男女之比为1:0.29,年龄18~78岁,平均(37.46±12.70)岁。1.2 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矿区住院患者情况调查表。通过病例查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遗传情况、发病原因、住院诊断、发病次数、复发原因及治疗情况等。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Ⅱ-R)作出诊断[2],以1990年6月1日为界分为两组(1组、2组)。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1例

    1 病历报告 患者,女,46岁,因下腹痛2d于1999年5月18日入院。18年前因诊先天无阴道、无宫颈、无子宫,婚前行阴道成形术。临床初步诊断: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子宫畸形,先天无阴道,无宫颈。 入院后择期手术,术中见:双子宫,左侧单角子宫约7cm×4cm×3cm,左卵巢呈多囊性增大约13cm×10cm×6cm,表面紫褐色,为同侧子宫、输卵管、直肠侧盆壁粘连。右侧始基角子宫,右卵巢略小于正常,右输卵管长12cm,两子宫由一束肌纤维相连。未见宫颈,行左子宫+左附件切除,送病检。术后7d痊愈出院,病理诊断:子宫腺肌病,分泌期子宫内膜,一侧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确定诊断: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并发子宫腺肌病及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 讨论 先天无阴道、无宫颈、双子宫为罕见子宫畸形,本例术中发现双子宫,左子宫内膜有分泌功能,子宫肌层有散在微形囊腔,内含有陈旧血液,同时有巧克力囊肿存在。其原因可能①患者婚前有严重生殖器畸形,激素水平低,卵巢发育差,易致误诊。②青春期机体发育,宫腔有周期性积血,经输卵管溢于腹腔,卵巢为好发部位,因此,一旦出现本例情况应宜及时手术。

    作者:张彩霞;杨树清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我院1998年10月-1999年12月应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并与低分子右旋糖酐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比较,收到较好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按全国第2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确诊,并经CT证实,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基底节梗死12例,大脑中动脉梗死7例,脑叶梗死3例,多灶性腔隙性脑梗死12例,丘脑梗死6例。对照组:基底节梗死14例,大脑中动脉梗塞8例,脑叶梗死2例,多灶性腔隙性梗死11例,丘脑梗死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相差无显著性。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纳洛酮1.2mg加5%葡萄糖液250ml(或0.9%氯化钠250m1),静滴,1/d,20d为1疗程。对照组采组低分子右旋糖酐50ml加入维脑路通0.4g,静滴,1/d,疗程同观察组。1.3 疗效标准判定 两组均于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死亡6级。

    作者:姚力;罗助荣;汪怀英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4例报告

    1 临床资料 对我院1990-1998年12月收治的4例患者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小47岁,大62岁,平均52岁,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患者术后行放疗。结果:1例存活2年5个月,死于肺部转移。2例存活11个月,1例失访。2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主要发生在皮肤,原发于鼻腔粘膜者少见,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在粘膜的发病率仅为1.3%。临床易疏忽,早期不易诊断,容易误诊。对于鼻腔恶性黑色瘤,完整彻底地手术切除可作为局限性原发病变的首选治疗。如病变位于鼻甲而未侵犯上颌窦,则应行鼻腔外侧壁广泛切除;已累及上颌窦,则同时行上颌骨切除。肿瘤位于鼻中隔,如鼻中隔软骨未受累,可切除部分软骨,保留对侧粘膜;软骨已受累,则应行鼻中隔切除。对于放疗或化疗,可作为术后补充治疗或年老患者及晚期不适手术者。

