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从脾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赵庆华;李艳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脾, 湿热
摘要:通过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本病的发病不仅与肝有关,同时与脾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论述了本病无论在急性期、慢性期,都应从脾论治,始终顾护脾胃的重要性.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规范中药路漫长

    青蒿素及三氧化二砷的成功研制,是中药由规范化走向创新之路的重大成果,是首创中药现代化的典范.青蒿素的抗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经30多年,几代人的艰辛劳动,终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的全球首选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该药为世界公认的治疗抗药性、恶性疟疾的佳药物之一.三氧化二砷的抗癌研究亦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同样历时30多年,几代人的顽强拼搏而创新的战胜血癌的法宝.

    作者:庞俊忠;庞永晖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文化模式中的和谐思想初探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精深的科学内容,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医疗经验,鲜明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科学之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保持不衰的传统医学.

    作者:夏露;刘忠华;洪青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浅谈常用藤类药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本文总结了常用藤类药的药物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介绍运用藤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

    作者:王玲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药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近况

    中药针剂配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明显提高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且毒副作用少、耐受性好.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综述了近年来中药针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概况.

    作者:李娜;郑晓丹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痿证的辨治体会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手足痿软无力的一种病证,一般认为是由五志六淫、房劳食滞等导致五脏内虚、肢体失养而引起,其病理机制主要是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四种,兹不赘述.但由于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不断发生变化,痿证的成因也在发生改变,临床中因跌打损伤及年老虚衰而成痿者亦不少见,现补充分述如下:

    作者:陈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天麻钩藤饮新用

    天麻钩藤饮出自近代胡光慈所著《杂病证治新义》,由天麻、钩藤、生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补益肝肾之功效.主治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笔者用该方异病同治,治疗高血脂、血管性头痛、失眠等病证,均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姜蓓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明清脾胃湿热证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从120余部明清时期重要的古医籍中收集了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证的方剂591条,建立方剂和药物数据库,运用现代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明清脾胃湿热方的用药关联规则,总结明清医家治疗脾胃湿热各病证的常用药对和药组,从而进一步探讨明清脾胃湿热方的配伍特点和基本结构,为现代脾胃湿热证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翁晓红;杨雪梅;肖林榕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从脾论治乙型病毒性肝炎

    通过中医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病因病机的认识,提出本病的发病不仅与肝有关,同时与脾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从而论述了本病无论在急性期、慢性期,都应从脾论治,始终顾护脾胃的重要性.

    作者:赵庆华;李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搏46例临床观察

    早搏,又称期前收缩,是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早搏46例,取得较好得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丽君;汪艳玫;梁雅君;阎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对化疗药物渗漏的预防和处理

    随着恶性肿瘤患者的增加及化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地位的提高,以及化疗药物的广泛应用,但由于对化疗药物毒副作用认识不足以及各地护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导致的化疗药物渗漏的情况也愈来愈多,化疗药物的渗漏常引起静脉炎,甚至局部组织坏死,给病人增加很大的痛苦.因此如何防治化疗药物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处理是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应当了解的常识.

    作者:王利萍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琐谈中西医结合治哮喘

    天气骤变、空气潮湿,易诱发哮喘,患者异常敏感,发作时间并无规律,有的是夏发,有的是冬发,也有的四季常发.其症状就是气急,上气不接下气,不仅呼吸困难且带喘声.喉中咻咻作响,胸喉之间,顽痰淤积梗塞,有的兼有咳嗽.患者面色苍白,甚至发青发紫,眼球突出,冷汗淋漓,坐卧不宁,睡眠不安,有的因呼吸困难而言语不续.

    作者:刘辉;汤礼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针灸治疗术后胃瘫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对术后胃瘫病人的作用.方法:将全部胃瘫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循经远端取穴为主,配合耳针治疗;对照组采用俞募配穴为主,配合艾灸治疗.结果:治疗组平均治疗9.36±3.73次,对照组平均治疗10.11±4.89次,两组有效率均为100%.两组在治疗次数、效果上无明显差异性(P>0.01).结论:针灸治疗术后胃瘫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李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青石退热栓对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退热效果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青石退热栓对小儿湿热型外感发热的退热效果;方法:对照组30例给予小儿退热栓及青霉素,实验组30例给予青石退热栓及青霉素,观察用药后体温变化情况;结果:按疗效标准评定,总有效率:对照组70%,实验组93.3%,P<0.05,有显著差异.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所需平均时间:对照组8.91±1.26小时;10.36±2.39小时.P<0.05,有显著差异.平均体温变化曲线示:对照组体温下降快于实验组,体温反复次数多于实验组.结论:实验组总有效率及体温完全恢复正常平均所需时间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儿体温下降平稳,体温波动小.

    作者:郭佐;张云洲;张翼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01年-2004年四年间在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中的889例作为观察分析对象,对晨僵时间、关节肿痛数、血沉、CRP和类风湿因子等五项指标,按治疗前的数据和治疗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后的数据对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个月后和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别非常显著,病情明显改善.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明显疗效,且安全可靠.

    作者:郝惠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诊疗技术治疗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个体化诊疗技术方法的临床实用价值和疗效.方法:将246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运用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法将观察组患者分为4型,分别服用综合协定方案,多途径、多方法用药;对照组仅使用普通的西药降压药物.结果:2组降压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分别为96.4%和86.7%及85.7%和50.00%(P<0.05及P<0.01.观察组服药三月随访表明舒张压<15 mmHg、控制率为85.0%.观察组药品未造成钾代谢、脂代谢和糖代谢紊乱.结论: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法明显提高了血压控制率,平稳而迅速的降低血压,同时对机体的代谢不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马跃龙;赵启勇;靳伟;陈素辉;魏晓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糖尿病胃轻瘫的病因病机及证治研究进展

    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etmparcais,DGP)是糖尿病常见的一种慢性并发症,国外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有76%的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胃轻瘫.不仅1型糖尿病患者多见,2型亦很多见[1].

    作者:刘桠;康健;杜英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冬病夏治中药穴位贴敷法的临床运用

    冬病夏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特色疗法,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作者:王树凡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桂枝汤治疗皮肤病

    桂枝汤为《伤寒论》群方之首,本为太阳中风证而设.历代医家发挥经旨,不断扩大使用范围,将之应用于临床各科.兹述本人应用桂枝汤治疗皮肤病的体会,以供参考.

    作者:王圣祥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从1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谈仝小林教授糖尿病诊疗经验

    1 病例患者杨某某,女,70岁.初诊:2005-05-30.2005年5月17日体检时发现血糖升高,时FBG 6.3 mmol/L,PBG 9.7 mmol/L.经饮食和运动控制后,血糖检验结果无改变.胰岛功能测定空腹:17.4 uIu/L,1小时:133 uIu/L,2小时:207 uIu/L.血糖空腹:116 mg/ml,1小时:251 mg/ml,2小时:243 mg/ml.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及其他不适感.患者面色隐红,口唇紫暗,舌红苔白厚.舌底脉络迂曲,增粗.腹型肥胖,扪及尺肤无汗出,纳佳,寐可,大便每日一次,不干.诊断:2型糖尿病.治疗:柴胡15 g,黄连5 g,黄芩15 g,枳实15 g,清夏10 g,大黄3 g,水蛭3 g,桃仁10 g,丹皮15 g,山楂20 g,生姜三片.

    作者:李洪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 补益肝肾法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体会

    围绝经期是指妇女自生育旺盛的性成熟期过渡到老年期的一段较长岁月,是妇女生命的重要转折点,是人体衰老过程中生理变化非常明显的阶段.

    作者:王莹;黎烈荣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