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太子金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刘安龙;杨冬梅;王金旺

关键词:太子金/制备, 标准, 疗效
摘要:目的:推荐临床一种治疗小儿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的药物.方法:选择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患者760例,服用太子金口服液,疗程6天-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70例(75%),好转54例(20%),总有效率95%.结论:太子金口服液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之小儿佝偻病、贫血、智力低下等疗效显著.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健脾开胃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以中药健脾开胃汤(由黄芪、白术、防风、枳实、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砂仁组成)治疗;对照组30例以西药多酶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两组均以10天为1疗程,连续治疗1-3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56.7%、96.7%,对照组分别为26.7%、76.7%,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10天内食欲改善例数大致相同,但在11-20天期间,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健脾开胃汤对于小儿厌食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光富;郑建本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天麻钩藤饮新用

    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笔者用该方异病同治,治疗高血脂、血管性头痛、失眠等病证,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蓓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论胆用七种

    胆之功用并非仅主消化和决断两种.综合古典医籍,大致有七种:主藏胆汁,助肝疏泄;胆之为将,控制血运;胆气旁通,防御外邪;胆主决断,调和五志;胆主决断,以决谋虑;胆为少阳,心肾之会;通达阴阳,升脏之气等功用.本文对胆用展开论述.

    作者:靳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肺炎支原体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的效果.方法:对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及护理,对照组仅给予西医治疗及护理.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护理MP感染并发过敏性紫癜效果显著.

    作者:丁华;王善用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叶下珠复方对刀豆蛋白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目的:观察叶下珠复方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48只NIH小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联苯双酯组(150 mg/kg);除空白对照组外,所有小鼠于实验首日尾静脉注射ConA 20 mg/kg后,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和联苯双酯治疗组均灌胃口服,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等容积生理盐水,每天一次,连续3 d,末次给药后4小时,再次尾静脉注射ConA 20 mg/kg,8 h后取血检测ALT活性、TNF-α和IL-8含量,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大中小剂量组均能降低ALT、AST和TNF-α、IL-8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并在不同程度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但与联苯双酯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叶下珠复方对Con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鲁玉辉;符林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太子金口服液的制备及临床观察

    目的:推荐临床一种治疗小儿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的药物.方法:选择佝偻病、贫血及智力低下患者760例,服用太子金口服液,疗程6天-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愈570例(75%),好转54例(20%),总有效率95%.结论:太子金口服液对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之小儿佝偻病、贫血、智力低下等疗效显著.

    作者:刘安龙;杨冬梅;王金旺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常用藤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本文总结了常用藤类药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介绍运用藤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作者: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在胃镜检查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可行性.方法:胃镜检查患者160例,随机分为针刺内关组、针刺足三里组、针刺内关+足三里组、对照组.观察各组检查中胃镜检查副反应情况,包括疼痛、体动、恶心、呕吐、呃逆、呛咳、口咽分泌物多、嗳气.患者感受情况包括不耐受,明显不适,有些不适,无不适.胃镜检查情况包括幽门开放状态、胃蠕动程度、插镜顺利程度.结果:四组患者疼痛评分: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足三里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疼痛评分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足三里组三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四组患者治疗效果: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足三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治疗效果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足三里组三组患者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刺内关穴、足三里穴,可以减轻胃镜检查的副反应如:体动、疼痛、恶心、呕吐、呃逆、呛咳、口咽分泌物多、嗳气等,能够顺利地完成胃镜检查,减轻胃镜受检者的痛苦.

    作者:周俊亮;潘奔前;冯建辉;姚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治疗慢性荨麻疹中药研究

    数千年来,祖国医学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选用中药复方;也可采用单方验方内服或外用;亦可选用针灸或针药配合综合治疗等方法.中医药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运用便捷灵活.现有的研究表明,单纯中药或中西药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且中西医结合治疗亦可有效减少本病的复发.

    作者:李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近况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疾病,而且又是妇科中的一个难题,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十分痛苦,从精神上、经济上均造成很大的负担,严重地危害着广大妇女的健康.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研究的深入,对慢性盆腔炎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作者:彭仙;程群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120例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湿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中医辨证分型的治疗方法,将120例湿疹分为湿热互结型、脾虚湿盛型、风盛血燥型、气血两虚型4型进行治疗,结合使用西药(包括外用药).结果:120例中,治愈95例,显效18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3%.结沦:中西结合治疗湿疹疗效显著,复发明显减少.

    作者:齐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汗疱糊剂外用治疗手汗疱疹29例

    汗疱疹是一种发于掌跖、指(趾)侧、指(趾)间的复发性炎性水疱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夏季多见.精神紧张,过度疲劳,情志抑郁常为发病的重要因素.笔者在临床中,运用自制的中药散剂加食醋调制而成的汗疱糊,搓擦治疗手掌、指间汗疱疹29例,取得明显疗效.

    作者:李超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从脾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过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本病的发病不仅与肝有关,同时与脾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论述了本病无论在急性期、慢性期,都应从脾论治,始终顾护脾胃的重要性.

    作者:赵庆华;李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规范中药路漫长

    青蒿素及三氧化二砷的成功研制,是中药由规范化走向创新之路的重大成果,是首创中药现代化的典范.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30多年,几代人的艰辛劳动,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全球首选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该药为世界公认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佳药物之一.三氧化二砷的抗癌研究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同样历时30多年,几代人的顽强拼搏而创新的战胜血癌的法宝.

    作者:庞俊忠;庞永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etmparcais,DGP)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76%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轻瘫.不仅1型糖尿病患者多见,2型亦很多见[1].

    作者:刘桠;康健;杜英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养阴益气活血泄浊为主延缓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治疗体会

    高血压肾病是老年人慢性肾衰的主要发病原因,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透析者在我国已列居第三位.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因其早期临床仅表现为夜尿多、微量蛋白尿,无浮肿、恶心呕吐、贫血等,易被忽视,往往通过体检等被发现,故不少病人发现时已是衰竭期,甚则尿毒症期.为此倡议早期防治,并认为中西医有机结合,西药降压,间断配合抗凝降纤,中药以养阴益气、活血泄浊为主,能明显延缓高血压肾病慢性肾衰进展,具有抗纤维化作用.

    作者:倪秀琴;魏仲南;吴开木;陈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30例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血管性痴呆(Va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的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补阳还五汤加味对照组口服维生素E和脑复康.分别观察临床症状、血生化指标等用药前后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及评分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均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补阳还五汤加味对于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邹蕴珏;吕宏义;程淑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诊疗技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个体化诊疗技术方法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疗效.方法:将24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4型,分别服用综合协定方案,多途径、多方法用药;对照组仅使用普通的西药降压药物.结果:2组降压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6.4%和86.7%及85.7%和50.00%(P<0.05及P<0.01.观察组服药三月随访表明舒张压<15 mmHg、控制率为85.0%.观察组药品未造成钾代谢、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结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法明显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平稳而迅速的降低血压,同时对机体的代谢不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马跃龙;赵启勇;靳伟;陈素辉;魏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补益肝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段较长岁月,是妇女生命的重要转折点,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生理变化非常明显的阶段.

    作者:王莹;黎烈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关联规则,总结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常用药对和药组,从而进一步探讨明清脾胃湿热方的配伍特点和基本结构,为现代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翁晓红;杨雪梅;肖林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