    作者:陈国强;陈全生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路铳伤21例治疗体会

    路铳是山区猎人设置在路旁捕猎野兽的铁砂火药枪,由于距离及高度比较固定,人受伤的部位及致伤程度、范围、性质有以下的特点及规律,误伤部位大都在膝关节周围。损伤复杂,治疗也较复杂。我院自1987-1998年共收治21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1例,均为男性,年龄15~65岁,平均37.6岁,伤后到入院时间3~18h。损伤情况:股动静脉下段3处,腘动静脉5处,大隐静脉2处;坐骨神经4处,胫神经3处,腓神经8处;股骨下段骨折3处,股骨髁及胫骨髁骨折8处,腓骨头骨折2处,髌骨骨折3处。血管损伤病例中有6例并发失血性休克。1.2 治疗1.2.1 血管损伤 对并发血管损伤的9例11肢均在抗休克好转后4~12h内分别行不同的手术。6个肢体在清创后行血管充分分离后行端端吻合,2处股动脉断裂及2处腘动脉损伤行大隐静脉移植。1处腘动脉损伤行修补。除1处股动脉断裂行大隐静脉移植后3d出现栓塞,行人造血管移植,患肢出现缺血性肌挛缩外,均恢复良好。1.2.2 神经损伤 神经损伤大部分为挫伤,9处行外膜切开减压,血肿清除及铁砂取出,经保守治疗,2周后功能开始恢复,3个月后除1例出现坐骨神经灼性痛外,功能完全恢复。2例坐骨神经断裂,行外膜吻合,1例功能3个月恢复,1例出现足下垂,后行踝关节融合。3例胫神经及1例腓总神经断裂经外膜吻合,3个月功能恢复。1.2.3 骨折治疗 3处并发股骨下段骨折,用L型钢板螺丝钉内固定。8处股骨髁及胫骨平台骨折,骨块较大,选用螺丝钉固定;骨块小,则选用钢丝或丝钱固定骨块;髌骨折均用钢丝固定,腓头骨折行手法复位。所有骨折均选择性地加用牵引或石膏托外固定。术后9例膝关节部分受限,15°~40°,但不影响劳动,3例1年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行膝关节融合术。

    作者:黄树才;詹义芳;王一可;曹涤非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酚妥拉明尿激酶治疗肺心病心衰疗效观察

    肺心病心衰临床治疗比较棘手,常规的洋地黄和利尿剂效果不佳。我们采用酚妥拉明和尿激酶治疗42例肺心病心衰患者取得了明显疗效,并与对照组36例进行疗效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观察对象 观察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48~~78岁。平均62岁;对照组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51~76,平均60岁。两组年龄无显著差异。病例均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心衰Ⅲ度患者。

    作者:韩松岩;赵立志;滕玉峰;张云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超大剂量1,25(OH)2D3治疗终末期肾病转移性钙化

    肾性骨病是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一种常见并发症,部分病例表现为转移性钙化,临床治疗困难。我院收治1例慢性肾衰并发全身皮下结节,应用超大剂量1,25(OH)2D3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双下肢水肿1年,皮下结节1个月,近日加重来院治疗。1年前出现双下肢水肿,面色苍白,双下肢反复痉挛及关节疼痛,查体:颜面眼睑水肿,贫血貌,全身可见散在0.5cmm×0.5cm的皮下结节,实验室检查:尿蛋白(卅),WBC 8~12/HPF;血Cr 930mmol/L;血Ca2+2.8mmol/L,K+5.7mmol/L,磷1.8mmol/L,CO2-CP 6.5mmol/L,甲状旁腺素(PTH)1 400ng/L。皮下结节病理检查示:钙盐沉积性异物肉芽肿。 入院后予降压药(洛汀新、心痛定)口服,纠正酸碱平衡紊乱,血液透析3次/周,1,25(OH)2D34μg每次透析后口服。治疗半个月皮肤瘙痒减轻,皮下结节逐渐减小,血Ca2+2.4mmol/L,血磷1.6mmmol/L,1个月完全消失,PTH降至730μg/L。2 讨论 大剂量1,25(OH)2D3是治疗继发性甲旁亢和肾性骨病的有效药物,但由于其能增加肠道的钙磷吸收,并促进骨骼钙磷外移,因而常引起高钙和高磷血症,临床上出现高钙,高磷血症或转移性钙化时,不提倡大剂量应用。本病例在大剂量1,25(OH)2D3治疗后,患者PTH明显减低,转移性钙化消失,说明转移性钙化不是大剂量1,25(OH)2D3治疗的禁忌证。1,25(OH)2D3可通过抑制PTH的合成和分泌,间接地控制高钙血症和转移性钙化。

    作者:陈海英;杨剑辉;高秀丽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儿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诊断(附13例分析)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即扁平髋(Perthes coxa plana),可见于任何年龄,其中以儿童较为常见。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自觉髋部疼痛或[和]间歇性跛行。成年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国内外杂志报道的较多,对儿童发病报道较少,且早期诊断也较为困难。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文收集了近几年经CT和[或]MR证实的13例患儿,系统性回顾了其临床及X线特征,男女发病之比为9:4,年龄2~7岁,平均年龄4.6岁。左侧7例,右侧4例,单侧发病11例,占总数的84.6%,双侧发病仅2例(15.14%)。自觉髋部疼痛9例,占总数的69.2%,间歇性跛行者5例(38.5%)。1.2 临床表现 X线表现为髋部周围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稍宽,股骨头呈囊样变且不规则,软骨下骨分离对诊断该病有重要价值,体格检查该病早期常无明显的阳性体征。偶有疼痛时,常自髋部放射到腰部及大腿外侧。大腿外展,内旋功能轻度受限4例(30.8%),患侧肌肉萎缩1例(7.7%)。

