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一例

施辉友;付隽;杜雪松;邓洪波;王荣品

关键词:
摘要:一般情况下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偶可见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等;以往报道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者常合并腹腔干缺如;现将本院经Force CT血管成像发现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部不适月余”前来本院就诊,查体:上腹部轻压痛.前来本科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检查前签署“增强协议书”,采用西门子Force CT机进行扫描,通过于MMWP工作站行冠状位、矢状位、CPR及VR重建,显示患者脾动脉起源于胸12椎体下缘腹主动脉偏左前缘,胃左动脉发自胃脾动脉干;腹腔干起源于脾动脉主干偏右稍下方,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腔干下方(图1).此型胃脾动脉干、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起源于腹主动脉比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资料,故与同行分享.
解剖学杂志相关文献
  • 科研反哺教学在医学本科生教学中的探索及意义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该意见为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有效地将高校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所谓科研反哺教学,指的是高校利用科研平台的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盛花;桂丽;黄大可;谢芬芬;祝晓梅;郑丽明;贾雪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目的:建立一种纯度较高的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取7~10日龄SD大鼠脑组织,经匀浆,牛血清白蛋白密度梯度离心,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脑微血管段后,置于CO2培养箱中进行原代培养.通过细胞形态学观察、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所培养的细胞.结果:在倒置显微镜下,体外培养24~48 h后,细胞从贴壁的脑微血管段周围爬出,单个细胞为短梭形或多角形,呈团簇状单层贴壁生长,待细胞密集融合后,则成典型的“铺路石样”涡旋状排列;Ⅷ因子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相关抗原表达为阳性,细胞胞质显棕黄色,阳性细胞率达99%以上.结论:该方法能够成功分离培养出原代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作者:马华根;唐元瑜;纪立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尝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是当前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课程改革,以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学习任务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尚无经验.本教研室尝试以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提炼和整理出与临床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学学习内容,编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解剖学校本教材,取得了初步效果.

    作者:史杰;雷有杰;武新雅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一例

    一般情况下脾动脉起源于腹腔干,偶可见起源于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等;以往报道脾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者常合并腹腔干缺如;现将本院经Force CT血管成像发现脾动脉伴胃左动脉起源于腹主动脉1例报道如下.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部不适月余”前来本院就诊,查体:上腹部轻压痛.前来本科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检查前签署“增强协议书”,采用西门子Force CT机进行扫描,通过于MMWP工作站行冠状位、矢状位、CPR及VR重建,显示患者脾动脉起源于胸12椎体下缘腹主动脉偏左前缘,胃左动脉发自胃脾动脉干;腹腔干起源于脾动脉主干偏右稍下方,肠系膜上动脉发自腹腔干下方(图1).此型胃脾动脉干、腹腔干及肠系膜上动脉同时起源于腹主动脉比较少见,为积累国人解剖资料,故与同行分享.

    作者:施辉友;付隽;杜雪松;邓洪波;王荣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关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角度命名的商榷

    冠状动脉左主干发出左前降支和左旋支形成分叉、前降支发出对角支形成分叉、左旋支发出钝缘支形成分叉等等,以往研究只关注斑块在分叉部位的分布[1-5],不重视分叉血管之间的角度.由于血管介入技术的迅速发展,分叉病变的位置直接影响介入技术的选择和预后.国内外关于分叉病变角的名称不统一(图1~3)[6-8],为了有效地进行学术交流和临床研究,借鉴数学关于“角”(∠)的命名原则,提出新的冠状动脉分叉角名称(图4).命名原则如下.

    作者:徐泽升;米立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异常的胸肌

    笔者在对1具男性尸体标本进行解剖时,剥离胸前部皮肤及皮下组织后发现,于胸大肌后下方,胸小肌前外侧方有一变异骨骼肌.此变异未见报道,为积累国人解剖学资料并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江平英;陈仕杰;李莹;陈勇能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加强组织学与胚胎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内涵建设的探索

    郑州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2007年获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在原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转型、升级与创新,于2013年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并在爱课程网站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于2016年获得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现就在不断推进课程内涵建设与完善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与各位同仁交流分享,以期破解目前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应用中实效性不够、参与度不高、示范性不强、影响力不大、利用率低下等问题.

