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一斌
中医学对气的论述颇为丰富,可追溯到《内经》时代,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气的各类含义,尤其是气的概念、来源、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可进一步揭示气的实质内涵,为拓展中医气的研究方向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作者:刘晨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对照组30例,予西医常规强心、扩管、利尿治疗;治疗组3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4周为1个疗程.结果 1.治疗组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显效、无效例数分别为8、14、7、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依次为8、9、6、7例,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LVEF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显著(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肯定,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作者:刘东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预防为主、预防为先的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本文从伏贴疗法入手谈中医之“治未病”,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以期民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鉴于疾病谱的变化多端,积极主动地开展预防工作,对于医者而言,不仅是恪尽职守,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相信随着预防知识的不断讨论与普及,民众的患病率会逐渐下降,随之而来的将是更加健康阳光的国民群体.
作者:谷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引言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健身操,其动作舒展优美,编排精致,尤其适合中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慢性病患者的健身保健.练习无需器械,无需场地,简单易学.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老年人的健身保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而八段锦是延缓生理性衰老的有效身心锻炼方法.
作者:穆晓红;刘铜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研究把124例结直肠癌患者按纳入标准纳入研究,将辨证分型分为:①脾虚湿毒;②脾肾两虚;③肝肾阴虚;④气血亏虚;⑤湿热瘀毒五型.治疗1疗程后,观察主要临床症状、生存质量、生存率等.研究显示治疗1疗程后临床症状改善结肠癌有效率为78.85%,直肠癌有效率为61.11%,总有效率为68.54%.其生活质量的改善和临床疗效的提高是成正比的.二者1年生存期达到了100%,2年生存期结肠癌为98.08%、直肠癌为90.27%,而3年生存期结肠癌为82.69%、直肠癌为70.83%.中医辨证论治对结直肠癌的疼痛总有效率为62.9%.随着临床症状的改善,其生存质量的提高和疼痛的缓解呈正相关,说明以扶正抑瘤为治则的中医药对于结直肠癌术后±放化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的提高、腹痛或其他疼痛的缓解是有效的.
作者:吴继萍;冯妮;李晓林;李斯文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唐由之研究员是我国中医眼科的著名专家,他在处方用药过程中尤爱用黄芪.他认为:黄芪作为补气佳品,能够鼓舞人的正气,预防眼病的发生,和其它药物合理配伍能够增强药效.对于中医眼科而言,黄芪益气升阳的功能,有利于载药上行,起到了引经报使的作用.另外,黄芪药性平和,在处方中大量应用还有调和诸药之意.
作者:周尚昆;唐由之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经、带、胎、产是妇女特有的生理特点,它们的正常与否反映了女性身体的健康状况.闭经作为妇科月经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困扰并影响着许多女性的生活.西医认为闭经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症状,可因全身或局部性病变引起,根据既往有无月经来潮,分为原发性闭经和继发性闭经两类.原发性闭经指年龄超过16周岁,第二性征已发育、月经还未来潮者;或年龄超过14岁,第二性征未发育者.继发性闭经指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者,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者.中医学将闭经称之为“经闭”、“血枯”、“不月”、“月事不来”、“经水不通”等.
作者:王小红;李奕祺;郭晓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 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8例,用香乌消痞汤合莫沙比利治疗,西药组(对照组)48例,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邱志洁;伊春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田志纯,女性,79岁,住院号:200601154.以“多饮、多尿、消瘦10年,神志朦胧1天”为主诉于2006年1月28日抬送收住本院内科1区54床.入院诊断:中医:消渴病(肾阴亏虚);西医:1、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2、高血压病2级(高危).3、胸椎压缩性骨折.4、陈旧性肺结核.既往史:2年前患肺结核,曾住本院治疗,好转出院.1周前摔倒致胸椎压缩性骨折.高血压病史、2型糖尿病史10年,服用达美康、拜糖平、二甲双胍,间断服用降压药,否认其他疾病史.
作者:肖丽春;杨煜;陈翎;林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血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中医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运用.方法 共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用疏血通6ml/d,补阳还五汤1剂/d,连用14天;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14天后评价疗效.结果 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而凝血指标(TT、PT、APTT)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明显延长,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疏血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史一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活血散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活血散瘀汤治疗,每日1剂,早晚分服,饭后服用,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每日2次;维生素B1片,每次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0.5mg,每日1次,肌肉注射,10d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0% (95% CI=78.01%~ 96.99%);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95%CI=60.09%~74.9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 =2.4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活血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作者: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是眼科常见病,该病起病急,病程长,且易反复发作,对视力损害较大,是临床常见致盲性眼病,因其高复发率、高致盲率而成为目前角膜病中主要的致盲性眼病[1].目前对该病的治疗还缺乏疗效确切的方法和药物.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它既可以缩短病程,提高疗效,又能减少耐药株的产生,从而防止复发[3].基于此,笔者亦尝试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并与常规西药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庞英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学科的桥梁课程,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对目前复杂的医疗形势,如何进一步搞好《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中医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本文现就《中医内科学》课堂的多元化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供同道指正.
作者:张淑香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腧穴按功效分类法与按经分类法在《经络腧穴学》中的教学效果.方法 将中医保健专业120名学生随机分为实验教学班和常规教学班,实验班采用按腧穴的功效分类法进行讲授,常规班采用按经分类法进行讲授,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按功效分类法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积性和学习成绩等方面均优于按经分类法.结论 腧穴按功能分类法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提高了临证选穴的能力.
作者:穆青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贾燕平,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贾燕平从事中医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近40年,学验俱丰,对中医内科许多疾病的辨证治疗有独特的临床经验.在内科病的辨证上除了以脏腑辨证为中心外,重视温病学说对内科疾病辨治的影响,认为“伏气致病”对许多慢性病的反复发作具有重要的诊治意义.笔者有幸确定为贾燕平老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师随诊,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撷英介绍如下.
作者:赵继红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以来采用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11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8例中112例得到回访,107例屈伸功能良好,优良率达90.7%.结论 手法复位及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疗效好.
作者:赵志强;李沛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脑卒中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约为120~180/10万人.现幸存的脑卒中患者中有超过80%丧失劳动能力,15%存在,重度残疾.因此,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而早期康复介入能大大改变脑卒中后遗症状况,可显著降低致残率.因此系统有效的康复护理方法,对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存率和降低致残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黄德莲;郑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临床所遇大多是多重病机、多样病因、病情复杂之人,处方以寒温并用多见.本文针对寒温并用的配伍方法,从气味配伍理论和煎煮法作为切入点,论述了寒温并用的配伍机理,并突出了气味配伍理论在药物配伍中的重要性,以及煎煮法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为煎煮法的推广使用作铺垫.
作者:叶伯鑫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涂福音教授,幼承家父涂乾照名老中医之家学,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对脾胃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并擅长运用中医脾胃学说理论治疗内科疑难杂症,逐渐形成了健脾和胃、调理气机、清化湿热、活血化瘀、注重养阴的学术思想.笔者有幸师从涂福音教授,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作者:陈一斌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产后发热是妇产科的常见病,是指产褥期内持续发热不退或高热寒战,并伴有其他症状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以中度发热为主,常伴有微恶风寒,头晕身痛,或乍寒乍热,神疲乏力,纳眠差,恶露量少色暗等.产后发热的记述早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帝日: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如何?岐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指出根据脉象、症状判断产后发热的转归及预后.病机金元时代朱丹溪提出了“产后多虚说”,以“补虚”为主;明清时代提出了“多虚多瘀”的发病机理,为产后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作者:张晓瑜;李京枝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