    作者:李开军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高尿酸血症与中老年常见病关系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老年人血尿酸(SUA)水平呈不断上升趋势,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m)作为多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为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几种中老年常见病的关系,对我院1995年10月-1999年10月158例40岁以上住院患者进行了血尿酸测定,分析其与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58例分为Hum组80例和非Hum组78例。Hum组:男58例,女22例,男:女=2.6:1,年龄大84岁,小40岁,平均(61.3±15.6)岁;非Hum组:男54例,女24例,男:女=2.3:1,年龄大82岁,小41岁,平均(62.2±15.1)岁。1.2 方法 所有病例检测前均予以低蛋白(20~40g/d)和低嘌呤(10g/d)膳食3d,在未用任何药物前晨起空腹静脉采血,测定S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空腹血糖(FBG)、尿素氮(BUN)和肌酐(Cr)。以上生化指标均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AU-600)型,由日本产)。入院期间常规做心电图、心脏远达片。1.3 诊断标准 ①高尿酸血症:根据有关文献报道[1,2],SUA值男性2次>488μmol/L;女性2次>387μmol/L定为高尿酸血症;②冠心病:参照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科学会议制订的标准,均有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或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等的明确改变;③脑梗死:均有颅脑CT或MRI扫描证实;④糖尿病:根据1980年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⑤高脂血症及痛风:参考内科学第四版的诊断标准。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国家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推荐的汉化EPⅡNFD软件编程输入计算机,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各测定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

    作者:尤月明;孙建洁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重症支气管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治疗体会

    支气管肺炎是小儿时期的常见病,尤其是婴幼儿发病率高,主要为小儿的呼吸系统生理解剖的特点,如咽淋巴组织发育不全,支气管管腔狭窄,粘膜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的弹力组织发育差,血管丰富,易于充血,间质发育旺盛,肺泡、肺含气量少,易为粘液所堵塞因素有关。本病是小儿的主要死亡原因。 临床特点:起病急骤或迟缓,发热、呕吐、烦躁不安及喘憋等。胸部体征常不明显或仅有呼吸音粗或听到中、小水泡音、捻发音,如病灶融合扩大可听到管状呼吸音。轻度无明显的循环系统症状,稍重者可有心率增快,心音低钝,重者可并发心力衰竭。 重症支气管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者主要是呼吸功能严重障碍所致。小儿肺呼吸衰竭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变化大,酸碱平衡紊乱多为急性过程,程度重,往往失代偿。重症肺炎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婴幼儿有32%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新生儿更易发生。其原因很多,血乳酸盐升高所致乳酸中毒为其主要原因。 肺炎呼吸衰竭患儿,一旦有高乳酸盐血症存在,病死率高达70%,而无高乳酸盐血症者病死率仅20%左右,所以高乳酸盐血症和乳酸中毒为呼吸衰竭的重要死亡原因。 因此,在临床上除了抗感染和对症治疗外,还应注意维持有效循环血量,改善心功能,扩充血容量和改善微循环,同时合理的给氧及纠正酸中毒。

