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亦新;胡旦红
催乳素(PRL)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由198个氨基酸组成的单链多肽激素,分子量22 000,它在结构和生物学特性方面与生长激素(GH)和胎盘泌乳素(HPL)属同类激素。PRL直接作用于体细胞,促进乳腺生长、发育和乳液形成。非妊娠妇女和男性PRL水平相当,妊娠后血浆中PRL水平逐渐增加,在分娩前达到高峰,哺乳期PRL分泌进一步增加。PRL呈脉冲式分泌,情绪波动、创伤对PRL的分泌有明显影响。近年来有作者发现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清PRL升高。目前对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充分,国内仅徐有奇等[1]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含量变化进行了观察。为了解急性颅脑损伤对下丘脑一垂体功能的影响,并期望能为临床判定颅脑损伤程度及术后提供新的参考指标,我们对33例各种类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了PRL测定,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共30例,均为我院健康献血员,体检排除心、肺、肾脏疾病。其中男15例,女15例(无妊娠、哺乳期妇女)。年龄20~45岁。颅脑损伤(观察组):共33例,其中女9例,男24例,均为我院1997年11月一1998年3月间脑外科住院患者,年龄1~69岁。颅骨折伴脑外伤(脑挫伤或脑挫裂伤)12例,脑外伤21例。将患者按入院时格拉斯昏迷分级记分(GCS)进行分组,轻型组13~15分,昏迷20min以内;中型组9~12分,昏迷20min~6h;重型组3~8分,昏迷或再昏迷6h以上。
作者:陈烽;张又萍;程家坤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肺间质疾病虽然有诸多病因,但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自然演变和预后均有不同,但肺间质纤维化是许多病因不同的肺间质疾病的终结局。肺间质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渐进性劳力性气急、干咳、双下肺吸气末捻发音,弥散功能减退,X线胸片示双肺弥漫性网格状阴影,终可导致严重的双肺间质纤维化及呼吸衰竭。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Pulmonary Fibrosis,IPF)是间质性肺病的代表性疾病,系指病因不明,局限于肺部的肺纤维化。也称为Hamman-Rich综合征,隐原性致纤维化肺泡炎(Scadding),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 intersititial pneumonia,IIP),特发性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IPF等。本病的早期为肺泡炎,但随之出现的肺间质纤维化贯穿整个病程。以往大多数文献以特发性间质性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命名,但近10年来对肺纤维化的病理和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认识肺纤维化的病理经过:各种不明的致病因子→肺泡炎症→上皮基底膜遭致破坏→肺泡腔内纤维化→终肺泡结构破坏→形成肺纤维化和囊泡蜂窝肺[1]。在肺纤维化形成和发展,细胞因子介导的肺泡炎及其后的肺纤维化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能针对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因子并加以阻断,有可能改善目前传统肺间质纤维化治疗不尽人意的现状,开辟治疗肺纤维化的新途径。本文报告有关肺间质纤维化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蔡后荣;郑培德 刊期: 2000年第12期
重度妊高征是产科严重的并发症,对母婴生命健康危害很大。及时终止妊娠,可减少母婴围产病率和病死率。我院在治疗上除应用硫酸镁解痉,扩容纠正血液浓缩外,并将及时终止妊娠作为重要的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82例重度妊高征终止妊娠的方式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发生率1990年-1998年我院孕产妇共20 362例,其中妊高征1 032例,重度妊高征82例,发生率为0.40%,其中先兆子痫54例,子痫28例。1.2 年龄、孕产次及孕周年龄20~38岁,其中22~30岁67例,占81.70%,初产妇多于经产妇,初产妇69例,占84.14%。孕周30~36周16例,占19.51%,37~40周61例,占74.3%,≥42周5例,占6.09%。1.3 临床表现1.3.1水肿(+~++)74例,占90.24%。