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风病临床证候多元化及护理对策

王晓灵

关键词:中风, 证候多元化, 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 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候多元化与护理对策.方法 从中风病发病后3个观察期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对不同的观察期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第1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阴虚风动证多见,阳类证为主及阴阳证并见;第2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为主;第3观察期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阴类证居多,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中风病临床证侯多元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使中医护理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20例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行穴位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3个疗程.结果 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结论 穴位注射能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明显改善或消除患儿的运动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

    作者:鲍利利;段庆燕;陈业德;赵忠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医诠释“病梦”

    梦是人类在睡眠状态下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中医对梦的研究早见于《黄帝内经》,它主要是对于病梦的解释.本文通过深入探讨病梦的特征,可以初步了解自己身体状况,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养生及疾病的早期治疗.

    作者:麦华超;胡财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对中医药期刊发展的思考

    中医药学是我国独有的原创医学,是在我国自有的独特科学哲学指导下的医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已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期刊也相应地具有自己别具一格的独特色彩.然而,随着现代科技期刊引入核心期刊理念并实施相关评价时,中医药期刊的步伐却显得有点稍缓了一些.下面是笔者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供同仁批阅.

    作者:杨建宇;范竹雯;李彦知;郑绍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观察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对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晚期胃肠道肿瘤患者进行细胞免疫功能检测及临床症状评分,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分别于2周及1个月后观察细胞免疫功能及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结果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2周后NK细胞、CD4、CD4/CD8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1个月后较治疗2周后升高(P<0.05).治疗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个月后积分亦低于治疗2周后(P<0.05).结论 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能有效提高胃肠道肿瘤晚期患者NK细胞水平及CD4、CD4/CD8细胞比例,从而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赖长沙;李学麟;闫超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

    目的 观察电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电针配合推拿及单纯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96%与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愈显(治愈+显效)率(80%与6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电针疗法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单纯推拿疗法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苏杰宾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如何把握中药的服用时间

    要想提高药物的疗效,不仅要对证用药,适时服药也很关键.古代医家对此甚为重视.《汤液本草》说:“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中药汤剂一般每日一剂,煎二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小时~6小时左右.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胃肠的状况和病情需要以及药物的性质来确定.

    作者:张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梓醇对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目的 通过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考察其是否具有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不同浓度下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 各浓度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相反,从培养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看,浓度为0.1mg·ml(-1)的低浓度梓醇对部分供试土壤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占供试土壤细菌的58%.结论 各浓度梓醇均不抑制细菌生长,相反,梓醇对约58%的供试细菌表现出低浓度时的促进作用,面对其余供试细菌生长则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梓醇对细菌生长不具有抑制作用,但有可能作为一种化感物质或生长因子促进部分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这部分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并有可能作为“优势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失衡.

    作者:刘峰;张恒;丁月芳;展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运动神经元病治疗体会

    运动神经元病为一种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体束征.发病率在0.13~1.4/10万[1].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自然病程2~6年.中医在治疗运动神经元病方面具有一定疗效.笔者收集自1998年10月~2008年10月间治疗的16例患者,对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供大家分享讨论.

    作者:李国庆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艾条燃烧测试试验报告

    本文介绍了一种艾条燃烧烟气生成率的测量装置的设计及原理,并进行了艾条的含水率、灰烬余量及艾条烟气率的测量.试验结果表明:艾条的相对平衡含水率为13.51%,相对含灰量为11.77%,相对烟气生成率为126.42%.本研究为艾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试验方法.

    作者:常小荣;兰蕾;张国山;石佳;谭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香乌消痞汤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 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8例,用香乌消痞汤合莫沙比利治疗,西药组(对照组)48例,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邱志洁;伊春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护理分析

    本文通过总结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心得,并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预防指导等方面总结常规护理方法及意义,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作者:桂琴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1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中112例得到回访,107例屈伸功能良好,优良率达90.7%.结论 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

    作者:赵志强;李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涂福音治疗脾胃病经验

    涂福音教授,幼承家父涂乾照名老中医之家学,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逐渐形成了健脾和胃、调理气机、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注重养阴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师从涂福音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一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38例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病,该病起病急,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对视力损害较大,是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因其高复发率、高致盲率而成为目前角膜病中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缺乏疗效确切的方法和药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既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株的产生,从而防止复发[3].基于此,笔者亦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并与常规西药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庞英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肺津的概念及相关的几个问题

    为了明确肺津一词的概念,笔者从系统梳理文献入手,通过检索《中华医典》,获得所有与肺津相关的条文,统计各涵义出现的比例,用主体涵义定义肺津的概念.并对比与肺阴的不同,对肺阴及肺津(液)的本质进行分析区别,明确各自的涵义,以防止造成理解和交流上的混乱.

    作者:景政;苏新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牛阳教授运用枳实导滞汤治疗慢性结肠炎经验

    慢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牛阳教授认为慢性结肠炎虽病因病机复杂,但基本病机为湿热阻滞胃肠.在治疗时强调以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为主,擅长运用清代名医俞根初的经验方——枳实导滞汤加减,取“轻法频下”之意,疗效显著,特此介绍.

    作者:张伟;牛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国医大师唐由之运用黄芪的经验

    唐由之研究员是我国中医眼科的著名专家,他在处方用药过程中尤爱用黄芪.他认为:黄芪作为补气佳品,能够鼓舞人的正气,预防眼病的发生,和其它药物合理配伍能够增强药效.对于中医眼科而言,黄芪益气升阳的功能,有利于载药上行,起到了引经报使的作用.另外,黄芪药性平和,在处方中大量应用还有调和诸药之意.

    作者:周尚昆;唐由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对照组60例中,治愈7例,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56%;治疗组60例中,治愈18例,显效32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过敏性咳嗽比单纯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王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真武汤合五皮饮治疗水肿疗效观察

    笔者自2001年2月到2010年6月用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水肿54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54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及住院病例.其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小39岁,大80岁,病程6个月~20年,所有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阳虚水泛水肿诊断:全身高度浮肿,腹大胸满,卧则喘促,畏寒神倦,面色萎黄或苍白,纳少,尿短少,舌淡胖,边有齿印,苔白,脉沉细或结代.

    作者:郭慧丽 刊期: 2011年第09期

  • 再识六味地黄丸

    目的 运用中医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六味地黄丸进行阐述,便于学习和掌握,以更好的为临床服务.方法 反复对六味地黄丸及其它方剂进行研究.结果 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可以简单形象地概括为补阴,涩阴,化阴和泻浊四个部分.结论 在临床上可以按补阴,涩阴,化阴,泻浊四个部分为组方原则进行组方,用于治疗其它脏腑的阴虚之证.

    作者:吴亚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