    作者:赵桂芝;董兴艳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硬膜外术后镇痛所用药物及其评价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均可导致全身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反应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对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起积极作用,而过度的应激反应则对机体有害。术后疼痛不仅引起感觉不适,而且影响机体功能,从而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因此,及时有效地控制术后疼痛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痛苦,而且有利于患者康复。其中硬膜外腔注药是术后镇痛的主要方法之一,本文对其所用的药物概述如下。1 阿片类1.1 吗啡 自从70年代初证实脑和脊髓内部有阿片受体存在之后,Behar将吗啡注入硬膜外腔治疗顽固性疼痛获得成功。十多年来硬膜外腔注药镇痛在国内外应用日趋广泛,对硬膜外腔注药镇痛的研究亦日趋深入[2]。 吗啡是FDA早认可用于椎管内注射的阿片类药物。硬膜外可以间断推注或持续输注给药。大量研究显示间断推注吗啡平均剂量7~13mg/d以及持续输注吗啡平均产剂量6~14mg/d时,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500、1/5 000[3]。新近一项临床研究表明硬膜外持续输入吗啡的镇痛质量优于间断推注给药[4]。1.2 哌替啶 哌替啶为术后常用镇痛药,传统上多用皮下、肌肉或静脉注射。Yarnel等比较研究了哌替啶用于剖宫产术后患者自控制硬膜外镇痛(PCEA)和肌肉注射镇痛的效能和安全性。前者24h哌替啶的用量显著减少,视觉模拟(VAS)评分明显降低,两组不良反映无明显差异。Rosaeg等研究结果表明哌替啶PCEA镇痛效果不如硬膜外单次注射吗啡。Cade等[5]对剖宫产术后PCEA与静脉内给药患者自控镇痛(CIA)的研究显示,后者患者满意度和副作用发生率明显低于前者。1.3 芬太尼 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镇痛目前尚有争议。有研究表明硬膜外或静脉注射芬太尼在镇痛质量,副作用发生率,每d用量及用药后24h的血浆浓度等方面相似[6,7]。因此,临床上硬膜外注射芬太尼并不优于静脉注射。

    作者:王太;高维东;王慧焱;孟庆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胃镜检查食管炎180例临床分析

    我院1995-1998年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食管炎180例,占同期2 668例次胃镜检查的6.7%。现就180例食管炎的内镜表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80例中男120例,女60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小18岁,大64岁,平均41岁。发病距胃镜检查短4h,长1周。1.2 临床表现 食管源性胸骨后疼痛,本组32例(17.8%),临床似心绞痛样发作,但无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电图无变化。食管区烧灼感,由于反流胃酸刺激食管上皮下的感觉神经末梢所致,可随体位改变而加重。其他症状有反酸、嗳气,咽下困难,食管炎性呕吐,严重者可出现呕血。还可并发食管溃疡、食管性狭窄,痉挛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与食管、心、肺、胃及十二指肠以及胆道疾病很难区别。1.3 胃镜表现 根据病变范围、粘膜充血、粗糙、白斑、白色粘膜、粘膜增厚、溃疡、有无狭窄(参照1992年消化内镜学会拟定食管炎内镜诊断标准)等分为轻、中、重三种类型。轻度:粘膜纵行充血、红肿、粘膜可见散在白斑及白色渗出物和粘膜增厚,食管小血管扩张,血管纹理模糊,累及食管下1/3。本组116例占64.4%。中度:范围可扩展到食管全周,粘膜红肿、粗糙、增厚,食管粘膜纵形充血、糜烂,皱褶间粘膜呈白色增厚,表面血管消失。粘膜失去柔软度,重者食管下段近贲门部及炎性病变区见食管溃疡。本组58例占32%。重度:食管纤维化及狭窄,内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狭窄及食管裂孔疝形成。本组6例占3%。

    作者:蔺玉河;鞠淑清;黄景光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自拟通络止痛散治疗肋间挫裂伤疗效观察

    肋间挫裂伤在临床上较常见,治疗方法较多。迅速去除病痛,是治疗的关键。近几年来,我们以自拟通络止痛散外敷治疗肋间挫裂伤6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男41例,女22例,年龄大74岁,小18岁,全部病例均有外伤史,左侧损伤27例,右侧损伤29例,双侧7例。1.2 病程 本组病程短6h,长2个月,其中1周以内21例,1~4周33例,1周~2个月9例。1.3 临床表现 急性期胸肋部疼痛剧烈、呼吸时加重。病程长者疼痛随气候变化而加剧,舌苔薄白,脉多沉弦或弦紧。

    作者:王洪岗;史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治愈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并发念珠菌创面脓毒症1例