无水肿8例,占9.75%。1.3.2蛋白尿无蛋白尿6例,占7.31%,蛋白(+~++)76例,占92.86%。1.3.3高血压均有不同程度高血压(19~28/13~17)kPa。1.3.4眼底检查全部病例均行眼底检查,均有视网膜小动脉痉挛改变,有视网膜水肿或棉絮状渗出物改变6例,占7.13%。1.3.5症状和体征先兆子痫中三大体征伴头晕、头痛、跟花、恶心、胸闷等症状者21例,占25.61%。子痫组三大体征伴头痛及抽搐,抽搐少1次,多5次,平均抽搐1.6次。产前子痫8例,7例在住院前发生。产时子痫9例,抽搐发生在活跃期5例,子宫口近开全2例,第二产程1例,产后子痫11例,抽搐发生在产后2h内者10例,发生在产后3d 1例。1.4 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1例,占25.60%;臀位助产1例,占1.22%;胎吸术4例,占4.87%;产钳术3例,占3.60%;剖宫产术53例,占64.60%。其中以重度妊高征为手术指征者35例(先兆子痫23例,子痫12例),以重度妊高征为手术指征产妇,术后无一例发生抽搐。
作者:瞿福娟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性,25岁,因外伤致左上腹疼痛24h,加重6h入院。B超提示:脾脏“Y”型破裂,腹腔积血多,实验室检查:Hb94g/L,WBC 12.7×109/L,N 0.86。查体:T 36.5℃,P120/min,R 24/min,BP 10.0/6.0kPa,面色苍白,腹部轻度隆起,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明显,移动性浊音阳性,腹腔穿刺抽出4.0ml不凝血性液体,初步诊断:外伤性脾脏破裂,急行剖腹探查,脾脏切除术。术中见脾脏呈“Y”型真性破裂,脾蒂撕裂严重,腹腔积血多,结扎脾蒂并将脾脏切除,吸净积血,探见左肾上极包膜破裂3cm×2cm,行修补术,术后第1d WBC异常增高,持续在(42.5~69.7)×109/L,N 0.98~0.99,T37.8~38.5℃,腹部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切口无感染征象,引流物为极少量血性液体。经注射青霉素G钠,甲硝唑足量抗炎治疗,4d后WBC减少,术后1周降至正常。半个月治愈出院。2 讨论2.1 脾脏是人体大免疫器官,内含大量免疫白细胞。本例脾脏“Y”型真性破裂、脾蒂撕裂,左肾上极包膜破裂。白细胞随血液流入腹腔,伤后30h方就诊行脾脏切除、左肾修补术,期间通过腹膜吸收,已有大量白细胞入血。2.2 患者外伤性脾脏破裂、左肾包膜破裂、伤后行脾脏切除左肾包膜修补术,机体受到严重创伤,引起应激性白细胞增高。2.3 在血液中,各种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70%,其中绝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约有50%随血液循环,称为循环粒细胞,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循环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于小血管壁上,称为边缘粒细胞,本例外伤性脾破裂,左肾包膜破裂,并行脾脏切除,左肾包膜修补术,患者机体处于紧张状态,加之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素,动员了大量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中。
作者:张达坤;冯希全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女,26岁,G1P0孕39+3周,因阴道少量流液,胎动减少1d于2000年7月2日18:00急诊入院。患者平素体健,孕期及入院体格检查无异常,胎心率监护55min,基线率160bpm,无胎动,两次重度变异减速呈U型,4次轻度变异减速,根据Fischer评分2分。超声检查:右枕前位,胎动胎心可及,双顶径8.3cm,股骨长径7.1cm,胎盘位于后壁Ⅲ级,羊水指数9cm,颈部见4个踞齿状切迹,其上可见纤细等号样强回声,提示:宫内孕,活胎,右枕前位,脐带绕颈。即行急诊剖宫产,术中见羊水量350ml,粘稠,Ⅲ度混浊,娩出一男婴,脐带绕颈4周,重2 580g,评分1分,抢救后5min评6分,10min评8分。产后8d母婴平安出院。随访至今婴儿情况良好。2 讨论胎儿脐带绕颈常见1~2周,4周少见。而脐带绕颈的胎儿常常在胎心监护图上出现变异减速,但无特异性,如还可见于羊水过少、各种原因引起的胎儿宫内窘迫等,而此时超声检查显得尤为重要。本例在胎心监护图出现重度变异减速时,能及时超声检查发现脐带绕颈4周,胎儿严重缺氧,由于处理及时,婴儿预后较好。所以妊娠晚期胎动或胎心出现变化时应常规超声检查。
