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抑胆清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

李素娟

关键词:胆汁反流/抑胆清胃, 疗效观察
摘要:笔者于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采用自拟抑胆清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20例,同期62例应用西药吗叮啉及海地特治疗作为对照,结果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现报导如下:
光明中医杂志相关文献
  • 中药五味子合剂治疗眩晕的点滴体会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主诉症状之一,诱发眩晕的病种遍涉临床各科,占耳鼻咽喉科住院病人的2%.眩晕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西医在治疗上常感困难,本人五年来用五味子等六味中药加减(简称五味子合剂)对照治疗眩晕病人67例,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体会如下:

    作者:张红霞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健脾利水饮治疗高雄素血症月经失调36例

    采用中药健脾利水饮治疗由高雄素引起的月经失调,并经临床观察,显示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张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小柴胡汤临床运用

    介绍运用张仲景<伤寒论>中名方小柴胡汤治疗偏头痛、高血压、牙痛的临床心得体会.

    作者:魏金凤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清热固经汤加减治疗宫内节育器副作用的体会

    笔者从1988年5月至2002年10月间应用清热固经汤加减治疗上环后月经量多、周期提前、经期延长、经血淋漓不断、类痉挛性的不适感、腰腹痛等副作用226例病人,疗效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李仁知;苏姣华;谢飘飘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龙胆泻肝汤新用

    龙胆泻肝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龙胆草、柴胡、泽泻、车前子、本通、生地、当归、栀子、黄芩、甘草十味药物组成,功效为:泻肝胆实火,清三焦湿热.笔者根据其功效、方义,运用于对外阴瘙痒、经行眩晕、带下、带状疱疹、丹毒等病的治疗中,临床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作者:杨灵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紫血丹、牛黄丸急症急治验案二则

    中医治疗急症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著述颇多.时至今日,人们普遍认为中医中药只能治疗慢性病,疑难杂症.把一切急症的治疗都寄托于西医西药.致使中医治疗急症的这一玫宝有着频临丢失的危险.余临症以来,治疗急症,每以中成药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试举二例,供同道参考.

    作者:王业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实施中医药人才工程全面振兴中医药

    建立中国特色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必须振兴中医药,充分保障13亿人民生命健康,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也是一个基本目标.

    作者:郑伟达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中医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研究进展

    从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和其他疗法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其中的几点不足之处.

    作者:金路;王志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的中医药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是不符合用药目的并对机体不利的反应.抗精神病药物APS不良反应较多,特别是导致性功能障碍而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引起服药不依从而使旧病复发[1].克服这些不良反应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对中医药在防治抗精神病药物不良反应方面的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王晓燕;王允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补阳还五汤应用举隅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红花、桃仁、地龙组成,是治疗以气虚血瘀为主要病证的有效方剂.临床多用于中风瘫痪脑血管神经科及头颅外伤等疾病.吾临床数十载缜密观察,众医一见此类病人即可首选此方,特别住院病人,用之得当获效桴鼓,稍有偏差则耽误病情,后果不堪估量.由此不揣浅陋,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作者:孔凡涵;李姬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活血祛瘀法治疗老年内眼病的临床应用

    活血祛瘀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观察与验证,认为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引起的血瘀证,是老年内眼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并针对老年内眼病的证候特征,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用活血祛瘀方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作者:黄小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尹锡泰治疗病毒性肝炎临床经验

    尹锡泰(1925-)甘肃省中医学校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甘肃省名老中医,著名的肝病专家.在近50年的临床教学实践中,尹老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学术思想体系,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仅略述其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治,以飨读者.

    作者:王培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滋阴养血和营法治疗瘾疹验案

    患者黄某,女,32岁,于2002年12月28日傍晚不明原因出现全身皮肤灼热、痊痒,随即全身出现散在的大小不等的鲜红色风团,因瘙痒难受而搔抓刺激,风团逐渐增多,部份互相融合成片,深夜重,凌晨开始消退,至中午全部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每日如此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作者:何昌禄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微创穿刺术加补阳还五汤治疗脑出血颅内血肿46例

    重型脑出血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预后差,采用保守治疗难以挽救生命.自1996年10月以来,我们采用YL-Ⅰ型血肿粉碎穿刺针行颅内血肿抽吸引流术后,配合补阳还五汤救治重型脑出血患者46例,并与药物保守治疗的46例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守德;段本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近五年中医药内服法辨证论治脱发概况

    脱发是临床常见的顽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一般可无自觉症状,常无意中发现,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随着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因此临床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认为外感、内伤、饮食失宜皆可造成脏腑、气血失调,形成气滞、血瘀、食停、痰凝、疳积等,导致肝肾亏虚、气血不和或气滞血瘀,从而导致发失濡养,干枯脱落.综合近5年来的临床报道,中医药内服法辨证治疗脱发有其独特疗效.综述如下:

    作者:刘悦坡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不同证型老年糖尿病病势和甲状腺功能研究

    目的:研究不同证型老年糖尿病与常见慢性并发症、合并症及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关系.方法:满足病例标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37例,包括阴虚热盛证38例、气阴两虚证74例、阴阳两虚证25例.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空腹胰岛素(FIns)、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并对慢性并发症与合并症作评估.结果:随着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证型演变,糖尿病的病程逐渐延长,微血管慢性并发症(DRD、DRP、DPN)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大血管并发症或合并症(HHT、CVD、DBO)在阴虚热盛证到气阴两虚证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但从气阴两虚证到阴阳两虚证,这种发病率增高的趋势又不太明显.FPG、HbAlc在三阴虚类证型间的演变规律性不强,但FIns却有很好的规律性演变,随三证型而逐渐降低.与此相应,在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指标中,TT3与FT4也具有这种变化规律,即随着阴虚热盛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的证型演变而逐渐降低.FT3也存在这种规律性,但显著性尚不足.结论:老年糖尿病中医证型演变与老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合并症的发生及甲状腺激素在老年糖尿病中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提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中医病机实际上是其所在病理阶段的综合特征体现.

    作者:衡先培;杨柳清;翁苓;刘仕格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辨治体会

    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是老年常见疾病,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到,肾虚是导致本病发生的根源所在,由其而致的心血瘀阻在本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并在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探讨如下:

    作者:赵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首乌降压胶囊对肾性高血压大鼠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RHR)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的变化及首乌降压胶囊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二肾一夹(2K1C)法复制RHR模型,观察血浆NO、ET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首乌降压胶囊高、低剂量组均使RHR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01,P<0.01),而ET水平显著下降(P<0.001,P<0.01);首乌降压胶囊能升高血浆NO水平、降低ET水平.结论:RHR高血压形成与血浆NO水平下降、ET水平升高有关,首乌降压胶囊能有效降低血压,其降压机制可能与调整血浆NO、ET水平有关.

    作者:张笑丽;刘子旺;杨瑞霞;韩景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补中益气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前列腺痛126例

    前列腺痛(Prostaodynia)是由非感染因素引起或未发现有肯定感染因素的,以会阴、下腹、腰骶部疼痛及排尿异常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病症.发病率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33%~67%.笔者近几年来以补中益气汤合活络效灵丹加减治疗本病案126例,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卢燕许;王祖龙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抑胆清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分析

    笔者于2001年8月至2003年8月,采用自拟抑胆清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120例,同期62例应用西药吗叮啉及海地特治疗作为对照,结果中药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组,现报导如下:

    作者:李素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光明中医杂志

光明中医杂志

主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