    1998年9月18日我院收治1例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并发白色念珠菌创面脓毒血症,收到较好效果,报告如下。1 病历报告 患者,男,3岁。因沸水烫伤全身多处23d,加重伴呕吐4d,腹泻1d于1998年9月18日转入我院。院外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创面行包扎疗法。查体:T 38.8℃,P 180/min,R38/min,体重10kg,抱入病房,危重贫血面容,体型消瘦,精神萎糜,口唇紫绀,结膜苍白。心肺未见异常。躯干、双臀、双大腿、会阴部烫伤,总面积30%,均为Ⅲ度。创而低于周围正常皮肤约0.5cm,绝大部分创面可见乳黄色颗粒,灰白斑点,有一层膜状物,小部分散在坏死痂壳上可见霉斑。血常规:WBC 3.4×109/L、L 0.64、N 0.35、RBC 1.71×1012/L、HGB42g/L;肝功:PRO 46.2g/L,ALB 23.6g/L;肾功:BUN 1.18mmol/L、CERA 75μmol/L、UA 50μmol/L;电解质:K+2.4mnol/L,Ca2+1.83mmol/LCO2-CP 18.47mmol/L;创面、大便及尿培养均为白色念珠菌,而血培养为阴性。故诊断:①小儿特重Ⅲ度烫伤30%伴真菌感染;②中度营养不良;③电解质紊乱。入院后立即停用全部抗生素,静滴氟康唑50mg,1/8h;口服制霉菌素,10万U,3/d、丽珠肠乐胶囊,1/2粒,2/d;创面以1%酮康唑混悬液纱布半暴露换药,1~2/d。住院10d后,创面、大便及尿培养转阴,真菌感染得到控制,停用氟康唑、酮康唑。住院15d后,创面培养为大肠艾希菌,WBC 14.8×109/L,并细菌感染。静滴头胞噻肟纳1.0,1/12h,创面用利福平0.3g+0.9%NaCL液100ml稀释换药,2/d,6d后细菌感染控制。同时采取多次小量输血2 000ml、血浆400ml、白蛋白50g等,加强全身支持以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增强免疫力;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待创面肉芽新鲜、红润、无水肿、无明显分泌物,于住院21d、34d分别行自体头皮刃厚皮移植术。术中肛周行密集植皮,术后注意扩肛预防肛门狭窄。住院52d创面封闭,痊愈出院。2 讨论 白色念珠菌存在于空气中,潮湿环境更易生长,念珠菌感染多局限在烧伤创面表面,罕有侵袭到创面下组织。小儿特重Ⅲ度烫伤,应早期多次切痂植皮适时封闭创面,严格控制广谱抗生素应用时间和种类,在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口服制霉菌素或氟康唑;定期作创面、口腔、痰、尿、粪便等真菌培养。创面感染真菌,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积极营养支持,维持内环境稳定,加强会阴部护理,肛周行密集植皮,术后注意扩肛预防肛门狭窄。

    作者:陈能彬;胡静;袁文周;帅秀蓉;曹晓涛;刘永林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吸入普米克对支气管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影响(附100例分析)

    1997年6月-1998年6月我院门诊与病房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男75例,女25例,年龄8~50岁,病程2~30年,作为观察组,应用阿期特拉产普米克气雾剂,每支200喷,3/d,每次2喷,另选同类患者100例为对照组,应用上海第一制药厂产舒喘灵气雾剂每支200喷,3/d,每次2喷,疗程为1年6个月。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道反应及肺功能测定值比较,用药前各项指标基础差异,无显著性,P>0.05,用药后1年观察组FEV1由(1.82±0.48)L增至(2.50±0.45)L,PEFR由(3.40±1.31)L/S增至(4.54±1.21)L/S,气道反应性PD20FEV1(0.48±0.16)μmol/L增至(6.94±1.02)μmol/L,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而对照组须由(1.90±0.32)L增至(2.20±0.40)L,PEF由(5.30±0.68)L/S增至(4.00±1.39)L/S,相差有显著性,而PD20FEV1无明显变化。 应用普米克进行雾化吸入有较强的抑制介质释放的功效,吸入后气道反应明显降低,从而可使喘哮得以明显缓解。本法使用方便,用量小,易被患者接受,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王淑珍;余亮科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作用