作者:范亦新;胡旦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男,23岁。因间断头痛、全身乏力、咳嗽5d,加重伴发热、呼吸困难3d于1999年2月15日入院。既往健康。查体:T 37.6℃,P 110/min,R 26/min,BP16/10kPa,呼吸表浅,口唇略发绀,无颈静脉充盈,胸廓对称,两肺叩诊清音,肺肝界位于右侧锁骨中线第5肋间,两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吸气未显著。HR110/min,律整未闻及杂音,腹平软,肝、脾不大,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经抗生素治疗,呼吸困难仍进行性加重,于入院第3d出现肢端湿冷、少尿、BP:11/7kPa,考虑并发循环衰竭。胸部X线片:两肺下叶见弥漫小斑片状浸润影,密度不均,边界不清,心膈影正常。心电:窦性心动过速,下壁心肌缺血。血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升高4倍。入院第2d发病第6d IgG抗体效价1:32,恢复期发病第25d抗体效价1:160。痰菌培养:分离出嗜肺军团杆菌肺亚种。血气分析:PaO2:7.86kPa,PaCO2:5.52kPa,BE:3.4mmol/L。诊断:军团菌肺炎,Ⅱ型呼衰,休克型肺衰。治疗:红霉素0.9g 2/d静滴,利福平0.45g 1/d口服。配合吸氧、改善通气、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治疗20d,治愈出院。2 讨论军团菌肺炎为一急性细菌性传染病,病变主要累及肺脏,本病多呈散在或暴发流行,夏秋季多发,由空调、供水系统、雾化吸入污染的水源所感染。潜伏期2~10d,病情进展迅速[1],如贻误诊治时机,可并发呼吸、循环衰竭,常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做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学检测,血清抗体检测对及早诊治抢救极为重要。
作者:孙丽;张春雨;刘莲英;赵建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深静脉血栓是一种严重威胁机体健康的疾病,由于可并发致命性肺栓塞和远期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这个潜在的致命或致残性的疾病已被公认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在西方国家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未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40%~70%并发深静脉血栓,而致命性肺栓塞为1%~5%[1];在亚洲,过去多数学者认为亚洲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要低于西方国家,但近年来深静脉栓塞的发病率已有上升趋势,1996年马来西亚DHilon报道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64.3%发病率已和西方国家相近[2]。我国人工关节外科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日益普及,深静脉血栓及其继发的肺动脉血栓和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已倍受国人关注,由于深静脉血栓仅凭症征诊断符合率很低且多数深静脉栓塞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因而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特殊的检查手段,超声多普勒和静脉造影诊断深静脉血栓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方法,但两种检查方法各有利弊,为此我们设计一组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病例对这两种方法的优劣作以下对比分析。1 病例和方法1998年8月-1999年5月对我科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行彩色超声多普勒和上行性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术后是否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共48例,54个人工关节。其中男性20例,女性28例,年龄32~80岁,平均62岁。体重50~94kg,平均68.25kg。
作者:徐斌;胡勇;华兴一;张建湘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目前C肽的检测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以评价胰岛β细胞的功能。本研究选择尿毒症血透患者及正常对照组,通过血糖、血浆C肽和胰岛素含量的检测,了解上述肽类激素在尿毒症时血浆水平的变化。1 材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组(HD组):为在本中心进行规律透析的患者29例,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56±13)岁。