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毛雪文

关键词:关节炎, 类风湿, 针刺疗法
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风寒湿痹型RA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刺结合艾灸治疗,对照组40例采用针刺结合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治疗.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8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度、活动度评分及双手握力、晨僵时间较本组治疗前均改善(P<0.05),且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 针刺结合艾灸治疗风寒湿痹型RA较针刺结合TDP疗效明显.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针刺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症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干眼症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1组50例采用针刺联合超声雾化治疗,治疗2组50例单纯针刺治疗,对照组50例仅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治疗.均14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症状积分、泪液分泌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染色等结果评价疗效.结果 治疗1组总有效率89%,治疗2组72%,对照组40%,治疗1、2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2组治疗后症状积分、泪液分泌试验、BUT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1组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治疗2组、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后症状积分及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均改善(P<0.05).结论 针刺联合超声雾化治疗干眼症临床疗效好.

    作者:刘嘉立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干预对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的影响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1],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经济负担.

    作者:何兴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加味六味小青龙颗粒剂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痰湿蕴肺证疗效观察

    急性支气管炎指支气管黏膜发生炎症,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之后,气管常同时受累,冬春季节发病较多,3岁以内小儿多见[1].本病痰湿蕴肺证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肺部啰音等症状较重,迁延时间较长.而西医在抗感染加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仍持续存在,不易完全消除.

    作者:吴振辉;王有鹏;孟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温肾逐瘀壮骨汤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占髋部骨折的31%~51%[1].2011-01-2013-01,我们采用温肾逐瘀壮骨汤结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结果如下.

    作者:李江山;张志强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疏肝滋肾法治疗女性骨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

    骨关节炎是以关节疼痛、僵硬、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为主的病变.研究发现,骨关节炎在女性中尤其多发[1],且雌激素是骨代谢中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2-3].故女性体内雌激素的水平对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011-04-2014-03,我们应用疏肝滋肾法治疗女性骨关节炎30例,并与壮骨关节丸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薄云;夏冰杰;何明春;王春英;彭金玲;宣相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临床分析

    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易反复发作,逐年加重,不能治愈,患者不能进行体力活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008-02-2012-05,我们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40例,并与单纯西医常规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刘金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护理干预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在中医治疗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中的应用.方法 将100例DED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予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护理组50例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2组护理前后阴茎动脉(阴茎背动脉、左侧和右侧海绵体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变化,比较2组勃起功能疗效及性生活质量评分变化.结果 2组护理后阴茎动脉PSV均较本组护理前升高(P<0.0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勃起功能疗效相当.护理组护理后3、6个月性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理后同期(P<0.05).结论 在中医治疗DED的同时辅以个性化护理干预措施,对提升患者治疗后的性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严春梅;郑澜;刘伟英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逍遥散加减调节卒中后抑郁症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细胞凋亡、调控基因与卒中后抑郁症(PSD)的相关性及中药对PSD的调节作用.方法 将51例PSD患者予逍遥散加减治疗21 d,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表达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40例进行比较;统计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淋巴细胞凋亡率及Bcl-2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除淋巴结肿痛、嗳气、呃逆、咳嗽、恶心、呕吐、便秘、吐酸、嘈杂、口干、口渴等症状外,其余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P<0.05).结论 PSD的发病过程存在着细胞凋亡,且中药治疗有一定调节作用.

    作者:蒋金鹏;车媛;刘洪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针刺合谷、太冲为主治疗胞轮振跳40例

    胞轮振跳,又名睥轮振跳(《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俗称眼眉跳,在《目经大成》上称为“目瞤”[1].相当于西医的眼肌痉挛、眼轮匝肌抽搐,类似肌纤维颤抽现象,也包括面神经痉挛所致的眼睑抽搐.

    作者:吴雪;杨佃会;房(翳)恭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降压达标对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1].溶栓治疗于2010年被《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推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首选治疗方法[2].此前,多项研究显示极高的血压不利于脑梗死恢复[3].因此,我实验中心观察降压达标配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能否降低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死亡率并提高生存患者生活质量,结果如下.