    作者:朱晓燕;丁一;邢文英;张钦宪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信号通路参与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损伤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程应激过程中,下丘脑神经细胞是否启动内质网应激,并通过影响HPA轴,引发神经细胞病理性改变,为应激导致的神经细胞损伤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建立每日束缚固定8h加冰水游泳5 min的应激大鼠模型,分为1、3、7、14、21 d组及各时间点正常对照组,ELISA检测血清中糖皮质激素水平变化,硫堇染色观察下丘脑神经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显色观察下丘脑神经细胞中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ATF4和CHOP的表达变化以及采用全景组织细胞定量分析系统(MMTC),进行蛋白表达的半定量分析.结果:糖皮质激素从应激第3天开始显著升高,7d达到高峰,21 d时又显著性降低;硫堇染色显示随应激时间的延长,下丘脑神经细胞发生水肿,尼氏体消失,细胞固缩浓染的病理性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显色及MMTC法分析显示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的表达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趋势,ATF4和CHOP的表达随着应激时间的延长显著性增加.结论:应激导致大鼠下丘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性改变,同时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呈现出显著的动态变化,提示内质网应激PERK-ATF4-CHOP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了下丘脑神经细胞的病理性损伤.

    作者:史为博;易善勇;王贺;牛世霸;王松军;李英敏;丛斌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人工光照24 h,光照强度控制在300 LUX.光照80天后,用扫描电镜观察正中隆起表面的形态学改变.结果:对照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清楚,在室管膜表面可见大量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实验组正中隆起无纤毛区细胞结构不清,分泌颗粒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持续光照后雌性大鼠正中隆起室管膜细胞分泌功能明显下降,这种改变可能与生殖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关系.

    作者:秦永;郝庆卯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临床与断层解剖学课程对医学专业硕士学位培养的作用

    教育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专硕)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全部时间不脱离临床工作[1-2],所承担的课题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因此学生必须具备在临床中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5],并通过临床实践完成毕业课题.如何要让专硕生既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水平,而且还要能够分析疾病的发病规律和撰写原创性论文的水平.要培养具有这方面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课程训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目前专硕课程与科学型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学硕)的课程设置没有明显差异性,专硕课程没有重点引导学生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创新[6-7].

    作者:姜平;杨鲲;马瑞;欧阳琦;许文荣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数字故事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数字故事的初概念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普及,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颖的载体,走进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视线中,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1].因其便捷、形象、活泼、感染力强等特点,在丰富课堂教学方面具有积极作用[2].组织学与胚胎学作为基础医学的主干学科之一,与临床医学以及生命科学均有着密切联系.因其涵盖的教学内容较多,对于低年级大学生而言,繁多的知识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难度,降低了课程的趣味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一定影响.

    作者:陆俊捷;侯瑜超;赵英侠;姚云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透射电镜在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透射电镜技术在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罗氏血糖仪检测大鼠尾血血糖,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回肠上皮细胞连接的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印迹检测大鼠回肠组织claudin、occludin、ZO-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稍感松弛,电子密度有所降低;中间连接、缝隙连接则出现缝隙异常增宽现象.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透射电镜技术可应用于糖尿病大鼠肠上皮细胞连接病理形态学分析,对糖尿病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常志尚;毋亚仙;刘立娜;谭金山;刘颖;梁惠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基于翻转课堂的人体解剖学三边一体化教学实践

    长期以来,卫生高等职业院校解剖学教学模式是先课堂理论教学,后实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的课堂理论教学多为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实验教学多为验证性实验.造成这种教学模式的原因是采用前苏联的学院式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教师中心作用,教学成本低,结果是学生死记硬背人体形态结构知识点、考试点,没有达到预期教学质量目标.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多元化[1]的教学理念的引进,卫生高职解剖学教学模式需要改进.所谓“三边一体化”教学,是指边教学、边实验、边评价的一体化教学,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形成性评价.

    作者:别永信;郝海峰;张孝芳;张晓;蔡青青;张苗苗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左右髂总动脉缺如一例

    在对实验室标本进行考察时,发现1例标本左、右两侧髂总动脉均缺如(图1),鉴于此类变异对临床外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现报道如下.标本来源于长沙医学院人体解剖学实验室,为一老年男性标本(身长178 cm),经甲醛防腐固定,腹部结构和腹腔内器官完整.采用人类学非测量性观察和体质测量法,对比相关解剖结构进行综合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赖育鹏;孙建永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建设与应用

    教材建设是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1].为适应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和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15年末启动并组织编写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组织学与胚胎学》第3版,并于2016年6月出版发行,一年来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材建设是每位教师长期而艰苦的职责,身为高校教师体会颇深,特撰此文与同行分享.