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24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1例。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规律透析1年以上。无并发糖尿病及急慢性感染,肝功正常,无肝硬化等严重病变。每周透析2~3次,每次5h。全部应用聚砜膜透析器,应用碳酸氢盐透析液,血流量200ml/min,透析液流量500ml/min。正常对照组(C组):33名健康志愿者,男14例,女19例,平均年龄(52±12)岁。常规体检正常,无糖尿病、肝肾疾病。1.2 观察指标与实验方法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组及对照组均于清晨空腹(血透组为透析前)取静脉血。C肽、胰岛素浓度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试剂盒购自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血肌酐、尿素氮、血糖检查均应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1.3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两组t检验、直线相关分析进行数据处理,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作者:王英;刘惠兰;姚英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近年来,细胞凋亡(apoptosis)分子机制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中一个十分新的、受人关注的热门课题。细胞凋亡是细胞生命周期的终生理过程,它对生物个体的发育、存活以及保持正常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义,细胞凋亡规律异常,会引起许多疾病。涉及凋亡调节和调控的基因产物对于疾病诊断和介入治疗是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它们使许多疾病的治疗获得新的希望。本文复习文献对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学及生化特征、调控基因及其与疾病的关系做一概述。1 细胞凋亡的概念自17世纪英国科学家发现细胞以来,在长期的观察、实验研究中,人们发现生物体内大多数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不停地生长繁殖并取代衰老、死亡的细胞,从而保持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本世纪60年代Locksin等学者称这种细胞死亡现象为生理性程序性细胞死亡[1]。1972年,Kerr等人根据许多正常组织中存在散在不完整细胞及细胞碎片的形态学特征,首先提出了生物学中的凋亡概念,即细胞发生自然死亡或细胞自杀,称之为凋亡[2]。目前认为细胞凋亡是在某些生理或病理因素诱导下,激活膜信号系统,启动自身内部机制,主要通过内源性DNA内切酶的激活而发生的自然死亡现象,它是一种遵循自身程序结束其生命的主动的细胞学过程,能及时清除过多的、衰老的或受损的细胞[3],从而保持机体的稳态。Williams形容它象秋天树叶的凋落一样,是与有丝分裂功能相反的调节细胞群体的方式。
作者:于红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995年1月-2000年2月采用显微镜下囊壁切除加脑池交通术治疗外侧裂池蛛网膜囊肿20例。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3~42岁,平均11岁。20例均行头颅CT检查。本组均采用显微镜下囊壁切除加脑池交通术。常规额颞扩大翼点开颅,充分显露侧裂池囊肿后,在显微镜下仔细分离囊壁与外侧裂及血管的粘连,放出适量脑脊液,反复冲洗囊腔,尽量切除外侧囊壁,分离囊壁周边反折部与脑表面的粘连,并充分切开内侧囊壁,广泛打开囊肿周围脑池,建立与周围脑池的交通。2 结果本组手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消失。远期随访6个月~3年,复查CT12例,囊肿消失3例,明显缩小8例,稍有缩小2例。3例精神和行为异常得到改善,1例继续抗精神治疗。2例癫痫患者已停用药物,另4例仍服药治疗,但均能生活自理,恢复良好。
作者:李冰;李增敏;王明阳;李照建;卢乐磊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们采用前列腺素E1(PGE1)利多卡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69例,现将临床经验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从1997年以来采用前列腺素E1(PGE1)利多卡因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9例,其中男37例,女32例,年龄(47±19)岁,1型糖尿病7例,2型糖尿病62例。在应用降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生理盐水250ml或500ml加PGE1 100mg、2%利多卡因10ml~20ml,1/d,2周为1疗程,部分患者应用2个疗程。2 护理措施2.1熟悉药物作用机制PGE1具有抗凝、改善微循环,从而达到修复病损神经的作用。利多卡因对中枢和周围神经有镇静、止痛的作用,同时对周围血管也有直接的扩张作用。
