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继萍;冯妮;李晓林;李斯文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干预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1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通心络胶囊.疗程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心电图、冠脉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心电图心肌缺血疗效有增高趋势(P<0.05),临床疗效较好(P<0.05),冠脉造影治疗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结论 通心络胶囊干预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疗效显著,能有效减少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明显提高了冠心病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代国方;杨素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王光辉主任是山东省泰安市中医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医30余年,博采众家之长,重古而不泥古,善于变通和创新,擅治妇科疑难杂症.笔者跟师学习,深得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其学术思想和临证特点浅谈如下.
作者:赵丽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吴大真,著名中医专家,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保健养生协会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国际医药促进会副会长.早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师承中医泰斗秦伯未先生,对祖国医学有精湛的造诣.曾任甘肃中医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骨伤学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国医药报社、同济医院、北京中医药进修学院、中国药学会等单位或部门的负责工作.一直从事于医药保健方面的临床、教学、科研、新闻出版、社会团体等方面的工作.
作者:李剑颖;李宁;吴大真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茵陈蒿汤加减方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治疗组给予茵陈蒿汤加减方,并随证加减;对照组给予茵栀黄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结果 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治愈14例,好转17例,总有效率81.58%.结论 茵陈蒿汤加减方可有效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且临床疗效显著.
作者:何汶忠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本文总结侯振民教授对老年便秘因、机、证、治的认识,分析其治疗该病的思辨规律,梳理出侯教授治疗便秘三法:其一,益气养血法.其二,补肾益精法.其三,养血活血润肠为主,泻下导滞为辅.对其经验方耄塞通方的制方原理进行分析,并总结运用体会.
作者:王世荣;侯振民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联合降压是近年来大力倡导的高血压病药物治疗方案,大量有效的随机试验和临床指导也证明了抗高血压药物联合应用的优势.但众多抗高血压药物怎样联合好,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结论.本文对近一些确凿有效的联合降压方案的循证依据、选用方法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也希望为今后的药物降压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李申;李丽娜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苓桂术甘汤是《伤寒论》中苓桂剂的代表方,历版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均言其主治脾虚挟饮证,言其病机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通过伤寒论的学习,笔者认为其病机不仅为脾虚水停,水气上冲,更有脾胃虚弱,肝气虚逆,克伐脾土,风气内盛,挟饮上犯之可能.笔者兹通过本文来探讨一二.以为更多伤寒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作者:李凤霞;刘燔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探讨了中医理论、针灸、中药与免疫的关系,以期正确运用现代免疫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祖国医学的有关内容,为促进人体健康及临床治疗疾病方面发挥作用.
作者:邢小燕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三叉神经即第V对脑神经,属感觉运动混合神经,感觉神经在穿出脑膜后汇成一个大的半月神经节.分成视神经、上颌神经、下颌神经三叉.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分支范围内反复出现的阵发性短暂剧烈疼痛.常伴有同侧面部肌肉抽搐,无感觉缺失等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其痛如刀割、锥刺、火烧、电击,中医学归之于头痛、头风、面痛范畴,我科用川芎茶调散治疗,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石先响 刊期: 2011年第09期
胸痹,《金匮要略》论述颇详,其内容涵盖了现代中医临床所描述之胸满、胸痛.其病机《金匮要略》从脉象“阳微阴弦”探求,认为是上焦阳气不足,阴邪趁虚上乘,致胸中闭塞,阳气不通而成.故立诸方以通阳散结、豁痰下气.自《金匮要略》以阳虚邪痹立论,后世医家又发明了活血化瘀之法,更加充实、丰富了胸痹的治疗手段.现今中医临床,从痰瘀着手,创立了众多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剂及中成药,阻止了病势的进展,缓解了患者的病痛.