    作者:温会新;陈建权;赵宏伟;陈玉芹;徐连成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改良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治疗中重度直肠前突30例疗效观察

    直肠前突(rectocele,RC)亦称直肠前膨出,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手术仍为目前中重度RC可靠的治疗方法.直肠下端黏膜切除术(stapled transanal rectal resection,STARR)为近年来意大利学者Longo提出的治疗直肠前突的新术式[1].我院率先在河北省引进开展该技术.2010-12-2012-12,我们将STARR术进行改良治疗中重度RC患者30例,结果如下.

    作者:王爱磊;陆庆革;刘宇;陈宏;郑伟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桂枝肌瘤丸联合热熨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5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桂枝肌瘤丸联合热熨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使用桂枝肌瘤丸联合热熨疗法,对照组50例使用抗生素静脉滴注联合透明质酸酶肌肉注射.治疗结束后观察患者临床体征改善情况、血液流变学变化及临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复发率7%,对照组2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桂枝肌瘤丸联合热熨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慢性盆腔痛比抗生素联合透明质酸酶肌肉注射在疗效、不良反应、复发等方面有更多优势.

    作者:王金香;刘素香;董殿芹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学变化.方法 将10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溶栓、抗凝治疗,治疗组5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方口服治疗,2组均治疗10 d.检测2组治疗前后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股静脉内血栓大小及管腔阻塞程度,统计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0%)优于对照组(84.0%,P<0.05).2组治疗后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凝血酶原时间升高(P<0.05),且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股静脉超声影像显示完全通畅率较对照组高(P<0.05),完全阻塞率低(P<0.05).结论 溶栓、抗凝联合中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疗效,可有效促进血管再通.

    作者:刘爱军;李振民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裴正学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DN)是继发于糖尿病的肾小球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据国外有关资料研究显示,DN占糖尿病的47.66%[1].由于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糖代谢障碍、胰岛素功能失调及血糖控制差是造成DN发生的主要原因.DN渐进发展,终导致肾衰竭,是目前公认的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

    作者:展文国;张琦胜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健脾益肾通便法治疗功能性便秘87例临床观察

    功能性便秘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北美患病率为12% ~ 19%[1],我国不同地区统计老年发病率10%~23% [2-3],成人发病率6.07%[4],青少年发病率6.3%[5].本病临床表现为排便间期延长、长时间无便意、排便困难等,老年患者容易产生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目前,临床治疗药物主要为渗透性泻剂[6-7].

    作者:李静君;麻倩;刘宝林;耿长江;刘满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复荣通脉胶囊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影响

    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m,ASO)是指外周慢性动脉闭塞症,以下肢动脉常见,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其中易受累的部位包括小腿胫腓动脉、股腘动脉及主髂动脉,临床表现以间歇性跛行、静息痛、难治性溃疡等下肢缺血、坏死等症状为特点[1],目前尚缺乏疗效显著的治疗手段.

    作者:王庆凯;姚玮;高印生;张君儒;张淑霞;褚国华;王旭初;巩祥胜;王庆海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药穴位外敷联合扶正化降汤治疗慢性肾衰竭40例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穴位外敷联合扶正化降汤治疗慢性肾衰竭(CRF)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CRF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0例子中药穴位外敷联合扶正化降汤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5 d.比较2组疗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肾功能指标[血清尿素氮(RUN)、血清肌酐(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BUN、Cr、Ccr及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改善(P<0.05).结论 中药穴位外敷联合扶正化降汤治疗CRF临床疗效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不良反应少.

    作者:钱少兵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中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内科急症之一,其并发症多,可见休克、心肌梗死、肾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等,如果诊治不及时有可能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做好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并发症的护理是恢复患者健康、提高治愈率的有效途径.

    作者:王玉丽;周泽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推拿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哺乳期妇女早期急性乳腺炎80例临床观察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脓性病症,哺乳期的妇女尤其常见,严重者可影响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在哺乳期妇女急性乳腺炎早期及时开展有效治疗尤为重要.一般患者又因担心西医药物治疗对乳汁产生一定影响,而多采取中医治疗.2010-01-2013-05,我们运用推拿结合背俞穴刺络拔罐治疗哺乳期妇女早期急性乳腺炎80例,结果如下.

    作者:端木香凤;王卿军 刊期: 2015年第02期

  • 美沙拉秦栓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直乙型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60例临床观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chronic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C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其病变主要限于结肠黏膜,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若不及时治疗控制可向近端扩展,乃至遍及整个结肠.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黏液血便等.疾病反复发作,呈慢性经过.

    作者:魏永辉;陆庆革;李春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