作者:魏素兰;海洁;付慧清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NO的结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近年来发现的机体内的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信使和效应分子,其分子量小,半衰期短。80年代初,Robert等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一种被他命名为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ndothelum-derived relaxing factor,EDRF)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维持血管张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Furchgott和Ignarro于1986年分别提出了EDRF就是一氧化氮的观点,并被Palmer等于1987年证实,内皮细胞确实可以释放一氧化氮。近研究表明,EDRF并非单一分子,而是氮氧化合物的统称,NO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分子之一。它在呼吸、消化、神经、心血管及免疫系统等有着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体内的一氧化氮是在一氧化氮合酶(NO Synthase,NOS)的催化下,利用L-精氨酸(L-arginine,L-Arg)和分子氧,并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苷磷酸(NADPH)参与下生成的。目前已发现的NOS有三种类型:内皮型NOS(eNOS),神经元型NOS(nNOS)和诱导型NOS(iNOS)。前两者合称为结构型NOS(cNOS)。它不被糖皮质激素抑制[1],当受生理刺激活化后可释放少量NO,具有调节血管张力,维持神经传导等生理功能[2],iNOS分布范围广泛,当被激活后可合成大量NO,且持续时间较长,引起血管的持续扩张及血管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下降,并与NO的细胞毒作用有关[2,3],但糖皮质激素、转移因子-B等可抑制其作用,测定外周血NO2-,NO3-可作为反映机体NO合成水平的良好指标[4]。
作者:孙波;殷秀芝;张辉 刊期: 2000年第12期
由于上颌窦发育过大,牙根尖接近窦底,拔牙时可造成上颌窦穿孔,根尖进入上颌窦内,并可出现口腔上颌窦瘘[1]。上颌窦开窗术取残根等方法手术损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我科于1998年4月-2000年4月应用鼻内窥镜行上颌窦内残根取出术,并应用其配合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应用鼻内窥镜取出上颌窦内残根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34~55岁。4例患者口腔上颌窦瘘瘘孔面积0.2cm×0.5cm~0.3cm×0.5cm,+7瘘孔1例,+6瘘孔2例,6+瘘孔1例。术前残根定位方法:拍X线瓦氏位片确诊上颌窦内残根后,行上颌窦CT冠状位扫描定位。手术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口内、口周及患侧鼻腔。2%的卡因行患侧鼻腔粘膜表麻,1%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行患侧下鼻道和瘘孔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应用4mm硬管鼻内窥镜经下鼻道造孔进入上颌窦,窥见残根后将其取出。对于较大的残根可用小筛窦钳经过瘘孔取出。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在窥镜视野内清理瘘孔周围的肉芽组织、残留的骨碎片后行口腔上颌窦瘘修补术。术后给滴鼻剂滴鼻。
作者:高永波;张玉山;张学斌 刊期: 2000年第12期
对我院1995年1月-2000年1月收治的36例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患者所行手术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扩大高位肝门胆管Y型切开取石,盆式狭窄整形11例;胆总管右肝管切开取石8例;右前支胆管切开显露右后支胆管取石5例;右后支胆管狭窄成形术3例;左肝管胆总管切开取石9例。36例患者中,同时行左肝外叶切除4例,方叶切除1例。行胆肠内外引流术8例,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单纯胆总管T管引流附加左肝外叶切除术4例。36例患者中疗效优29例,占80 5%;良6例,占16.7%;差1例,占2.8%;疗效优良率占97.2%。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处理原则为除去狭窄梗阻,去除病灶,引流通畅。术前应对患者详细检查,在明确肝内胆管结石并狭窄的分布情况下,拟定不同的肝内胆管显露途径及狭窄处理方法。