    为探讨人工流产术的佳镇痛方法,笔者将我科目前采用的异丙酚静脉麻醉法与以往镇痛法进行比较分析。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要求人工流产的早孕妇女300例;对照I组为非镇痛组100例;对照Ⅱ组为宫颈利多卡因局麻组100例;Ⅲ组为异丙酚静脉麻醉组100例;受术者术晨禁食水,专职麻醉师行心电监护,并备有呼吸机、氧气,助手通过静脉通路注入异丙酚注射液2.5mg/kg,于1~2min左右注射完毕,待患者意识丧失后开始手术。2 结果 从镇痛效果看,异丙酚组无痛者100%,明显高于利多卡因组(88%)和非镇痛组(40%),有效率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从宫颈松弛程度看,异丙酚组一次性通过6号吸宫器55%,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21%和28%,相差有高度显著性(P<0.01);手术时间从探宫腔至取窥器为完毕,3min完成手术异丙酚组100%,而I组与Ⅱ组分别为83%和94%,相差有显著性(P<0.05),手术中出血量三组无差异。3 讨论 异丙酚静脉麻醉,迅速起效,镇痛彻底,宫颈松弛好,手术操作快捷,安全无副作用,除过敏外,无禁忌证,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经对症处理均自然恢复,无不良后果,所以,在有条件地区,人工流产,异丙酚静脉麻醉是目前好的镇痛方法。

    作者:孙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矿区住院精神患者状况调查

    精神疾病的患病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职业可能有不同的发病特点,本文对矿工人群的住院精神患者进行调查,探索各精神疾病的发病规律,给矿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1]。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1981年6月-1999年6月我院矿工患者931例,其中男719例,女212例,男女之比为1:0.29,年龄18~78岁,平均(37.46±12.70)岁。1.2 方法 用自行设计的矿区住院患者情况调查表。通过病例查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遗传情况、发病原因、住院诊断、发病次数、复发原因及治疗情况等。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本(CCMD-Ⅱ-R)作出诊断[2],以1990年6月1日为界分为两组(1组、2组)。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作者:包广亮;王世方;自孝海;石伯龙;闫社因;胡乐营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Fisher综合征并发延髓麻痹1例报告

    1 病历报告 患者男,55岁。因走路不稳、复视2d,于2000年2月4日入院。在外院诊断为脑干血管病。静滴生理盐水500ml+尼莫地平10mg无效。既往体健,个人与家族史无特殊记载。 查体: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心、肺、腹未见异常。神清语利;眼裂2mm,提眼睑肌力弱,眼球运动受限,各方向均复视;额纹消失,闭目、鼓腮力弱,双侧鼻唇沟变浅;咽反射存在;双上肢肌力5级,双下肢4级;肌张力低,双上肢腱反射减低,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双侧指鼻、跟膝胫试验欠准,RomDerg征阳性;四肢远端音叉振觉减弱、浅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脑膜刺激征阴性。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肌酶谱检查正常。新斯的明试验阴性。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正常。肌电图示:神经源性损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头颅及颈部MRI正常。 入院1d后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查体:双眼裂1mm,眼球固定于中间;软腭不能上提、咽反射消失,四肢近端肌力3级,远端1级。行鼻饲,每d静滴生理盐水1 000ml+丙种球蛋白30g1次,共5d。2周后语音增强,吐字渐清晰,皱额出现浅额纹,四肢远端肌力3级。复查腰穿压力正常,脑脊液无色透明,细胞总数5×106/L,红细胞0,蛋白60mg/dL,葡萄糖5.1rmmol/L,氯110mmol/L。4周后言语基本流利,音调正常,可进软食,四肢肌力4-级。4个月后恢复正常。2 讨论 Fisher综合征属吉兰-巴雷综合征变异型,为免疫介导的炎性脱髓鞘周围神经病。诊断主要强调:①三主征:即双侧眼外肌麻痹,双侧小脑性共济失调,腱反射消失或低下;②脑脊液呈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常在病后1周出现;③预后良好,约2周后逐渐好转,2~6个月恢复正常。应与重症肌无力、脑干血管病、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鉴别。重症肌无力以骨胳肌易疲劳性为特征,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新斯的明试验阳性,单纤维肌电图明显异常。脑干血管病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灶体征,颅脑MRI有相应影像学改变。多发性硬化病变呈多灶性,病情多波动,有缓解复发史,急性期MRI影像学改变明显。本例并发延髓麻痹及四肢瘫痪,较罕见;周围神经广泛受累,但恢复完全,可能与早期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有关。

