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特点

杨春侠

关键词:健康教育
摘要: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对老年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全程.指导、合作或参与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适应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产物.因此,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是影响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中,我们发现老年人接受教育能力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康复.我们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佳效.
河北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

    2003-01-2008-12,笔者采用越鞠丸合保和丸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36例,结果如下.

    作者:郑荣林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120例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予常规西医综合疗法,治疗组7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穴位按摩和隔药灸法等中医疗法.2组均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年龄与总有效率的相关性.结果 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而且2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与患儿年龄呈负相关(P<0.01),患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结论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疗效确切,患儿年龄越小,疗效越好,应及早治疗.

    作者:朱慧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疗效观察

    蚕蚀性角膜溃疡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疼痛性周边角膜溃疡,初发于角膜周边部,前缘呈潜掘状,沿角膜周边部延伸,再向中央葡行发展,后累及全角膜;向深发展可穿孔、瘢痕化及血管化[1],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2006-06-2008-07,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加雾化辅以贝复舒凝胶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10例(12眼),结果如下.

    作者:刘亚男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桃核承气汤合生姜泻心汤治疗慢性肾衰竭100例

    2001-03-2008-12,我们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桃核承气汤合生姜泻心汤加减治疗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100例,并与爱西特药用炭片口服治疗9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张艳枫;靳春凤;李成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慢性萎缩性胃炎

    1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1 胃镜诊断标准①黏膜颜色改变正常为橘红色,萎缩时呈灰白、灰黄或灰色;同一部位的黏膜深浅不一致,红色强的地方也带灰白色,一般灰黄或灰白的地方可有略隆起的小红点或红斑存在;萎缩黏膜的范围或是弥漫或是局部的,甚至是小灶性的,黏膜变薄而凹陷,境界常不明显.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特点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对老年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的全程.指导、合作或参与新型护患关系的建立是适应整体护理模式转变的产物.因此,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是影响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们采用各种方法加强对老年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在评价健康教育效果中,我们发现老年人接受教育能力差,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他们的康复.我们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健康教育,收到佳效.

    作者:杨春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眩晕120例疗效观察

    2007-05-2008-12,我们应用半夏秫米汤加味治疗眩晕120例,结果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本院内科门诊患者,梅尼埃病60例,脑血管性眩晕10例,颈源性眩晕20例,神经官能性眩晕30例;男58例,女62例;年龄34~72岁,平均(52±4.5岁);病程<1年30例,1~3年30例,3~5年60例,>5年10例.

    作者:李金环;吕炳禄;赵建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失眠34例疗效观察

    失眠是常见的睡眠障碍,也是多种躯体、精神和行为疾病所具有的常见表现[1].目前治疗以镇静催眠药物为主,但长期应用副反应大,依赖性强.2007-01-2008-10,我们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失眠34例,结果如下.

    作者:张琴;邓兴瑞;黄芳;万慧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饮食与药物综合治疗体外碎石后输尿管结石81例

    体外碎石后如何综合治疗以保护肾组织、减少治疗次数、加速碎石的排出排净、控制感染、提高疗效及减少复发,已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2008-10-2008-12,我们采用饮食与药物综合治疗体外碎石后输尿管结石81例,并与单纯体外碎石81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代强;戴德银;苟仲勇;赵福胜;李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杨学信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经验

    杨学信(1953-),回族,宁夏医科大学附属银川市中医医院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内科心血管及脾胃病学科带头人, 第一批宁夏回族自治区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近30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到的学术见解.临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现总结其经验如下.

    作者:李志明;朱思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独活寄生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45例

    2006-01-2008-05,笔者应用独活寄生汤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45例,结果如下.

    作者:高春梅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川芎嗪注射液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0.05),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表明治疗组取效迅速.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可以改善病情,提高临床疗效,促进SAP的恢复.

    作者:姚福军;杨丽霞;牛小莉;李双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58例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特点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且易导致急性脑血管病[1]. 2007-12-2008-12,笔者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58例,并与养血清脑颗粒口服治疗3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张菊垣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清肠饮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05例

    2005-05-2008-12,笔者采用清肠饮加味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105例,并与西医常规治疗10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杨桐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补肾中药对体外蛋白非酶糖化产物的抑制作用

    s的IR、相对IR与A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肉苁蓉对非酶糖化抑制作用低于AG.结论 补肾中药怀牛膝、淫羊藿、熟地黄对体外蛋白非酶糖化产物有直接抑制作用.

    作者:王健;李恩;王悦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推拿配合八髎穴拔罐治疗小儿遗尿56例疗效观察

    小儿遗尿是临床常见病,指5岁以上幼童,不能自主控制排尿,经常入睡后遗尿[1].我们采用推拿配合八髎穴拔罐的方法治疗小儿遗尿56例,结果如下.

    作者:李梅;袁军;魏东明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补肾化瘀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肾化瘀法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有一定疗效,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李正秋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下肢骨折患者便秘的针刺及护理疗效观察

    便秘是排便频率减少,7 d内排便次数少于2次,粪便量少且干硬,并常有排便困难的感觉[1].下肢骨折患者因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缓慢,易引起便秘[2].缓泻药易导致腹泻,而灌肠又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2008-01-2009-03,我们应用针刺治疗及护理下肢骨折后便秘患者29例,并与酚酞片口服及常规护理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马天和;孔祥芬;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医证治探讨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为常见且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以视网膜血管闭塞性循环障碍为主要病理改变特征的致盲性眼病.本病多发生于患糖尿病5年以上的患者,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发病率明显升高.其病变分为单纯型和增殖型,单纯型DR眼底病变表现为微血管瘤、出血、渗出,进入增殖期则可见新生血管、纤维增殖膜,并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而导致失明.有效的治疗成为延缓病变发展、降低致盲率的重要措施.兹对DR的中医证治探讨如下.

    作者:戎曙欣;陈小华;肖汇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消瘀化痰饮对非酒精性脂肪肝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T、AST、TC、TG及FPG及、FINS、HOMA-IR,改善肝组织的病变程度,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消瘀化痰饮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肝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调节血脂、血糖代谢,达到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

    作者:刘香蕊;张一昕 刊期: 2009年第07期

河北中医杂志

河北中医杂志

主管:河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河北省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