作者:王勇;陈忠东;杜富波;胡海燕;周晓兰 刊期: 2000年第12期
我院从1991年4月-1999年10月,收治脊椎骨折并截瘫298例,其中下腰椎骨折并发脱位截瘫38例,采用RF钉固定悬吊及植骨融合治疗第5腰椎(L5)骨折、滑脱并发截瘫6例,获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6例均男性,年龄21~38岁,平均29岁,受伤原因:坠落伤2例,压伤4例,L4、5骨折3例,L5骨折3例;伤后Ⅱ度滑脱4例,Ⅲ度滑脱2例,6例均有附件骨折。按Frankel分级为B-E级,全瘫6例。伤后手术时间3~6h,平均4h。1.2治疗方法采用RF钉后路固定术式,连续硬膜外麻醉或腰麻,取俯卧位JK-I型脊柱手术托架,以L5棘突为中心显露L4、5、S1的棘突、椎板。咬除L5棘突及椎板,保留L5关节突,显露椎管,清除血肿及碎骨块,摘除椎间盘组织,彻底环状减压后,取L4椎弓根进钉,(还可跨椎体固定)下方取双侧髂后上棘的上方髂骨翼厚处,骶髂关节上沿或L5、S1椎间隙下0.5~Icm处。进钉点与髂骨平行向后10°打钉,进钉到位时钉尾部不能高于髂骨翼后方,佳位同髂骨翼水平高度。(如果高出髂骨翼高度说明进钉角度过大,术后缝合皮肤增加张力,平卧时易压破皮肤)。取L5双侧小关节突打孔或在L5双侧横突各穿一根钢丝与装置RF钉横杆联结,两根钢丝加力悬吊在RF钉横杆上,见L5复位满意后,对称性拧紧RF钉横杆。利用咬下的L5棘突或取髂骨条片植入L4、5、S1椎弓根外侧部,术后2h翻身,20%甘露醇250mL,地塞米松30ml。连用3d,床上练习双下肢肌力。80d下床活动。
作者:李明道;吴国兰;朱雄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者42岁,因闭经3个月,下腹疼痛12h,于2000年3月16日急诊入院。患者孕2产1,在外院因继发不孕多次输卵管通液,造影以及其他综合治疗数年。平素月经规律,周期30d,末次月经1999年12月19日,性状如前。停经30+d查尿妊娠试验阳性,孕早期正常,12h前性生活后出现全下腹剧痛,持续性伴便意感及恶心,无呕吐、无阴道出血,无面色苍白无晕厥。给青霉素抗炎、止血芳酸止血后腹痛略缓解。B超示:盆腔横切见左右两个子宫,右侧子宫前位,内可见一胎儿,胎心胎动可及,胎儿坐高60mm,羊水平段24mm,左侧子宫三径70mm×50mm×63mm,宫腔分离14mm,肌层光点分布均匀,双侧卵巢均显示不清,腹腔内见厚50mm游离液暗区,拟腹痛待查:妊娠黄体破裂?双子宫内早孕收住院。检体: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精神可,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下腹压痛、轻度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妇检:外阴、阴道正常,宫颈:着色,向左举痛,宫体平位如孕2+个月大小轻度压痛,右侧紧贴宫体似及一如正常子宫大小包块,触痛明显,界不清,左侧附件区触痛未及包块。治疗:入院后予抗炎止血纠正贫血治疗,腹痛渐缓解,但余体征仍存。3月20日复查B超示:子宫前位,三径78mm×60mm×70mm,于宫腔内可见积液54mm×42mm×15mm,子宫右上角见98mm×47mm×90mm孕囊回声,内见卵黄囊、胚芽及心血管搏动,双顶径23mm,孕囊外未见子宫肌层回声,子宫直肠窝见厚28mm液性暗区,剖腹探查,术中见腹腔内游离血1 000ml,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双卵巢外观无殊,右输卵管伞端膨大如120mm×110mm×120mm大小,抱球式环抱一孕囊及胎盘组织。孕囊大约100mm×60mm×90mm,内可见如孕12周大小胎儿在活动,羊水色清。胎盘附着于伞端下极,有少量渗血。左输卵管积水。遂行右输卵管切管术十左输卵管造口术。术后诊断:右输卵管伞端妊娠。2 讨论输卵管伞端妊娠以早期出现症状为多,该例孕13周尚未破裂实属罕见,该例临床及B超曾误诊,故建议任何时期的妊娠,B超检查仍应警惕其孕囊外是否有子宫肌层回声,以及时确定宫内、外妊娠。
作者:陈文兵;吕杰强;朱雪琼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股骨颈骨折并发同侧股骨干骨折临床上较少见,治疗较困难.自1997年我院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该种骨折5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张元智;刘保华;朗国兴 刊期: 2000年第12期