    作者:张士森;吕莹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腮腺深叶肿瘤53例临床分析

    腮腺肿瘤大部分发生于浅叶,有关报道较多,而腮腺深叶因其解剖部位的特殊性给腮腺深叶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我们收集了53例腮腺深叶瘤病例,就其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做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 1985年7月-1999年3月,我科共收治腮腺肿瘤患者365例,其中53例发生于深叶,占腮腺肿瘤的14.5%,男性38例,女性15例,年龄23~74岁,平均45岁。大多数患者就诊时为无症状的耳垂后下方或口内肿块,少数伴有其他症状。25例患者术前做了针吸活检,40例患者做了局部灰阶超声检查,49例做了CT扫描检查,5例做了术中冷冻检查,28例做了局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上述5项诊断技术中,接受2项(含2项)以上检查的患者43例,1项10例。全部患者均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其中,腮腺全切除+肿瘤切除术46例,经下颌骨入路腮腺扩大切除术7例,腮腺扩大切除术后二期行选择性颈清扫术1例,腮腺扩大切除术+治疗性颈清扫术1例,7例患者术后做了放疗。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对全部患者进行了随诊,时间6个月~6年。

    作者:吕昌惠;缪爱华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的QTd变化以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关系的报道不多。我院观察了1992年1月一1998年12月42例OMI患者,42例正常人及58例AMI患者的QTd、QTcd、QTd/RR以及OMI患者QTd、QTcd、QTd/RR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旨在探讨OMI时QTd、QTcd、QTd/RR的变化及其与左心功能不全的关系,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42例OMI患者,男38例,女4例,年龄53~88岁,平均(68±8)岁;42例正常人,男37例,女5例,年龄42~88岁,平均(66±10)岁;58例AMI患者,男51例,女7例,年龄39~89岁,平均(70±10)岁,除外原有严重心律失常,正在服用影响心脏复极药物,电解质紊乱及高血压病致左室肥厚者。1.2 QTd、QTcd、QTd/RR分析采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纸速25mm/s。分别测量每一导联QT及RR3次,至少测量10个导联,T波终点定为T波回复等电位线的交点,若U波存在,则为TU间低点[1]。QTd定义为QTmax与QTmin差值,QTcd为心率校正QT离散度,用BAZETT's公式校正,即RR定义QTcd=QTcmax-QTcmin除以心动周期(ms),并以百分率(%)表示[2]。1.3 左心室射血分数测量 采用HP-SONOS 1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仪,用Simpson公式计算左室射血分数(EF),将陈旧性心梗患者中EF<0.05者定为左心功能不全组,余为对照组。1.4 统计分析 统计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Student非配对t检验。

    作者:虞意华;陈新宇;严静 刊期: 2000年第10期

  • CT在肺癌分期中的作用(二)

    3.2 在决定N类别上的作用 区域淋巴结在肺癌分期上有重要意义,CT作为一种无创性方法,在观察胸部淋巴结,判断其所在部位及大小,从而在决定N的类别上有重大作用。3.2.1 胸部淋巴结分布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用于肺癌分期的胸内淋巴结分布图首先由日本学者Naruke提出(1978),后为美国胸科协会(ATS)采用、修改和颁布(1983)。1996年UICC将两者统一,于1997年颁布了新的淋巴结分布图。它把纵隔、肺门和肺内淋巴结划分为14区,各区的名称和解剖标记见表1。 在14个区中,1~4区为上纵隔淋巴结,5、6区为主动脉淋巴结,7~9区为下纵隔淋巴结,它们均位于纵隔内,属于N2淋巴结,当有对侧或锁骨上淋巴结时为N3淋巴结。10-14区淋巴结都位于纵隔胸膜反摺外,属于N1淋巴结,10区为肺门淋巴结,11-14区为肺内淋巴结,当X线上见到肺门增大时可能为10和11区淋巴结共同增大结果。除1、7~9区外,其他各区都要分为右(R)和左(L)侧,位于中线上的不分侧别的淋巴结(如3区)则认为是与原发肿瘤同侧的淋巴结。3.2.2 应用CT判断胸部淋巴结的位置 CT对判断淋巴结所在位置及大小上有重要作用,在CT图像上可根据假定的5条解剖上的水平线,方便地把所见到的淋巴结归入胸部淋巴结图中的14个区中,它们是:①左头臂静脉上缘;②主动脉弓上缘;③右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④左上叶支气管开口上缘;⑤气管隆突角。第1线以上为1区,第1、2线之间为2区,第2、3线间之中线右侧为4R区,第2、4线间之中线左侧为4L区,第5线以下至中叶开口处之隆突下为7区,第2线下方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无名动脉前、外侧者为6区,在主肺动脉窗内靠外侧者属5区,靠内侧者属L4区,其余各区根据个别的解剖也很容易辨别。

    作者:潘纪戍 刊期: 2000年第10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主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主办:河北联合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