    作者:赵海军;王媛;王世军;刘黎青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CLARITY组织解剖技术及其发展现状

    在神经系统研究领域,为了实现从完整的生物组织中获得其详细的形态结构及分子信息,科学家们做出了长久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因此带动了相关领域研究技术的革新[1-2].传统方法中,为了达到以上目的,科研中采用多成熟的方法是组织切片和结构重建技术[3].然而,该技术大的缺点是大多数研究只能在极小范围的神经组织中进行,而切片会导致组织结构一定程度上的变形或破坏,同时所获得的组织信息仅为20~50μm的厚度[3],即使是使用当前先进的双光子显微镜,其可视厚度也不超过600~800 μm[4],这极大地限制了对脑内一些物质分布不同脑区基因表达情况的研究,也完全不能满足从组织的整体水平研究其结构-功能相关性的需求,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相关领域研究的进展.

    作者:王满才;王向文;马玉婧;张昕;魏振刚;张亚武;马建忠;徐小东;张有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RNA干扰抑制肌腱细胞V型胶原表达对胶原纤维形成的影响

    目的:利用RNA干扰技术(RNAi)下调肌腱细胞中V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探讨V型胶原在损伤肌腱修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设计干扰大鼠V型胶原2个亚基COL5α1和COL5α2表达的siRNA序列,转染大鼠肌腱细胞.检测V型胶原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检测组织工程肌腱的胶原含量和胶原原纤维直径.结果:转染特定的siRNA后,V型胶原2个亚基的基因和蛋白表达被明显抑制.抑制COL5α1和COL5α2亚基对胶原纤维形成的影响不同.结论:本实验探究了V型胶原对胶原纤维生长自聚的影响,为肌腱损伤修复提供有用的基础生物学信息.

    作者:张国荣;李铁军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梨状肌下孔血管神经变异一例

    在局部解剖学课的尸体解剖过程中发现1例左侧穿经梨状肌下孔的血管神经均存在变异,臀下血管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及阴部内血管均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坐骨神经属“V”型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身高约180 cm.左侧梨状肌起自骶骨前面,穿坐骨大孔,止于股骨大转子,肌腹长7.2cm,宽4.0cm.臀上血管神经未见异常,由梨状肌上孔穿出并分支进入臀中肌支配该肌.

    作者:徐明健;冯逸文;冯杰;聂秀秀;张鹏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脊髓损伤后虫草素增强突触分化诱导基因1的表达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虫草素对脊髓组织内突触分化诱导基因1(SynDIG1)表达和神经系统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神经损伤修复的内在机制.方法:将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低剂量和高剂量治疗组,对照组不损伤脊髓,治疗组与损伤组行脊髓半横切损伤,随后治疗组给予虫草素处理,损伤组给予生理盐水处理.术后14、21、28、35 d用BBB和斜板试验评价大鼠肢体运动功能,并用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测定脊髓组织内SynDIG1活性.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均表明术后14d损伤组和治疗组均有神经细胞SynDIG1表达,在28 d达到高峰,之后呈高水平表达,且SynDIG1水平在高剂量治疗组明显高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损伤组,BBB和斜板试验评分在高剂量治疗组均明显高于低剂量治疗组和损伤组.结论:虫草素明显改善损伤区域的微环境,激活神经系统的内源性修复机制,促进神经细胞SynDIG1大量表达,有利于神经系统运动功能恢复.

    作者:孙丹华;陈旭东;徐纪伟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miR-126促进脊髓损伤模型神经干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

    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miR-126对在体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应用Allen法制作小鼠第10胸椎脊髓挫伤模型,在损伤后不同时期应用BMS评分对运动功能评估后,H-E染色、尼氏染色观察损伤部位组织病理学及尼氏体的变化.RT-PCR检测miR-126、nestin、HOXA9表达量,同时免疫印迹检测相应蛋白的表达.结果:miR-126、nestin早期表达量下降,后期有所升高.HOXA9表达量则出现与其相反趋势.组织学检测早期损伤部位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尼氏体丢失,后期损伤程度减轻,尼氏体逐渐增多.BMS评分随神经元的增多而有一定程度的增高.结论:脊髓损伤后miR-126在促进神经干细胞生长增殖的同时,通过负向调节HOXA9表达提高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从而促进小鼠运动功能修复.

    作者:张永涛;高渊涛;李宵;付明阳;田峰;李鹏飞;刘芳;王春芳 刊期: 2018年第03期

解剖学杂志

解剖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解剖学会