为了解机体被汉坦病毒感染后的免疫反应性,我院对16例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急性期的体液免疫学指标IgA、IgG、IgM和补体C3及T细胞亚群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和CD4+/CD8+比值的变化,进行观察,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对象观察组男13例,女3例,年龄19~51岁。诊断按1987(59)卫生部(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试行)》标准,并经特异性HFRS单克隆抗体检测证实;对照组为我院健康查体人员,男21例,女7例,年龄18~50岁。1.2 体液免疫学指标的检测免疫透射比浊法,试剂盒由伊利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操作。1.3 T细胞亚群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试剂盒由武汉生物制品所提供,按说明书进行操作。2 结果2.1 体液免疫学指标检测结果见表1 HFRS患者在急性期IgG、IgM和补体C3的改变明显,P<0.01,IgG、IgM明显升高,C3明显降低;IgA增高也较明显,P<0.01。
作者:宋家政;孙晓婷;姚传华 刊期: 2000年第12期
1 病历报告患儿,男,2岁,6d前患儿出现右上肢、面部抽搐,频繁眨眼,四肢抽动。在当地医院用止惊药治疗后,抽搐停止,清醒后又抽搐。2d前出现发热,体温38℃。于1999年3月25日入院。查体:T37.7℃,精神差,面色、睑结膜、甲床苍白,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软,R38/min,HR120/min,四肢肌张力增高,病理反射未引出,脑电图检查:弥散性异常(见尖、慢波),CSF:外观清亮透明,WBC50×106/L,N 0.44,L0.56,蛋白定性试验(-),糖、氯化物正常。血常规:RBC2.21×1012/L,Hb 60g/L,WBC 5.6×109/L,N 0.4,L 0.6,Rc0.1,Ca+2.19mmol/L。诊断:①病毒性脑炎;②营养不良性贫血;③中度贫血。给予止惊,降颅压,抗病毒治疗,体温降至正常,清醒后仍抽搐。追问病史,患儿系纯母乳喂养,未添加任何辅食,发育欠佳,同时患儿抽搐时能正常吮奶。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生活跃,见巨幼红细胞,由于本院条件有限,未作血清VB12,叶酸测定。修正诊断:①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②中度贫血。给予VB12及叶酸治疗,精神好转出院,继续治疗。随访5个月患儿震颤逐渐减轻,后完全停止。2 讨论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除贫血的一般表现外,常有神经精神症状。本例误诊原因,①采集病史不够全面;②对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神经精神症状特别是神经器质性病变表现认识不够准确;③与营养性巨幼红细胞贫血神经精神症状常见为四肢震颤,而同时出现面肌震颤,频繁眨眼少见有关。
作者:许丹;简春宣 刊期: 2000年第12期
血管钠素肽(vasonatrin peptide,VNP)是Wei[1]等于1993年首次合成的一种具有利钠利尿作用的类心房肽物质,其结构是心房利钠尿肽和C型利钠利尿肽的嵌合体。本研究以正常及心肌缺血SD大鼠为动物模型,初步观察了VNP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影响,以探讨其生理及病理学意义。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与分组SD大鼠16只,雌雄不限,体重270~300g,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于观察VNP对正常及心肌缺血大鼠左室收缩末压(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pressure,LVSP)、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平均动脉压(meamartery blood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及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影响。1.2实验方法SD大鼠用戊巴比妥钠(40mg/kg)常规麻醉后,气管插管,正压人工呼吸。其中正常组大鼠采用常规血流动力学方[2]分别测定计算给药(VNP5μg/kg,iv)前后LVSP、CO、MAP、HR和TPR的变化。心肌缺血组大鼠则以0号丝线结扎左冠状动脉,造成结扎以下部位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待动物稳定20min后再给药观察各指标变化。1.3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均表示为x±s,用配对t检验统计学分析。
作者:程树亮;季忠军;李冰;王跃民 刊期: 200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