作者:郑彦辉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中风病的临床证候多元化与护理对策.方法 从中风病发病后3个观察期进行辨证量化诊断调查,对不同的观察期实施针对性护理.结果 第1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火上扰证、风痰火亢证及阴虚风动证多见,阳类证为主及阴阳证并见;第2观察期以痰热腑实证、风痰瘀阻证为主;第3观察期以气虚血瘀证、风痰瘀阻证为主,阴类证居多,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中风病临床证侯多元化,在不同的阶段采取针对性护理,可使中医护理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王晓灵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要药分剂》对现代中药学分类的影响.方法 将二者中药分类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 前者按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分类,各剂都以后者1~2类中药为主.结论 前者是按中药功效归类的一种方法,为近代中药功效分类打下了基础.
作者:曹臣;张志国;杨磊 刊期: 2011年第09期
作为中医医院的护士,应该掌握一定的中药知识,如:中药的性味、功效、作用及副作用等.有利于正确地执行医嘱和做好服药指导,并能辨证护理病人,使病人满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双方受益.1 中药药性与护理中药的药性主要分寒、热、温、凉,古人称“四气”.四气对人体均有不同的作用和副作用.例如:清热药具有消炎抗菌的作用,可治疗热病,但服用过多可损阳气,如损伤胃肠引起腹泻及食欲不振等证;温热药具有温中散寒,健脾醒胃,兴奋脏器活动机能等作用,但药性辛热燥烈,易于伤阴化燥,多服用或长时间服用时,病人可能出现咽喉疼痛、便秘等副作用.
作者:万凤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方法 将96例FD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48例,用香乌消痞汤合莫沙比利治疗,西药组(对照组)48例,单用莫沙比利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30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26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7.5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FD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邱志洁;伊春锦 刊期: 2011年第09期
慢性结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牛阳教授认为慢性结肠炎虽病因病机复杂,但基本病机为湿热阻滞胃肠.在治疗时强调以清热利湿、行气导滞为主,擅长运用清代名医俞根初的经验方——枳实导滞汤加减,取“轻法频下”之意,疗效显著,特此介绍.
作者:张伟;牛阳 刊期: 2011年第09期
金季玲教授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第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妇科分会理事. 经血非时而下,或量多如注,或量少淋漓不尽者,谓之“崩漏”.历代文献有关崩漏的记载颇多,如《诸病源候论》日:“非时而下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谓之崩中”;《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
作者:李梅;金季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通过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实验,考察其是否具有抑制土壤细菌的活性.方法 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考察不同浓度下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的影响情况.结果 各浓度梓醇对土壤细菌生长均无抑制作用.相反,从培养平板上细菌的生长状况看,浓度为0.1mg·ml(-1)的低浓度梓醇对部分供试土壤细菌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约占供试土壤细菌的58%.结论 各浓度梓醇均不抑制细菌生长,相反,梓醇对约58%的供试细菌表现出低浓度时的促进作用,面对其余供试细菌生长则无影响.研究结果提示梓醇对细菌生长不具有抑制作用,但有可能作为一种化感物质或生长因子促进部分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使这部分土壤微生物活动旺盛,并有可能作为“优势菌”大量繁殖,从而造成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失衡.
作者:刘峰;张恒;丁月芳;展翼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本研究通过观察疏血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索中医药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运用.方法 共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用疏血通6ml/d,补阳还五汤1剂/d,连用14天;对照组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14天后评价疗效.结果 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而凝血指标(TT、PT、APTT)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均无明显延长,并未增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疏血通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作者:史一丰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改善晚期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运用自拟肝癌汤治疗晚期肝癌32例,与单用保肝对症治疗的晚期肝癌30例做比较观察.结果 两组生活质量与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证明自拟肝癌汤应用于晚期肝癌,能有效地控制病情及延缓病情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作者:柳玉美 刊期: 2011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活血散瘀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活血散瘀汤治疗,每日1剂,早晚分服,饭后服用,10d为1个疗程.对照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每次0.3g,每日2次;维生素B1片,每次20mg,每日3次;维生素B12注射液,每次0.5mg,每日1次,肌肉注射,10d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愈18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7.50% (95% CI=78.01%~ 96.99%);对照组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95%CI=60.09%~74.91%).两组综合疗效比较(u =2.42,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活血散瘀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
作者: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